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117.41

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

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停刊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受試者參與由生活模式調整及行為改變技術應用、自助團體等體重控制教育相關課程後。對肥胖生理指標、代謝異常因子及生活行為改變的影響。研究以50個BMI>25之大學生為對象,實驗期間安排生理、營養、運動及心理相關課程,並實施飲食、運動紀錄,自助團體活動,執行強化飲食及身體活動等指導機制,並落實生活模式之調整。實驗前後分別針對肥胖生理指標、代謝危險因子及行為改變因子實施前、後測。結果如下:(一)生活模式調整及行為改變、自助團體等活動,對改善體重、BMI、體脂肪、腰圍、臀圍、腰臀比有顯著的成效(p<.05)。(二)代謝異常危險因子指標值,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GOT、GPT、飯前血醣、低密度膽固醇,雖有改善但未達統計數值上之明顯差異。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低密度膽固醇幾項代謝異常危險人數及百分比,課程介入前、後有明顯改善。(三)運動頻次、強度及參與時之愉悅程度有明顯改善。生活品質改善部分,維持正常睡眠時間(7-10hr)者,從12人增加到25人。每週平均熬夜2天以上者由36人減少至22人。(四)一般飲食習慣(良好飲食習慣)及特殊飲食習慣(不當飲食頻率)之認知及行為,有正向的進步。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探討不同球速與不同來球方向對動作時間之影響。受試者為國立高雄餐旅大學乙組桌球選手,共20人。平均年齡20.56±0.78歲、平均球齡11.5±0.42年、平均身高170.28±2.53、平均體重62.27±0.54。此研究僅推論不同球速與不同來球方向對大專乙組桌球選手擊球動作之動作時間的影響。以擬真方式由真人發球後受試者將球擊回,來探討不同球速與不同來球方向對動作時間(MT)之影響。資料取得主要是藉由LabVIEW程式模組、加速規、紅外線感應器等實驗器材進行相關參數資料的收集,自變項不同球速及不同來球方向,依變項為動作時間(MT)。以相依樣本二因子變異數分析(2-way ANOVA)進行考驗分析。結果顯示:一、不同球速對MT的影響達顯著。二、不同來球方向對MT的影響未達顯著。三、不同球速與來球方向對MT無交互作用產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目的:本研究目的探討健走運動對於大學新生健康促進和體重管理之影響。方法:以崑山科技大學98學年度大學新生為母群體,BMI值大於24以上學生採取自由報名健康位體管理計畫,參加人數共計男、女生1084位。本研究將每一位受試者接受每週二次、每次30分鐘以上的健走運動,分別為開學後前測、六週後實施中測、再六週後實施後測,共實施十二週,其健走距離校園場地3,200公尺,而運動強度依照美國運動醫學會最大心跳率(220-年齡)介於個人最大心跳律50-90%之間,並以漸進訓練為原則來進行,避免運動傷害。結果:本研究經十二週健走運動介入後,各變項的前、中、後測值均達顯著差異,研究結果顯示,健走運動能有效改善體重、身體質量指數(BMI)、腰圍及體脂率之下降。結論:本研究發現大學新生肥胖受試者在經過十二週健走運動後,在體重、身體質量指數、腰圍及體脂肪率等,均呈現明顯下降。現今的大學生因課業壓力繁忙及久坐電腦、電視前,導致身體活動量減少,造成肥胖的因素。因此,我們想要維持理想的體重必需要養成良好的規律運動習慣。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目的:探討上肢阻力式結合振動式訓練對瘦弱女性骨質密度和骨骼代謝之影響。方法:篩選召募30個受試者,年齡18-22歲,身體質量指數較低(BMI<18.5)的非訓練年輕女性為研究對象,阻力式訓練組10人、阻力式結合振動式訓練組10人及控制組10人。