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8.200.66

花蓮師院學報(教育類)/Journal of National Hualien Teachers College

花蓮教育大學,刊名變更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內大學校院教師對「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的態度,特別是比較師範學院教師與非師範學院教師態度之差異。研究對象包括九所師範學院(含嘉義大學教育學院)教師共416人,及台灣北、中、南、東四區共十一所學校教師共407人。本研究採用研究者自編問卷進行調查,共包含五個重點:評鑑的目的、對評鑑的重視程度、評鑑的內容、評鑑的負面影響、評鑑結果的應用。 結果發現大部分的教師都同意學校實施「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也認為個人會重視「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的結果,並且會依據結果來改進教學。不過教師也相信認真教學的教師未必獲得較高的評鑑分數,希望以個別通知的方式讓教師知道評鑑結果,而不要將結果公佈在學校刊物上。就師範學院與非師範學院教師態度之比較,則在某些重點項目的平均數有顯著差異。以評鑑目的來說,師範學院教師在「激勵教師改進教學」、「提供師生民主訓練的機會」、「反映教師的教學績效」和「提高學生學習的動機」等四個項目顯著高於非師範學院教師。在評鑑關注方面,則師範學院教師在「您認為學校教師重視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的結果」這一項顯著低於非師範學院教師。就評鑑內容而言,師範學院教師在「師生關係」與「學生學習的評量」兩個項目高於非師範學院教師。就評鑑負面影響而言,師範學院教師在「教師之間關係緊張」與「影響師生感情」兩項顯著高於非師範學院教師;就評鑑結果應用方面,師範學院教師在「公佈在學校刊物上」這一項顯著低於非師範學院教師。本研究並根據結果提出建議,以供學校實施「學生評鑑教師教學」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期刊

本研究旨在探討小學校長在推動學校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時的變革領導,研究對象為五位小學校長,資料蒐集方式以深度訪談為主。研究結果顯示小學校長的變革領導角色包括理念倡導、工作指引、提供支持、工作環境營造、教師成長及歷程檢核;而其變革領導策略與各校的情境因素有密切關係。依研究發現,研究者建議將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視為學校組織變革的歷程,校長的變革領導策略要能與學校情境因素配合並予教師較大的自主性。本研究最後建議以質性研究途徑,建構符合國情的變革領導理論。

  • 期刊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議題中心教學法對國小學生批判思考能力的影響,以及了解議題中心教學在國小的適用性,以作為社會領域教學之參考。 本研究採不相等實驗組控制組設計,樣本取自台北縣實踐國民小學六年級普通班兩班學生,其中一班為實驗組36名,另一班為控制組36名,共72名。實驗組學生參加為期一學年(每週一次,每次八十分鐘)由研究者實施的議題中心教學法課程,控制組則否。兩組學生於實驗教學前後各接受一次「康乃爾批判思考測驗(X)級」以了解其批判思考能力的改變情形。實驗組學生並接受「議題中心教學法意見調查」以反應其對議題中心教學法的接受度與建議。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實驗組學生在批判思考測驗後測之「總分」及「歸納」分測驗,顯著優於控制組學生,顯示議題中心教學法能提昇國小學生整體批判思考能力及歸納能力。至於「演繹」、「考察訊息可信度(觀察)」及「確認隱含的假設」能力,兩組的差異則未達顯著水準。 二、組別與家庭社經背景的交互作用中,批判思考測驗總分達到顯著差異,顯示低社經背景的實驗組學生的批判思考顯著優於控制組。組別與社會科學業成就的交互作用中,批判思考測驗總分及各分量表皆未達到顯著差異,顯示在高中低社會科學業成就的實驗組學生的整體批判思考及分項能力未顯著優於控制組。社會科學業成就變項在批判思考總分及其分測驗均達顯著差異,顯示社會科學業成就變項顯著影響批判思考能力。 三、學生對本研究所設計的議題中心教學模式持正面的評價,他們認為這種教學模式可以提昇自己的表達能力及對社會科的學習興趣。學生最喜歡討論的議題依順序是:1.複製人行不行?2.哈日風3.你贊成興建核四嗎?4.你贊成網路結交朋友?5.你贊成馬考族人獵鯨嗎? 綜合而言,議題中心已教學法能提昇國小學生批判思考能力並且獲得實驗組學生的喜愛。根據上述發現進行討論並提出若干建議,供教學實務及未來研究上的參考。

  • 期刊

本文指出教育是一門關於人的學科。人不但離不開社會,更具有存有的性質。人的存有與存在問題恰恰構成教育的問題核心。海德格的詮釋現象學揭露了重提存有問題的必要性。海德格用’’此有’’來形容實在的人,並通過’’此有’’的’’在世存有’’的存在論分析:一方面剔透出人的在世存有情境,突顯了人最一般的日常生活的非理性存在樣態;另一方面則在’’存有’’的追問下,超越了傳統認識論的二元對立困境,從而確立了以此有為基礎的人文社會學科的存有論。準此,本文從海德格的詮釋現象學的’’此有’’分析出發,嘗試建構一個’’存在的-存有論’’為基礎的教育學方法論,並指出其在教育研究上的可能貢獻。

