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64.241

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建築及都市設計碩博士班學位論文

朝陽科技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在數位科技及網際網路普及的時代,學習方式也更為多元,進而改變國人學習與獲得資訊的型態,對圖書館的空間需求,也逐漸從寧靜、氣氛嚴肅的空間轉變為新穎開放的舒適空間。   本研究以位於台中市國內首座數位圖書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做為研究主體,採用後評估方式嘗試以深入訪談及現場觀察方式,首先藉由建築師訪談瞭解主要數位化空間(數位休閒中心、數位美術中心、資訊檢索區、視聽欣賞區、多媒體典藏區)之設計理念與課題,接著為訪談圖書館館員及志工瞭解其空間使用情境之現況,最後將訪談資料整理並回饋於建築師,分析圖書館使用情形是否符合建築師期望,最後針對使用者對於圖書館空間需求之改善手法與對策提出對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及未來研究者後續之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位在台中市中區的建國市場歷史並不久遠,但憑藉著在都市供需裡的不同角色演繹,建國市場成為零售與批發兼具的市場空間。我們藉由都市觀察的方式,透過市場空間裡的各種行為、活動與經驗來達成建構其在未來之定位。尤其面對市中心西遷與鐵路高架捷運化後的區域整合,市場機能將完整的被移轉─建國市場逐漸廢墟化與階段性的閒置正在發生。 近年文化創意產業也漸漸對中區的歷史資產發生效應,這正是一個絕佳的契機,利用中區獨特的舊城魅力與適宜的步行尺度,使步行成為串連這些歷史記憶的最佳方式。並透過與環境之間的對話,使建國市場的文化資產與場所精神得以被延續。 改建為藝術聚落後的建國市場保留局部的市場機能,使藝術與市場兩者在都市再生中有新的組合與發酵,並藉由藝術工作者創意的展現與地方特質的體驗─吃、步行與觀看的結合,共構出富含創意卻也是傳統的市場藝術文化。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南投中興新村省政府行政辦公特區,因政治權力中心轉移凍省後,業務精簡大量裁減公務員,造成人口外移,地區沒落發展停滯。頹廢環境引發本設計動機,探討如何透過建築力量再生場所,再造公有閒置空間,企圖以藝術家改變地域性格活化地區為目標,重新形塑地方新精神。 本設計在環境思考引用現象學本質精神,建構概念性「現象類型學」理論架構進行設計操作,以「本質式」思考地域並還原場所再透過媒介轉化,讓中興新村省政府園區的政治本質在藝術駐地導引下被延續下去。 因此,本設計操作重點有兩個部份,一則讓基地與歷史性建築空間再造之討論,以場域中歷史價值之「辦公廳建築原型」操作空間轉化,保留基地部份歷史園區—省政府行政辦公廳建築群,對以尊重態度,透過新建築植入與環境呼應之可能性方案配置,以重新建構地域新意象;二則為藝術家藝術駐地精神與當地文化交流與對話,不同於傳統藝術家創作工作室空間機能著重創作空間;藝術家駐地創作工作室空間機能增加為包含居住、創作、交流、展示空間,也正因此功能造就機會影響環境與當地文化產生交流回饋地方。 最後設計結論,提出「藝術駐地精神」延續中興新村省政府行政園區之地域意義,操作活化公有閒置建築再利用的可能,讓具有行政特區權力象徵與花園城市之基地地位,再增發展創作藝術特區之功能。同時也開拓台灣跨領域藝術群聚新交流創作基地;在藝術家創作生活層面,亦建構出駐地創作工作室之空間原型。 關鍵字:中興新村省政府行政特區、現象類型學、閒置空間再利用、藝術駐地、藝術家創作空間原型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在當代的社會中,城市之間的移動速度不僅是衡量現代化的指標,也是定義一個國家的經濟指標和民生指標的重要依據。這是因為高速的移動可以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不管是在經濟上、運輸上、或是旅遊的層面上,連帶的,時間也成為當代最重要的販賣產物之一。台灣雖然幅員不大,但因為地狹人稠,因而十分依賴現代化的交通設備。當今最先進的交通運輸即為2007年1月5日通車的台灣高速鐵路,全長345公里,貫穿了人口最密集的西部走廊,它不僅引動了另一種新型態的移動模式,也帶來了未來的新想像。 以位於台中市烏日區的台中高鐵站為例,高鐵的通車為這個邊陲城鄉開啓了城市發展的轉機,然而,通車已逾7年的高鐵卻沒有實現烏日人所期待的『烏日高鐵市』的新願景。目前,正在進行中的台中捷運綠線以及台鐵捷運化紅線為這個願景添加了新的動能,如何以舊烏日車站為核心,重新整合這些新的運輸設施,從而帶動舊烏日區的新發展,這是本設計論文所要探討的議題。 