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欣綾
Yang, Hsin-Ling
論文名稱: 中高齡者於游泳課程中情意領域學習歷程之研究
Affective domain learning process of middle-aged in swimming instruction
指導教授: 闕月清
Keh, Nyit-C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7
中文關鍵詞: 銀髮族游泳課程情意領域自我反思價值觀
英文關鍵詞: seniors, swimming class, affective domain, self-introspection, value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32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5下載: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為探討中高齡者於游泳課程中,情意領域學習之歷程,依序為接受、反應、評價、組織與內化。以四位平均年齡52歲之女性為研究參與者,以質性研究方法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如半結構訪談、上課學習單和教學日誌等,並採專家效度及三角檢核法以達信效度。研究結果如下:一、透過教練的引導,參與者意識正從事水中活動,嘗試做出相呼應的動作故符合「接受」階段;二、學生對於水中身體活動具一定程度的認知與理解,並於學習過程中做出適宜反應,揭露出對課程的興趣,故符合「反應」階段;三、參與者課後自評或同儕間的互評,以及課堂中師生的互動頻繁,故符合「評價」階段;四、參與者開始反思自身經驗,思考改善方法,僅實質化「放鬆」的價值觀,尚無法釐清自身和他人的價值,「組織」層面稍嫌虛弱。五、參與者勉為其難到達「內化」階段,但僅能掌握並運用游泳運動的中心思想-放鬆,以及學習過程中堅持不懈的精神。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affective domain learning process in swimming instruction of these mid-aged, including Receiving, Responding, Valuing, Organiz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Methods: 4 female participants who were 52 years old in average were purposively sampled. All of the data was collected and analyzed with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 triangulation was applied as trustworthiness. Results: 1. All of the participants perceived by having water activity and attempted to correspond with instructions, therefore they had achieved the first stage in affective domain,” Accepting”. 2. Their comprehension in water activity reached a certain level, and interests were revealed by suitable corresponds, hence, the second stage, “Responding” was achieved. 3. They not only had self-assessments and peer evaluations but also frequent interactions so the third stage, “Evaluating” was achieved. 4. They actualized relaxing only by giving introspections and solutions for they could not clarify values of themselves and others so the fourth stage “Organization” was inadequately achieved. 5. The last stage “Characterization” was merely achieved for they only applied the core of swimming: relaxation. Conclusions: All of them had achieved the 4 stages by relaxing and being persistence in both of swimming and daily life, however, the last stage, “Characterization”, was barely achieved.

    謝 誌 i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目 次 iv 表 次 vii 圖 次 vi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五節 研究之重要性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中高齡者運動生理與心理特質 8 第二節 游泳運動和教學相關研究 17 第三節 情意領域學習概念與相關研究 31 第參章 研究方法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4 第三節 教學設計 4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51 第五節 研究流程 52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 54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60 第一節 中高齡學生於游泳課程中情意領域學習歷程之接受階段 60 第二節 中高齡學生於游泳課程中情意領域學習歷程之反應階段 66 第三節 中高齡學生於游泳課程中情意領域學習歷程之評價階段 73 第四節 中高齡學生於游泳課程中情意領域學習歷程之組織階段 79 第五節 中高齡學生於游泳課程中情意領域學習歷程之內化階段 84 第六節 教學者研究歷程省思 89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92 第一節 結論 92 第二節 建議 94 參考文獻 96 第一節 中文部份 96 第二節 英文部份 102 附錄一 研究參與同意書 106 附錄二 教學教案 107 附錄三 觀察員記錄表 113 附錄四 教學日誌表 114 附錄五 上課學習單 115 附錄六 訪談記錄表 116 附錄七 訪談逐字稿表 117

    中文文獻

    內政部 (2008)。人口政策白皮書。取自http://www.ris.gov.tw/

    內政部 (2010)。99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取自http://www.moi.gov.tw/

    內政部 (2016)。內政統計通報。取自http://www.moi.gov.tw/

    方進隆 (2015)。高齡者的運動與全人健康。臺北市:華都文化。

    王素敏 (1997)。老人的休閒滿意及其休閒教育取向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古翠雲 (2008)。情意領域教學設計原則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以時間管理數位教材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玄軍、趙玉杰、李螢、楊曉虹、姜楠 (1995)。冬泳對健康中老年人心血管系統的影響。山東體育學報,11(25),39-41。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010)。2010年至2060年臺灣人口推計。取自http://www.ey.gov.tw/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02)。海洋運動發展計劃。取自http://www.ey.gov.tw/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10)。我國老人運動政策之研究報告書。取自http://www.ey.gov.tw/

