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7.228.95

健康科技期刊/The Journal of Health Sciences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正常發行

五年影響係數 0.134
0.134 2023 年
學門 領域排序
管理 34
護理 18
數據由ACI學術引用文獻資料庫提供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目的:腦中風是造成死亡與失能的主因之一,數位腦血管攝影是診斷和治療腦中風的醫學影像重要工具。醫材管路種類繁多,在選用上必須藉由醫師專業知識和經驗的判斷做選擇,此過程需耗費相當時間,然而腦中風病人的黃金治療時間常常相當短暫。因此,本研究以提出電腦輔助系統用於識別醫材管路在腦血管攝影檢查,以減少操作者對醫材管路使用時的差異,期望能加速診斷治療的流程。方法:本研究中,所有管路影像擷取來自我們所屬醫療機構。依據一名放射科醫師與一名護理師專業共識標準,收集醫材管路分為H1影像、JB2影像以及VTK影像之三類別各250張影像。CNN基本架構由卷積層、最大池化層和全連接層所組成。模型效能以10等分交叉驗證進行評估。管路辨識耗費時間以回溯性調查方式,回溯於腦中風診斷治療流程中,在數位腦血管攝影檢查中所使用管路(H1,JB2,VTK)數量,以及每次辨識所耗費時間,作為評估。結果:結果顯示AlexNet模型整體準確率達到82.6±3.5%,其接收者操作特徵曲線下方面積為0.954;Transferred AlexNet模型整體準確率達到87.3±2.4%,其接收者操作特徵曲線下方面積為0.971。過去於腦中風病人的數位腦血管攝影檢查中花費於管路辨識的時間約為30-70秒。結論:臨床使用上,此開發的卷積神經網路模型作為電腦輔助識別系統,可以加強工作人員的辨識能力,提升工作流程速度,並提供放射科醫師在執行介入性治療時更有一致性建議。

  • 期刊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職場員工心率變異及其相關影響因子。方法:採橫斷式研究設計,以生理測量及心率變異分析儀檢測,共蒐集68位職場員工資料。統計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皮爾森相關檢定與複迴歸分析。結果:由心率變異分析檢測結果發現,員工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活性座落於偏低狀態,有較高身體壓力且動脈硬度指數呈偏高情形。員工的年齡、體重、收縮壓是動脈血管硬化指數的顯著預測變項;年齡、體重與舒張壓為整體心率變異指標的重要影響因子。結論:建議職場員工應定期接受生理檢測,並推行職場健康促進活動,降低影響因子的危害,針對檢測異常的員工提供職場健康關懷與追蹤管理,必要時提供醫療轉介諮詢服務。

  • 期刊

2021年五月台灣北部發生多起COVID-19群聚事件,使得醫院隔離及居家隔離的患者突然爆增,有很多人被隔離於醫院或住家或檢疫住所,甚至同一家人必須在不同的住所或縣市隔離。護理人員在病人住院隔離期間擔任很重要的角色,運用關懷理論照護COVID-19病人以及家屬,執行全人全家全程的照顧理念,善用資通訊科技(ICT)的溝通工具及方法,促使家人們拉近距離,維持家庭支持功能的完整,本文藉由負壓隔離病房的照護經驗,提供護理人員照護COVID-19病人的參考。

  • 期刊

本文為照護一位因急性膽囊炎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之術後病人,筆者以病人為中心,運用設計思考進行同理、傾聽病人的需求,透過訪談紀錄、界定理解問題,確認病人鼻樑皮膚因反覆黏貼宜拉膠而疼痛、對飲食習慣改變及返家後需記錄引流液感到焦慮等三項問題,進一步構思發想出具個別化的護理措施,分別設計出改良式鼻胃管固定貼片、膽囊切除術後病人飲食紀錄日誌及簡易型JP引流液比色卡等三項創新服務方案,達到預防皮膚損傷與減少疼痛感、增進術後飲食認知、JP引流液評估與紀錄的正確性之目的。使用改良式鼻胃管固定貼片可促進鼻部皮膚舒適度、清潔便利性;膽囊切除術後病人飲食紀錄日誌具操作便利、內容實用與排版易讀性,可用於膽囊切除術後病人之低脂飲食衛教,提升病人飲食遵從性並減少腹瀉發生,及作為營養評估之參考依據;簡易型JP引流液比色卡可作為護理師紀錄輸出量與交接班之輔助工具,提升引流液顏色認知一致性,其操作簡單亦可協助病人返家後,引流液顏色評估與紀錄。未來建議可將本創新方案成效做為護理品質改善專案或衛教指導標準作業之依據。

  • 期刊

目的:肝動脈釔90放射性栓塞術藉由高輻射消滅腫瘤,護理人員照護過程易暴露於輻射風險。現況發現原因1.政策面:缺乏執行標準作業及相關教育訓練;2.設備面:無適用的測量動線工具、病室擺設定點困難、未提供病人衛教手冊;3.人員面:對輻射防護認知低、未曾接受輻防安全教育及擔心輻射傷害。本專案是透過重新檢視單位安全相關作業程序,整合資源建立安全標準化查檢流程。方法:制定肝動脈釔90放射性栓塞術標準作業、增設物料箱、建置病人術後指導手冊、舉辦教育訓練並制定標準參閱本及監測機制。結果:護理人員照護認知由48.3%提升至96.5%,照護作業正確性由47.8%提升至97.3%。結論:透過強化照護人員的輻射防護照護知識及提供標準化工具,促使護理人員重視自身的健康與安全,營造安全的醫療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