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250.169

臺灣社會工作學刊/Taiwanese Social Work

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中華民國醫務社會工作協會、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過渡性就業」是會所獨有的就業服務形式,以臺灣的樂奇會所為田野,研究者就此服務方案有三個提問:(1)過渡性就業的實質內涵為何?(2)會員的使用經驗如何?(3)過渡性就業對會所的意涵?並採取質性研究典範中的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蒐集資料,研究者從2012 年開始參與會所的工作日、就業晚餐以及醫院傳送過渡性就業職場,前後達15 個月;訪談之有效樣本包含2 位主管、1 位外聘督導、5 位工作人員、及8 位曾在過渡性就業正式上線的會員。最後則以「過渡性就業的實質內涵:彈性擺盪」、「會員的使用經驗:嘗試就是成功」、「過渡性就業對會所的意涵:建立精障社群」分別回應研究提問。研究結果發現,過渡性就業的確能為會員帶來正向的經驗,但受限於外部資源不利於會所模式發展,過渡性就業亦未能得到充分支持,因此建立精障社群的意涵目前並未充分發揮。文末進一步討論就業服務能否回到精障者的主體需要,避免僅成為再製合格公民的工具,這也是會所運動需要持續反思的議題。

  • 期刊

現今研究普遍集中於成年的親密關係暴力(intimate partnerviolence, IPV),對於未成年階段懷孕女性面對親密關係暴力的威脅與攻擊及所產生的影響所知甚少。本研究採質化研究的深度訪談法,立意取樣6 名於未成年階段懷孕的女性在親密關係中的受暴經驗,瞭解於未成年階段懷孕對女性造成的影響,以及背後隱藏的意義。研究結果發現,未成年階段懷孕女性遭受親密關係暴力的歷程與一般婦女的受暴經驗雖有相似,但仍有其特殊之處。歸納六個研究結論:透過懷孕來逃離受創的生命經驗、受於童年受暴經驗的無助解讀、社會文化層面的牽制、被弱化的自主權、環環相扣的無助感以及唯一的支持與矛盾的依靠。未成年階段懷孕女性受到內在因素:教育中斷、就業受限、資源機會較少等;以及外在因素:原生家庭影響、社會文化制約、停留暴力中等影響,使得她們隱匿受暴問題,停留在暴力關係的時間更長、更不易脫離。研究者根據研究發現,提出以突破未成年階段懷孕女性在受暴中的隱匿與烙印的研究反思﹔提醒實務工作者對於未成年階段懷孕女性服務需強化敏感度,透過早期介入,而是持續性投入服務,且非短期問題解決的模式處遇。

  • 期刊

因父母離婚造成家庭重組,必須重新適應新的生活,如何妥善照顧未成年子女,成為重要議題。兒盟自2003 年開始提供社區家事商談服務,倡議好聚好散共擔親職的觀念,以治療派家事商談模式進行服務。本研究訪談五位接受過服務的離婚父母,從使用者經驗勾勒家事商談的服務樣貌,包括:其商談過程中遭遇的困境與改變,以及對商談的看法與建議。結果發現家事商談社工的角色主要在於協助離婚父母理性溝通子女後續照顧,並緩和雙方衝突,也提供充足專業資訊,且隨時提醒父母親職義務,期保障未成年子女之權益。最後,未來服務可思考如何降低商談門檻,並建議國內應發展社區家事商談服務,培育商談服務人力,調整離婚制度,以保障離婚子女的權益。

  • 期刊

本研究以描述統計,分析某醫學中心自2010至2014年的經濟補助支出情形,包括支出項目、比例、人次等的變化,以瞭解近5年經濟補助內容的轉變;其次,以焦點團體的方式訪談5年以上資深社工師,探討影響轉變的因素。在量化資料上,我們發現接受補助的病人性別以男性居多;住院醫療費用補助比例以50%~74%為最多;在補助項目上,醫療費用與照顧費用為最大宗的補助項目,兩者間的補助佔全部補助金額的比例在2010至2013年呈現醫療費用逐年下降、照顧費用上升之趨勢。至2014年,醫療費用的補助比例略微回升;反之,照顧費用比例略微下降。綜合以上量化資料及質化訪談內容之分析,我們由政策環境的影響、家庭型態轉變、醫院組織文化及社會工作師的角色等四大面向進行論述,呈現出經濟補助業務的實況以及對社工專業的省思,並提出對醫務社工角色內涵的實務觀察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