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239.148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特刊

  • OpenAccess

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 OpenAccess

臺灣獨特的地理條件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中央山脈之森林生態系多已透過國家保護區系統獲得有效保護,然而在以農田生態系為主的淺山平原地帶仍有近六成保育類野生動物生存其中,也是最容易受到開發壓力及工業化農業影響的區域,林務局於2018年正式提出「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將保育重點鎖定在淺山、平原及海岸地區環境與人類活動的和諧關係,藉由各項生物及生態資訊的蒐整,指認平地及淺山在保育上的重要關注區域,並運用多元方法逐步改善因人為因素造成的棲地破碎與面臨的環境挑戰,包括「健全國土生態綠網藍圖」、「生態植被復育與入侵種移除」、「生態廊道串連與動物通道建置」、「高風險地區與瀕危物種保育」、「友善生產環境之營造」、「里山倡議與地景保育推動」、「公眾參與及國土綠網環境教育推廣」等七大行動策略,至今在各單位的努力推動下已促成多處合作與推動案例,未來將透過區域與全國的跨單位平台,持續聚焦議題、整合資源、解決瓶頸,連結成淺山平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國土生態綠網」。

  • 期刊
  • OpenAccess

臺灣里山倡議2021-2030轉型策略架構,係參考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架構(GBF)」而設立,透過全球、國家和地方等三個層級,以臺灣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TPSI)操作架構的五大工作領域(國際參與、政策發展、知識增進、能力培育及實踐案例),並搭配協同治理、政策和法規配置、監測和評估機制等支持環境,以實踐「經營、串聯韌性SEPLS並主流化其價值」的「2030使命」,並及時為「國際貢獻」提供臺灣的寶貴經驗。

  • 期刊
  • OpenAccess

2016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參與「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森-川-里-海生態農業倡議」多元權益關係人平台及其行動計畫,以里山倡議精神及生態農業技術,發展兼顧生態環境與農友生計的農產業。為了推廣里山倡議的理念,藉由環境教育教案研發與推廣,讓參與者能得到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知識與價值觀,並化為實際行動支持里山倡議的理念。臺灣目前有許多地區與花蓮縣豐濱鄉新社部落、Dipit部落一樣,以實際行動響應里山倡議,期待這樣跨域合作的運作模式,成為里山倡議的推動範例,幫助更多地方實現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願景。

  • 期刊
  • OpenAccess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自2019年起與農業場試所一起參與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以下簡稱國土綠網)計畫下,有關生態友善農法服務功能綜合評估及推動工作,期望針對臺灣中西部地區研發與推廣友善環境耕作技術,營造友善生產環境,同時維護生態系統功能與生物多樣性,讓友善生態環境與地方特色農業能共榮發展。為執行該計畫,特成立「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工作圈」,劃分「山區」、「淺山」、「平原」、「海岸」四個工作圈,分別執行:在山區選定南投縣仁愛鄉原鄉部落,基於在地產業及部落建立對環境及生態有益之農業技術;淺山地區期望在臺中市豐原區果樹栽培區域導入綜合管理模式;而在彰化平原針對農田生態調查生物資源,並營造生物多樣性棲地;另串聯彰化縣海岸區農業生產、生態、社區人文、青農友善田區等元素推動綠色旅遊。另外,藉由辦理「配合國土生態綠網發展中部地方特色農業研討會」彙整集結成果,希望對國土綠網下維護生態系統、友善生產環境、地方特色農業之共榮發展,持續發揮擴散效益。

  • 期刊
  • OpenAccess

南投縣仁愛鄉布農族武界部落的食用植物田野調查,分別在2011及2019進行,其中在2019年間的訪談,是配合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所進行基本資料的調查。將所記錄到的野生植物建立名錄。再依據族人的概念,將食用植物分成傳統食用作物(含澱粉類、豆類、南瓜、根莖類)、蔬菜(含野菜類、外來的菜、救荒食物)、水果(含水果、堅果)及零嘴(分果實、葉片、地下部位)、茶飲與嗜好品、間接食用等五大類,每一種植物均會敘明中名、學名、科名及訪談內容。