兩組訓練組均於每週一、三、五進行阻力訓練,每次1-3組,每組12-15下,訓練時間30-50分鐘,強度範圍為1RM的60-70%,包含全身八種訓練動作;另外,阻力式結合振動式訓練組先進行完阻力式訓練後再額外進行上肢振動式訓練,以頻率40Hz及振幅4g方式於每週一、三、五,每次3-5組,每組60秒,組間休息30秒,非慣用手的方式進行;控制組未進行任何訓練。所有受試者於訓練前後測量下列變項:(1)身體質量指數:體重(kg)/身高^2(m)來換算;(2)骨質密度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EXA)測量左右手前臂、腰椎第1-4節、股骨頸等部位骨質密度及骨質含量;(3)骨骼代謝指標:骨鈣素(osteocalcin, OCN)、碳末端胜鏈(C-terminal telopeptide, CTx)。所得資料以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考驗三組的前、後測試是否有顯著差異。結果:16週阻力式結合振動式訓練介入,在前臂、腰椎、和股骨頸等部位骨質密度均未達顯著差異(p>.05),在骨骼代謝血液分析OCN和CTx均未達顯著差異(p>.05)。結論:16週上肢阻力式結合振動式訓練無法明顯改善瘦弱女性骨質密度和骨骼代謝,但本研究提供器材研發上不同的思維和想法,後續將改良震動的型式和運動處方介入的模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本研究旨在探討寶隆國小99至101學年度四~六年級學童的體適能表現和「台灣地區學生體適能常模檢測」的差異比較,來評估本校同年齡學童體適能之狀況;以為99~101學年度四~六年級學童研究對象,依教育部所頒布之體適能檢測項目與方法:身體質量指數(BMI指數)、柔軟度、瞬發力、肌力與肌耐力、心肺耐力進行施測,採用量化研究中描述性統計分析及常模參照分析後,獲得以下結果:(一)99~101學年度四、五年級身體質量指數(BMI)普遍達到都位於理想狀況,99~101學年度六年級身體質量指數(BMI)達到理想不到五成。(二)99~101學年度四年級和五年級在柔軟度測驗上成績普遍不佳,101學年度六年級在柔軟度上有顯著進步。(三)學童在99~101學年肌耐力表現方面較差,經過體適能課程設計安排訓練之下,101學年度測驗方面有顯著進步且在肌耐適能方面普遍達到理想狀況。(四)99~101學年度立定跳遠測驗結果下肢肌力較差,經過體育課程設計體能訓練,101年度體適能測驗的立定跳遠表現較好。(五)99~101學年度四至六年級體適能測驗成績表現上不盡理想。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目的:本研究目的在於透過運動技能觀點針對網球截擊動作的技能特性進行探究。方法:實驗參與者為大學體育甲組男子網球選手6名(年齡:19.9±1.53歲;身高:174.8±6.42公分;體重65.6±5.39公斤),採真實運動情境設計,探討不同球速對網球截擊技術的影響。利用LabVIEW程式儀控系統、測速槍、發球機等實驗器材進行相關參數資料的收集,將收集的資料,以LabVIEW 8.5版分析軟體中之模組,進行分析。採樣標準是以實驗參與者能成功將發球機隨機發出六種不同球速的球,成功回擊至有效區為採樣依據。以六種不同球速為自變項一,正手截擊動作與反手截擊動作為自變項二,反應時間、動作時間、整體反應時間及截擊技能參數為依變項。所得結果以二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進行考驗,若交互作用有顯著則進行單純主要效果考驗,本研究之顯著水準訂為α=.05。結果:經考驗後,所得結果:一、不同截擊動作(正手截擊及反手截擊)對反應時間、動作時間與截擊技能參數的影響達顯著水準(p<.05);對整體反應時間則未達顯著水準。二、不同球速僅對整體反應時間達顯著水準(p<.05)。結論:經由本研究證實正手網球截擊動作與反手網球截擊動作分屬不同技能,不同球速對於網球截擊動作而言是同一技能不同難度。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融合教育中的視障學童常因受限於本身的缺陷,而較少在課餘時間和同儕互動,身體活動量也少於一般學童。本研究的目的是藉由六單元的運動遊戲課程的介入,探討對視障學童和同儕間的互動關係。