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秋蘭
Chen, Chiou-Lan
論文名稱: 體育課運用差異化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n the Learning Effects of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指導教授: 掌慶維
Chang, Ching-W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9
中文關鍵詞: 十二年國教差異化教學學習成效ARCS動機陣地攻守類型運動
英文關鍵詞: 12-Year of Basic Education,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RCS motivation, Offensive and defensive tactical sport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41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7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體育課運用差異化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研究方法為行動研究法,研究對象為研究者任教之班級之一,男生14位,女生13位,共進行六週12節的差異化教學。資料蒐集為問卷,教學前、後以「ARCS學習動機量表」進行施測,並以相依樣本t檢定進行統計分析,瞭解學生對體育課實施差異化教學的成效。研究結果為:
    一、體育課運用差異化教學能部分提升學生技能表現和學習動機
    二、不同背景變項並不會影響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
    三、教師實施差異化教學面臨到五項困難,皆提出因應方法,並持續自我成長。
    最後,本研究者提出建議與建議,做為未來體育課實施差異化教學之參考。

    This study is aimed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efficacy of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research method is action research . The research object was one of the classes taught by the researcher. There were 14 male and 13 female students in the class. There were 12 periods in six weeks. The data collection was questionnaire. This study took a pretest-posttest design.The test was conducted with the "ARCS learning motivation scale".This study analyzed by paired sample t-test to understand the efficacies of students'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ing :
    1.Using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improve students' skill performance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2.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do not affect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3.Teachers overlooked five difficulties in implementing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and all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methods and keep growing themselves. Finall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of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y and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四節 研究重要性............................................6 第五節 名詞釋義..............................................7 第貳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體育教學..............................................8 第二節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體育教學...........................10 第三節 差異化教學............................................13 第四節 學習成效.............................................21 第參章 研究方法.............................................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27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28 第三節 研究流程.............................................29 第四節 研究對象.............................................30 第五節 教學活動設計..........................................31 第六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33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34 第一節 體育課運用差異化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成效之影響..............34 第二節 體育課運用差異化教學對學生學習動機之影響................41 第三節 教師實施差異化教學之歷程與反思.........................5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58 第一節 結論.................................................58 第二節 建議.................................................60 參考文獻....................................................61 附錄.......................................................70

    王錫堆、林耀榮、林國楨 (2016)。國民中學導師實施差異化教學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類,10(4),31-55。
    方德隆、李俊湖、張素貞 (2012)。有效教學與評量。取自:www.kkjh.ylc.edu.tw/schoolweb/data/files/201206132159290.PPT
    石國棟、黃美瑤與黃永旺 (2006)。ARCS動機模式的介入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動作技能表現、動作概念與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體育學苑論叢,17(2),45-56。