  • 期刊
  • OpenAccess

彰化縣福興鄉近年因酪農業發達,牧草需求逐年增加,因此附近地區的廢耕農地開始出租酪農或農會轉作牧草,因牧草多採粗放管理且未使用農藥,鑲嵌於慣行田區之間,有機會提供鄰近農田多樣的生態功能。在2020年6月到2020年10月於5個牧草地調查樣區進行4次調查,調查樣區內將再設置3個調查樣點。對於牧草調查樣區中土棲落葉層與作物層5種牧草地標準化昆蟲調查方法,分為地面掉落式陷阱法、落葉袋採集法、馬氏網誘集法、掃網法及黃色黏紙法。調查結果定量採集中記錄到有6綱、17目、106科,共14,645隻無脊椎動物個體,其中昆蟲綱(Insecta)共採獲13,983隻個體,隸屬於11目、96科,以雙翅目(Diptera)為最多的科級佔27.8%,其次為膜翅目(Hymenoptera)(20.6%)再來是鞘翅目(Coleoptera)(19.7%)。其中個體數量(individuals)最多的是中性物種的雙翅目搖蚊科(Chironomidae),其次是中性物種的膜翅目蟻科(Formicidae),再來是刺吸式草食者半翅目葉蟬科(Cicadellidae)。調查結果也發現作物層的物種占總物種數84.6%,而土棲地物種數佔47.9%,表示福興牧草地昆蟲組成結構上物種多以作物層為主,土棲落葉層昆蟲較少。各季節福興鄉牧草地昆蟲相之生物多樣性變動現象,科級的數量6月(晚春/一期稻作收穫)最多,而8月(夏/二期稻作插秧)則最少;但個體數上則呈現相反的現象8月最多,而6月(晚春/一期稻作收穫)最少。而昆蟲個體數和雨量之間可以發現高度相關,其他環境因子濕度與溫度都與種類、數量較無關聯性。生態功能群結果顯示亦較豐富的中性物種與數量,植食者中數量最多的是禾本科刺吸者,也比較明顯有聚集性發生現象,且在稻作收穫的時期6月(晚春)在牧草地中禾本科刺吸者會明顯增加,禾本科咀嚼者則在9月(秋/二期稻作生長)時期數量與比例均最高。此外,代表害蟲天敵的掠食者與擬寄生者則4個季節的數量數較為一致。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位於彰化縣大村鄉的試驗田,作為西部平原地區動物資源調查及生態友善棲地營造的場域。場區內記錄了昆蟲類47種、兩生類4種、爬蟲類8種、鳥類60種、哺乳類3種及其他動物5種。其中,鴛鴦、彩鷸、鳳頭蒼鷹、黑翅鳶、紅隼及領角鴞等6種鳥類為保育類第Ⅱ級。於場區設置倒木棲地保留區,提供小型動物棲息、庇護及繁殖之用,記錄到24種動物,顯示倒木棲地保留區發揮預期的生態功能。另設置獨居蜂人造巢箱,觀察到2種獨居蜂與5種小型動物利用此巢箱。棲架結合縮時攝影機可記錄到24種鳥類會停駐於棲架,其中,偏好捕食田間野鼠的黑翅鳶停駐於棲架的主要時段為07:00~08:00(15.1%)、06:00~07:00(13.1%)及16:00~17:00(12.7%);記錄到在棲架上取食野鼠的時段包括05:00~06:00、06:00~07:00、17:00~18:00及18:00~19:00等。於水稻第2期作收割後,稻田進行部分翻耕及湛水,可吸引鷹斑鷸、長趾濱鷸、小環頸鴴、東方黃鶺鴒等冬候鳥前來覓食,營造適合鳥類棲息的環境。

