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7.7.118

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學位論文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研究動機及背景:人口結構高齡化、平均壽命延長,以及疾病型態轉變,失能者人數大幅增加,照顧需求相對增高,國內外許多研究指出工作壓力影響照護品質及個案地照護結果均有正向的關係。本研究之目的係針對居家服務照顧服務員,探討其工作壓力之現況,以使照顧服務政策之擬定者及業主瞭解這些照顧服務人員的工作壓力狀況,作為人力資源管理及提升照護品質的參考。研究方法採橫斷式調查研究法,以立意取樣方式,對高雄市29家居家服務機構,工作三個月,具有照顧服務員訓練合格證書,且同意參與本研究之照顧服務員,以問卷調查進行研究。發出600份,回收507份,回收率84.5%。 本研究工具係依文獻探討設計結構式問卷,問卷分為二大部份,為個人基本資料、工作壓力,採Liker5點評分法。將回收問卷之有效問卷進行資料分類、編碼、整理、劃記、列表,再利用SPSS17.0統計軟體進行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研究有效樣本中女性478位佔94.3%;年齡層分佈以51歲以上最多232位佔45.8%;婚姻狀況絕大多數已婚325位佔64.1%;學歷以高中以上最多353位佔69.6%;工作地點以財團(社團)為最多371人佔73.2%;照服經驗已無經驗者佔多數498為佔98.2%;目前工作服務年資在4年以上最多123人佔24.3%;自覺健康狀況以274位覺得普通佔54.2%;壓力課程訓練以未皆受過訓練者162位為最佔32.0%;定期在職教育感受覺得有成長者最多444位佔87.6%;薪資以2萬至3萬元為最多數306位佔60.4%。研究資料統計分析,顯示照服員整體工作壓力為介於「輕度」至「中度」之間,偏向「中度」,以女性(平均值為60.15,標準差為14.93)、未婚婚姻狀況(平均值為61.63,標準差為14.89)、自覺健康狀況差者(平均值為74.79,標準差為18.29)、機構定期舉辦在職教育感受(平均值為59.02,標準差為14.72)四個項目最為顯著。在壓力類別四個構面上以知識技巧方面最高,依序工作本質、人際關係、行政管理最低。在壓力最高為『我需要照顧不合作、易怒或常常抱怨的個案,讓我覺得壓力很大』。在壓力最低項目為『我和其他工作人員相處不好(例:同事..)』。結論與建議:照服員政策擬定者及業者應積極研擬居服員之減輕壓力之措施,進行實際與學理並重的在職教育及友善之勞動環境,以提升有效之工作績效能力,加強工作能力的提升以因應挑戰力,及給予獎勵,讓他們感受居服員式有意義的工作,以提升工作的向心力及滿意度。

  • 學位論文

因應快速增加的老年人口,社區化及在地老化已成為我國長期照顧政策的主軸,在政府推動「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中,以居家服務使用人數最多,服務品質也愈來愈受到重視。本研究以「使用者」的觀點出發,探討居家服務督導與品質的現況。 本研究是以屏東縣提供居家服務的照顧服務員與使用居家服務的服務使用者為研究對象,透過問卷調查瞭解督導功能與服務品質。本研究採立意取樣,督導功能問卷分為行政性功能、支持性功能與教育性功能等三個分量表,2013年9至10月,針對298位受訪者採集體施測方式蒐集資料,共取得253份有效問卷,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5%;服務品質問卷分為正向因素與負向因素二個部份,2013年7至9月,針對510位受訪者採一對一訪問調查蒐集資料,共取得493份有效問卷,,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7%。 研究結果顯示:(一)照顧服務員普遍對於督導功能的現況感到滿意,惟「教育性功能」中的「個別督導」題項似乎較為薄弱;(二)在「行政性功能」方面,照顧服務員感到最滿意的是督導會定期辦理居家服務員之考核、督導會協助提升居家服務員對機構的認同感、督導是居家服務員與服務單位及個案間的溝通橋樑;(三)在「支持性功能」方面,照顧服務員感到最滿意的是當遭遇危機事件向督導求助時,能獲得及時的回應;(四)在「教育性功能」方面,照顧服務員感到最滿意的是督導會要求照顧服務員遵守工作守則、提供在職訓練課程、提供職前訓練課程、強調工作倫理的重要性;(五)機構屬性會影響督導功能的發揮;(六)服務使用者對居家服務品質的感受,在正向因素部份以「她(他)的服務表現是具備一定程度的知識與技能」滿意度最高;「她(他)會再次詢問確認瞭解您的意思」最低;其餘皆界於滿意~普通之間;(七)服務使用者對居家服務品質的感受,在負向因素部份感到滿意,其中以照顧服務員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會有不好的臉色最滿意;(八)機構屬性會影響服務品質。

