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3.17.128

中華印刷科技年報/Journal of CAGST

社團法人中華印刷科技學會,正常發行

五年影響係數 0.084
0.084 2023 年
學門 領域排序
傳播 7
藝術 14
綜合 36
數據由ACI學術引用文獻資料庫提供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由於科技蓬勃發展,偽造情況日益增加,近年來世界各國在發行新版證件與鈔券等安全文件時,均廣泛運用具有抵抗影印及掃描功能之全像科技。然而全像片的光影變化效果必須在點光源及特定角度之下才可清楚顯示。為改善不易觀察情形,本研究設計不同濃度之印紋與點矩陣全像片結合,使其在漫射光源與各種角度觀察時,品牌名稱與字樣依然清晰可見,提升品牌識別程度,讓使用者對品牌印象加深,減少混淆與誤認情形,進而達到品牌保護的效果。本研究以Matlab開發全像影像電腦輔助設計程式之預覽模組,預覽全像片的光影變化效果;接著,分別計算全像片與結合印紋之全像片的數位模擬影像之色彩值與明暗值,並與真實影像比較兩者差異性;同時,以印紋作為遮罩的方式可彰顯全像片內容識別程度,達到品牌保護之防偽效果。研究結果顯示,利用全像影像電腦輔助設計程式之預覽模組,能夠準確預覽全像片與結合印紋之全像片的光影變化效果;此外,全像片與結合印紋之全像片的數位模擬影像之色彩值與明暗值,也確實與真實影像結果相互呼應,而數位模擬及人眼觀察的印紋全像片組合結果之一致性,也與品牌保護概念相互呼應。

  • 期刊

本研究主要係以知識管理能力之觀點出發,並以組織的能力觀點探討知識管理為理論基礎,採用其理論對知識管理能力之定義,選取量表中適合印刷業之問題做為測量的依據,以此作為知識管理能力高低的評量標準,對於組織績效方面則以平衡計分卡之績效評量為基準,並以知識管理能力為自變項,組織績效為依變項,透過問卷調查法,藉由隨機抽樣方式回收共111個樣本。採用因素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而導出台灣印刷業知識管理能力與組織績效之關係。研究結果發現,印刷業知識管理能力運用程度愈高,其組織績效的效能也越高,尤其在財務面及學習成長面上;企業於資訊科技面及知識保護面的管理能力愈高,愈能提升公司營收與降低成本;於組織結構面、組織文化面及知識取得面的管理能力愈高,愈能提升員工的專業與資訊能力,以及員工的滿意度。在不同印刷背景中,印刷工廠型態的不同、資本額與營業額的高低及實行知識管理的年數對於知識管理能力與組織績效有顯著差異之影響,尤其在知識管理基礎建設能力的資訊科技面及知識管理流程能力的知識保護面有顯著差異居多,且實行知識管理的年數對於組織績效的財務面及顧客面有顯著差異。

  • 期刊

熱昇華轉印技術其主要特點是轉印圖像色彩鮮明,層次豐富,在高溫下使轉印油墨中的染料受熱昇華,滲入物體表面,承印物凝固後即形成色彩亮麗的圖像。所以熱轉印產品經久耐用,圖像不易脫落、龜裂和褪色。傳統的熱昇華轉印是指透過網版印刷,而網版印刷的最大特點是印刷墨層厚、承印材料廣泛等優點,但缺點卻是印製速度慢、半色調表現不易、生產量低,不適合快速大量之印刷品。而平版印刷的特色是印刷速度快、色彩再現表現佳、製版容易快速且簡單,且目前平版印刷也逐漸走向短版印刷,更符合客製化及個性化商品的趨勢發展。本研究目的主要為探討在平版印刷機,使用不同的輸出網線數與網點形狀印刷在道林紙上,在熱昇華轉印製程中的印刷品質特性。本研究採用實驗研究法,在印製完所有樣張後,進行系統隨機抽樣抽取所需要樣張數量,再將所有量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瞭解其相關性及其差異性,並透過統計結果進行分析討論。經由實驗分析可得知,以FM網點42 Micro大小印製再轉印後之濃度最顯著,轉印前後網點面積、階調擴增無顯著差異,因主要是熱昇華墨色濃度變化,所以網點面積並無顯著改變。不論是用AM網點或是FM網點印製,在轉印後皆有明顯的色域變化,平均變化在0.2以上,顯示熱昇華油墨在轉印後色濃度明顯提升。