  • 期刊
  • OpenAccess

2019年3月於豐原區公老坪地區蔡○志農友所有之柑桔園中,樹勢衰弱之柑桔植株根圈土壤樣本中分離出大量之根腐線蟲,每百公克土壤中高達95隻,其結果相當令人憂心。由於以往芸香科果樹園區土壤之線蟲相以柑桔線蟲居多,其病原性相較根腐線蟲偏弱,因此為害柑桔等果樹之病勢並不嚴重,但若是根腐線蟲為害,由於此線蟲屬於潛移性內寄生線蟲,所造成之危險性就相對嚴重許多。因此針對此問題於2019年6月在蔡先生果園施用LTM放線菌有機質肥料,一方面當基肥使用,一方面可殺死根圈土壤中之根腐線蟲及柑桔線蟲,以降低田間之線蟲密度,經於2019年7月及10月之兩次土壤採樣,其結果顯示LTM確能有效防治線蟲病害為害情形,降低土壤中之線蟲族群。而2020年4月再於豐原區東陽社區江○洲及江○蒼農友所有之柑桔園土壤樣本中分離出大量之根腐線蟲,每百公克土壤中分別亦高達59隻及58隻,旋即施用LTM放線菌有機質肥料,再以肉桂植物精油澆灌根圈以防治根腐線蟲,經由2020年9月之根圈土壤採樣,其結果顯示江○洲農友所有之柑桔園土壤已分離不到根腐線蟲,而江○蒼農友所有之柑桔園土壤根腐線蟲數量亦降至6隻,兩園柑桔植株之生長勢亦已回復。因此施用LTM放線菌有機質肥料,並於生長栽培期間以肉桂植物精油澆灌根圈,確能有效防治根腐線蟲及柑桔線蟲為害。

  • 期刊
  • OpenAccess

適度的地景豐富度,搭配水池、喬灌木及蜜源植物的栽培,對於農田生態營造應有相對的助益。本試驗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旗南分場試驗田區生態營造為主,並綜整近2年田間鳥類觀察結果;另於大豆栽培期間,藉由紅外線自動相機架設於鳥類棲架上,比較不同高度棲架對於鳥類停留與捕食觀察的差異。結果顯示,友善試驗田區鳥類共觀察到20種15科鳥類,其中有5種屬保育類鳥類,並有6種鳥類曾在田間築巢,4種鳥類會捕食昆蟲。連續紀錄72天期間,鳥類共停留1,566次,取食共135次,兩者呈現正相關趨勢。而鳥類棲架以下層停留次數與捕食次數均較上層為多,下層停留次數最多鳥類以紅尾伯勞為主,大卷尾次之。預測結果顯示,停留約18次可拍到取食1次的畫面。此結果暗示,田間鳥類棲架以下層(3.5米)高度較適合紅尾伯勞停留與捕食昆蟲,而鱗翅目幼蟲被取食的時間明顯與蜜蜂被取食時間點不同,可能與作物生長時期有關。

  • 期刊
  • OpenAccess

石虎目前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主要分布於苗栗縣、臺中市及南投縣,牠們的棲息環境主要為淺山地區。由於這個範圍也是人類主要居住、耕作和活動的區域,且大多是私有地,很多自然地景地貌已被人類改變。其中農墾地雖占比範圍大,卻可供石虎利用,特別是周遭鑲嵌有雜木林、廢耕地、草生地或溪流等多樣環境,似乎更符合牠們所需。在過往拍到石虎的自動相機樣點中有些就是在農地中,而且從石虎的追蹤資料也呈現活動範圍內涵蓋許多農田區域,顯示農地與石虎的關係密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近年積極推動友善環境耕作,且在不同區域也結合在地組織進行多種保育類動物的保育工作。有鑑於農地也是石虎的主要棲地,農委會特生中心和林務局自2014年起在石虎棲地範圍開始推動友善石虎農作,以南投縣石虎分布熱區的中寮鄉為試辦區域,期望藉由農友的認同和行動,提升石虎棲地品質,且農民可將石虎當成品牌行銷農產品,兼顧生產和生態兩個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