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6.62.45

亞洲大學長期照護研究所學位論文

亞洲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中文摘要   老年人參與休閒活動對晚年生活有正面的影響,基於連續理論的觀點,認為老人的休閒活動參與具有連續性的特質,在晚年時間會維持先前的嗜好及休閒活動。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老年人的休閒參與情形,並分析年齡以及健康狀況的變化對於休閒活動參與的影響。   本研究以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台灣地區中老年人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系列」之研究資料庫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分析樣本數為1,428人。依變項為2003年休閒活動參與,共有九項休閒活動將獨立分析,自變項為1996年休閒活動參與、人口學特質、健康狀況以及1996年至2003年間的健康狀況轉變。透過SPSS 12.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與二項式邏輯回歸分析。   本研究之重要結果顯示: (一)老年人參與最普遍的休閒活動項目依序為看電視、散步、與親友鄰居聊天。 (二)隨著年齡增加,老年人參與休閒活動的情形呈現下降的趨勢。 (三)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從事休閒活動具備持續參與的特性,先前的休閒活動參與可預測晚年的休閒活動參與,支持理續理論的觀點。 (四)在健康狀況方面,功能限制為晚年有無參與休閒活動的重要影響因素,身體活動功能無障礙者,參與各類型休閒活動的勝算比皆較高。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採用戶基護航網絡來反應一個人的社會支持體系。它包含四圈,最內圈為家庭,依序外推為常來往之不同住親屬、親戚與朋友。研究目的有二,一是討論各圈對憂鬱是否有獨立影響。其次為四圈的完整性是否也會影響憂鬱。 本研究使用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所提供之「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系列」之第一波(1989年)資料。扣除憂鬱問題回答八題以下之個案,樣本數為3856位。 憂鬱傾向以問卷中之憂鬱指數(CESD-10)為研究工具。將所有題目之分數加總來判定有無憂鬱傾向。CESD-10總分最高為30分,最低為0分,並以10分為切點(cut-off)辨別有無憂鬱傾向,10分以上者為有憂鬱傾向而未滿10分者為無憂鬱傾向。 本研究結果發現於1989年時, 60歲以上老年人中有15%為有憂鬱傾向。於邏輯斯迴歸分析結果中發現,未加入戶基護航網絡變項時,旅遊活動數、IADL失能數、疾病數、自覺健康、自覺經濟以及外省人會影響老年人憂鬱傾向。然而分別加入戶基護航網絡各圈有無以及完整性後,旅遊活動數與外省人此二影響因素被戶基護航網絡變項解釋掉。而戶基護航網絡之四圈中,除親戚外都有顯著影響。另外,缺2圈以下則不會有顯著影響力。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背景:由於壽命的延長和老化人口的增加,導致長期照顧服務的需求也隨之增加。現今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過10%,且在短時間內老年人口將達20%。因此,開辦長期照顧十年計畫服務以因應逐年增加的老年人口。計畫由中央政府設置,由地方政府執行,根據失能情形和經濟狀況標準,提供服務符合資格的個案,故重度失能和低收入戶的個案可獲得較多的補助。 研究目的:本研究欲瞭解接受長期照顧十年計畫個案之長期照顧服務需求和使用情形。 研究設計:本研究樣本為2008年10月至12月至中部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申請服務之個案,共為299位。 研究結果:本研究結果發現年輕的失能者也有長期照顧服務的需求。