  • 期刊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在比較隔代教養與非隔代教養(照料方式)學生在不同個人變項(性別、社經地位、教養方式)下,其學校生活適應的差異情形。研究方法主要以問卷調查法為主,研究樣本為花蓮縣國小高年級隔代教養學生169位以及與之配對非隔代教養學生169位。研究工具為自編之「學校生活適應量表」,包括「學習適應」、「師生關係」、「同儕關係」、「自我適應」等四個層面。研究結果如下:(一)性別與照料方式沒有顯著的交互作用,但是女學生在「學習適應」、「師生關係」、「同儕關係」及整體的分數都顯著高於男學生。而非隔代教養之學生則在所有層面及整體的適應分數都顯著高於隔代教養的學生。(二)社經地位與照料方式沒有顯著的交互作用。但是中社經地位學生在四個分層面及整體的分數都優於低社經地位學生。(三)教養方式和照料方式在四個分層面沒有顯著交互作用,但是在整體方面則有顯著交互作用。就四個分層面而言,「忽視冷漠」教養下的學生其生活適應顯著低於其他三種教養方式的學生。就整體層面而言,教養方式對於隔代教養學生的得分沒有顯著差異,但是對於非隔代教養而言,則「開明權威」或「專制權威」教養方式下的學生比「寬鬆放任」或「忽視冷漠」教養方式下的學生來得好。以教養方式而言,則隔代教養學生與非隔代教養學生在「忽視冷漠」教養下,其學校生活適應總層面的得分沒有顯著差異,但是就「開明權威」、「專制權威」及「寬鬆放任」的教養方式而言,則非隔代教養的學生其學校生活適應的得分顯著高於隔代教養的學生。

  • 期刊

本文旨在探討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實施之後,應該如何建立一個新的學校與社區的關係,才能協助九年一貫課程的順利推行。本文從校長的角色、教師的角色、家長與社區居民的參與及學校與社區資源的分享與整合談起。在校長角色方面,分別說明校長如何整合領導方式、建立學校與社區互動的願景、提升校長的專業領導、加強學校與社區的溝通。在教師的角色方面,本文說明有關教師的專業知能、親職教育、教學與輔導及參與社區活動與提供服務等。在家長與社區居民參與方面,本文探討家長與社區居民如何參與校務及維護良好的親師關係。最後,本文探討學校與社區資源分享統整實務面的具體措施。期盼透過校長、教師、家長與社區居民的協同努力下,九年一貫教育改革能順利推展,課程改革也能在各方支持下成功的為國民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 期刊

許多研究者相信兒童的語言發展與他們和文字接觸的經驗強烈相關(Chomsky, 1972),因而建議教師們在教材的選定上應該涵蓋真正的兒童讀物(Harste, 1989)。本文為個案研究,旨在論述一個美國教師如何在語文課的課堂上運用兒童讀物的實際經驗。研究對象包括此一教師及其課堂上之學生,參與的老師是美國紐約州二年級的教師。資料蒐集時間大約兩個月,分析的資料包含訪談記錄、觀察筆記,以及教材、教案、與學生作品。資料分析採用分析歸納法(Lincoln & Guba, 1985), 同時也藉由尋求其他專業人士之看法、分析不同來源之資料、徵詢參與教師之意見等方法來確保研究的品質。研究結果發現:一、本個案教室裡有豐富的兒童讀物供學童閱讀;二、個案教師在教材選定以及教學活動中融合了各種語文技能及不同領域或學科的主題;三、教師隨時配合學童的需求並幫助他們學習;四、教師致力於學習過程與成果之間的平衡;五、個案教師所設計的語文學習活動是有意義且有趣的。本研究顯示兒童讀物在教學上之運用並不容易,但若教師能堅信兒童讀物在教學上的價值、用心準備有趣且有意義的教學活動,並評估成效進而改進缺失,則效果仍相當顯著。本文提供了願意採用此教學法教師們一個可資參考的成功範例。

  • 期刊

此研究的目的是提供英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的另類模式,給現今英語教學做參考。本文從教師專業發展的型態、研習方式、研習內容、參與人員和研習的延續性來探討美國教師專業發展的教育改革方向。最後建議適合台灣多元和教師自主的教師專業發展型態、教師參與的研習方式、跨科際的研習內容、參與人員的多元化,以及延續性的教師專業發展。 此報告是紀錄筆者於九十學年度赴美研究兩個教師專業發展(哈佛「教師如學者」和印第安那的「全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為期一年。筆者以收集文獻、參與觀察、討論和訪談、省思札記等方式實際參加幾個教師專業發展的課程。

  • 期刊

本研究旨在針對廿一世紀我國教改潮流,九年一貫課程統整中書法教育在電腦科技的衝擊下,以及語文領域寫字教學,於實用性功能的減弱,轉化為藝術性的美育功能-書法藝術欣賞教學的倡導;師資培育機構於教學統整中,如何在書法技能的學習中,加強書法藝術欣賞的角色,並將之融入一全方位的語文及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程發展,及教師的因應之策,提出一前瞻性的思考方向。期能為師資培育機構,強化書法藝術欣賞教學的內涵,兼能達到美感與思考性的審美教學,開展書法教育的多元學習。

  • 期刊

課程統整、協同教學以及音樂社會學的提倡,為社會領域結合音樂題材之課程統整設計帶來契機。音樂是社會文化下的產物,許多音樂作品的產生皆與當代的社會環境脈絡、創作者意識型態有密切的關聯性與脈絡性。因此,社會領域結合音樂題材具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它不但豐富了社會學習領域的多樣性,也提昇了教師、學生在社會與音樂學門上學習的能力,更為教學現場教師帶來新的嘗試與希望。本文旨在分析社會領域結合音樂題材之相關理論,從課程統整理論與模式、協同教學、音樂社會學等相關理念為出發點,探究社會領域結合音樂題材之統整模式,指出當前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中社會學習領域所面臨的挑戰,並舉例說明社會領域結合音樂題材之相關研究與可行做法。最後,本文期許教育人員能嘗試透過協同教學方式,進行社會領域結合音樂題材的課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