  • 學位論文

臺灣老人家庭社會結構,隨著老人照顧及各種需要,入住機構成為老人在晚年生活的選項之一。而傳統孝道與養兒防老的思維,在老人家庭及子女情感互動中,而老人面臨一連串生命變動的歷程,生命的連結及情感是銷融或豐富,在家庭互動關係中是圓滿還是缺損,親代或子代的立場與態度,分辨社會價值與評價,其老年父母與成年子女之家庭互動的議題值得我們關注。 本研究之目的主要在探討老人居住在安養護機構之家庭互動探討,透過訪談分享與老人對話,瞭解老人與子女互動經驗之樣貌。並藉由質性研究方法,以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蒐集資料,邀請十位機構內老人參與研究,所得文依研究主題進行資料分類與分析。經過文本資料的整理,本研究歸納出「入住機構前家庭關係互動模式」、「機構生活與生活適應」、「入住機構後家庭關係與互動狀況」、「入住機構後家庭互動關係之期待」與「對傳統孝道及養兒防老社會交換理論之探討」五個主題來詮釋老人與其家庭互動之經驗與內涵。研究發現居住在機構內老人的家庭子女情感互動仍屬積極正向,雖然住居環境改變,但對老年父母仍有情感之互動,本研究絕大多數老人為高齡者,但不全然為依賴或需要的照顧人口,未來的社會老人亦然,而老人居住型態也以獨居者居多,並傾向不與子女同住,因此老年生活選擇入住機構明顯增加。 研究中發現老人並不是只有傳統孝道觀念,老年人更願意為子女保留彼此空間,不一定需要與子女同住,才是孝順的表現,五、六十年代之成年子女所背負的孝道責任,比父母親的養兒防老的觀念還要深,孝道並不突顯在情感意志裡,孝順就在日常生活中及行為上的具體實踐,有持續及連貫的積極作為,並非只有在共同居住上。當老人期待子女善盡義務時,子女無法達到老人之期待,老人受到現代社會環境的影響,對養兒防老不再期待時,養兒防老和傳統心理會是一大對抗,親子之間的互動關係有「愛要即時」的反思感受。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為老人家庭、對機構生活照顧、對未來研究等建議與省思。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長期照顧機構社會工作者專業角色實踐之因素。主要以長期照顧機構和護理之家的社會工作者為主要研究對象,本研究採郵寄問卷方式,共回收106份有效問卷,所得資料經統計分析後,主要的研究發現如下所敘: 一、研究樣本個人背景變項與專業角色實踐的現況 社工有專業證照對其在溝通協調者專業角色的實踐高於無證照者;社工被機構聘用型態為正職者對其在多面向直接服務者、溝通協調者和社會資源連結者等三種專業角色的實踐上均高於兼職者;有社工經歷年資越長者對其在專業角色的實踐程度高於社工資歷不滿一年者;社工服務機構的年資,資深社工對其在多面向直接服務者和溝通協調者專業角色的實踐均高於資淺社工。 二、研究樣本機構組織因素與專業角色實踐的現況 機構有督導機制對社工在實踐溝通協調者專業角色會高於無督導機制的機構;機構社工部分工作項目對其專業角色的實踐,其中社工若無社區外展工作或行政庶務工作或者無整理評鑑資料等工作項目對其在實踐專業角色均高於有上述工作項目者;機構與其他團體建立資源網絡有助於社工在專業角色的實踐。 三、研究樣本對專業角色的期待與其專業實踐的現況 社工對多面向直接服務者和溝通協調者專業角色呈現高期待者,對其在專業角色的表現也會呈現高實踐,但對社會資源連結者較無顯著性的關聯;而社工對社會資源連結者專業角色呈現高期待者,對其在溝通協調者和社會資源連結者專業角色的表現也會呈現高實踐,但對多面向直接服務者較無顯著性的關聯 四、研究樣本所任職機構其他成員對社工專業認同對其專業角色實踐之現況 機構主管對社工專業認同度越高,對其在專業角色的表現也會越高;機構內專業團隊對社工專業認同度越高,對其在專業角色的表現也會越高;住民與家屬對社工專業認同度越高,對其在專業角色的表現也會越高。 五、研究樣本社工服務機構的年資(個人背景變項)、機構社工人力的配置、機構住民人數和機構建立的資源網絡(機構組織因素),社工對專業角的期待以及機構其他成員對社工專業的認同對長期照顧機構社工專業角色的實踐具影響力。