    王佳琳 (2015)。國中生知覺體育教師教學風格對體育課學習動機之影響─以澎湖地區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市。
    王文宜、陳毅芬、周麗卿 (2015)。運動教育模式對排球技能學習成效及學習動機之影響。運動與健康研究,4(1)。
    丘愛玲 (2014)。成就每一個學生:差異化教學之理念與教學策略。於丘愛玲著,十二年國教課程與教學革新(124-142)。高雄市:麗文文化。
    朱庭萱 (2016)。國小英語教師實踐差異化教學之個案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邱奕銓、黃斐馨、洪升星、辛麗華與陳國肇 (2010)。北桃地區私立技專院學生體育課之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大專體育學術專刊,208-216。
    李明俊、李政吉、林益偉、周建智 (2009)。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之情境學童體育課學習動機與班級氣氛。北體學報,(18),46-59。
    李俊湖 (2012)。有效教學與評量。網址:www.kkjh.ylc.edu.tw/schoolweb/data/files/201206132159290.PPT
    李俊湖 (2014)。輔導團輔導策略與成效評估。取自:http://slidesplayer.com/slide/11471626/。
    李佳琪 (2014)。建構差異化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慧如 (2017)。桌上遊戲融入差異化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與英語單字識字量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杜芳儀 (2017)。APP融入差異化教學對英語學習成效影響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吳清山 (2012)。差異化教學與學生學習。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38。取自:http://epaper.naer.edu.tw/print.php?edm_no=38&content_no=1011。
    何麗卿 (2016)。ARCS動機模式融入體育教學對國小學童學習動機與健康體適能之影響-以新北市厚德國小為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林信宏、黃美瑤、石國棟、周建智 (2006)。國小學童動作技能表現、運動技能概念與學習動機之關聯。大專體育學刊,8(1),47-58。
    林季燕、馮家榆 (2008)。以自我決定理論預測大專體育課學生動機、興趣及努力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3),978-986。
    林育麟、聶喬凌 (2011)。運用體育課流暢經驗提升課程學習動機。中華體育季刊,25(2),337-343。
    林怡資 (2014)。以ARCS動機模式與資訊科技融入國中地理科教學對國中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思吟 (2016)。淺談差異化教學。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3),118-123。
    林信宏、郭國軒 (2018)。大學生球類運動體育課程學習動機之差異影響。休閒與社會研究,17,51-66。
    周宏室、劉照金 (2004)。影響台灣地區學生體育態度之關鍵因素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1-15。
    周宏室、潘義祥 (2003)。運動教育學的課程理論。周宏室主編,運動教育學(頁105-144)。台北市:師大書苑。
    周彥辛、季力康 (2011)。體育課動機與休閒運動意圖之間的關係。中華體育季刊,25,(1),49-59。
    姜禮任、黃美瑤、石國棟、林信宏 (2006)。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體育課學 習動機與動作技能表現之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104-109。
    施孟儀 (2015)。差異化的體適能教學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施宥廷 (2016)。英語學習動機與學習困擾:理論的觀點。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7),111-128。
    胡潔芳、楊麗中 (2017)。差異化教學與國小英語教學。教育研究月刊,279,98-114。
    曹健仲、張世聰、陳文成 (2007)。中原大學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及學習成效之相關調查研究。北體學報,15,332-333。
    洪儷瑜 (2014)。教室內實施差異化教學的策略。教師天地,190,45-50。
    洪詠善、范信賢 (2015,p.15-16)。同行—走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33/pta_9380_9416375_97045.pdf
    徐偉庭、周世宏、潘義祥 (2014)。以自我決定理論為架構檢驗體育課學生的責任行為。體育學報,47,(3),425~436。
    唐淑華 (2014)。差異化教學,是「新」的教學思維嗎?!。教師天地,190,3-9。
    高桂懷 (2014)。一位國民中學英語教師運用差異化教學的歷程與反思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翁惠婷 (2015)。運用差異化教學於國小五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連婉珍 (2013)。差異化教學應用於體育課之策略。學校體育,139,108-113。
    孫允梅 (2015)。差異化教學應用於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 (2014)。教育部推動建置中小學學習支援系統輔助教師針對學生需求實施差異化教學,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國民教育,54,4。取自:http://r7.ntue.edu.tw/r7/pages/6_publish/document/實習組/國民教育/54.4/15-教育部推動建置中小學學習支援系統輔助教師針對學生需求實施差異化教學提升學生學自:http://www.sa.gov.tw/wSite/public/Attachment/f1468805221426.pdf
    教育部 (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 (201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行政院106年10月12日院臺教字第1060191247號函核定。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秘書室公共事務中心 (2016)。體適能愈佳,基測成績愈好。取自:http://pr.ntnu.edu.tw/news/index.php?mode=data&id=15988。
    許富淑 (2010)。大專學生選修游泳課之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9,66-83。
    許燕萍 (2015)。運用差異化教學策略於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小四年級分數單元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啓明、邱政鋒 (2009)。成人參與高等回流教育學習動機之量表建構與現況之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8(3),93-109。
    陳建瑋、季力康 (2012)。希望感、自信心與目標取向對大學生體育表現之預測。大專體育學刊,14(1),73-81。
