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21.175

高雄文獻/Kaohsiung Historiography

  • OpenAccess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 OpenAccess

七柱(中興里)、土地公及崩隙(中和里)為旗津南方的傳統聚落。在1982年政府因港務擴張欲闢建第四貨櫃碼頭,而對此區域實行遷村,並藉由填築新生地來興建中興國宅以移置居民。此案是旗津島內涉及規模最大與人口最多之遷村案,南方聚落空間同時也產生大幅度的空間解組與重構。不過卻因爭議少,經常被忽視,導致少有完整的紀錄與討論。本研究主要針對遷村脈絡與歷程進行探討,同時為消失的聚落建置歷史。採檔案資料、田野調查與口述史為整合分析,並以遷村前與遷村後兩時期來呈現。研究結果發現,不論遷村前的政令與工程造成居住環境惡化、徵收補償及弊案與土地問題,抑或遷村後的國宅品質低落、地方發展與村落保存等議題,都使居民長期存在各種壓抑與不滿。本研究認為此遷村案基本承載過往國家對於港口空間強控的結果,導致聚落成為一個可被犧牲之空間。政策所衍伸的遷村制度不良與忽視當地居民的生存權,不僅導致村落文化難以保存,也造成居民在生活上的變遷。

  • 期刊
  • OpenAccess

遷村十餘年的高雄紅毛港地區曾經擁有大型漁村聚落,長久以來,人們認為紅毛港是該地區的單一聚落,事實上,還有一個被遺忘的聚落燒灰員。除了一筆不完全的資料外,田野始終未能採訪「收聽」到燒灰員的地名讀音,因為,百年來這個地名已經不為在地人使用。本文利用《臺灣總督府檔案》等史料,試圖釐清燒灰員、紅毛港與海汕的地名由來及其空間變遷,並且嘗試找出燒灰員地名消失的可能原因。位於紅毛港地區西北隅的燒灰員,讀音唸作Sio-he-uan,得名始於嘉慶年間的牡蠣養殖,及其利用牡蠣殼燒製石灰之產業。這個深具草根性的地名,卻在改朝換代之後趨向滅亡。紅毛港以其優越位置,成為查定區域,加以社會經濟繁榮發展,核心地位愈加鞏固。在地名競爭過程中,燒灰員漸趨下風,此可能是地名消失的原因之一。所以,此地名壽命不長,只維持百餘年。紅毛港得名與其港道及紅毛人大有關係,但是否與荷蘭人相關,證據還不夠明確。從自然村升格為行政區域,紅毛港空間範圍擴大,在燒灰員地名消失之後,成為區域內唯一聚落地名。地名是專有名詞,讀音必須被尊重。根據臺灣閩南語文白異讀與漳泉讀音差異,紅毛港的地名讀音應以當地人的唸法Ang-mng-kang為準。得名於沙洲地形的海汕(Hai-suann),同時也是地名,是沙洲上許多聚落的統稱。海汕、紅毛港與燒灰員三者具有地名階屬關係,海汕在上層,下層則至少有紅毛港與燒灰員,其涵蓋的空間範圍則隨沙洲的開發逐漸縮減,終與本研究區重疊,所以,海汕也是區域名。

  • 期刊
  • OpenAccess

漁業一直是旗後、打狗地區相當重要的傳統產業之一,進入日治後,日人引進了新式漁具、動力漁船等,並以哨船頭船渠作為漁船停靠處、在湊町設立魚市場,高雄的漁業更趨蓬勃發展。高雄的漁業雖發展甚早,日治後更興築了新式漁港與魚市場,但相關的探討卻不多,因此本文希望以日治時期於「哈瑪星」興築的現代化漁港,與相繼興建的兩座魚市場為研究對象,透過前人著作與相關文獻,探討上述設施的設置與移轉過程,以及探討魚市場設置後,新濱町二丁目空間使用與產業型態的轉變,並進一步觀察魚市場設置後,對此區的產業與人群之影響。1920年代以後,鑒於高雄漁業興盛,新築哨船頭漁港及其陸上設施,加上1929年新的魚市場(今鼓山魚市場)落成,成為漁港與魚市場結合的一條龍式現代化漁港,日治時期高雄的漁業因此以漁港、魚市場所在的哨船頭、新濱町等地為重心發展,改變了原本以倉儲為主的新濱町二丁目產業面貌;同時,港區漁業的蓬勃發展更吸引了臺、日各地的漁工移入,形成小型的漁業聚落。此外,從漁業相關從業人口與產銷型態,可觀察出日治時期即便眾多新興產業皆由日本經營者把持,但就漁業方面,臺灣人仍握有相當的影響力,可見屬傳統產業的漁業,呈現出與其他產業不一樣的形勢。