    何智勇 (2017)。情意教學融入大學通識教育藝術領域美學課程之應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4),118-123。

    吳欣蒔、林瑞興 (2010)。水適能運動水中增強式訓練。屏東教大體育,14,79-87。

    吳冠霖、周學雯、蔡秀華 (2016)。高齡者消費型運動健身服務需求。臺灣運動管理學報,16(1),147-170。

    李久霖 (譯) (2004)。水中有氧運動:創造體力與健康。臺北市:大展。(粟井英一郎,坪卒明、高野祥子、小針千典、富永典子、板橋孝廣、秦彌、中谷麻鯉子、太田興,2004)

    李逸、邱啟潤、蘇卉芯 (2017)。高齡與非高齡家庭照顧者之現況與需求比較。長期照護雜誌,21(2),149-164。

    李裕昌 (2014)。運動休閒中心中高齡者運動參與、健康體適能與生活品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新北市。

    李麗晶、卓俊伶 (2009)。水適能運動的概念與實務。中華體育季刊,23(2),1-10。

    杜詩婷、林房儹 (2009)。我國游泳能力分級制度以及其所面臨問題之探討。彰化師大體育學報,8,129-144。

    汪暉 (2009)。淺淡多媒體教學環境下的情感教學。中國電力教育,128,63-64。

    沈六 (2005)。情意教育。臺灣教育,636,2-12。

    卓俊伶 (2005)。適應水中活動概論。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主編),適應體育水中活動 – 概念與實務 (1-7)。臺北市:教育部。

    周玟琪 (2007)。中高齡者與老年人年齡層界定問題之探討。就業安全,7(2),66-72。

    林永豐 (2012)。教育大辭書。臺北市:文景書局。

    林恒正 (2010)。無運動習慣中年人水中體適能運動介入的健康效益。屏東教大體育,13,41-49。

    林家豪 (2013)。近代游泳運動在中國的發展(1920-1930’s)(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林烘煜、唐淑華 (2008)。讀書治療在大學通識課程上的應用 – 自我決定理論觀點。教育心理學報,39(3),377-394。
    林貴福 (2005)。Easy學玩水。臺北市:臺灣運動管理學會。

    武而膜、周文博 (1993)。水中運動簡介。中華物療誌,18(2),202-205。

    武育勇 (1998)。游泳論。新北市:啟英文化。

    邱怡靜 (2011)。以情意及認知支持跨越文化邊際。國際文化研究,7(1),1-28。

    洪寶蓮 (2003)。內在動機與情意學習方案之小團體輔導效果。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4,35-71。

    范姜逸敏 (2000)。靜態平衡能力測量法效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范振鳳 (1998)。淺談體育教學情意領域目標。政大體育,3,34-42。

    徐元民 (2010)。體育史。臺北市:品度。

    徐茂洲、李福恩、曾盛義 (2009)。老人參與休閒運動之探討。嘉義大學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3),112-120。

    徐琍沂 (2009)。老師口語即時行為與英語情意學習的關係。華岡英語學報,15,107-130。

    徐慧真、李靜怡 (2011)。英文的E化學習 – 情意教室的建置評估。崇仁學報,5,66-87。

    涂馨友、黃美瑶、徐岳聖、何鎔靜 (2008)。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融入國小五年級體育對學童態度與動作技能表現之影響。大專體育學術專刊,199-206。

    翁志成 (2006)。游泳教材教學與訓練。新北市:易利圖書。

    馬莉、汪新玲 (2007)。新生兒游泳分析。中國誤診學雜誌,4774。

    高蕭國帆、曹昭懿、王靜怡、蔡一如、李雪楨 (2017)。影響高齡者多元化運動介入後之身體活動量提升因素。物理治療,42(2),132-133。

    國家發展委員會 (2016)。中華民國人口推估(105至150年)報告。取自http://www.ndc.gov.tw/

    張美華、簡瑞良 (2013)。情意課程在師資培育過程的實施困境。雲嘉特教,17,14-21。

    張裕程 (2017)。情意學習的反思與實踐。臺灣教育,705,43-45。

    張霄亭、朱則綱、張鐸嚴、洪敏琬、胡怡謙、方郁琳、胡佩瑛 (2004)。教學原理。新北市:空大。

    張靜惠 (2008)。休閒運動對中老年人健康促進之效益。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3,89-93。

