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141.202

台灣癌症醫學雜誌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此刊物暫停授權合作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神經毒性是oxaliplatin治療期間最常見的副作用。根據不同的臨床研究報告,oxaliplatin所引起的嚴重神經毒性的機率約為12%至18%。依症狀之不同,oxaliplatin神經毒性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相當特殊、急性的、暫時性的週邊神經過度敏感現象,通常在給藥後幾個小時內就會發生。第二類與cisplatin引起的神經毒性類似,係發生於肢端末稍的感覺神經病變。這類型的神經毒性會持續數個月,導致神經功能明顯失常,並有可能會影響後續的治療。目前已有幾種策略用來預防或治療oxaliplatin引起的神經毒性,包括「打打停停」(stop-and-go)策略、鈣及鎂離子的輸注、抗癲癇藥物、glutathione、xaliproden、非類固醇消炎藥、麩醯胺酸、以及鴉片類藥物等。於本文中,作者聚焦於oxaliplatin導致週邊神經病變的機轉、麩醯胺酸用於oxaliplatin神經毒性的療效、基因體多型性所導致鴉片類藥物於oxaliplatin疼痛性神經病變療效的差異,以及可否利用神經傳導速率檢查來客觀評估oxaliplatin所引起的神經毒性。

  • 期刊

背景:本文主要研究Twist在鼻咽癌患者體內的表現,並更深入的去探討Twist的表現,對於鼻咽癌病患存活率的影響。方法:本文以回溯性的方法,收集所有大林慈濟醫院裡鼻咽癌的病患共48名。以免疫染色的方法,去探討Twist在組織中的表現,與TNM分期及存活率之間的關係。並使用Pearson的卡方Fisher的精確檢驗來分析Twist、TNM分期與臨床症狀的關聯。Kaplan-Meier存活分析以及Cox比例風險模型來完整的評估存活率。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線也受到審查,以驗證 Twist表達能力進行預測的結果。結果:48名鼻咽癌病患中,有19名(40%)患者發生Twist過度表現。而Twist過度表現與鼻咽癌病患脊椎前侵犯有明顯的關係(P值是0.032)。我們發現Twist過度表現對於整體的生存率有明顯的不良影響(P值是0.01)。多因素分析也顯示Twist過度表現,與生存率降低有關(hazard ratio是5, 95% confidence interval 是1.07-27; P值是0.041)。而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在預測結果上面,也顯示Twist過度表達(area under curve是0.735),比T的腫瘤分期(area under curve 是0.718)及臨床分期(area under curve是0.598)還要來的重要。結論:Twist在分子生物醫學上,或許是一個很好的標記工具。對於鼻咽癌的病患,從整體的生存率上有統計學上的意義。因此,對於Twist過度表現的患者,或許應考慮給予更積極的治療計畫。

  • 期刊

目的:過去的研究指出M-VAC及GC皆為膀胱泌尿上皮癌標準的第一線化學治療,兩者具有相似的存活期,但GC似乎有較高的安全性與接受度。然而在現行的臨床指引中,並未明確的指出這兩種化學治療在臨床使用上的選擇。本篇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想要找出轉移部位與化療效果之間的關連性。方法:我們回溯性的收集了在我們機構接受治療的轉移性膀胱泌尿上皮癌的患者,並逐一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無惡化存活期、整體存活期、整體反應率及完全反應率。結果:在2000年和2012年間,總共有76的患者被納入我們的研究,平均年紀為64.5歲,平均追蹤期為13.6個月。其中,37個患者為僅有淋巴轉移,39個患者為非僅有淋巴轉移。比起非僅有淋巴轉移,膀胱泌尿上皮癌併僅有淋巴轉移患者有較佳的生存預後,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為10.0個月比4.3個月(P = < 0.01),整體存活率中位數為16.9個月比10.5個月(P = < 0.01),客觀反應率及完全反應率也都有顯著性的差異。次群體分析顯示膀胱泌尿上皮癌併僅有淋巴轉移之患者接受M-VAC治療比起接受GC治療有較佳的預後,無惡化存活期中位數為16.4個月比8.7個月(P = < 0.01),整體存活期中位數為23.1個月比16.0個月(P = < 0.01),完全反應率亦達顯著性的差異。結論:比起非僅有淋巴轉移,膀胱泌尿上皮癌併僅有淋巴轉移的患者有較佳的生存預後及完全反應率,這個效益在接受M-VAC治療的患者身上更為顯著。我們的觀察需要更多前瞻性隨機分派臨床試驗加以確認。

