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3.147.252

《人間佛教叢書》201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OpenAccess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會議論文
  • OpenAccess

本文作者在此前的一篇文章中,討論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修行理論的基本內涵,並指出這一理論是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在討論中引用初期大乘經典《大寶積經.迦葉品》一段講述菩薩修行問題的文字,並把這段文字與《貧僧有話要說》結尾的一段文字相互印證,說明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修行思想,基本的要旨是不離聲聞戒、定、慧三學的修學,及菩薩行的踐行,而發揚新時代的善巧方便,以試圖解決現代人類「如何可以修行」的這個大問題。

  • 會議論文
  • OpenAccess

星雲大師回歸佛陀本懷,重新梳理並且整合了佛陀的超越智慧,運用現代化語言詮釋佛教經典,反思現實社會,提出「發心與發展」以及「自覺與行佛」,作為人間佛教實踐與修行的法門,其核心就是人間佛教的社會修持理論,強調指出「制度就是戒律」,強調戒律之前人人平等,就如社會上「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道理,應當成為人間佛教社會建設的基本路徑。

  • 會議論文
  • OpenAccess

太虛大師宣導的人間佛教秉承了大乘佛教的菩薩道精神,立足於「菩薩道」之四攝、六度、四無量心的慈悲利他社會服務精神,彰顯出大乘佛教的人間性品格與現實主義品格,以及佛教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慈悲、戒行與般若智慧。太虛提出人間佛教的菩薩道修持,應以修持「人菩薩」為基礎,「人菩薩」思想為人間佛教的修學奠定了基礎的指導思想與方法,同時「人菩薩」與「菩薩學處」也是太虛構建起整個人間佛教與社會關係框架的重要基礎。太虛的弟子法舫曾在「三自皈依」、「五戒行為規範」的基礎上提出了建立人間佛教的「七個程序」,作為引導在家居士與出家眾的人間佛教修持與社會行為規範。佛光山星雲大師為適應當代人的心智,因時因地提出了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三學,用簡潔的語言來開示人間佛教菩薩道的社會服務精神—即「三好」、「四給」、「五和」。其中,「三好」高度概括了「身、口、意」的佛教修持總則,引導信眾從日常行為與社會規範入手,「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讓真善美在現實社會裡生根。「四給」則是充分把握了「六度」之「布施」與「慈悲喜捨」的奉獻精神,「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將菩薩道精神切實地實踐於日常生活之中。而「三好」、「四給」的實踐理想,就是要實現「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五和」之人間淨土。

  • 會議論文
  • OpenAccess

所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歷史上無數的古德先賢為僧團的和合共修,立下了條約規矩,使得萬古傳燈,禪法相續。佛光山自開山以來,依此安僧辦道,不違傳統佛制,且因應時代的變遷,形勢的轉換,繼承制度,改進規約。星雲大師為佛光山這個現代叢林僧團重新建構組織章程,訂定各種規約,形成了融合傳統與現代的「佛光山清規」。本文以《僧事百講.叢林制度》為中心,來探討佛光山的人間佛教制度建設。

  • 會議論文
  • OpenAccess

星雲大師之人間佛教是現代性的佛教,但其根基仍在於傳統佛教。大師深具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此乃大師人間佛教之真正基礎。而對此進行理論深化仍須從大乘佛學著手。本文在程恭讓教授論證之基礎上提出「新般若學」,意在以傳統般若學為基礎構建新般若學之體系,並在此新般若學之視域中洞觀大師之人間佛教。但本文只是提出了這一構想,並初步考察了大師之般若思想及其與人間佛教之關係。

  • 會議論文
  • OpenAccess

《金剛經》中,發心、修行、降伏其心皆與修持有關。《金剛經講話》說發心,側重於發慈悲心與平等心;說修行,重在無所得與無妄想分別,對治妄想正是降伏妄心。結合《金剛經》的詮釋傳統來分析《金剛經講話》對無相修行的解說,可以顯示出《金剛經講話》有著對不同詮釋傳統的相容並蓄,並轉而開出修行生活面向的詮釋特點。

  • 會議論文
  • OpenAccess

續法為清代華嚴宗的中興教主,他有關念佛思想之著述甚多,其中《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為歷代註疏《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篇幅最長的著作,其重要性在於以華嚴思想詮釋彌陀念佛法門。續法以華嚴思想闡述彌陀淨土法門,尤其以華嚴思想貫攝持名念佛要義,並以華嚴五教判來判攝念佛法門通於「終、頓、圓」三教。本文主要討論續法在《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開首的〈疏〉文所言「是心作佛,心不念而佛不作;即佛顯心,佛不稱而心不顯」,以及此〈疏〉文之下的〈鈔〉文,作出詮釋。研究顯示,續法對於「是心作佛」的修持詮釋,乃以「持名念佛」為下手處,進而體證念佛三昧。華嚴思想的屬性,屬於如來藏的佛性系統,因而,續法亦強調「若欲作佛,須當念心」,以及「若欲顯心,須當念佛」的方法,作為詮釋進路,勸誡眾生念佛,不斷行持。可見,續法以華嚴「理體」、「事修」二者無間的圓融思想,來詮解彌陀法門。

  • 會議論文
  • OpenAccess

《維摩詰經.菩薩品》乃維摩詰居士以不請之友之姿,向彌勒菩薩談修行者不退轉和蒙佛授記的真諦,意旨為不必拘束於這些知見,尤其是利根器菩薩,自知本來是佛,即應超越此一勸誘之法。又向光嚴童子講述道場概念,認為道場即學佛之地,但真學佛者,唯論心行,只要持守大乘修行之法,則己身時時處於道場之中。又向持世菩薩告知度眾之方便法門,接受波旬魔王的天女供養,其實是教之以佛法,學成之後又使其回到魔宮,以無盡燈法門教導更多天人,傳法無盡,受眾無邊。跟善德長者子講述布施觀念,關鍵還是助人成佛,於是應不止於財布施,而唯法布施是用,在法布施中自度度人。本文藉由工夫境界哲學的問題意識為研究進路,解析文本,揭露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