  • 學位論文

精神障礙者因本身精神疾病影響功能狀況與其他障別有所不同,故在現有的就業模式上不盡然完全適用,而需針對精神障礙者個別狀況發展適當的職業重建服務。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目前精神障礙者實施的職業重建服務模式現況與問題,並由優勢觀點探討其運用,以及其中發生的改變。   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法為主要蒐集資料的方法,以優勢觀點資料分析之視角,邀請十一位職業重建專業人員共同參與本研究。分析討論運用優勢觀點於職業重建服務的相關議題,了解精神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如何與個案建立優點助人關係、激發個人的想望,服務對象是助人關係的指導者,共同討論擬定服務計畫與媒合個案就業,以探討職業重建服務所發揮的功能。綜合研究分析與發現,對於精神障礙者職業重建服務獲得結論分為兩大部分,一是職業重建服務內容現況方面;二為職業重建服務政策體系方面。   職業重建服務內容現況方面在接觸建立關係以朋友、夥伴關係的方式僅適用於志願性個案;優點評量發掘想望階段,受限於法定服務時效,主要針對主動性個案進行服務,且職評部分缺乏整體評估個案生態環境的資源盤點;建立目標階段因法定規定要求加上個案的症狀干擾影響,影響其目標建立,只能提供符合法規規定且符合個案期待的目標去規劃;執行個人工作計畫階段則面臨個案的精神穩定狀況、法定服務期程限制,無法依個案的實際狀況作調整,無法全面落實其就業模式,加上跨系統資源連結緊密度不足與受到各個單位合作機制的問題,影響職業重建服務計畫之進行;最後結案階段,受到個人身心狀況及社會網絡支持度不高,加上服務時效,落實運用優勢觀點服務是有限度。職業重建服務政策體系方面,得到七點結論:一、專業促進落差;二、欠缺新制管理系統的實證;三、合作機制銜接不足;四、欠缺完善實務服務工作模式;五、法定服務時效壓迫和績效訂定難達到平衡;六、服務使用者就業福利權益受到限制;七、缺乏雇主端通報轉銜機制。   最後根據上述的研究結論,提出三大部分之建議:一是職業重建服務內容現況方面;二為職業重建服務政策體系方面;以及未來研究方面。

