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藍升蔚
Sheng-Wei Lan
論文名稱: 國小八人制拔河選手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運動成績表現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Social Support and Competition Performance of Elementary School Tug of War Athletes
指導教授: 程瑞福
Chen, Jui-F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7
中文關鍵詞: 八人制拔河參與動機社會支持運動成績表現
英文關鍵詞: Tug of War, Participation Motives, Social Support, Competition Performanc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4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教育部推動多元校園活動中,八人制拔河運動是校園體育政策中最支持的團隊運動項目之一。而學校體育為整體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是養成學生健全發展的重要過程。其中,選手在參與及持續於運動校隊的因素中,選手的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扮演著關鍵性的影響因素。故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國小八人制拔河選手的組成現況,並探討選手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運動成績表現之相關情形。
    本研究以獲得100年全國體委盃拔河錦標賽前六名之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270份,實得有效樣本為264份,回收有效率為97%。本研究將有效問卷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如下:一、在獲得前六名的隊伍中,以女生與六年級的選手居多,選手參與拔河年資以一年以上的為多數,每週練習天數平均達四天以上,每次練習為1~2小時。二、選手參與動機以技術需求得分最高,其次依序為健康適能、成就需求及社會需求。三、選手性別、每週練習天數、每次練習時間與參與動機呈顯著差異。四、選手的社會支持以教練支持得分最高,其次依序為隊友支持、導師支持及家人支持。五、選手的拔河年資、每次練習時間、運動成績表現與社會支持呈顯著差異。六、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呈顯著正相關,代表選手參與動機愈高,社會支持也就愈高。其中,在參與動機構面之技術需求,與社會支持構面之隊友支持及教練支持呈高顯著相關。七、當選手在參與動機構面中的技術需求及成就需求愈強烈時,其運動成績表現則就愈好。八、選手在社會支持構面中獲得愈多的導師與教練支持,其運動成績表現也會愈優異。

    Among the pluralized campus activities promot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ug of war is one of the most supported team sports in the policy of on-campus physical education. What’s more, campus physical education, being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overall education, is a crucial process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t is found that amo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articipation and persistent attendance of athletes in the school teams, th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and social support for athletes played a critical role.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aims at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the population of elementary tug of war athletes, and discussing the related situations of th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of athletes, social support and competition performance.
    The research targeted on the top six contestants in the 2011 National SAC (Sports Affairs Council) Cup elementary school tug of war competition, done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264 valid completed questionnaires were returned out of 270 questionnaires dispatched (97%). The valid completed questionnaires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First, in the top six teams, most athletes were female and sixth graders; the athletes having participated in tug of war over a year were in majority; on average, the athletes practice tug of war over four days per week and 1 to 2 hours per time. Second, in th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s of athletes, requirement for techniques scored the highest, and the following were healthy fitness, requirement for achievements and social requirements. Third, th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s under different variables, including the gender of athletes, practicing days per week and practicing duration per time,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urth, in the various social supports for athletes, support for the coaches scores highest, followed by support from teammates, support from home-class teachers and support from family. Fifth, social supports under different variables, including years of tug of war experience, practicing duration per time and performance,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Sixth, th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cial support, indicating that the more motivated the athletes were, the more social support they would get. What’s more, in the aspect of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requirement for techniques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with support from teammates and coaches in the aspect of social support. Seventh, in the aspect of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when the athletes had stronger requirement for techniques and achievements, they would have better performance. Eighth, in the aspect of social support, when the athletes got more support from their home-class teachers and coaches, they would have better performance.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誌 iv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i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五節 名詞釋義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拔河運動發展與現況 6 第二節 參與動機相關研究 9 第三節 社會支持相關研究 18 第四節 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 27 第五節 本章總結 31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2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3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3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6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統計處理 47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8 第一節 國小拔河選手組成與團隊背景現況 48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拔河選手參與動機差異情形 53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拔河選手社會支持差異情形 62 第四節 國小拔河選手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運動成績表現之相關情形 7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77 第一節 結論 77 第二節 建議 80 參考文獻 82 附錄一:預試問卷 92 附錄二:正式問卷 95

    一、中文部份
    井敏珠 (1992) 。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文科 (1991) 。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出版社。

