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14.32

物理治療學會雜誌/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社團法人臺灣物理治療學會,刊名變更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我們常在臨床上觀察到四肢的一些病徵和症狀,皆由於末梢神經壓迫而引起。這些末梢神經的壓迫,可能發生於沿著神經走向的不同部位而産生種不同的壓迫徵假羣。但往往因我們對於其臨床特性和相關的神經解剖,概念糊不清,以致不易作鑑別診斷及適當的治療。本篇就肘部附近可能發生的五種末梢神經壓迫徵候羣(正中神經的Struthers靸帶徵候羣、旋前圓肌徵候羣、前骨間神經徵候羣,尺神經的肘道徵候羣及橈神經的後骨間神經徵候羣);根據它們的發生位置、原因及症狀分別作一簡單的介紹。成功的診斷及治療乃建立於對神經壓迫位置及相關部位的解剖構造,須有深切的瞭解與認知。

  • 期刊

自民國73年年初至民國75年年底,因肘部骨腱炎而接受保守治療的患者中,作者總共收集到資料齊全的91位患者,其中有2人因雙肘皆發生肌腱炎,另有2人,同一肘的內、外上髁皆具肌腱炎,因此所研究的對象共95例。以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爲4組:第1組,接受局部注射、超音波治療,以及口服藥。第2組,僅接受局部注射及口服藥。第3組,接受超音波治療及口服藥。第4組,僅接受口服藥。 結果以第1組的治療效果最佳,完全痊癒的有57.5%,症狀明顯改善的有35.0%;第2組次之,完全痊癒的有67.9%,明顯改善的有17.9%;以第4組的效果最差,僅33.3%完全痊癒,屬於無效的患者,竟達66.7%。雖然局部注射的效果快速且經濟負擔較輕,但超音波治療的復發率較低。如果僅接受局部注射及口服藥,復發率是42.1%,但曾接受超音波治療的患者,其復發率僅21%~25%。

  • 期刊

網球肘是一種常見的運動傷害,本篇就其受傷機制及病理原因加以探討。其受傷機制爲過度強烈或反覆太多的腕伸肌及外旋肌收縮造成對肘外踝的張應力;而(1)肌肉的肌力、爆發力、持久力、柔軟度不足(2)不適當的繫球技巧(3)不適當的器材等都是使外髁張壓力增加的原因。 網球肘的病理變化,已被許多專家討論。大部分的作者認爲是發生在伸腕橈側短肌及外旋肌的發炎現象。根據網球肘可能發生的原因,我們也提供預防網球肘的原則。

  • 期刊

棒球投手的肘傷可由分析投球動作來探討病理機轉;投球動作的加速期與隨勢期易有肘傷,乃是因爲在加速期前期,肘關節內側有外翻應力産生,這種過度外翻應力會造成肘關節內側拉扯力、外側壓迫力及後側嵌入效應;在加速期後期及隨勢期的前臂旋前動作也會造成肘關節外側的壓迫及旋前肌在外側肱骨上髁産生拉力;而隨勢期中,肘關節伸直或過度伸直力量會對喙突及前關節囊産生拉力、對鷹嘴突産生衛撞力。這些力量過度使用或使用不當均分別對相關軟組織、骨組織或尺神經造成傷害。有關肘傷的治療,多半是外科手術方法的研究文獻;由於預防才是最佳治療之道,所以注重平時體能、訓練適當的肌力與關節活動度並執行正確的投球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 期刊

在脊髓灰白質炎-小兒麻痺後遺症患者中,四肢同時受侵犯者不多,但常的上肢患者,有的整肢肌肉麻痺,而有些手部動作盡失,如幸遇手部尚有部份肌力時,肘部屈曲成形術,肩關節固定術成爲增進上肢功能不可少的外科矯治,本個案報告是報導一物理治療對手術後患者的肌肉再教育,及教導患者以肩胛動作代替肩部的活動,在加強手術效果中所扮演的角色。