  • 期刊
  • OpenAccess

只要居住大樹的人,幾乎都知道大樹人和萬丹人帶有世仇的關係。又只要是居住在無水寮周遭的村里,也幾乎都知道無水寮因為莊大田事件,出丁救援萬丹部眾,而與全大樹為敵的故事。在前述與全大樹為敵的描述之下,我們不免會追究這代代相傳的故事,到底是傳說?或者是史實?筆者世居無水寮鄰庄,自幼到過無水寮大小公義民祭典現場,祭場的氛圍,常在筆者心中縈繞不去。不得不想,這大小公祭典如何安排、舉行?無水寮和萬丹方面六庄有何關係?為什麼比全大樹還要親密?又這大小公為何如此獨特?而不見於大樹其他地區?本文即想就這些問題,一一探討。

  • 期刊
  • OpenAccess

海青工商前身為「海軍子弟學校」,1949於左營復校後,選擇原日本海軍震洋特攻31隊所在地建校,無獨有偶地,1825年鳳山舊城興建時,南城牆段從學校第五棟美廣科大樓與第六棟土建科大樓間穿越而過,校地大半位於西門與南門間的城內空間,因此海青工商命運便與眾多歷史文化與遺址緊密相連,校園內隨意可見清代及日治時期遺物,地面下經考古證實也有豐富的史前文化與歷史時期遺存。首任校長安世琪1950年代將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塑像基座自壽山遷來海青校園內時,也將原散置於西自助新村內的十餘條西門門拱石移置籃球場邊,更豐富了校園的文化典蘊。但可惜的是,1980年代興建現代化校舍時,部分地上與地下歷史文物遭破壞,有鑑於保存歷史文化的使命感,筆者2015開始籌劃相關地方文化課程,希望帶領學生多認識他們讀書的環境,2017年課程正式上路,名稱訂為:「探索海青與舊城地方走讀」,獲校方支持列為必修的校本特色課程。此特色課程內容不受限傳統教室內教學模式,而是發揮海青工商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結合國立成功大學考古所的資源讓學生體驗考古實務與野外實察,讓海青每位學生修畢這門課後,能對海青與左營這塊土地增加更多瞭解。2019年8月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上路,課程操作模式符合其中技術型高中「社會探究與實作」內涵,期望學生能透過這門課培養主動學習的素養精神。這門課程發展至今,受到校內與外界的多方肯定,期望每位學生在經過一年課程的洗禮後,除了對學校所在的左營能多點認識外,也能回頭關心自己生活環境周邊的文化資產,為未來臺灣的文化保存事業貢獻一分心力。

  • 期刊
  • OpenAccess

高雄市愛河旁,熱鬧的五福三路上,常常令人駐足欣賞的,是一棟古色古香的哥德式建築──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俗稱玫瑰聖母堂,這裡是天主教道明會自1859年在臺灣的傳教之始 ,建堂以來迄今已逾91年,用聖潔的祈禱與嘹亮的歌聲,撫慰了無數教友的心靈。道明會在這裡購地建立了聖堂之後,1948年在教堂旁邊復建了頗具規模的「樂仁醫院」,由德國籍醫學博士方懷仁修女主持院務,是完全採用西方醫療技術的綜合醫院,以婦產與小兒科為主,除了高雄前金之外,也在臺南麻豆、臺北汐止、桃園大溪等地設立醫療服務站;1978年,高雄樂仁醫院喬遷至高雄市建國路「道明中學」東邊,更名為「聖功醫院」,2011年通過衛生署教學醫院評鑑是為地區教學醫院,數十年如一日,用永不止息的愛,仁心仁術地照顧民眾的身體健康。樂仁醫院的舊址,曾經作為孤兒院、修院、傳教學校、樂仁醫院以及聖功修女會,原大樓建築物拆除改建,2016年10月新大樓落成,樂仁幼兒園進駐其內,讓這塊讓高雄人充滿回憶的聖靈土地,充滿了國家新希望快樂的笑聲。

  • 期刊
  • OpenAccess

高雄地區的二戰紀錄,見諸美軍的轟炸任務月報、日軍的戰時日誌戰鬥詳報、及當時臺灣的日文報紙,但曾經歷這段歷史的民眾,其二戰記憶如何呈現呢?本文訪談居住左營的廖清吉先生(1930年生),回憶就讀左營公學校時,公學校的愛國教育、日軍在左營的活動、目擊美軍轟炸左營,及聆聽玉音放送的情景,為在地的庶民記憶。在記錄口述歷史時,同時收集左營公學校老照片,及踏查歷史現場,繪製插畫,以呈現鮮活的二戰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