    教育部 (2000)。提升游泳能力計劃。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 (2006)。全國中小學學生游泳與基本能力指標。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 (2006)。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 (2015)。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臺北市:作者。

    許志成、徐祥明、陳麗光、徐瑱淳、石曜堂、戴東原 (2003)。臺灣地區老人健康行為之影響因素分析。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2(6),441-452。

    許珮甄 (2012)。創造思考與情意教學理論在國中歷史教學課堂上的實踐 – 以「埃及古文明」單元為例。歷史教育,19,37-85。

    郭如育 (2011)。國中生情意教育的重要性及課程設計原則。中等教育,62(2),138-154。

    郭豐州 (2009)。大學體育課程情意學習成效量表建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郭豐州、黃奕仁 (2007)。大專體育教學中的情意系統。中華體育季刊,21(4),56-70。

    陳玉蘭 (2005)。水中有氧活動。大專體育,77,151-157。

    陳和睦 (2001)。游泳運動的起源總論篇。臺北市:中華民國游泳協會。

    陳武山 (2008)。游泳運動教程。臺北市:大展。

    陳咨穎、蕭嘉惠 (2016)。臺灣銀髮族參與運動之現況分析與推動策略。運動管理,34,29-39。

    陳映瑋、林瑞興、林耀豐 (2012)。游泳運動介入對國小肥胖學童體適能之影響。屏東教大體育,15,183-191

    陳泰璋 (2014)。探討中高齡者參與羽球運動之運動傷害現況分析~以臺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南市。

    陳淑美 (2010)。戰後臺南縣游泳運動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寶妮、吳濱洋 (2000)。Baby的水世界。臺北市:師大書苑。

    曾正仁 (2004)。不同游泳訓練方式對青少年選手生化值及身體組成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新北市。

    曾瑞媛 (2010)。現代小說《草房子.艾地》愛的真諦之情意教學。朝陽人文社會學刊,8(2),135-175。

    黃玉幸 (2010)。行動/ 問題解決導向通識課程實施情意教學之研究。正修通識教育學報,7,219-240。

    黃光雄 (1983)。情意領域目標分類。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黃富順 (2000)。教育大辭書。臺北市:文景書局。

    楊亮梅、陳俊民 (2002)。拳擊有氧與水中有氧課程對體適能內容的差異影響。大專體育學刊,4(1),213-219。

    楊晉忠 (2014)。六年級學童對游泳課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楊雅婷、林作慶 (2019)。彰化縣游泳運動參與者涉入程度對活躍老化關係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13(4),70-79。

    溫仲華 (2003)。中老年人游泳指導。臺北市:大展。

    葉明達、柳賢 (2003)。高一學生數學合作解題互動歷程與情意因素之分析。花蓮師院學報,16,233-267。

    熊文宗、楊沛峰、蔣禮帆 (2003)。游泳教學與評量。高雄市:鄉音。

    劉有為 (2011)。游泳運動介入對國中肥胖學生健康體適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蔡忠昌、周峻忠、柳家琪 (譯) (2013)。Joseph, F. S. 著。邁向成功老化:高齡者運動指導。臺北市:華騰文化。

    蔡啟文 (2009)。不同教學法與課程密度對於女性成年游泳初學者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臺中市。

    鄭人豪 (2008)。日治時期臺灣運動之萌芽(1895-1912)。運動文化研究,6,28-30。

    鄭竹君、陳又禎、林毓晨、吳柱龍 (2015)。水中運動治療運用於腦性麻痺個案歷程分享。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13,65-73。

    鄭秀琴、李文益、陳柏齡 (2005)。大專院校對學校體育目標需求之研究:以萬能科技大學為例。大專體育學刊,7(3),43-50。

    鄭麗玲 (2015)。躍動的青春:日治臺灣的學生生活。臺北市:蔚藍文化。

    蕭揚基 (2003)。從公民人格養成論述法政課程情意教學的意義與實踐。公民訓育學報,14,101-123。

    蕭嘉惠 (2006)。適應水中律動課程操作實務。收錄於卓俊伶等 (2006),適應體育水中活動 – 概念與實務。臺北市:教育部。

    錢桂玉、甘乃文、林雅麗 (2012)。水中運動訓練對中老年人健康之效益。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14,11-21。

    謝佳芬 (2012)。支持游泳政策 – 淺談游泳運動的好處。學校體育,129,119-122。

    謝宛玲、陳亮恭、何鍾佑、胡曼文、高崇蘭 (2010)。老人運動原則。臺灣老年醫學 暨老年學雜誌,5(2),83-93。

    鞠振艷 (2010)。游泳運動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探析。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9(5),72-74。