  • 期刊

From January 1979 to November 1986, there were 43 spastic diplegic patients, who had received neurodevelopmental therapy in the Pediatric Unit of the Department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and whose locomotor status could be confirmed. In respect of the milestones of gross motor function in the spastic diplegic patients included in this study, 50% of them could roll by 11 months old, sit without support by 15 months old, creep by 2 1/2 years old and walk alone by 5 years old. Seventy-six percent attained the ability to walk independently, and 68% of those who could walk independently could ambulate outdoors without any limitation. Among the factors which would influence the outcome of the locomotor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spastic diplegia, sitting by one, two and four years, creeping by two and four years, reflex scores and whether receiving surgical interventions when deformity existed, were all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locomotor outcome (p<0.01 or p<0.05).

  • 期刊

腦性麻痺兒童根據神經肌肉損傷的型式與部位可分爲痙攣型半身麻痺、痙孿型雙邊麻痺、痙攣型四肢麻痺、徐動型、協調不良型、低張型、無張力型、僵直型與混合型等。以將來能達獨立行走的功能的百分比來看,痙攣型半身麻痺兒童與協調不良型兒童最好(100%會獨立行走),其次爲徐動型兒童(15~100%),痙攣型雙邊麻痺兒童(60~100%)與痙攣型四肢麻痺兒童(49~68%),而以僵直型與無張力型最差(6%)。若以粗動作發展商數而言,仍以痙攣型半身麻痺兒童最好(粗動作發展商數57±19),徐動型兒童(36±13)。痙攣型雙邊麻痺(35±14)與低張型兒童次之(38±17),最差爲痙攣型四肢麻痺兒童(26±8)。通常早期可用來預測病童將來行走功能的幾項考慮因素如下:卽原始反射分數、達坐與爬的年齡、病童的類別。

  • 期刊

本篇文章針對脊椎面關節損傷的病人,運用一般評估活動度的觀念,再加上以脊關節動學爲基礎的特別想法,而提出主動動作檢查,以期能成功地掌握病人的問題,且達到專一的治療效果。對於中段頸椎單側面關節損傷的病人而言,其側彎與轉支向對側的動作之活動度均會減少,而做前彎動作時則會有偏擺到同側的現象。對於中段胸椎或中段腰椎單側面關節損傷的病人而言,其側彎向對側與轉動向同側的動作之活動度均會減少,而做前彎動作時則會有偏擺到同側的現象。對於中段胸椎或中段腰椎單側面關節損傷的病人而言,其側彎向對側與轉動向同側的動作之活動度均會減少,而做前彎動作時則會有偏擺到同側的現象。以上是主動動作檢查在臨床上的初步應用,其功效是有助於儘快找出病人的患側,至於進一步的應用,例如面關節損傷中非關節囊型病人或其餘除了面關節損傷以外的頸背痛病人,則獎有賴於有興趣的人配合臨床經驗來發掘。

  • 期刊

棒球投球動作是上肢高度神經肌肉協調、軀幹及髖關節旋轉作用及下肢肌力與耐力等整體的結合;這個精密的統合動作只要稍有偏差,便會對肩關節及相關的組織造成壓力而導致手臂傷害。在探討投手肩傷的主題下,本篇報告描述投球動作、分析肩傷原因,並針對投手手臂傷害特殊性,整理出肩傷處理及預防之道。

  • 期刊

本文簡單介紹治療肌腱炎所使用的新方法-離心收縮運動,離心收縮極易造成肌腱炎,但適當的離心收縮運動,可訓練肌腱承受較大仍負荷力以及從事較快速的動作。整個離心收縮運動訓練包括牽張和冷敷,而牽張可減少離心收縮時的形變;冷敷可避免發炎的惡化。如何選擇適當強度的離心收縮運動是本文重點,作者認爲審慎的給予離心收縮運動,將可成功地減輕或治癒肌腱炎,使病人的關節恢復正常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