  • 學位論文

近年來,臺灣由於地球氣候的變遷與人類人為的危害,使得天然及重大意外災害事故頻傳,且災害發生通常為無法預料。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在臺灣造成嚴重的災害,經過此次災害,不禁讓人思考災後重建工作需投入大量資源,然而政府由於體制龐大,動員起來勢必無法像民間組織一樣擁有立即性,故研究者認為災後重建之工作必須結合民間社會的資源以補政府不足之處,並將在社區中發展出來的社會企業視為民間資源。本研究選擇社會資本觀點作為分析主軸,探討社會企業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的角色與功能,研究目的有五點:(一)分析組織的發展過程、產業發展背景與社會企業的經營現況,以作為未來相關組織轉型或是成立社會企業之參考;(二)探討促成組織成立社會企業之因素;(三)災後重建社區中社會企業運用社會資本建置其發展之角色地位;(四)探討社會企業投入重大災害後社區重建的意義;(五)透過本研究發現以提供社會企業在災後社區重建運作之建議。 本研究運用質性研究方法進行深度訪談,共計訪談八個社會企業單位、十三位工作人員。並針對上述受訪者的經驗與看法,透過社會資本觀點中的信任、網絡及規範三要素進行社會企業投入災後社區重建的角色與功能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一)社會企業投入災後社區重建之思維須考量在地資源與特色;(二)社會企業透過投入災後社區重建工作展現其公益價值;(三)非營利組織在災後社區成立社會企業之因素,大致可分為:提升組織財務自主性、因應社會需求及政府政策或方案的誘導等;(四)信任、網絡及規範分別在社會企業投入莫拉克災後社區重建時扮演不同的角色與功能,如:信任關係可建立合作基礎、網絡連結可促進產業的發展、規範可維持組織對外的聲譽等;(五)社會企業經營的困難與挑戰可分為組織內部(財務、資源募集、產業運作、專業人力難以招募等)與外部環境(缺乏合法性的環境、經濟不景氣,產業難以推動、組織的正當性等)兩方面。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的分析,分別針對社會企業組織、政府與政策以及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建議,期能有助於日後社會企業投入重大災後社區重建工作之參考。

  • 學位論文

聯合國頒布「兒童權利公約」納入特殊境遇兒童的特別權利,亦指「被指控犯刑法兒童」之權益開始,國際朝向對於犯罪之兒童及少年權益的重視,檢視國內兒童及少年權益發展脈絡,顯見從「弱勢」觀點朝向對於「觸法行為」權益之保障。因此,從兒童人權視角,研究者知覺兒童及少年性侵害加害人應該依照實際身心發展需求提供適切處遇服務政策之重要性,故以研究者之社會工作專業背景,採取質性研究方法,以國內某三個縣市防治中心為例,針對社政、衛生、警政、教育、司法等領域共19名實務工作者及2名專家學者,主要採用個別深入訪談並輔以調查法,進而探討我國兒童及少年性侵害加害人處遇現況。研究結果發現:成年和兒童及少年性侵害加害人特徵與成因間存在差異、影響、關聯性,以及各領域跨學科間存在詮釋差異,所以必須以整合成因理論詮譯特徵與成因較為周全,且發現以生態系統之立基點最能看見其處境與需求。再者,研究更發現,專家學者認為兒童及少年性侵害加害人早期介入的必要性,但礙於不同縣市間會因財政和專業知能的差異,呈現不同之處遇面貌。因此,研究結論與建議也引用國內外香港兒少性侵害加害人服務方案為國內之參考。

