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基山
CHANG, Chi-Shan
論文名稱: 資訊科技融入數學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因式分解單元為例
A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Mathematical Teaching and Its Effectiveness in LearningUsing Factorization as a Case Study
指導教授: 莊修田
Chuang, Hsiu-Ty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9
中文關鍵詞: 因式分解傳統講述式教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學習成效學習態度
英文關鍵詞: factorization, traditional lecture-based teaching,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learning effectiveness, learning attitud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資訊科技融入數學領域教學活動,以探討國中學生數學學習成效。研究方法是以「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法」與「傳統講述式教學法」分組進行數學領域教學,並透過「因式分解」單元教學成就測驗蒐集整合資料,以了解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法與傳統講述式教學法在數學概念學習上的差異,研究的結果以提供教師教學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研究對象為新北市某國中八年級中的二個班共52人為實驗對象。教學內容為國中八年級「因式分解」單元,其中一班為實驗組,接受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另外一班為控制組,接受一般傳統講述式教學。教學時間為一節課45分鐘持續進行四週教學,並在教學前與教學後進行「因式分解」單元學習成就測驗及學習態度的前測與後測,檢驗兩組學生在教學過後的立即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差異;並就實驗組男生與女生之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進行分析。經由SPSS 17.0統計軟體作相關分析成果為:
    (一)實驗組在教學後的數學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皆有正向成長,且有顯著
    差異。
    (二)實驗組男生與女生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數學教學後,在數學學習成效、
    學習態度上兩者有顯著差異。
    (三)實驗組接受「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其學習成效、學習態度優於控制組
    「傳統講述式教學」,且有顯著差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mathematical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its effectiveness on the learn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research method was based on approaching mathematical teaching through two separate method groups—“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traditional lecture-based teaching method”—and collecting all the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factorization unit teaching achievement test.”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difference i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betwee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teaching method and traditional lecture-based teaching metho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ill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in-class teaching as well as follow-up studies.

    This study adopted the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 The subjects were composed of two classes of eighth-grade students (a total of 52) who study at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New Taipei City.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was the factorization unit in eighth-grade math. Among these two classes, one serv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teaching; the other served a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ing traditional lecture-based teaching. The length of teaching was 45 minutes per lesson and the teaching continued for four weeks. The two groups of students each took the “factorization unit teaching achievement test” before and after the teaching process as well as a pre-test and a posttest on their learning attitude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difference in the immediat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learning attitude. In addition,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learning attitude between the boys and the girl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also analyzed. Through the related analysis based on the SPSS 17.0 statistical softwar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howed positive growth 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oth mathematical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learning attitude after the teaching.
    2. The boys and the girl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one another, in both the mathematical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learning attitude, when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mathematical teaching

    3.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ccepted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and their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learning attitude was better than the “traditional lecture-based teaching” control group, reveal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

    謝誌…………………………………………………………………………………I 中文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目次…………………………………………………………………………………V 表目次…………………………………………………………………………VIII 圖目次…………………………………………………………………………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待答問題…………………………………………………………………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五節 名詞釋義…………………………………………………………………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資訊融入教學的理論基礎……………………………………………10 第二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定義與內涵………………………………………14 第三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發展與應用……………………………………17 第四節 資訊科技教學之探討……………………………………………………28 第五節 數學領域教學課程與學習……………………………………………30 第六節 資訊科技數學教學之探討……………………………………………45 第七節 數學學習成效之探討……………………………………………………4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53 第二節 實驗設計…………………………………………………………………53 第三節 研究假設…………………………………………………………………57 第四節 研究流程…………………………………………………………………57 第五節 研究對象…………………………………………………………………59 第六節 研究工具…………………………………………………………………62 第七節 研究實施…………………………………………………………………66 第八節 資料處理…………………………………………………………………6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實驗組實施教學前後之差異分析……………………………………69 第二節 實驗組在教學前後,男、女生之差異分析………………………71 第三節 實驗組與控制組實施教學前後之差異分析…………………………7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83 第二節 研究建議…………………………………………………………………84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87 貳、西文部分………………………………………………………………………93 附錄 附錄一 因式分解單元學習成就測驗………………………………………95 附錄二 數學學習態度問卷專家審查意見表………………………………98 附錄三 數學學習態度問卷……………………………………………………102 附錄四 數學科教學單元活動設計示例……………………………………105 附錄五 因式分解單元3-1教材內容示例…………………………………107 附錄六 因式分解單元3-2教材內容示例…………………………………108 附錄七 因式分解單元3-3教材內容示例…………………………………109

