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234.191

朝陽科技大學應用化學系學位論文

朝陽科技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黃耆與薑之萃取物添加於發酵液中,對於乳酸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Bifidobacterium bifidum、Lactobacillus sporogenes之活性影響。並探討菌液冷藏後之菌數變化。   黃耆萃取物添加實驗結果顯示B. bifidum添加1500ppm活性最佳,菌數由7.82 x108 CFU/mL增加到為2.03 x109 CFU/mL,提升2.56倍。老薑萃取物添加於乳酸菌培養,接種3%老薑萃取物至B. bifidum達最佳菌數,由2.86 x109 CFU/mL增加到為3.44 x1010 CFU/mL,菌數提高12倍。乾薑萃取物添加於乳酸菌之結果,菌數均維持在109 CFU/mL,最佳的為1%的乾薑萃取物接種B. bifidum,菌數由3.59 x109 CFU/mL增加到為6.23 x109 CFU/mL,提升1.7倍。生薑萃取物添加於乳酸菌實驗結果L. acidophilus與B. bifidum均有提升的效果,分別是5%的生薑萃取物接種至L. acidophilus,菌數由8.35 x109 CFU/mL增加到為1.45 x1010 CFU/mL,提升1.7倍;5%的生薑萃取物接種至B. bifidum,菌數由1.74 x109 CFU/mL增加到為1.26 x1010 CFU/mL,提升7.2倍。   萃取物添加於乳酸菌之冷藏試驗顯示,L. acidophilus在控制組,菌數降低外,其他菌數皆有成長。比較萃取物添加乳酸菌冷藏3天後菌數結果,分別為添加黃耆2500ppm萃取物冷藏,第3天比控制組,增加1.29倍;添加5%生薑萃取物則是提高2.1倍,添加老薑萃取物是增加1.8倍,添加乾薑萃取物是增加1.3倍。在B. bifidum中添加黃耆萃取物,冷藏至第9天,菌數比冷藏控制組增加1.2倍。添加老薑萃取物與乾薑萃取物,冷藏後菌數皆無明顯的下降。添加乾薑萃取物於L. sporogenes之菌數在冷藏後的第9天與控制組相比,還增加1.16倍;其餘添加黃耆萃取物、生薑萃取物與老薑萃取物,菌數皆會隨著冷藏時間增加,持續的下降。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許多研究指出,大蒜中的含硫化物能有效的降低心血管疾病、抗氧化、抗菌及預防癌症等,而紅葡萄酒中所含的類黃酮及多酚物質,也都具有很強的抗氧化力,可以消除體內的自由基與活性氧,是豐富且天然的抗氧化物來源。本研究以紅葡萄酒、水、醋酸、酒精為溶劑浸泡大蒜,並進行DPPH自由基清除力、總酚含量、還原力等三個抗氧化力實驗,並加以比較。實驗結果得知,在清除DPPH自由基方面,以RW2.5G1 (紅酒與大蒜以2.5:1的比例浸泡)的大蒜紅酒浸泡液清除力最佳,其最佳清除力可達96.37%,其次為單獨紅酒(95.19%)、W1.5G1大蒜水浸泡液(83.41%)、HAc1.5G1大蒜醋酸浸泡液(73.01%)、A1.5G1大蒜酒精浸泡液(71.31%);總酚含量依序為RW5G1大蒜紅酒浸泡液(2196.11 mg GAE/L)、單獨紅酒(2171.67 mg GAE/L)、W1.5G1大蒜水浸泡液(474.44 mg GAE/L)、HAc1.5G1大蒜醋酸浸泡液(333.11 mg GAE/L)、A1.5G1大蒜酒精浸泡液(245.78 mg GAE/L);還原力測定為: RW5G1大蒜紅酒浸泡液(25.97 mg Vit. C/L) > 單獨紅酒(25.39 mg Vit. C/L) > HAc1.5G1大蒜醋酸浸泡液(3.05 mg Vit. C/L) > A1.5G1大蒜酒精浸泡液(3.03 mg Vit. C/L) > W1.5G1大蒜水浸泡液(3.02 mg Vit. C/L)。