  • 學位論文

為能了解寄養社工與寄養家庭關係經營對於整體服務的重要性,因而本研究探討雙方在服務過程中發揮應盡的角色與功能、目前關係現況,並進一步討論彼此在關係中延伸夥伴關係要素組成及所需協助。本研究共針對高屏地區從事有關家庭寄養服務的寄養社工與寄養家庭各六名,總計十二位研究參與者進行一對一深入訪談,並藉由主題分析法的方式,呈現出寄養社工與寄養家庭雙方互動關係歷程及觀點。 本研究發現,寄養社工與寄養家庭互動的角色與功能中,寄養家庭對於寄養社工只侷限了解直接服務的角色與功能,而寄養社工在互動關係中是能看見寄養家庭兼具著監督寄養兒少行為的角色及原生家庭角色模範的功能;彼此互動關係上,單純由萌芽期至成熟其關係建立,寄養社工皆會有專業角色介入,而雙方於成熟期互動關係衝突解決方法上,寄養家庭呈現較為消極式的合作模式;雙方互動關係友善/不友善奠基因素及其影響中,寄養社工擁有正向個人特質及溝通,可直接影響雙方互動關係友善之因素、影響雙方互動關係不友善因素亦與寄養社工個人歸因有直接關係、雙方互動關係友善時,對於寄養社工、寄養家庭及寄養兒少三方皆會相互受益,反之,寄養社工與寄養家庭互動會產生不信任、難以溝通、懷疑等負向狀況;彼此於夥伴關係互動要素中,皆跑不掉雙向溝通、合作、清晰的角色、支持性服務等十一項夥伴關係要素,而在眾多夥伴關係要素中,以清晰的角色、資訊共享(坦承、即時性告知)、參與決策及平權之夥伴關係要素皆是不可忽略的,另外,參與決策及平權的夥伴關係要素,則應視整體服務輸送的工作模式評估其是否應具備於夥伴關係要素中;雙方夥伴關係協助,皆跑不掉支持性服務、資訊共享(坦承、即時性告知)、共同協調問題策略、參與決策、尊重及信任等夥伴關係要素,其中在支持性夥伴關係中,寄養社工所需為工具性支持,寄養家庭則為表達性支持,而對於寄養社工來說,未來於夥伴關係協助上,也會期待有合作一夥伴關係要素協助。 因此根據上述研究發現,分成五個層面提出建議:首先,對寄養家庭,主動性提出擔任家庭寄養活動的籌畫者之一、秉持「不預設立場」的態度與寄養社工溝通、以「寄養兒少最大利益」作出發點合作等;第二,對寄養社工,建立起與寄養家庭雙向溝通的管道、當下澄清誤解的語言措詞、藉著探問尋求寄養家庭的照顧需求等;第三,對社會福利服務輸送-家庭寄養服務機構,寄養家庭在職訓練課程,加入合作關係的內容、落實寄養家庭參與決策與充權等;第四,對社會福利政策,給予寄養爸爸在職訓練特列假、在家庭寄養服務法規中,推行寄養照顧「夥伴關係」之理念;第五,對未來研究,訪談中所使用的語言,應視研究參與者程度隨之調整、研究參與者可以擴展已停止從事家庭寄養服務的寄養家庭等。

  • 學位論文

我國近年來開始重視影響少年身心正常發展的風險因素,且隨著世界對兒童少年生活福祉及兒童少年權益保障日漸重視,國內外對於少年生活風險與生活福祉之調查已成為當前重要的趨勢與主流。本研究旨在探究目前少年生活中的風險及生活福祉之現況,探究少年生活風險對於少年生活福祉之影響,,比較2011年與2014年少年生活福祉之差異,找出影響少年生活福祉之有效預測因子,及建構少年家庭內外風險與少年生活福祉之間的關係模型,以作為社會工作福利服務輸送發展走向,及改善少年福利服務政策之參考依據。本研究為了持續掌握屏東縣少年生活福祉,故以量化趨勢研究研究之方法,比照柯旻伶(2011)之研究採用分層非比例抽樣方法,以目前就讀屏東縣境內國中、高中(職)為本研究之研究母體,共抽取616位國中學生,528位高中(職)學生,共計1,144個有效研究樣本,且本研究樣本之學校類型、學制、年齡與父母婚姻關係與柯旻伶(2011)研究樣本特性相符。經過統計資料分析,本研究以屏東縣少年生活中的風險現況、少年生活福祉現況、少年生活福祉三年間變化之情形、少年生活福祉預測因子,及家庭內外風險與少年生活福祉模型建構五項研究發現說明如下: 一、少年生活中的風險現況 (一)少年個人本身風險相對較高,其中有四分之一少年有憂鬱情緒之問題。 (二)少年性別對個人本身風險有顯著之差異;少年父母親的教育程度對主要照顧者風險、家庭風險、社會風險,以及整體少年生活中的風險有顯著差異;少年的族群及主要照顧者年齡,僅與主要照顧者風險,以及家庭風險有顯著差異。 二、少年生活福祉現況 (一)少年教育及健康和安全生活福祉感受程度相對較低。 (二)少年族群為原住民者僅對主觀幸福感生活福祉有顯著差異;少年主要照顧者年齡對各面向生活福祉皆有顯著差異。 (三)少年主要照顧者風險的疏忽照顧與物質生活福祉相關;少年家庭風險的家人互動不良與主觀幸福感生活福祉相關。 三、少年生活福祉三年間變化之情形 (一)教育生活福祉平均分數降低最多。 (二)主觀幸福感生活福祉面向有顯著差異。 四、少年生活福祉預測因子 (一)少年家庭風險為影響其各面向生活福祉的負向預測因子。 (二)少年父親職業聲望為影響其物質生活福祉的正向預測因子。 五、家庭內外風險與少年生活福祉模型建構 (一)少年家庭外風險越高,其家庭內風險越高。 (二)少年家庭內風險越高,其生活福祉則越低。 (三)少年家庭外風險對家庭內風險,會間接影響其生活福祉。 根據本研究發現,共提出五面向之建議:首先,對屏東縣少年及其家庭,少年應適當安排休閒活動與運動,以降低其憂鬱情緒;尊重少年的獨特性,以降低管教要求過高;以開放民主的教養方式,以提升少年教育、家庭和同儕、行為與風險生活福祉;提供子女適當的支持,以提升少年整體生活福祉;重視家庭氛圍,以提升少年各面向生活福祉;鼓勵家長主動參與親職教育講座等相關活動。第二,對屏東縣少年學校,促進學校對於少年風險的敏感度;增加弱勢家庭少年學校生活適應輔導;促進師生關係、改善教學環境,以提升少年教育生活福祉。第三,對社會福利服務輸送體系,透過多元管道提升少年心理情緒之支持;強化弱勢家庭的風險預防機制;提供親職教育相關課程以培養家長正向管教態度;提升社會大眾對於高風險家庭預防之敏感度,以利少年能及時進入預防性服務體系。第四,對社會福利政策,建構友善的文化、娛樂活動空間,以保障少年文化休閒權;重視少年多元學習與學習環境,以保障少年教育權;強化少年風險預防性的服務政策,以保障少年健康發展權。第五,對未來研究,問卷設計應符合研究對象的狀況;連結政府單位,協助研究經費補助及媒合教育單位;研究母體可以擴展未就學之少年;研究地區可擴大至全國;未來量化研究可增加風險次面向的多元性;未來質化研究可更深入的探究少年的生活樣態。