關鍵字:城市、運輸、移動、速度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21世紀是一個以知識為基礎的知識經濟時代,人們不再將重心放在有限的自然物質資源的利用與開發,而轉向於人類的智識與創新上。全球化增加了跨文化的產生,並提高經濟與文化活動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文化產業成為知識經濟中的關鍵產業,促使文化的反思與人們的連結。所形成的文化經濟是一個具有象徵性概念的經濟模式,提供具有高度美學與符號意涵的產品。文化、社會與科技為符號文本,設計師在編碼的過程中文化資源被形塑、進入一個可供分享的文本符碼中後,再被閱聽人解碼(詮釋),為文創產品。 皮爾斯認為符號是人為建構的結果,亦經由人的思維觀念所詮釋,因而所詮釋的內容與符號以及意指物之間便產生一個緊密的符號三角關係,即表徵-客體-詮釋。不同於索緒爾的符號學模型建構於先驗知識、非直接經驗對象所存在的世界,皮爾斯的符號理論與所經驗的對象有關,其客體對象是存在於實質經驗中。文化是人類生活的總集,並非先驗存在的理型概念,因此本研究以皮爾斯符號三角形的符號分析模式為基礎,先延伸為產品符號三角形,釐清產品語意、產品語形與產品語用三個範疇。進一步延伸為文創產品符號三角形,釐清文化表徵、文化客體、文化詮釋三者的符號三角關係,並應用文創產品符號三角形於文化創意設計案的執行。 文創產品與一般產品的差異在於,一般產品為美學及使用意涵的文本載體,而文創產品則為文化傳遞與使用意涵的文本載體。工業經濟時代所重視的物質性與技術導向所追求的是統一性,而知識經濟重視創造力與知識應用的訣竅,因此文化在新經濟模式中為價值區隔的關鍵元素,創造出新識別的可能性。本研究透過建構文創產品符號三角形整合文化詮釋與生活經驗客體對象,並提供形塑為文創產品的設計模式,釐清抽象的文化概念如何成為具體產品文本的方法,以創造出設計的新價值。

  • 學位論文

今日在「M型化社會」的現象之下,國內房價出現了不合理之飆漲,導致許多一般收薪階級及弱勢族群之國人,承受著無法「安居立命」的困境。為了彌補住宅市場供需失調,滿足經濟與社會弱勢族群之居住權,因此政府效仿在許多歐洲國家已行之有年的「社會住宅實施方案」。 社會住宅以只租不售的模式,居住者的流動率相對提高,且進駐家戶族群較為特殊,因此為解決居住者異動所致的需求性改變,以及隨時間軸演進所變化的適用性,本研究計畫由「開放建築」理論中之「支架體與填充體分離系統」等觀念套用於國內典型之集合住宅中,以求將集合住宅轉型為社會住宅之可行性。本研究計畫操作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蒐集相關文獻與實際案例資料為主,瞭解國內集合住宅居 住單元最常見的結構及隔間模式。 第二階段:從開放建築理論切入,以社會住宅進駐家戶需求為條件,進 行集合住宅居住單元涵容力及可變動性分析。 第三節段:將先前操作成果以居住單元內之各生活空間特性加以驗 證,建立一集合住宅轉型為社會住宅之可行性規範建議。 本研究成果期盼建立一套適合將國內集合住宅轉型為社會住宅之配置建議,更望能為國人對於「居住正義」的落實能夠有所幫助。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隨著文明的發展以及土地的開發,人們對於生態環境共生共存的觀念也愈來越重視,綠色生態城市已經成為現在各大城市之主要發展方向以及目標。而都市之中的校園綠地空間具有較高之綠地密度與綠地總面積,具備形成動植物棲地的環境條件。校園綠化環境能使周圍的棲地或綠廊與校園連結,形成都市空間之生態串連系統,藉以達到完善的綠網結構,並形成都市中之生態跳島,可見校園綠地空間在現代的都市環境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及機能。因此本研究以大學校園生態環境為主要研究對象,大學教育的體制和環境與國民教育相較之下,多有不同,因此較難單獨以某幾項綠建築評估指標來評定校園環境的綠化程度與生態狀況;大學校園所影響的範圍也較國民中小學為廣,期望藉由多方面之評估系統建立相互輔助檢視。本研究結果顯示生境面積因子系統可針對於不同大學校園環境作評估與目標的訂定,依照專家問卷結果顯示生境面積因子指數評值項目中封死的硬舖面,其生境面積因子指數為最低,相對評估項目越是透水及具有植栽綠化、有生物棲地的潛力時,此生境面積因子指數較高,因此評估指數與綠化、透水、生態程度成正比。校園基地環境可依此作為改善及開發之評估方法與目標,並選擇基地適宜之開發及規劃方向亦可達到提升環境綠美化及生態效益之方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綠建築已成為建築永續發展的趨勢,綠建築的管理需要智慧技術的監控,智慧建築與綠建築的整合,是當前一個重要的發展課題。