綜觀以上三個實驗可知,紅酒大蒜浸泡液無論在DPPH自由基清除力、總酚含量、還原力等抗氧化的能力均優於單獨紅酒本身及其它大蒜浸泡液。在本實驗中,RW5G1大蒜紅酒浸泡液雖然在DPPH自由基清除力略低於RW2.5G1的大蒜紅酒浸泡液,但在還原力及總酚的測定表現出總體最佳的抗氧化能力,而且也比擁有良好抗氧化能力的紅酒本身更具有抗氧化,由此可推測紅酒大蒜浸泡液能更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實驗室之前成功開發過永久性氧化型染髮劑的第一劑,此次實驗主要目的是繼續開發這劑型的第二劑,第二劑的主要成分是過氧化氫(hydrogen peroxide, H2O2),以及一些其他的化學賦形劑,過氧化氫的定量檢測是以過錳酸鉀(potassium permanganate, KMnO4)滴定,此檢驗方法簡單、快速及準確,並且分析一般市售染髮劑的第二劑,測得市售產品含有過氧化氫約為9%,以此濃度作為本實驗室開發第二劑的參考。 在分析方法確效的虐待試驗中,加鹼及加熱試驗,對第二劑的過氧化氫的安定性影響最大,過氧化氫含量分別只剩60.6%和68.1%,而加酸試驗則剩餘81.4%, UV光照射試驗有90%以上。 在長效安定性試驗結果中,測試自製第二劑雙氧水的安定性,在25℃條件下放至三個月,每兩週計算染劑中所剩下之雙氧水含量,雙氧水起始含量設定為100%,第2週剩餘95.5%,第4週剩餘93.2%,含量都有90﹪以上,而第6週、8週、10週、12週、含量分別為88.6%、87.1%、86%、84.8%,含量雖然持續減少,但仍維持在80%以上。經過12週後,其外觀與起始相同,無分層及明顯改變。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塑譜儀將基材與補強材進行熔融混摻,基材為聚丙烯(Polypropylene, PP),補強材為黃麻纖維(Jute fiber)、紅麻粉(Kenaf powder)或稻殼粉(Rice husk powder),補強材添加量為20 ~ 40wt%。此外,由於補強材與聚丙烯間的相容性不佳,因此用矽烷偶合劑(3-Aminopropyltriethoxysilane)對黃麻纖維進行改質,並添加馬來酸酐接枝聚丙烯(Maleic anhydride grafted polypropylene, MAPP)做為相容劑,以提升複合材料之機械性質與熱性質。經研究結果得知,黃麻纖維/紅麻粉添加量30 wt%之複合材料有較佳的性質,因此進一步製備添加30 wt%黃麻纖維/稻殼粉之複合材料進行比較。實驗結果顯示,複合材料中黃麻纖維與紅麻粉比例為1:3時會有較高的熱變形溫度(約在150.90~153.05℃),相較於黃麻纖維/稻殼粉複合材料,則是以黃麻纖維比例較多時會有較高的熱變形溫度。在拉伸與耐衝擊強度的部分,複合材料與純聚丙烯相較之下最高可提升達46.63%及61.86%。熱性質分析結果顯示,天然資材的添加皆有助於提升複合材料之耐熱性。並藉由顯微分析可得到證實,添加30 wt%天然資材時,黃麻纖維在聚丙烯中之分散性良好。研究結果顯示以黃麻纖維、紅麻粉或稻殼粉補強聚丙烯,可提升聚丙烯的耐熱及機械性質,且較含人造補強材之複合材料具環境友善性。也因此能有效應用紅麻或稻殼之廢棄物,而可以降低農業廢棄物累積量及材料成本。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動物飼料中,普遍在都會使用黴菌毒素吸附劑,來減低毒素對於動物的不良影響,因為黴菌毒素吸附劑使用上方便,而且價格便宜。市面上已經有許多種類的黴菌毒素吸附劑,飼料中的毒素,通常會產生一種以上的黴菌毒素,因此黴菌毒素吸附劑,有利於降低飼料中黴菌毒素。 