  • 學位論文

受到全球化影響,歐美各國普遍面臨政府失靈困境,各國逐漸發展社會企業來因應經濟及社會問題。臺灣從1990年代初已出現採用商業手段或事業單位經營的非營利組織,1990年末,政府為舒緩失業率的衝擊,推出相關政策,如:「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而在商業經營策略中,如何將組織理念與使命結合在產業中「行銷」策略扮演重要要素。因此本研究欲透過量化研究方式探究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發展社會企業經營、行銷策略及社會影響情形。   為探討社會企業行銷策略與社會影響,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經濟型計畫中強調促進在地產業發展,藉由特定產品之生產獲利為目的的內涵,較符合研究主題及內容,因此,本研究以2014年承接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經濟型單位為研究對象,採用全面性的普查方式以郵寄式寄出299份,回收有效問卷計93份,回收率為40.6%。在樣本填答者身份以組織決策者居多,顯示本研究調查具備代表性。   研究發現: 一、組織特徵、填答基本資料與社會影響沒有顯著差異。 二、社會企業組織在行銷策略上,傾向認同或採取商業行銷策略高於社會行銷策 略。在社會影響中,社會效益影響層面較高,顯示,社會企業在以商業手段的 經營下,仍堅持保有組織原有的使命與目標,重視維持服務社會的本質。 三、商業行銷的產品變項和社會行銷的推廣變項是社會影響的重要因子。當社會企 業組織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型態的品質越佳、有市場區隔性,且符合大眾的需求 或屬於組織的市場定位,行銷的方法中加入組織或公益標語,傳達服務社會、 照顧弱勢等公益資訊,有助於社會影響層面的產生。   由研究結果發現,社會企業行銷與社會影響有重要的相關性,因此建議可加強社會企業的行銷與推廣工作的重視,以及增進社會大眾對社會企業相關資訊與產品的認識,社會企業組織在行銷策略的擬定上可以將商業行銷及社會行銷策略搭配運用,並鼓勵社會企業組織人員行銷相關知能的學習,將有助於掌握組織應採取何種行銷策略,有效的推廣產品及拓展行銷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