    簡紅珠 (2000)。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簡瑞良、張美華 (2018)。情意教學意涵及實施面向初探。雲嘉特教,28,1-7。

    闕月清 (2005)。適應水中活動的預備性。收錄於卓俊伶等 (2006),適應體育水中活動 – 概念與實務。臺北市:教育部。

    羅中岳 (2006)。以社交生活型態為基礎之中高齡者部落格介面設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同大學,臺北市。

    羅徵祥、周宏室 (2000)。體育情意觀察評量電腦程式之研發。大專體育,49,54-63。

    英文文獻

    ACSM (2014a). ACSM’s resource manual for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7th ed.). Philadelphia, P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ACSM (2014b). ACSM’s resources for the personal trainer (4th ed.). Philadelphia, P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Ashley, C., & Javier F. R. (2019). Cooperate Learning and Affective Domai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90(3), 12-17.

    Bekiari, A., & Tsaggopoulou, T. (2016). Verbal Aggressiveness and Affective Lear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Advanc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6, 406-418.

    Biegel, L. (1984). Physical fitness and the older person: A guide to exercise for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Maryland: Aspen Publication.

    Bloom, B. S., Engelhart, M. D., Furst, E. J., Hill, W. H., & Krathwohl, D. R.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I: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David McKay Company.

    Brett, J. H., & James, C. H. (2006). Teaching-Learning in the Affective Domain. Strategies, 20(1), 11-13.

    Cecil, M. C. (2002). Breakthrough swimming. Illinois: Human Kinetics.

    David, R. & Krathwohl, D. (2002).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An overview. Theory Intro Practice, 41(4), 212-218.

    Edgar, S. (1972).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nd the Teaching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New York: Routledge.

    Erikson, E. 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orton.

    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Natation (2017). Facilities Rules 2017 – 2021. FINA: Author.

    Gallo, A.M. (2003). Assessing the affective domai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74(4), 44-48.

    Havighurst, R. J. (1961). Successful aging. The Gerontologist, 1, 8-13.

    Krathwohl, D. R., Bloom, B. S., & Masia, B. B. (1964).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Handbook II: Affective Domain. New York, NY: David McKay Company.

    Krause, N. (1987). Life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steem in an elderly population. Psychology and Aging, 2(4), 349–356.

    Mahmood, K. & Reuven, L. (2014). Learning “Microorganisms”: Science Content, Pedagogical Methods and Students’ Affective Domain. Creative Education, 5, 822-834.

    Michael, W. M. (2011). Instructional model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3rd ed.). Arizona: Holcomb Hathaway, Publisher.

    Miriam, E. N., Jack, R., Steven, N. B., Pamela, W. D., James, O. J., Abby, C. King, Carol, A. M., & Carmen, C. S. (2007). Physical Activity and Public Health in Older Adults Recommendation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nd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116(9), 1-12.

    Moody, H. (2009). From successful aging to conscious aging. In J. Sokolovsky (Ed.),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aging: Worldwide perspectives (pp. 67–76) (3rd ed.). Westport, CT: Praeger.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2004). Moving into The Future: National Standard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2nd ed.). Reston, VA: Author.

    Ntoumantis, N. (2001). A self-determination approach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motiv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1, 225-242.

    Pedro, G. M., Amaury, S. R., & Francis, M. K. (2016). Acquisition and Transfer of Value and Social Skills through a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 Focused in the Affective Domain. Motricidade, 12(3), 32-38.

    Reid, G., & O'Neill, K. (1989). Adapted aquatics: Promoting aquatic opportunities for all. Ottawa: The Canadian Red Cross Society.

    Rokeach, M. (1960). The Open and Closed Mind. New York: Basic Books.

    Ruukanen, J. M., & Ruoppila, I. (1995). Physical ac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people aged 65 to 84 years. Age ageing, 24(4), 292-296.

    USA Swimming (2018). 2018 USA Swimm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USA Swimming: Author.

    Whitford, M. (1998). Market in Motion. Hotel and Management, 20(1), 67-7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2). Active Ageing: A Policy Framework. WHO reference number: WHO/NMH/NPH/02.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2). Good Health Adds Life to Years: Global brief for World Health Day 2012.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 World Report on Ageing and Health. Luxemburg: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6). Health Workforce for Ageing populations.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8). The Global Network for Age-friendly Cities and Communities: Looking back over the last decade, looking forward to the next.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