    王碧媜 (1999) 。消費動機、服務品質與購後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大學推廣教育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何雪珍 (1998) 。護理科應屆畢業生憂鬱傾向及其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自殺傾向之相關性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醫學院,高雄市。

    李彩華 (1998) 。臺北市國中生身體活動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旭旻 (2005) 。臺北縣立國小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李嵩義 (2007) 。高齡者學習偏好、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啟明 (2008) 。臺中縣國小躲避球隊選手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大葉大學,彰化縣。

    吳宜寧 (1996) 。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因應策略之探討:以高中職學生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東吳大學,臺北市。

    吳明隆 (2001) 。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城。

    吳佳玟 (2009) 。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運動價值觀及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家成 (2009) 。桃園縣國小學童課後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相關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杜慧娟 (2011) 。臺北市棒球運動代表隊學生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生傳 (1996) 。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圖書。

    林育宗 (2004) 。國小拔河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成績表現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東教育大學,臺東縣。

    林曉怡 (2005) 。臺南市國小游泳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林貞錡 (2009) 。中部地區游泳團隊成員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大葉大學,彰化縣。

    林建興 (2009) 。國小學童巧固球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邱皓政 (2008) 。量化研究法 (一) :研究設計與資料處理-SPSS中文視窗版操作實務詳析,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洪嘉文 (2001) 。我國學校體育政策制定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齡襄 (2009) 。舞蹈社團學生參參與動機與學習滿意度相關研究-以高雄市國民小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臺中市。

    馬啟偉 (1996) 。體育運動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涂瑞洪 (1997) 。拔河之源及基本力學概念。臺灣省學校體育,7 (2) ,51-56。

    徐靜芳 (2003) 。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徐維辰 (2007) 。新竹市國小學童運動社會支持與體育態度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康琨枚 (2010) 。臺北市國小學童家長社經地位及休閒態度對國小學童休閒參與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春興 (1987) 。心理學概要。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張春興 (1995) 。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張郁芬 (2001) 。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張怡潔 (2008) 。國小排球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黃金柱 (1990) 。體育社會心理學。臺北:師大書苑。

    黃永旺 (2006) 。我國推展各級學校八人制拔河活動之現況。學校體育,16 (6) ,49-55。

    黃景耀 (2009) 。東吳大學學生休閒活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玉青 (2010) 。國小躲避球運動代表隊選手社會支持、參與動機及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黃俊仁 (2010) 。宜蘭縣國小籃球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佛光大學,宜蘭縣。

    黃信元 (2012) 。臺北市國小女童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淑芬 (1993) 。升大學補習班崇考生壓力源、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東海大學,臺中市。

    陳文長 (1995) 。大學生對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量表之信度與效度分析。國立體育學報叢報,4 (2) ,109-122。

    陳鶴姿 (1997) 。國小學童體格、基本運動能力與種族、年齡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報,11,661-698。

    許義雄 (1989) 。運動教練的角色-就人本主義觀點談起。中華體育,11,60-62。

    許樹淵 (1999) 。運動科學導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許惠英 (2004) 。高中羽球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
    文) 。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許碧章 (2006) 。臺北縣國民小學手球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莊媜夙 (1999) 。角色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投入之關聯性研究—以資訊從業人員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大學,臺北縣。

    郭正煜 (2002) 。籃球運動代表隊參與動機之研究。91年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154-161。

    郭蕙菁 (2009)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競技啦啦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郭 昇 (2012) 。愛運動孩子更聰明。天下雜誌,494,118-119。

    章宏智 (2007) 。國小學童社會支持因素對運動價值觀之影響-以公館國小為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2 (4) ,192-204。

    陸義淵 (2010) 。國小籃球隊選手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單小琳 (1990) 。教師的社會支持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1,123-154。

    程祈斌 (2007) 。全國中等學校橄欖球校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程瑞福 (2011) 。臺灣百年學校體育回顧與前瞻。學校體育期刊,21 (4) ,46-50。

    溫世頌 (2007) 。教育心理學。臺北:三民書局。

    楊淑怡 (2010) 。全國高中女子籃球選手社會支持、參與動機對成績表現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兆明 (1992) 。工作動機理論的發展。應用心理學報,1,39-51。