研究採個案研究法,研究對象為普通班國小視障學童,透過觀察、訪談、同儕互動調查問卷與教學日誌進行量化和質化資料的處理與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運動遊戲課程對視障學童之同儕互動關係有正面的立即影響;二、運動遊戲課程對視障學童之同儕互動關係有持續的效應;三、不同類型的運動遊戲課程對視障學童同儕互動關係有差異;四、運動遊戲課程的難易度對視障學童同儕互動關係的影響不是絕對的;五、視障學童的同儕互動關係有年級的差異;六、視障學童的運動技能學習能力不該被設限。根據研究的過程和結果,本研究提出未來在教學的建議,針對視障學童,設計更多適合他們與同儕間的運動遊戲課程,並提供作為教師教學設計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運動競賽焦慮程度的高中足球選手,其潛在對教練運動領導的信任程度。方法:以100學年度高中足球聯賽之足球運動代表隊為研究母群進行抽樣調查,共獲得有效樣本336份。所得資料以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事後比較等進行分析。結果:研究結果發現中程度的運動焦慮的運動選手具備對教練領導高程度的信任;高程度的運動焦慮明顯對教練的運動領導信任感較低。結論:本研究結果顯示,教練與球員之間的信任是競賽焦慮的重要影響因素。教練應該多應用能增進球員信任關係的技巧,幫助球員調適在競賽情境的焦慮狀態,增加獲得優勝的機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目的:在探討有效的示範模式與合作學習策略對不同能力舞蹈學習者在學習成效與互動行為的影響。以南部某大專院校學生共6班120人為實驗對象。方法:為實驗研究法,採2*3*2因子設計,以量化與質性訪談蒐集資料。以隨機分派方式,將不同能力受試者分別接受教師示範模式,同儕示範模式與視覺影像示範模式三種不同實驗設計。本研究採三因子變異分析與雪費的多層考驗比較分析資料。結果:在合作學習情境下的學習效果,比單獨一人的學習更好。學生無論是在教師示範模式或同儕示範模式的教學模式下,皆比視覺影像示範模式下更有效益。然而,在教師示範模式或同儕示範模式的教學模式下,並無顯著的差異。在合作學習情境下,對能力高的學生言,教師示範模式對學生的學習效益有較佳的影響。然而,對能力低的學生言,教師示範模式或同儕示範的教學模式,並無顯著的差異。有關互動行為結果指出互動次數高者在舞蹈技能成效表現上,較活動次數低者為佳。在預測學習成效與互動行為的關係上,結果顯示有兩種學伴互動行為類別:給對方示範動作及鼓勵對方與正面學習成效有顯著的關係。結論:同儕示範模式的合作學習策略運用對提昇低能力的學生學習成效與互動行為上值得未來舞蹈教學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期刊

本研究以宜蘭大學和蘭陽技術學院為例,來探討不同類型大學學生運動社團的服務品質及其滿意度,首先分析大學生參與運動性社團的人口統計特徵,及比較大學生對參與運動性社團服務品質的事先期望與實際體驗之評價,進而探討大學生之背景變項、服務品質對服務品質滿意度的預測功能。本研究採便利性抽樣選取樣本,共發出問卷375份,有效回收問卷356份,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因素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如下:一、兩校大學生參與運動性社團以男生居多,運動性社團參與者似乎有越高年級參與者越少的趨勢,選擇運動性社團則以球類居多。二、兩校大學生參與運動性社團對服務品質之期望與實際體驗的感受排序也趨一致,兩校學生運動性社團參與者對各項服務品質事先期望之因素構面,其優先情形依序為:「物質環境品質」的服務品質嚮往期望最高,其次依序為「結果品質」,「互動關係品質」和「計畫品質」,兩校學生運動性社團參與者對各項服務品質實際體驗所感受到滿意程度之因素,皆以「結果品質」為最高,第二為「互動關係品質」,第三為「計畫品質」,第四為「物質環境品質」。三、兩校之運動性社團參與者對社團提供之服務品質知覺都感到不滿意。四、宜大學生運動性社團所提供的「互動關係品質」和「計畫品質」服務品質滿意度均高於蘭技。五、「物質環境品質」、「計畫品質」和「大三與大四對比組」三個變項,能有效預測服務品質滿意度。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