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239.148

臺灣社會工作學刊/Taiwanese Social Work

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中華民國醫務社會工作協會、中華民國社會工作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文旨在探究台灣女性在親密關係中的受暴與求助經驗,進而對暴力防治工作提出建議。研究資料源自北部及中部進行兩場焦點團體訪談,共計八名研究參與者。本研究結果有三,分別為:首先,女性難以察覺精神(或語言)暴力,而且將以個人臉面喪失和宗教之因果論說明暴力問題。此外,即使女性的個人資本較男性高,女性未藉此抵制男性的不當對待,甚至視自己為男性或夫家的財產,將暴力問題合理化。其次,有關求助經驗方面,部分女性有尋求警察、社工的經驗,能否取得有效的介入取決於專業人員對事件的看法及態度,其中家暴法具相當程度的影響力。部分女性曾求助娘家家人,從中顯現出不同世代對問題介入的程度有所差異,例如女性不易自父母取得正向支持,甚至要求隱忍;但是手足能給予經濟或情緒支持。最末,部分女性認為能否脫離暴力需倚重個人意願,但是政府單位可提供經濟安全或情緒支持,穩定女性離開暴力環境後的生活。本文最末針對暴力防治之教育與宣導工作、專業人員應具備的知能及服務提供,以及女性脫離暴力後的生活輔導此三方面提出建議。

  • 期刊

對經濟弱勢少年而言,貼補家用以及負擔生活與學習所需,是促使他們半工半讀的主要原因,然而較少人會關注這些處於就學與工作雙重壓力下少年的心理健康。因此,本研究從壓力過程理論觀點出發,檢視經濟弱勢少年來自家庭經濟壓力、工作密度及課業學習經驗等對其憂鬱情緒的解釋,並進一步分析社會支持是否能緩衝工作密度對憂鬱情緒的負向影響。本研究使用家扶基金會「台灣兒童及少年長期追蹤調查(TPSCY)」2011與2013年的資料,選取年滿15-18歲的在學少年(n = 1,186)為對象,以多元線性迴歸分析法來驗證研究假設,同時檢視社會支持是否具有緩衝作用。研究結果顯示,在未考量社會支持的交互作用情況下,性別、第一波家庭經濟限制程度、近一年家庭成員失業事件、學業困難程度,以及家庭支持能解釋經濟弱勢少年的憂鬱情緒程度,而工作密度對於憂鬱情緒則未呈現顯著的直接效果,但在加入以社會支持為緩衝因子的交互作用分析後,高工作密度與家庭支持的交互作用對於憂鬱情緒的影響則具有顯著效果,意即半工半讀的經濟弱勢少年在高工作密度的處境中,若家庭能提供高度的情緒支持,則可以緩衝高工作密度對其憂鬱情緒的影響;若家庭支持低,則高工作密度對於這些少年的憂鬱便會產生更負向的效果。此結果呈顯了在家庭經濟壓力下,學習與工作壓力對這些少年的情緒狀態具有負面的影響,然在此情況下,若家庭能夠提供情緒支持,則能夠降低工作密度對這些少年情緒心理造成的負向影響。本文最後建議在少年就業的服務工作上,除了應重視經濟弱勢少年的工作與心理健康維護議題,也應協助其課業學習,並且納入其家庭作為服務的一部份,以提昇其支持功能。

  • 期刊

社會工作與藝術的關係有從知識論加以闡釋,或將藝術視為一個媒介融入社會工作實務。前者主要將「藝術」視為與重視客觀和科學對比的實務知識;後者則是實務工作者運用戲劇、繪畫、舞蹈、音樂或手作工藝等藝術媒介於特定服務對象或社區之中。本文主要將藝術作為媒介,分別運用社區劇場、手作和繪畫與原住民、新住民和長者一起工作,同時省思研究者角色,探討如何運用藝術為介面與服務對象建立關係繼而有多面向的理解和互為主體,並檢視執行方案時所遇到的難題。此外,也探討藝術活動對參與者及研究者的影響及洞察,此即將藝術視為相對於科學知識的經驗,從集中耙梳參與者從其中獲取的默會知識和實務智慧,並對社會工作方法提出省思。研究發現,劇場透過身體展演了潛藏在記憶中的部落經驗和連結了族人;手作工藝與繪畫藉由成品述說自我經驗的同時也陶冶了身心、陪伴了彼此。社會工作與藝術的連結,讓參與其中者彼此激盪出許多新的可能;也可協助參與其中的個體生命經驗的交流與溝通,避免陷入慣性對問題模式的描繪和思考。雖然在執行過程中遇到一些難題,最終仍是回歸到社會工作關懷與關心服務對象的核心價值作思考和選擇。

  • 期刊

「軍隊社會工作」在美國實施有七十年的歷史,然而,關於我國軍隊社工的研究卻始終處於邊緣地帶。本研究亟欲探索這群軍隊社會工作者,在軍隊這個典型的科層組織實踐社會工作時,遭遇到哪些倫理困境?在研究方法上採質性研究中的「深度訪談法」,訪問五位現役的軍職社工。研究結果部分呼應了文獻探討中美軍的研究發現,歸結出我國軍隊社工所面臨的四個倫理困境:一、社工—軍隊組織控制與安撫的打手。二、官大真的學問大。三、任務為導向,而非案主中心。四、誰是真案主?誰在假生病?最後,本文也據此提出反思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