    陳瑜儂 (2016)。「教」與「學」的動態歷程-體育課實施差異化教學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世曄、洪兆樂、黃天麒、張耀中、童證祐 (2018)。擴增實境技術結合遊戲 式學習模式提升學習英文字彙動機及成效之研究。論文發表於2018第七屆工程、技術與科技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南市,臺灣。DOI:10.6571/SCETE.201805.0017。
    陳信亨 (2019)。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體育課程。108年學校體育課程與教學QPE:發展計畫體育教師增能研習。3-東華附小活動手冊.pdf。
    掌慶維 (2017)。身體素養導向教學之挑戰與展望。學校體育,162,31-43。
    張春興 (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 (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重訂一版。臺北:東華。
    張素貞、黃詣翔 (2012)。差異化教學的理論與實務。載於張素貞、李俊湖主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精進教學的理念與實踐(P155-174)。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碧珠、呂潔樺、賴筱蘭、蔡宛臻和黃晶莉 (譯)(2014)。能力混合班級的差異化教學。臺北市:五南。(Tomlinson, C.A., 2001)。
    張紋娟 (2015)。差異化教學應用於華語教學之研究-以中原大學韓國國際生華語班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張丹旻 (2017)。差異化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表現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莊哲偉、王鈞逸與張甄玲 (2017)。不同教學模式對桌球學習成效的影響。興大體育學刊,16,37-47。
    游自達、林素卿 (2014)。整合學習共同體於差異化教學的改革。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7(1),23-46。
    黃光雄、蔡清田 (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黃明雪、劉小曼與黃美瑤 (2006)。大專學生體育課體育態度與學習動機之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116-121。
    黃若飴 (2007)。探討性別和不同性質體育課程下教導方式、學習動機及學習策略與大學生桌球課學習滿意度之間的關係。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0,15-36。
    黃美瑤、楊宗文與周建智 (2009)。以電腦影音多媒體介入體育課教學後對學生體育課學習動機之影響。休閒研究,1(2),1-16。
    黃雅鈴 (2009)。國中學生所知覺得導師班級經營效能、學生自我概念與學生學習動機之關聯性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黃于真 (2014)。差異化教學對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影響~以「等差數列與等差級數」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于真、陳美如 (2018)。差異化教學對國中數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1(1),91-122。DOI 10.3966/207136492018041101004
    詹恩華、闕月清、掌慶維 (2017)。素養導向體育課程評析:以英國、加拿大、美國、澳洲為例。大專體育,143,1-13。
    詹恩華(2017)。素養導向體育教學與教案示例介紹。2017台北市介壽國中健康與體育領域分享https://issuu.com/53287/doc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詹恩華 (2018)。身體素養導向教學方法與實例。學校體育,162,31-43。
    葉炳煙 (2013)。學習動機定義與相關理論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6,285-293。
    鄭秀琴、李文益、陳柏齡 (2005)。大專院校學生對學校體育目標需求之研究:以萬能科技大學為例。大專體育學刊,73,43-50。
    甄曉蘭 (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學習支援系統建置與教師增能方案簡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高中職暨國中差異化教學工作坊研習手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廖根毅、張志銘、賴永僚與王于寧 (2015)。國小學生體育課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及學習成效之關係。運動與遊憩研究,9(4),81-99。
    鄭茹方、施錦村 (2015)。自我效能、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間之關係研究。全球管理與經濟,11(2),119-136。
    劉智豪、蘇佳霖、夏靜雯、李衿綺、林香如和李盈慧 (2013)。差異化教學策略的實施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成效-以臺北市志清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台北市第十四屆中小學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
    劉光夏、褚一璇 (2015)。運用ARCS動機模式與學習共同體融入國小視覺藝術木刻版畫教學之研究。市北教育學刊,52,21-48。
    蔡清田 (2011)。素養:課程改革的DNA 。臺北市:高等教育。
    蔡辰北、陳靜紋 (2013)。淺談差異化教學。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78-80。
    盧秋如、石國棟、陳嘉宏與何國龍 (2006)。比較多媒體輔助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大學生學習動機之探討。北體學報,(14),48-59。
    蕭秋祺、郝光中、林保源 (2017)。行動多媒體排球運動數位教材對大學生學習動機與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教育行政論壇,9(2),61-80。
    謝維玲 (譯)(2009)。運動改造大腦:EQ和IQ大進步的關鍵。臺北市:野人文化。(原作者:John J.Ratey.)。
    謝佩伶、葉子明、許弘欣 (2013)。教師領導行為對參與體育性社團之學童自我概念與學習滿意度影響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8 (1),72-97。
    顏惠君 (2016)。文化回應的差異化教學。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8),162-165。
    顏志峰 (2001)。Mosston教學形式之體育教學效果比較分析。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90年度體育學術專刊,28-38。
    蘇千芳 (2015)。差異化教學在國小六年級學童英語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蘇美如、黃英哲 (2009)。國小體育教師支持和學生體育課參與動機歷程之關係-應用自我決定理論。臺灣運動心理學報,14,33-50。
    Anderson, K. M. (2007). Tips for teaching: Differentiation and instruction to include all students.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51(3), 49-54.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EJ767744)