  • 期刊

本研究旨在探討印刷產業相關環保認證及環保材料之種類,以文獻探討方法進行資料之蒐集,將資料加以統整歸納,所得結論為印刷產業之國內環保認證可分為產品類與產業類,其中產品類包含環保紙張、環保油墨、環保印刷機與環保印刷品等,而產業類則為平版印刷業之環保認證。

  • 期刊

雲端印刷結合了Web 2.0時代的網路快速資訊傳播能力,以及傳統印刷產業的生產流程,其劃時代的印刷產業經營模式,在先進國家地區已發展至成熟階段,無論是傳統印刷或數位印刷產業,莫不與網路緊密結合,以期能在競爭激烈的微利時代降低成本、提升生產效率、建立差異化經營模式、進而創造新的商機。而有著3D雲端列印之稱的荷蘭科技創業公司Shapeways,於2012年10月啟用了位於美國紐約的「未來工廠」,成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消費立體列印工廠。原本是一個鼓勵製作和分享3D列印設計的網路社群,提供成千上萬各種類型的公版3D數位檔案及上傳的個人創作可供下單訂製,除了線上教學指導外,並且結合了金流及物流機制,建構出完善的雲端印刷服務,進而將「在任何時間、以任何工具、把任何格式的檔案、在任何系統輸出」的終極理想往前推進一大步。

  • 期刊

圖文傳播產業環境變化不斷、屬於動態的。在時光推移下,政治、經濟、社會、人口變項、科技、自然(天災:地震、颱風、土石流、乾旱、水災等;人為之地形地貌破壞等)、環保、法律等等風起雲湧,不斷侵入圖文傳播產業,「印刷已死」的呼聲又起,圖文傳播產業必須面對應變。本研究採「複合式研究法(Hybrid Research)包含:一、雲端資料庫搜尋與蒐集資料;二、內容分析;三、機會分析;四、威脅分析。」等,進行質性研究,探討(一)策略規劃之準備工作為何?(二)當前科技因素(Technological factors, T.Fs.)衝擊下圖文傳播的機會與威脅(Opportunities & Threats)如何?(三)新環境分析之下的圖文傳播新定義為何?研究的結果發現:大環境的分析OT的部份,又以PEST分析,或者PEST-LE分析占多數,亦即分析:政治因素(Political factors)、經濟因素(Economical factors)、社會因素(Social factors)、科技因素(Technological factors)、法律因素(Legal factors)、環保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等等。科技因素(Technological factors)衝擊下對於圖文傳播產業的機會與威脅具在,本研究整理成表,提供產業參考。新環境分析之下的圖文傳播亦產生新的定義,本研究亦重新加以定義,提供各界參考。圖文傳播之新定義(Definition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s)為:圖文傳播是創意(發想)、開發、策劃、審理「文字、圖像、語音、影像等數位內容元素」,使其適合生產、傳播、流傳、送上雲端平台等的再創造活動。此種再創造完成的新作品(具有新的著作權),透過適當之複製機制,依出版規劃之載體(裝載內容的容器:紙本或觸控螢幕等)、發行數量,複製為產品(商品);並經由各種行銷活動與閱聽眾互動溝通,以新作品之複製產品(商品)滿足閱聽受眾之需求,甚至獲致其回饋以改善傳播作業,來達到傳達資訊、思想、知識和感情的出版目標之一連串的社會活動。並提出「印刷不死、亦不凋零」的建議給圖文傳播產業。

