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8.121.131

公民訓育學報/Bulletin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刊名變更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公民教育乃在幫助學生與成人,以信心與決心勇敢地承擔他們的責任,以及幫助他們本乎民主原則,實現國家的和諧統一與達成國家的理想。兒童的公民經驗將使兒童知覺到公民的意義與重要性。兒童持續發展經過六個公民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稱之為生物性公民,自嬰兒出生與他的母親形成親密的關係開始,其間經過家庭公民、成形的社會公民、階層性社會公民、水平的社會關係,最後一個階段稱之為垂直的社會關係,則產生在青年轉移到成人時期,並且取得成人的權利,與承擔成人的義務之後開始。這些發展模式,能夠成為建構與發展完美的公民教育課程與方法的基礎與準則。經調查研究,在公民課程設計與教學計畫中,出現八種可選用的方法。它們是學術學科、相關法律教育、社會問題、批判思考、價值澄清、道德發展、社區參與、與制度化的學校改革等。公民教育如果能混合應用此八種方法,則公民教育可能培養出更理想的、受歡迎的、熱心公益、有社會責任感、有德行涵養、能服從社會規範的好公民。

  • 期刊

童軍教育的本質可從其名稱和實際活動來了解。其與童軍運動的關係應由近代社會思想和社會發展的層面來說明。由於童軍教育融合原野、自然、戶外、經驗等教育的思想原理,本文從縱的歷史演化觀點,和橫的相關學理的運用兩方面來探討自然教育思想與童軍教育的原理,並且以當前社會的趨勢,回顧童軍教育的作法,把握自然教育的要旨,來澄清童軍自然教育的目的、方法和發展方向。期能整合傳統文化和自然環境而為人文思想和自然哲學合一的童軍自然教育理論基礎。童軍自然教育思想遠溯至老子和古希臘哲學,中世紀的宗教、近代教育思想,而至現代的教育理論。在思想的淵源說明重點在於原野史觀的演進。理論基礎強調由人文思想教育的啟發、自然教育的經驗學習,進步教育之運動,而至活動經驗教育的整合。如何發展童軍自然教育的適當方法,並於傳統的作法與前瞻的深省中予以闡明。

  • 期刊

我國自民初實施公民教育以來,其目標、內容及實施方式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迭經調整,但強調公民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結合則為一貫的特色。整體而言,我國公民教育的實施成效,尚屬良好,對於社會的安定、國家的發展以及文化的傳承,發揮了一定功效,功不可沒。惟從微觀角度檢視當前公民教育的實際,亦有不少問題有待克服及改進。本文從課程、教學、評量、師資、環境等方面探討公民教育所面臨的問題,並提出改進策略,希能分途並進,改進公民教育的情況。此外,針對培養二十一世紀公民的需求,本文提出未來的發展方向如下:(一)調整公民教育目標,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二)落實生活教育及價值教育,提升國民道德水準;(三)實施多元化教學,發揚人文精神;(四)推展多元文化教育,適應多元化社會的需求;(五)加強民主法治教育,奠定民主政治的基礎;(六)培育批判思考能力,迎接二十一世紀的挑戰;(七)倡導世界觀教育,因應全球化時代的趨勢;(八)整體規劃成人公民教育,增進成人之公民素養。

  • 期刊

自然宇宙本是一客觀事實的存在,人也是宇宙存在的一部分,先不論人與宇宙之間的關係為何,本文立論以「人本」為出發點,所謂「宇宙觀」是「人本的宇宙觀」,宇宙觀所佔有的學術地位與重要性,自不待言,尤其在為人文理念建構思想體系時,更不能缺乏此一體系基礎,是為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中國先秦傳統文化與哲學智慧的精華所在,即是以「人文」思想與精神為代表,而有異於西方文化的特異之處,生為中國人者不能不正視此一問題,除了要維護其優良傳統外,還要檢視與改進其流弊,找出建設現代化國家的另一股力量,以彌補傳統文化的不足之處。研究中國早期哲人宇宙觀中的人文理念比較容易,反過來從人文理念中去探究其宇宙觀較為不易。為此,在先秦人文理念中最富有宇宙觀思想的大致可以歸納為三類,一是原始神話思想;二是自然思想;三是天道思想。事實上以上三者皆可視作一種先秦哲人的一種人文宇宙觀,其特質至少有四點:(一)人與宇宙具有相同的存在本質。(二)人與宇宙互為依存,且是整體的。(三)人本身對內而言,是一小宇宙,對外而言,可與大宇宙融和為一,內外貫通即是「天人合一」的實踐。(四)個人的智慧與潛能具有無限的創造力,可以謀求宇宙最高的和諧。

  • 期刊

要真正瞭解中國大陸經濟改革所面臨的問題,應該要放在整個中國現代化的大格局中,才可以窺其全貌。所謂的現代化並不一定指的是西化,但是一些基本的元素是為大家所公認,那就是一個現代化社會應該是政治民主化、經濟市場化與文化多元化的一個社會。政治民主化則必須以公民直接參與、主權在民為要件;經濟市場化(或經濟自由化)則以市場的供需力量做為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的依據;文化多元化則不能排斥外來文化,必須以寬廣的心胸來吸納各種文化之長,而不要成為一個文化專斷主義者。以此標準來判斷中共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發現中共的現代化仍然不脫清朝末年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或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格局。日本被認為非西方世界中最為現代化的國家,而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不但引進西方的科技,更引進西方的民主法治的觀念,同時很巧妙的將之融入於日本的傳統文化中。中共的現代化至今仍然是偏重於經濟層面,但是即使在經濟層面,其改革仍然有所不足,國營事業的比重還是很高,仍然不能完全按照經濟規則辦事;至於政治的改革,仍為中共的禁區,魏京生因為主張第五個現代化就成為中共的階下囚;在文化方面,經過40多年的馬列主義的教條之後,今天大陸上的中國文化,可以說是一個沒有孔孟思想的中國文化,搞權謀鬥爭為其特色,相信「槍桿子出政權」、武力可以解決一切。如何建立現代化的社會規範、如何培養現代化的公民意識,如何在保留中國固有的儒家文化的同時,再吸收西方文化的特長,更是中共當局所應該重視的課題。