研究目的主要為探討黴菌毒素吸附劑,比較在單一與混合不同黴菌毒素的吸附率,本實驗採用的黴菌毒素為,黃麴毒素(aflatoxin, AFL )、伏馬鐮胞菌毒素(fumonisin,FUM )、玉米赤黴烯酮(zearalenone, ZEA )。吸附劑採用 Calibrin-Z 。單一毒素實驗中,吸附劑對於AFL與FUM毒素皆有90%以上的平均吸附率,ZEA平均吸附率為47%;混合AFL與FUM後維持平均90%的吸附率,吸附劑對於ZEA的平均吸附率由47%降為27.5%。另外,實驗過程中避免磁石恆溫攪拌,因為吸附劑易沾黏於磁石上,造成吸附率下降。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在於比較與探討鳳梨葉纖維PLF及微纖絲化纖維素MFC於不同添加量下對於聚乳酸(PLA)機械性質與熱性質的影響。其中是藉由TEMPO氧化系統進行PLF纖維的微纖絲化反應,製備出所需的MFC,此外本研究也藉由溶膠-凝膠法以TEOS為前驅物進行纖維的表面改質,得到改質後的鳳梨葉纖維SGLF及微纖絲化纖維素SGC。將不同纖維與PLA進行熔融混摻,製備出一系列的綠色複合材料。實驗結果顯示,SGC添加5 wt%時其熱變形溫度(HDT)提升最為顯著,最高可以提升30.56%;機械性質方面,SGLF添加3 wt%提升較為顯著,分別在拉伸強度提升31.58%及耐衝擊強度提升20.98%。添加纖維素至複合材料中都有效提升其儲能模數與損失模數,表示纖維素的添加可以補強聚乳酸的剛性以及韌性。從SEM分析斷裂面可觀察到表面改質後纖維與PLA相容性提升並且無拔出現象,而MFC均勻分散於PLA中。透光性測試中可以得知複合材料中以添加1 wt% MFC透光性極佳。由以上結果總結得知,鳳梨葉纖維素及微纖絲化纖維素是可以有效補強聚乳酸的機械性質與熱性質,由於鳳梨葉纖維是鳳梨收成後的廢棄物,因此作為複合材料之補強劑,不僅可以降低工業上的成本,更能降低其廢棄量,及發揮再利用的價值。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係採用改質紅麻植物纖維添加入聚乳酸基材中,另外再添加多壁奈米碳管熔融混摻後,對複合材料整體性能的探討與研究。其中纖維先經兩種不同矽烷偶合劑(3‐glycidoxypropyltrimethoxysilane, 代號OX)與(vinyltriethoxy silane, 代號Vi)改質,結果顯示以OX改質之效果較佳,在添加30wt%之OX改質紅麻纖維與1wt%奈米碳管時,複合材料之拉伸強度最佳,提升了84%;而添加40wt%改質紅麻纖與1wt%奈米碳管時,複合材料之耐衝擊強度最佳,提升了156%,熱變形溫度也提升122%。從XRPD、DSC分析與等溫結晶動力學之探討得知,紅麻纖維與奈米碳管的添加能改變聚乳酸的結晶型態與增快其結晶速率。SEM分析可以觀察到經由偶合劑改質可使紅麻纖維與聚乳酸間相容性提升。電性質分析中,含30wt% OX改質紅麻纖維與1wt%奈米碳管之複合材料,其表面電阻為3.47x109 Ω,可達到抗靜電等級。結果顯示,聚乳酸添加改質紅麻植物纖維與多壁奈米碳管,能增進聚乳酸之熱性質、機械性質、電性質,使複合材料應用範圍更廣泛,並對環境較為友善。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類黃酮及多酚類物質是植物中發現的天然化合物,為人類飲食的一部分,其潛在的藥理特性備受關注,特別是白藜蘆醇(Resveratrol)、槲皮素(Quercetin)和芸香素(Rutin)為廣泛被研究的對象。根據研究報告指出,白藜蘆醇、槲皮素和芸香素的藥理學性質,具有抗氧化、抑制腫瘤生成、抗血小板、抗血栓形成、血管保護以及保護心臟的作用。本旨研究將含有多種被研究證實具生理調控機能物質的大蒜與紅葡萄酒於不同條件下浸泡,以HPLC分析紅酒大蒜浸泡液(RWG)中白藜蘆醇、槲皮素和芸香素三種有效指標成分。