    Aspen Institute. (2015). Physical literacy: A global environmental sca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hapeamerica.org//events/upload/GlobalScan_FINAL.pdf
    Chen, A. (2001). A theoretical conceptualization for motivation research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 Quest, 2, 35-58.
    Chen, A. (2013). Special Topic: Top 10 research questions related to children physical activity motivation.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84, 441-447.
    Chen, A. (2015).Operationalizing physical literacy for learners: Embodying the motivation to move.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4 , 125-131.
    Castelli, D. M., Barcelona, J. M., & Bryant, L.(2015). Contextualizing physical literacy in the school environment: The challenges.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4 , 156-163.
    Deci, E.L., & Ryan, R.M. (1985). The general causality orientations scale:Self-determination in personality. Journal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19,109-134.
    Deci, E.L., & Ryan, R.M. (1991). A motivational approach to self:Integration in personality.In R. Dienstbier (Ed.),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Perspectives on motivation (Vol. 38, p.237-288).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Deci, E. L., & Ryan, R. M. (2002). Handbook of self-determination research.Rochester, NY: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Dudley, D. A.(2015).A conceptual model of observed physical literacy.The Physical Educator,72,236-260.
    Ennis, C. D. (2015). Knowledge, transfer, and innovation in physical literacy curricula.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4(2), 119-124.
    Keller, J. M. (1983). Motivational design of instruction. In C. M. Regality (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An overview of their current status (p. 384-434.).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Keller, J. M. (1987).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ARCS Model of instructional desing.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3, 2-10.
    Keller, J. M. (2010). Motivational Design for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 the ARCS Model Approach. Boston, MA : Springer.
    Lounsbery, M. A. F., & McKenzie, T. L. (2015). Physically literate and physically educated: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4(2), 139-144.
    Mandigo, J., & Fletcher, T. (2012). The primary schoolteacher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implications for Irish physical education. Irish Educational Studies, 31, 363–376. doi:10.1080/03323315.2012.710063.
    Pintrich, P. R., & De Groot, E. V. (1990). 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33-40.
    Stipek, D. (1995).Effects of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on young children’s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 Child Developmet , 66 (1), 209-223.
    Siedentop, D (1994). Sport education.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Santangelo, T. & Tomlinson, C. A. (2012). Teachers educator’s perceptions and use of differentiated practices: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34 , 309-327.
    Tomlinson, C. A. (2001). How to differentiate instruction in mixed-ability classrooms(2nd ed.). Alexandria, Virgin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mlinson, C. (2003). Fulfilling the promise of the differentiated classroom: Strategies and tools for responsive teaching.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Whitehead, M. E. (2010). Physical literacy: Throughout the life course. New York, NY: Routledge.
    Whitehead, M. E. (2013). What is physical literacy and how does it impact on physical education? In S. Capel, & M. Whitehead (Eds.), Debat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pp. 37-52). Abingdon, Oxford: Routledge.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5/02/2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