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1.106.69

2008年北京奧運會後兩岸體育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海峽兩岸體育研究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會議論文

運用文獻資料和歸納與演繹的方法,在討論社會系統中角色社會化發展的理論模型的基礎上,按照直接性體育角色社會化的研究命題和間接性體育角色社會化的研究命題,分別從家庭、學校、同伴群體、共同體四個社會子系統提出了不同範疇的體育社會化研究假說。

  • 會議論文

本文依據有關文獻資料,對中國大陸地區改革開以來發展群眾體育的思路進行了梳理,並對群眾體育發展模式的變化進行了初步的概括,對進一步深化群眾體育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議。 本文認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地區發展群眾體育的總思路是:20世紀80年代我們主要試圖通過分解發展體育的責任,重新明確體委與社會(各部門、各系統)的工作重點與任務,按照不同的社會群體分解到社會各行業、各部門,由各部門承擔起組織領導本系統、本單位群眾體育工作的責任,並通過體育分會、產業體協、和基層協會等群眾體育團體進行組織實施。而各級體委主要進行配合、協調、指導工作。20世紀90年代,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改革取向,通過釐清政府、社會、職能部門的事權責任,在行政干預的同時,提倡通過資源配置、利益驅動,打破所有制局限,促進群體活動目標多元化,旨在建立國家調控、依託社會、服務群眾的充滿生機和發展活力的群眾體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創建群眾體育發展的新模式。並遵循這一思路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實現了群眾體育管理模式開始由“行政化向社會化”轉變、群眾體育組織模式開始由“單位制向社區制”轉變、群眾體育參與模式開始由“福利型向消費型”轉變。這三個轉變,預示著一個適應社會改革發展方向的群眾體育發展新模式,正日益清晰的出現在我們眼前。 最後,本文提出了進一步理順政社關係、進一步加強基層體育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分類指導、進一步落實依法治體的建議。

  • 會議論文

2008奧運會後,中國進入後奧運時期。作爲一種主流趨勢,中國學校體育向本質回歸成爲一種歷史的必然。本文從學校體育的本質規定性、後奧運時期的社會效應出發,對學校體育改革和構建的依據進行了論證,並就當前學校體育在價值和功能領域的認識誤區進行了思考。此外,對於中國未來的奧林匹克教育、中國學校體育與素質教育,課程改革、陽光體育運動的關係等領域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探索和思考。

  • 會議論文

通過問卷調查法對10500名新疆維、哈、蒙、柯、錫、塔、回七民族(簡稱新疆七民族)成年男女身心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分析,結果顯示:有近1/3的人群因各種疾病而住院,病因尤以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疾病爲最多。原因爲:體育活動項目也比較單一,而且民族傳統項目非常少,鍛煉時間總體偏短。客觀上與新疆七民族成人工作忙、家務重、無時間參加體育活動等因素有關,主觀上反映出對體育鍛煉與健康重視程度不夠有密切關係。最後提出若干建議,以便新疆七民族成年人對自身健康水準有所瞭解、樹立現代身體健康科學觀念。

  • 會議論文

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是中國首次舉辦的最高級別的大型國際體育賽事,這屆奧運會和殘奧會對中國大眾體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更新了公眾的體育觀念,推動了相關體育法規的制定,擴大了大眾體育活動的範圍,拓寬了用於大眾體育的資源,促進了大眾體育組織的整合及改善大眾體育發展的均衡程度。

  • 會議論文

藉著中國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之發現爲出發點,在體育推廣研究範疇領域內,以文獻分析法和歸納法,探討中國推動和諧社會策略對體育發展的影響。分別就中國社區體育、休閒體育、高校體育及北京奧運會之發展及建構歷程,做進一步認識與了解。由於中國體育發展目標與和諧社會追求實踐個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目標相一致,使得中國近十年的體育建設已有了顯著的發展與變革,繼北京奧運會中國取得金牌數第一,又再次展現其強大的體育優勢地位。放眼未來,中國體育在和諧社會策略的推動下,會有更具前瞻性的發展。

  • 會議論文

本文透過文獻分析法從社區體育的意義、要素與功能,進而探討中國社區體育發展現況,與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策略,並獲得結論如下:一、社區體育是由社區體育組織、人員、物質條件、時間、經費和社區體育活動所組成的完整系統,除具有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元功能,其本質的功能則是促進參與者的全面健康。二、目前社區體育的組織管理體制,大多以街道社區體協爲主,其他區域性體協爲輔的方式運作。三、株洲市、重慶市、鐵嶺市三個地方所面臨相同的問題:社區體育場地設施與經費的缺乏、參與者的缺乏、專門人才的缺乏及組織管理的缺乏。四、針對上述問題的解決策略:城市建設進行合理規劃,及充分利用環境空間、加強社區體育宣導力度,並重視家庭及學區體育、以專業社會體育幹部爲骨幹,以業餘工作者爲主體、市、區、街社區體育三位一體。

  • 會議論文

扯鈴在中國大陸地區統稱爲「空竹」,本文主要採用文獻分析法與歷史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探究扯鈴名稱的源流與演變,以瞭解扯鈴在民間傳統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地位,建構其文化意涵。研究發現:一、扯鈴的起源目前無法確切考證;二、扯鈴的名稱因時代、地域、玩法、造型、響聲的不同而具有多樣性名稱的特點;三、學者常謂「空鐘」乃扯鈴的舊名,其實,其玩法與扯鈴(空竹)大異其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