獨居老人、身心障礙、智能障礙有高度長期照顧服務需求。個案對於居家服務有較高的接受度,此外有四成以上的個案有四種以上的慢性疾病,且六成以上的個案有營養風險。 研究結論:本研究結果發現長期照顧服務需求和使用仍有些微之差異。為了使更多失能者獲得合適的服務,我們應該瞭解失能者對長期照顧服務需求和使用之差異情形。建議將所有符合條件之年長者及一般民眾接納入長期照顧十年計畫之服務對象。使長期照顧服務提供給失能且需要服務之個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背景及目的: 住院病人常因食慾不振、熱量攝取不足而招致營養不良或失衡,影響病情發展,甚至增加死亡風險。台灣針對急診內科住院病人作營養評估之研究不多。故本研究之主旨在評估急診內科入住病房病人之營養風險。 方法:本研究藉由簡易營養評估原量表(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 MNA)與台灣修訂量表,評估住院病人的營養風險。於2008年3月初針對住院24小時後之病患,於徵詢其參與研究之意願後,評估其營養風險,共收案109位。以原版及兩台灣修訂版本的簡易營養評估量表評估其營養狀況。MNA修訂一以台灣族群代表性的體位指標取代原分切點,修訂二則省略其中的BMI題項並調整臂中圍(Mid-arm circumference, MAC)及小腿圍(Calf circumference, CC)的配分,但維持相同的總分。 結果:研究結果顯示原量表評定43人(47.3%)為營養不良,36人(39.6%)具營養風險,12人(13.2%)營養良好;修訂一評定38人(41.8%)為營養不良,23人(25.3%)具營養風險,30人(33.0%)營養良好;而修訂二評定49人(53.8%)為營養不良,29人(31.9%)具營養風險,13人(14.3%)營養良好。以Wilcoxon Signed-Rank Test則顯示原量表結果與修訂二(Z=-4.082, p=0.109)之結果不具顯著差異;又原量表與修訂一(Z=-3.742, p<0.001)及修訂一與修訂二結果皆具顯著差異(Z=-4.082, p<0.001)。 結論:結果顯示內科住院病患之營養風險極高。約半數病被評定為營養不良的; 另25~40%具營養風險。MNA為臨床上適用多種病患的營養不良篩選及追蹤評值的實用工具,促使達到更有效的營養照顧。台灣修定二版因不必測量身高及體重,使用更為方便省時。定期的營養評估可在住院病人體重下降前,早期監測、追蹤並給予營養支持,快速提供全人系統的照護。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目的: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台灣地區老人參與休閒活動,對於憂鬱狀態相關性之研究。 方法:本研究採次級資料分析,利用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於2003年完成之「臺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第五次)調查」資料,扣除未滿65歲者,以及無法完整回答CES-D量表者,共有2,474人為研究樣本,進行分析。 憂鬱傾向之測量,是以問卷中CES-D量表為研究工具,10題問題加總得分範圍介於0-30分之間,得分在10分以上者,即屬於「有憂鬱傾向」,0-9分者,則為「無憂鬱傾向」。 自變項分為基本人口學變項、身體健康狀態、休閒活動等面項。首先將各變項作次數分配後;再將各變項與有無憂鬱傾向進行卡方檢定;將卡方檢定中達到統計上之顯著差異的變項利用羅吉斯迴歸分析,與探討老人憂鬱狀態有關之變項。 結果:性別、教育程度、罹患慢性疾病種類、是否參與休閒活動及參與次數,和老人憂鬱傾向有關。研究發現,女性、教育程度低、罹患一種以上慢性疾病、沒有參與休閒活動或參與次數較低者,有較高的憂鬱傾向。 結論:研究結果顯示,休閒活動的參與,對憂鬱傾向有負向影響;意即,參與越多休閒活動,其憂鬱傾向越低。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中區某醫院門診老年人健康行為及生活品質之關連,並探討老年人的健康行為包括抽菸、喝酒、嚼檳榔、運動、飲食、壓力、情緒及生活品質之關係。研究以中部某醫院門診的65歲以上老年人為研究對象,採立意取樣來選取門診的患者、意識清楚且願意接受訪談者為樣末。