行政院於2010年通過「智慧綠建築推動方案」提出我國將以綠建築發展基礎與優勢,在維護環境永續發展與改善國民生活環境水平的前提下,進行智慧型創新技術、產品、系統服務之研發,以建構「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的優質居住環境,藉以發展增加我國新興產業之競爭力。有鑑於此,本研究目的是根據綠建築及智慧建築之原理,透過文獻初擬住宿類智慧綠建築評估指標體系,透過模糊德爾菲專家問卷篩選評估指標,進而應用模糊層級分析法建立評估指標權重,最後建構評估準則,供住宿類智慧綠建築評估參考。本研究篩選得29個指標,其中十大指標依序為(1)防火系統;(2)建築結構安全;(3)防盜、破壞系統;(4)防震抗風系統;(5)室內環境風速或氣流;(6)室內環境溫度;(7)逃生避難動線;(8)住宅報警裝置;(9)監視攝影系統裝置;(10)築避難設施。本研究以彰化市光世代-智慧綠建築為實證研究案例,評估結果顯示,柯芬園社區未達智慧綠建築之標準,主要原因為部份智慧監控系統不足,如熱環境監控系統之室內環境溫、溼度監控設備不足與系統連動性不佳;水資源監控系統之省水器材及中水回收系統設計不佳;系統整合監控系統未制定安全機制,增加系統的危險性等。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台灣天然資源蘊藏貧乏,98%能源仰賴進口,「節能減碳」的觀念已成為現代環境設計中之主流。據(經濟部能源局,2013)統計,照明用電占住宿類建築整體用電約27.67%。因此,若能有效利用導光遮陽板,遮蔽強烈太陽直射光同時引進天然光源,不但可以改善住宿類建築室內天然光環境品質,亦也減少能源的消耗。本研究利用朝陽科技大學「天空圓頂實驗室」人造天空圓頂配合國際照明委員會(CIE)所提出15種天空情境參數及建築16方位,以1:4等比例水平活動式導光遮陽板縮尺模型,實測台灣中部地區冬至時期全天空漫射晝光狀態並收集室內光環境物理量數據,分析室內均齊度、室內平均照度及晝光率。數據顯示導光角越高室內平均照度越高、均齊度及晝光率越低,致使室內天然光環境無法達到標準。有鑑於此,本研究首先利用SPSS探討單一方位中室內平均照度與導光角、天空情境、室外照度值、天花板反射率、牆壁反射率及地板反射率之間關係,此迴歸模式所呈現的R2值最大為東方(0.921),最小為南南西方(0.787),驗證的照度值與實驗數據對照整體差距-27%~+11%,最後利用虛擬變項的方式帶入方位、天空情境及剔除室內材質反射率等,導出整體迴歸方程式,並與國家標準(CNS)標準照度進行比對分析。經由研究結果顯示,水平活動式導光遮陽板於天空情境5至天空情境15部分方位可使室內平均照度值達到300至750 lux 達到CNS起居間規範要求,其餘天空情境1至天空情境4照度值普遍偏低則必須開啟人工照明設施。因此,釐清各組合型式於各方位面向之適宜性,及建構台灣中部地區住宿類建築室內平均照度值多元迴歸方程式,以預測最適合該地區環境之室內天然採光照度值。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源於現今世界環境議題及趨勢改變,據此,聯合國環境規劃人居署於2011年「城市與氣候變遷」報告指出,發展綠色城市是為了因應氣候變遷的行動主軸,在諸多要項中,其中一項論及都市應增加綠色空間、改善人行環境,有助於提高社會效益及環境永續(UNEP,2011)。各國都市開始追求永續的居住環境以改善現今生活品質,而人行道是城市居民最直接接觸的公共設施之一,同時也是一座都市,其生活水準的重要指標之一。有鑑於此,本研究藉由內政部營建署於民國100年所訂定之「人行道普查規範之道路更新評量表」作為基礎,此量表目前作為台灣各縣市人行道更新所使用,探討影響人行道環境之重要因素,透過文獻回顧法、模糊德爾菲法(FDM)專家問卷及層級分析法(AHP)群體決策研究分析,選出影響指標、因子及其權重值,建構出一套符合現今社會永續趨勢之人行道環境評估機制。根據回顧可發現,人行道環境在不同年代的重視程度可分為:1990至2000所重視的人行道基本功能、2000至2005所重視的用路人感受,以及2005至今所重視的環境永續性,而研究結果顯示人行道環境影響共有4大指標及其15項下層因子,在此同時列出各項因子間之權重值,包括:暢行性(35%)和其下層因子:最小人行淨寬(45%)、人行空間淨高(15%)、障礙物影響通行程度(25%)及障礙物遷移可行性(15%);安全性(50%)和其下層因子:鋪面破損與不平整程度(20%)、路面止滑功能(20%)、行人防護設施建置維護狀況(15%)及人車衝突程度(45%);舒適性(5%)和其下層因子:環境整潔程度(40%)、植栽遮蔭功能(45%)及鋪面材質類型(15%);及永續性(10%)和其下層因子:無障礙設施完善度(45%)、透排水功能程度(20%)、綠覆率(20%)及植物多樣性(15%),共計4項指標和15項環境影響因子。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