  • 期刊

台灣近年來無論在政治、經濟或社會各方面,變遷都很快,處在這樣一個快速變化的社會中,三民主義能否繼續做為一種「立國精神」而存在?能否繼續扮演它的「政治社會化」功能?可說面臨了極大的挑戰。為了因應這一危機,吾人希望針對高中「三民主義」教材內容做出客觀的批評和建議,以期有助於新編教材之改進,從而化危機為轉機。本文僅就民權主義部分的教材內容進行分析,主要是從「章節架構」的安排是否妥當,「基本論點」的闡述是否得宜,以及「教材內容」的撰寫是否還可增刪等幾方面來加以試析,並提出建議。筆者認為,民權主義的部分內涵,爭議性頗大,例如「革命民權」、「權能區分」、「五權憲法」、「直接民權」、「萬能政府」等等主張,在「應然面」方面也許大家都可以接受,但在「實然面」方面則均需進一步論證或匡補,方能使之更具說服力!最後,本文指出,由於時代已變,三民主義教材之寫法也應放棄「摘述原典」的方式,改採社會科學或思想史的寫法。對於三民主義和 孫中山先生以外的相關思想史實,只要關係國家發展者,也宜略為提及。至於 孫先生當年之主張或說法,若有已不合時宜之處,也應以時空變化、情勢變遷之理由,加以解釋澄清,不必勉強捍衛美化,如此才能更服人心。

  • 期刊

本文以「國民中學童軍教育教材未來發展方向之研究」為題,首先簡介國民中學童軍教育課程之由來,其次,回顧童軍教育課程內容之演進,按著是報導以「德懷術」之方法來研究適用未來十到二十年間之童軍教育課程內容。研究結果發現,未來的童軍教育課程內容應刪除下列三類的內容,即童軍運動類、不合時代需求之野外活動技能類及軍事形式操法類,而應包含的內容可分五大類,即環境教育類、服務活動類、群體生活類、野外生活類及休閒生活類。此一研究發現雖有初步代表性,然基於研究限制,自不宜過度推論,且也要注意課程發展參與成員之意見的歧異性。本文最後提出四點建議,包括考慮以新的課程名稱取代「童軍教育」此一既有的課程名稱;加強研究課程內容的實施情形;擴大童軍教師及學生參與課程發展的層面;加速研究成立「戶外教育學校」或「露營學校」,以落實童軍教育的課程內容。

  • 期刊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近代以來對西方民主政治瞭解最透徹者,他深知民主主義是近代世界不可抗拒的潮流,他一生奔走革命就是要建立中國真正的民主共和,要將「德謨克拉西」的普遍理想落實於中國環境之中,因此,他主張應該根據國情及先進民主國家的經驗,避免其缺點,建立更健全的民主政治。地方自治源自於英國,其在歐美施行,已有很好的成績,孫先生既然要建立中國真正的民主共和,推行地方自治乃成為一貫的主張,也是民權主義的主要內涵之一。唯孫先生一生奔走革命,未有餘暇建構其地方自治的理論體系,有關地方自治的主張,僅散見於著作、演講、文告或談話中,本文試從自地方自治的意義及其重要性,地方自治的區域與層級,地方自治民權之行使、地方自治的事項、地方自治的財政、中央與地方權限的劃分等方面,歸納孫先生的主張,並加以析論,希望從對於我國施行地方自治之本源的理解,檢驗其與憲法內容甚或當前台灣地區地方自治制度之異同,進而對今後台灣地方自治發展的制度設計與運作上,有所取法。

  • 期刊

台灣近年受政治民主化、社會平等化、經濟自由化等思潮衝擊,文化多元化問題相隨而生,原住民母語教學問題接踵而至。由於政府過去推行國語化政策,弱勢文化為強勢文化所侵蝕,原住民母語面臨被消滅的危機。所幸解嚴以來社會自主意識的覺醒,及在多元文化的激盪下,母語教育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人之所以為人,在於他有語言文字,說母語本身就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基本人權,在民主社會推動母語教學,進行母語傳承,即是維護人權的一種表現。政府在解嚴之後訂定若干辦法挽救弱勢文化,如1992年之「發展與改進原住民教育五年計畫」,即規劃實施母語輔助教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也完成「中國語文台灣南島語言的語音符號系統」,研擬母語教材大綱,有助於原住民母語傳授。但母語教學也遭遇一些亟待克服的難題,如國家政策不積極支持,有泛政治化的誤導、設課經費短缺、師資來源不足、教學時數短少、評鑑制度不健全、學習環境不理想、學習階段不連續等問題,本文即從政策、課程、教材、教學、師資、社會資源、家庭和社區配合等方面,提出若干檢討與建議,也希望結合政府組織及民間社會的力量,逐一克服困難,包容尊重、協商合作,營造一個和諧健康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