採用自擬結構性問卷及生活品質(SF-36)為研究工具,進行橫斷式問卷調查,共發出問卷100分,回收有效問卷92份,回收率92%。所得的資料以t檢定、ANOVA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結果如下:老年人在最近一個月內健康行為與之前相較,其有抽煙、飲酒、壓力等人數明顯減少,其他嚼檳榔、不願意從事運動、限制飲食等無明顯差異。抽菸、飲酒、嚼檳榔在健康量表中,健康知識、健康態度、健康影響、健康觀念、健康處理等不足;生活品質認知方面,老年人認為有運動者、無壓力者、飲酒者在生活品質較高,其生活品質量表(SF-36)值也較高。 本研究期盼能提供相關臨床專業人員提昇老年人的健康相關行為及生活品質之重要參考。除可以加強慢性病老年人健康行為,衛教及宣導老年人的健康行為外,本研究結果可做未來照護老年人健康行為的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台灣地區65歲以上老年人健康檢查的利用情形,以及分析其影響因素。研究資料來自國民健康局之「民國92年台灣地區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健康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究」資料庫,擷取65歲以上,扣除代答個案,共2,051個案依人口學與社會經濟因素、健康因素、健康行為等三個層面進行分析,並以邏輯迴歸分析老年人接受健康檢查的相關因素。研究結果顯示,65歲以上老年人過去三年內接受健康檢查的比率為64.5%。邏輯迴歸分析發現男性、罹患慢性病數愈多、每週規律運動三次以上、經常或按時服用維生素的老年人,接受健康檢查的可能性愈高。此結果也顯示,採行健康有益行為的老年人,較傾向接受健康檢查。影響老年人過去三年內接受健康檢查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瞭解健康情形」佔70%;在過去三年未接受健康檢查的原因主要為「不覺得需要做檢查」佔81.3%。研究分析有三成多的老年人未在三年內接受健康檢查,且多數認為不覺得需要接受健康檢查,建議衛生主管機關針對老年人加強宣導參加年度健檢,或提供更多誘因,以增強老年人採取健康行為的正向觀念與態度。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要 目的:本研究目的為了解影響社區老人自費使用送餐服務的因素、及各類送餐服務之願付價格。 方法:以台中市甘霖基金會附設老人大學學員為調查對象,以雙邊二分法自製之問卷為調查工具,共發放問卷523份,回收問卷268份,回收率為51.3%,有效問卷共232份。本研究所提出之送餐服務項目包括個別化送餐服務、問安及確認安危送餐服務、半成品送餐服務、以及集體聚餐送餐服務。資料分析方法採邏輯式迴歸模式與複迴歸模式進行分析。 結果:研究參與者願意自費使用送餐服務的比率達91.0%,對四種送餐服務願付價格平均分別為:個別化送餐服務99.63元、問安及確認安危送餐服務107.33元、半成品送餐服務為43.66元、集體聚餐113.13元。與自費購買送餐服務意願相關之因素有:外出購物是否須爬樓梯;與自費購買個別化送餐服務意願相關之因素有:午晚餐平均餐費;與自費購買體聚餐送餐服務意願相關之因素有:住家附近是否有市場或賣場;資料分析結果並未發現明顯與自費購買問安及確認安危送餐服務意願及自費購買半成品送餐服務意願相關之因素。與自費購買個別化及問安及確認安危送餐服務價格相關之因素有:午晚餐平均餐費;與自費購買半成品送餐服務價格相關之因素有:外出購物是否須爬樓梯;與自費購買體聚餐送餐服務價格相關之因素有:住家附近是否有市場。 結論:社區老人有接受送餐服務之需要、並且有相當高之意願自費使用送餐服務及送餐之外衍生之相關服務。建議民間相關機構重視社區老人送餐及相關服務之市場、政府單位能擬定獎勵措施及督促規範、協助建立服務提供平台,以鼓勵民間機構提供相關服務。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動機與背景 人口的老化使得慢性病照顧的需求逐年增加,為因應龐大之入住機構老年人口,長期照顧相關機構始編制照顧服務員來輔助機構的人力需要。過去研究發現照顧服務員有工作壓力大與流動率高等問題,過大的工作壓力會產生人的身心和工作組織上負面影響。國內外研究發現,良好的社會支持與賦權的感知程度可減少工作壓力的負面影響。