  • 期刊

目的:局部晚期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病患的治療結果極差。近年來,術前化學放射治療合併手術常被用來試著改善此類病人預後,我們回溯高雄長庚醫院使用術前化學放射治療合併手術治療局部晚期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病患的臨床經驗並試圖找出可預測病人存活的臨床病理因子。方法:我們總共回溯了101位在高雄長庚診斷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病患並接受術前化學放射治療合併手術。單變量存活分析及多變量存活分析分別是使用對數等級檢定(log-rank test)及Cox比例風險模型。結果:在101位病人中,有26位(26%)達到病理完全反應,單變量存活分析顯示臨床T4分期及無法達到病理完全反應的病人有較差的整體存活率及無病存活率。三年整體存活率在臨床T1~3分期及臨床T4分期的病人分別是50%及24%(P = 0.01)。三年整體存活率在有達到病理完全反應的病人及無法達到病理完全反應的病人分別是68%及28%(P = 0.001)。多變量存活分析也發現臨床T4分期以及無法達到病理完全反應為較差的整體存活率及無病存活率的獨立預後因子。結論:臨床T4分期及無法達到病理完全反應明顯地與局部晚期食道鱗狀上皮細胞癌病患接受術前化學放射治療合併手術後較差的預後相關。

  • 期刊

唾液腺腺癌是頭頸部一種少見的腫瘤,具有復發及轉移的潛在特性,所以常被視為高惡性度。由於臨床病例不多,目前並無標準的治療方式,但開刀切除是在疾病早期可切除時的主要治療方式,且常在開刀後建議輔以放射線治療。全身性化學治療常保留給晚期轉移性的病患上,且治療的成績往往不夠理想。隨著分子醫學的進步,唾液腺癌被發現經常帶有多種分子的變異,可供治療的標的。我們在此提出一個案例報告,這是一個67歲男性病患,診斷為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表現陽性的轉移性唾液腺癌,在使用含有trastuzumab的處方治療後,成功有效地控制腫瘤的生長。

  • 期刊

根據2012年台灣年度十大死因報告,癌症仍然佔首位。而根據2011年的統計癌症死亡中,不分性別,肝癌是第二常見死因,胃癌佔第六。我們報告一位64歲胃癌同時併發肝癌之病人,並討論如何去診斷與證實兩者均為原發癌,回顧文獻,並探討無論是胃癌併發肝癌或者肝癌併發胃癌之預後。

  • 期刊

胸腺瘤在臨床表現上會伴隨各種不同附腫瘤性症候群,如重症肌無力症,純紅血球再生不良或低免疫球蛋白血症。附腫瘤性腎病在惡性腫瘤的臨床表現上是很少見的。因為缺乏特定的臨床表徵,我們容易忽略這種狀況。根據從前的文獻,大約有百分之二胸腺瘤病人在臨床上有附腫瘤性腎病,腎病症候群是其中一種表現。我們報導兩個在台灣胸腺瘤的病人,臨床上也有腎病症候群的診斷。腎臟切片診斷其中一個是局部性腎絲球硬化症,另一個是微小病變性腎病。第一個報告案例中,腎病症候群出現在胸腺瘤診斷之前,而另一個病人的腎病症候群出現在胸腺瘤治療之後。因為容易忽略的臨床表現以及對治療的影響,治療胸腺瘤病人時,如果臨床上出現全身水腫或低蛋白血症,都應該要考慮腎病症候群的可能性,並且治療上也需要多團隊的協助。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腎病症候群可能是胸腺瘤病人最初的臨床表現。

  • 期刊

一名56歲的女性一開始表現為陰道出血和呼吸困難。血液相顯示血栓性微血管病變: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症,紅血球白血球芽細胞症,血清肌酸酐,乳酸脫氫酶和鹼性磷酸酶也升高。骨髓病理切片顯示轉移性浸潤性乳房小葉癌和局部骨髓壞死。原發病灶後來被確認為右乳房。我們的結論是血栓性微血管病變,紅血球白血球芽細胞症,乳酸脫氫酶和鹼性磷酸酶升高的症狀表示骨髓轉移而不是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或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如果有以上症狀應迅速做骨髓切片檢查,然後做積極賀爾蒙治療或化療而不是支持性療法或無效的血漿置換,進而達到血液相的改善。

  • 期刊

甲狀腺是一個不尋常的癌症轉移位置。甲狀腺被癌症轉移通常發生在已有他處轉移的情況下,而且一般預後不佳。我們舉出一位49歲的女性,曾在八年前罹患第二期乳癌並接受過手術與化學治療。她後來被診斷出罹患甲狀腺癌。經過右側甲狀腺根除術與左側次全甲狀腺切除術。病理報告顯示,右側乳突性甲狀腺癌,同時伴隨乳癌轉移至右側甲狀腺。這是第一例甲狀腺癌與轉移性乳癌並存在同一側甲狀腺的病例。而且與以前的文獻相較,它表現出非常獨特的臨床病程。我們也針對甲狀腺癌和乳癌的的關係進行了討論。

  • 期刊

轉移性的陰莖癌是十分罕見的,通常是源自於泌尿道的腫瘤。文獻的記載到目前為止共有約300例個案。勃起異常是其中的一個最初的表現之一。盲腸癌的轉移通常是通過血行性以及淋巴性這兩個路徑,並以肝以及淋巴為其最常見的器官。從盲腸癌轉移至陰莖是非常罕見的。我們提出一個由盲腸轉移至陰莖的個案。經過了手術,化療以及放射治療,病患最終死於疾病的惡化。勃起異常可以視為癌症病患陰莖遠端轉移最顯著的臨床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