實驗結果得知,不同比例的大蒜紅酒浸泡液,三種有效活性成分之含量均隨著大蒜浸泡天數逐漸呈下降趨勢,其中白藜蘆醇的含量以RW7G1 (紅酒與大蒜以7:1的比例浸泡)第零天的浸泡液1.52 mg/L最高;槲皮素的含量以RW7G1第零天的浸泡液5.53 mg/L最高;芸香素的含量以RW5G1 (紅酒與大蒜以5:1的比例浸泡)同樣是第零天的浸泡液76.90 mg/L最高。另外W1G1 (水與大蒜以1:1的比例浸泡)實驗,白藜蘆醇的含量以第3天所測得的0.27 mg/L為最高;芸香素的含量以第1天測得的含量0.55 mg/L為最高,而槲皮素的成分無法有效檢出。綜合研究得知,大蒜與紅葡萄酒均含有效指標成分,且於適當的浸泡比例,能夠表現出較佳的效果,對於身體保健及心血管疾病預防,應有一定的功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醫學研究指出攝取富含多酚類化合物的蔬菜、水果及紅酒類食品,可降低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其中以Allium家族當中之大蒜被指出具有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功效;而紅酒中的多酚及前花青素成分是很好的抗氧化劑,對降低動脈粥狀硬化的危險因子很有幫助。因此,本實驗在4°C下,將紅酒與大蒜以不同的比例浸泡不同天數後取其萃取液,探討其總酚含量(以gallic acid equivalents, GAE表示)、還原力及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提供科學數據佐證,希望藉由大蒜與紅葡萄酒(RW)結合,能有效抑制心血管疾病發生率,作為大蒜紅酒抗氧化保健食品之參考。由抗氧化實驗得知,以RW5G1 (紅酒與大蒜以5:1的比例浸泡),浸泡一週的抗氧化能力表現為最好。總酚含量測得RW5G1及RW分別約有1891.0026.73和163040 mg GAE/L,RW5G1的還原力相當於24.530.35 mg Vit-C/L還原力,比RW 21.791.09 mg Vit-C/L高,RW5G1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可以達到95.70.89%,比RW 92.30.48%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好。W1G1 (水與大蒜以1:1的比例浸泡)的抗氧化能力是水蒜浸泡液中最佳,但都比RWG、RW差。浸泡時所放置的溫度亦會影響其抗氧化能力,將RWG分別浸泡在4°C、室溫及40°C的環境中,測得RW5G1放置在4°C環境下浸泡一周得到最好的抗氧化能力表現。綜合所測得的數據,總酚含量愈高,其還原力愈好,DPPH自由基的清除力雖有些微差異,但RW5G1清除力最好,還原力及總酚含量也是最高,RW1G1抗氧化能力則是最差,此三項抗氧化測試之數據呈現正相關性。大蒜與紅酒的浸泡液的抗氧化能力均比單獨紅酒來的好,可推測大蒜紅酒浸泡液(RWG)抗氧化成分有加乘效果,將更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在2014年7月至2015年4月於雲林的玉米田進行試驗,利用合成的斜紋夜蛾的性費洛蒙成分做為干擾劑,干擾其交尾行為。使用的干擾劑包括(Z,E)-9,11-TDDA、(Z,E)-9,12-TDDA及(Z,E)-9,11-TDDA:(Z,E)-9,12-TDDA=10:1。試驗結果顯示,以斜紋夜蛾性費洛蒙次要成分(Z,E)-9,12-TDDA為干擾劑時,干擾效果最佳,總干擾率為87%,最佳干擾率可達100%。有干擾劑劑量愈高,干擾效果愈好的趨勢。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