    蒲逸生 (2005) 。臺北市國民中學籃球校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蔡淑菁 (1996) 。臺北市國小學童體能活動及其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宗信 (2004) 。臺南市國小民俗體育團隊學童參與動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蔡佳和 (2009) 。基隆市國小學童運動團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秉儒 (2010) 。臺北市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鄧瑞芳 (2008) 。國小排球運動代表隊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鄭谷蘭 (2012) 。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身體活動量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盧俊宏 (1995) 。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戴嘉南 (1996) 。高壓力青少年所知覺之家庭、社會支持及其因應效能之研究。學生輔導月刊,47,128-142。

    闕美華 (2000) 。國中小教師情緒智慧、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藍辰聿 (1998) 。臺北市某國小學童中重度體能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未出版 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蕭夙吟 (2006) 。國小女性教師運動社會支持、運動參與程度及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二、英文部分
    Bennett, D. H., & Morris, I. (1983). Support and rehabilitation. In F. N. Watts & D.H.
    Bennett (Eds.) ,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189-211.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NY: behavioral.

    Carron, A. V. H., Hausenblas, H. A., & Mark, D. (1996). Social influence and exercise: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18 (1) , 1-16.

    Cassel, J. (1976).The contrib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o host resistance. American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4, 107-123.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38 (5) , 300-314.

    Cohen & Wills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 (2) , 310-357.

    Combs, A. W., & Snygg, D. (1959). Individual behavior: A perceptual approach to behavior. NY: Happer & Brother.

    Deci, E. L., & Ryan, R. M. (1991). A motivational approach to self: Integration in personality.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38, 237-288.

    Deci, E. L., & Ryan, R. M. (2000). 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r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 Psychological Inquiry, 11 (4) , 227-268.

    Deci, E. L., & Ryan, R. M. (2002). Handbook of self-determination research. Rochester, NY: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Deci, E. L., & Gagne, M. (2005).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work motivation.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6, 331-362.

    Felner, R. D. (1984). Vunerability in childhood: A preventative framework for understanfing children’sefforts to cope with life stress and transtions. Prevention of problems in childhood. New York: Wiley.

    Gottlieb, B. H. (1983). Social support strategies: Guidelines for mental health practice.Beverly Hill: Sage.

    Harter, S. (1978). Effeteness motivation reconsidered. Human Development, 21, 34-64.

    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MA:Addison-Wesley.

    Hovell, M., Sallis, J., Hofstetter, R., Barrington, E., Hackley, M., Elder, B. A., Castro. F., Kilboourne, K. (1991). Identification of correlates of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Latino adults. Journal of Community health, 16 (1) , 23-36.

    Kotle, Philip (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vsis,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9th ed., New Jersey:Prentice-Hall.

    Lunenburg & Ornstein (1995).Trust and Power, Chichester: Wiley

    Maehr, M. L., & Nicholls, J. G. (1980). Culture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 second look. In N. Warren (Ed.) , Study in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 (Vol. 3, pp. 221-267) .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Nicholls, J. G. (1984). Achievement motivation: conceptions of ability, subjective experience, task choice, and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91, 328-346.

    Robert, K., & Angelo, K.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5th ed.) . The New York: McGraw-Hill.

    Rogers, E. M. (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5th ed.) .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Sarafino, E. P. (2002). Health psychology: Biopsychosocial interactions. New York:Wiley

    Small, R. V., & Gluck, M. (1994). The Relationship of Motivational Conditions to Effective Instructional. Educational Techology, 36 (8) , 33-40.

    Smith, R. E. (1986). Toward a cognitive-afective model of athletic burnout.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8, 36-50.

    Stipek, D. J. (1993). Motivation to learn : form theory to practice. Boston :Allyn & Bacon.

    Thoits, P. A. (1985). 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eoretical possibilities. In I. G. Sarason & B. R. Sarason, Social Support Theory, Rand Applications, 51-72.

    Vallerand, R. J. (1997). Toward a Hierarchical Model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Motivation.In M. P. Zanna (Ed.) , Advance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9, pp.271-360) . New York,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Willis, J.D., & Campbell, L.F. (1992). Exercise psychology.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