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長期照護相關機構照顧服務員的社會支持、賦權感知與工作壓力等現況,並探討人口學特性和社會支持、賦權感知與工作壓力間的關係及其解釋力。期望透過此研究成果,可供機構管理者在人事管理上作為參考方向。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立意取樣方式,針對中部地區長期照護相關機構之照顧服務員為研究對象,且經說明後同意參與本研究並簽署書面同意書。以問卷調查方式,共發出問卷338份,回收275份,有效問卷25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76%。結構式研究工具分為基本資料、社會支持、賦權及工作壓力四部分,除基本資料外,皆採Likert五點量尺評分法。將回收之有效問卷進行資料編碼建檔與整理,再利用SPSS10.0統計軟體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 研究結果 在校正其他影響因素之後,對工作壓力有顯著影響的因素依解釋力的強弱排列為:「國籍」、「賦權之所有權構面」、「教育程度」、「薪資」、「白班照顧住民數」與「機構服務資歷」。可知本國籍、專科學校以上教育程度、薪資15999元以下、照顧住民數9人以上、服務資歷4年以上者的工作壓力較高;賦權之所有權感受程度越低,工作壓力越高。 本研究首次將「賦權」感知程度用於探討照顧服務員的工作壓力,結果顯示賦權與工作壓力呈現負相關,可見賦權能幫助減輕工作壓力。期望未來機構能藉由訂立清楚的組織遠景,給予更多的決定權與自主,提升照顧服務員的賦權感受,除能減少工作壓力對組織的負向影響,亦能讓工作者達到自我實現的需求。 建議 研究者建議相關單位調整適當的照顧人數、建立合理的薪資與福利制度,期能減少工作上的壓力並提高工作持久性;提供照顧服務員處理壓力的因應措施,建立支持團體,增進彼此的情感,分享經驗,並從中得到支持,凝聚機構向心力。最後建議相關政府機關要建立完善的照顧服務員認證制度,期望完整的訓練計畫能減少進入工作職場時的工作壓力,增加對工作的控制感與確保機構照顧品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糖尿病共同照護模式(Shared-Care Model) 乃整合醫療資源以提供糖尿病患者疾病管理性照護。「糖尿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則以財務誘因落實共同照護的理念,將基層診所納入共同照護網,增進糖尿病患的醫療可近性及公平性,提升照護品質與效率。方案已實施數年,但診所或衛生所等基層醫療單位的實施成效仍少有探討,故本研究欲瞭解糖尿病患加入基層診所「糖尿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後之照護成效;並探討影響患者血糖控制之相關因素。 本研究以回溯性研究方法(Retrospective study),立意選取台中縣某鄉鎮參與基層診所「醫療給付改善方案」滿12個月以上之第二型糖尿病患198人為對象,因個案參與方案之日期不同,其中收案滿三年者有79人,兩年者139人。從護理、營養衛教記錄及病歷記錄,收集個案基本資料、健康狀況、自我照顧行為及生理檢驗指標等資料,加以整理分析。 結果發現個案參與方案照護年數無論是一年、二年或三年,其第一年底平均糖化血色素皆有顯著下降;第二年底與第一年底相較,皆無顯著差異;第三年底與第二年底相較,則有顯著回升情形。影響第一年糖化血色素下降的正向因素最主要為護理衛教次數,其次依序為營養衛教次數、護照使用、回診率、男性;顯示「糖尿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增加護理和營養衛教照護,對個案之血糖控制有明顯助益。負向因素則有家族史、視網膜病變、年齡、高血壓及抽菸;隨著病人年齡老化、併發之疾病以及抽菸等,皆會增加糖尿病治療的困難並影響治療之成效。第三年糖化血色素回升之預測因素則依序為高血壓、年齡、抽菸。除了年齡之外,積極控制血壓與戒菸成為治療糖尿病重要之一環。 個案參與基層診所「醫療給付改善方案」後,至少在前兩年有顯著控制血糖之效果,第三年則成效減低,如何加強及延續其成效將成為日後研究之重要議題。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