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36.141

歷史人類學學刊/Journal of History and Anthropology

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該文採用考古學回訪方法,全面梳理了1916年發現的龜崗大墓和1931年發掘的貓兒崗墓葬的清理過程和收穫;通過與20世紀50年代以來廣州秦漢時期墓葬發現的比較,重新釐定了兩座墓葬的位置、形制和物質組合等特徵,推斷了兩墓的年代和墓主人的身份。貓兒崗墓葬應屬東漢時期的普通墓葬,而龜崗大墓可推斷在南越國時期,但是與南越王無關。由於兩墓曾經先後被認定為南越國君主墓葬,本文進而以兩墓為例,討論考古學材料如何用於歷史建構。歷史考古學資料的真正價值不在於證實或者證偽文獻,而應該是獨立於文獻構建歷史的敘述方式。

  • 期刊

蒙元時期,山西社會中佛道組織與地方水利系統之間存在密切的內在聯繫。佛道人士的特權地位、組織勢力和經濟實力,與其對重建地方社會的貢獻相輔相成,成為他們在地方水利社會中威信的來源。許多寺觀住持成為地方水利組織的管理者,領導地方民眾開挖渠道,主持日常的分水和渠道管理事務,有的甚至能制定僧道寺觀優先的用水秩序。在水神信仰領域,僧道組織也在水神祭祀、神廟管理和水神形象的塑造等方面,對地方水利系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元末明初以後宗教組織在地方水利系統中角色的淡化,與佛道人士失去蒙古統治時期享有的特權地位,及鄉村社會關係和宗教秩序的重組相關。在這一過程中,水利系統中的水神祭祀空間與佛道寺觀逐漸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