  • 期刊

本研究以數位出版內涵及廣告行銷策略分析為主題,採以「深入訪談」、「資料蒐集」等方式,進行相關文獻分析及探討,了解數位產業內涵及廣告行銷策略分析,並作為相關資料整理與探討。

  • 期刊

全球網路電視(IPTV)市場自2003年正式啟動後,各國家相繼推動數位產業的發展。台灣順應這股潮流,產官學各界皆積極投入媒體數位化、數位家庭、數位內容等行動,其中以數位電視的建置成本及使用者行為這兩項,是為數位匯流最大的衝擊與挑戰。本研究從科技接受出發,整合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研究MOD從扮演開拓者到領導者,甚至於對後續產業發展的影響,以及使用者的滿意度與接受行為模式。而其中的內容、系統與服務則為影響使用者對於IPTV的接受速度與總體滿意度的重要因素,資訊品質的影響則不顯著。本研究採用訪談法,整理結論得到四項MOD發展過程對IPTV的產業價值,成功探討出MOD在IPTV 產業發展對數位內容的影響,不但可作為未來研究各項創新科技使用者滿意度與接受行為的參考模式,更提供IPTV業者改善其服務與功能的具體方向,促進台灣數位電視的發展。

  • 期刊

出版產業隨著科技進步,數位科技與電子書的出現讓出版已不僅是傳統紙本印刷與編輯,除了有新的製作與出版方法,商業流通與銷售模式也更加多元,尤其關於數位版權的認定與交易,都使從業人員與教師學生需要學習新的知識技能。學術方面,學校須隨時注意全球市場與環境,配合最新資訊調整教育發展與策略方向,更新課程設計與內容,使教師與學生都能配合社會環境變化成長,讓學術與產業無縫接軌,帶動國家進步。本研究以臺灣、中國與美國地區為範圍,選取11所出版相關研究所,採用比較教育法對出版碩士課程進行相關分析,以瞭解中美臺地區出版碩士課程規劃、設置與異同,探討臺灣出版教育議題。本研究發現中美台地區對於出版教育,在課程設置上其實差異不大,基礎知識能力都有兼顧,差異會因每個學校發展策略以及教育資源不同而有所改變,其中針對出版的課程大約開設10堂,依本研究設計分類,世新大學平均開設2堂,師範大學針對商業與技術開設5堂;中國吉林與南京大學平均每個領域開設4堂左右,並且針對各種出版品開設相對的編輯課程;美國佩斯與紐約大學除法律與科技外,皆開設5堂以上,臺灣的出版課程在碩士授予以課程專精上仍有所困難。

  • 期刊

The editing workflow including three stages: the pre-editing, editing and post-editing. Pre-editing stage is the must-have journey prior to manuscript processing, and establishing the foundation of the quality of publications. In this study, aimed at investigate the editing competences of pre-editing stage of the digital publishing, as the reference of competence checklist for editorial professionals. This study used literature analysis, Delphi Technique and expert interviews to obtain three (3) dimensions and 18 competence indicators of the pre-editing competence for digital publishing editors. The three (3) dimensions were Commissioning and Acquisitions, Developing Digital Contents and Copy Editing. The 18 competence indicators were ”Selecting publishable topic by studying marketing data”, ”Conceive and develop ideas for viable publishing opportunities”, ” Obtain material with legitimate copyright”, ”Arrange and organize graphics, audio and video”, ” Review copyright legality”, ” Review conformity of the content and topic for manuscripts”, etc. The competence indicators were categorized into ”musthave” ( ≧ 4.19), ” should- have” (3.35 ≦ <4.19),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Delphi Technique questionnaire evaluating the scale ranged from 1 (not important at all) to 5 (very important). There were 9 competences with ”must-have” such as ”Obtain material with legitimate copyright” etc., 9 competences with ”should-have” such as ”Develop and maintain a plan for publishing in line with targets and budget ” etc.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be used as the references of 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y in recruitment, training of editors and relevant organizations for their talent cul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