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7.199.162

歷史人類學學刊/Journal of History and Anthropology

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文以明廷所採取的社會整合策略為中心,從一個相對宏觀的角度探討明廷如何透過華夏正統王朝譜系的建構、文化認同的強調、傳統禮制的重塑,修復華夏族群的歷史記憶、增強華夏族群的認同意識、凸顯華夏族群的身份象徵。與此同時,明廷還採取了針對北方華夏族的特殊策略以強化其認同意識。最後,本文指出「再造華夏」的社會運動,並不是將其他少數族群徹底驅逐於王朝體系之外或盡數將其同化的排外行動,而是一場恢復華夏傳統、整合華夏族群、改良社會風俗的社會運動。從主觀目的上說,明廷發動這場社會運動是為了建構其正統性,鞏固其統治基礎,確保其政權能夠長久地維持下去;從客觀效果上看,這場社會運動對於消除部份華夏族群的胡化現象,撫平南北華夏族群由於長期的政治分裂與一度被區隔為「漢人」、「南人」兩個不同族群造成的裂痕,強化華夏族群的內部認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 期刊

現居於廣西省防城港市京族三島(山心、巫頭和澫尾)上的「京族」居民,據說早於1511年已由越南塗山社漂流到此定居。本文主要利用現存的文獻,結合在田野中所搜集到的資料,嘗試說明京族三島上的居民,在19世紀中葉,因與附近的漢人爭奪地方資源而發生衝突,同時為了防禦海盜、抗衡漢族勢力,團結起來,立柵建寨,建立以「亭」為中心的地方組織;透過在「哈節」祭祖越南阮朝敕封的神靈,建立「國家政治認同」。哈節舉行的日期,選取地方最重要的地方保護神盤王的誕期,顯示此地居民嘗試把「國家政治認同」與「地方文化認同」結合,使哈節成為京族三島最重大的地方祭祀活動。

  • 期刊

本文通過對廣西中越邊境金龍鎮橫村的神聖空間、黎王崇拜和儀式信仰空間的研究來探討中央王朝和地方之間的關係。在橫村布傣的信仰體系中,玉帝是最高神,他授權黎王管理地方的儀式專家;黎王是地方的保護神,村民在傳統的節日祭拜黎王,並於正月十四在黎王廟前舉行(弄下)峒求務儀式,向天神祈求百穀種子、五穀豐登和人丁興旺。在儀式過程中,儀式專家佛公要帶著禮物,經過上界的各個「部門」、拜訪各個神,並在眾神的幫助下完成儀式任務。布傣的信仰空間反映了中華帝國的行政官僚體系,信仰空間的各個「部門」和階序與中央主朝的機構相似,但又呈現鮮明的地方特色。布傣的黎王傳說和宗教信仰體現了歷史上中央王朝與地方之間複雜的征服與臣服的關係。

  • 期刊

雷祖陳文玉在雷州一方面是重要的地方神明,另一方面也被周圍的陳氏鄉村認作祖先。陳文玉的歷史與傳說是一個可以為陳姓以及非陳姓鄉村所運用的共有的文化與象徵資源。白院雷祖祠附近的四村以及英山村都以此為基礎建立起村落聯盟。但是,二者卻發展出了針鋒相對的故事,以及截然不同的合族方式。四村的陳姓人主持一年一度的「雷祖巡城」儀式,從系譜結構以及儀式組織來看,這個跨村際的同姓聯盟相對穩定與固定。從清代中期開始,英山村陳姓人宣稱英山是雷祖誕降處,逐漸建立起有別於四村範圍的更加廣闊的同姓聯盟。但是,在這些鄉村內部,祭祀的核心單位是「境」,每一個境的範圍與具體的一尊神建立關係,當地人稱之為「地頭」。「地頭」包括了白馬將軍、鄔蛇大王等多種神明。規模小的村子只有一個境,而大村則可能是幾個境的聯合。鄉村內部空間感以及身份的確定與調適往往體現於地頭神的巡遊以及祭祀中。相對於四村以及英山,麻扶村是雜姓村。麻扶村的村民沒有宣稱雷祖是祖先,但由於麻扶在水利體系上的重要位置,這裡是雷祖巡城的必經之地。不僅如此,相對其他村落而言,麻扶村地頭神的權威需要更高一級的神明-雷祖的承認。五月賽端陽的儀式集中地體現這樣的主從關係。本文通過描述與比較這六個鄉村的祭祀地點、系譜、口述故事以及儀式活動,在地方社會的脈絡中理解和討論它們在敘事結構上相同和相異的部份,以期展示出村落中空間觀念的流動性與多重性,進而討論鄉村、宗族、血緣與地緣等理解傳統中國鄉村社會的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