    壹、 中文部分
    王世全 (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雜誌,80,23-31。
    王邦權 (2007)。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影響國中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秋燕 (2005)。資訊融入教學以提昇國小學童天文學習效能之研究-以
    「星星」單元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屏東。
    王美雪(2005)。運用資訊科技融入國中數學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王珮玲(1988)。淺談學習。台北市:測驗與輔導。
    尤冠龍(2006)。幾何繪圖軟體GSP融入國中數學教學對學生學習成就與
    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彰化市。
    林文昌(2004)。融合網路多媒體在國小數學領域教學之學習成效與態
    度影響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部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新竹市。
    林奇賢(1998)。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67,34-50。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林順隆(2005)。電腦軟體GSP輔助國中幾何單元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
    佛光大學教育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吳正己(2000)。從英特爾e教師計劃談資訊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15-
    21。
    吳正己(2000)。高中電腦科教科書編撰建議。國立編譯館通訊,13(2),
    11-17。
    吳沂木(1999)。淺談資訊教育融入學科教學。班級經營,4(1),47-52。
    李俊儀、袁媛(2004)。資訊科技融入數學教學模組之開發與研究-以國
    中平面幾何基礎課程教學為例。花蓮師院學報,19,119-142。
    李麗香(2004)。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自我概念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及
    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
    版,高雄市。
    朱湘吉(1992)。新觀念、新挑戰—建構主義的教學系統。教學科技與媒
    體,2,15-20。
    張世忠(2003)。建構取向教學—數學與科學。台北市:五南。
    張春興(1991)。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0a)。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0b)。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4)。心理學概要「重修版」。台北市:東華。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雜誌, 1999
    年, 第72期: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
    41,16-25。
    張新仁(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市:心理。
    張雅芳、徐加玲(1998),從教學設計模式建構教師資訊素養知能專業發展,
    迎接21世紀之師資培育-教師專業知能的省思研討會,淡江大學。
    張景媛(1994)。數學文字題錯誤概念分析及學生建構數學概念的研究。
    教育心理學報,27,175-200。
    張德銳(1986)。台北市國民中學三年級學生次級文化與違規犯過行為的
    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何榮桂(2000)。電腦教室 VS 教室電腦。資訊與教育雜誌,77,1-2。
    何榮桂、顏永進(2001)。資訊科技融入學習領域設計策略初探。載於何
    榮桂、戴維揚主編(2001)。資訊教育課程設計,163-178。
    何榮桂(2002)。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資訊與教育雜誌,87,22-31。
    呂永聰(2004)。學生之函數相關概念的形成與發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2-2521-S-149-001。線上檢索日期:
    20012年2月12日。
    秦夢群(1992)。高中教師管理心態、學生內外控與學生學習習慣與態
    度之關係研究。台北市:行政院國科會資訊中心。
    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
    技與媒體,59,65-73。
    徐新逸、林燕珍(2004)。中小學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發展模式及檢核工具
    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0(1),175-203。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線上檢索
    日期:2012年1月10日。
    沈中偉(2005)。科技與學習。台北市:心理。
    莊雅如(2005)。以 Weblog 為基礎的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資訊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教育部(1995)。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藍圖總綱。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台捷文化。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資訊教育議題。台北:教育部。
    郭昭慧(2004)。國中三角幾何GSP輔助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郭郁智(1999)。國民中學學生學習策略、批判思考能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清壹(2005)。資訊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對國小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的影響。國立臺南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洪有情(2004)。九年一貫數學領域「代數主題」—子計劃七:「乘法公式、商高定理、一元二次方程式」能力指標詮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總計劃主持人:曹博盛,NSC。
    洪明洲(1999)。網路教學課程設計對學習成效的影響研究。遠距教學系統化材設計國際研討會,嘉義。
    洪燕竹(2004)。資訊科技在教育上應用的新趨勢。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9月26日。
    徐新逸、吳佩謹(2003)。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59,65-73。
    陳文吉(2006)。資訊科技融入九年一貫國中數學領域之學習成效研究-以
    GSP輔助平面直角坐標系單元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
    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蔡欣嘉(2006)。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中、小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賴保禎(1986)。學習態度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陳裕隆(2001)。運用概念引導機制支援真實的網路探究學習環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實踐。資訊與教育,88,3-9。
    胡良佳(2007)。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學生數學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以「平方根與商高定理」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黃光雄、簡茂發(1993)。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志賢(2006)。結合可能發展區與鷹架之教學方案於原住民高職學生數學文字符號概念改變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4(4),467-491。
    黃冠達(2003)。資訊科技融入社會領域之教學成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美伶(2003)。教師如何因應數學課程的轉變。國民教育,44(2),
    27-31。
    溫嘉榮(2003)。教師如何將資訊融入學科成為教學工具。教育研究月刊,
    105,75-81。
    蔡欣嘉(2007)。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中、小學生
    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輔導教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鄭明韋(1999)。國立空中大學嘉義地區學生學習方式、學習參與程度與
    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嘉義縣。
    鄭皓元(2006)。資訊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效益之探究-以六年級面積概
    念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市。
    曹萬春(2004)。應用鷹架理論輔助國小分數迷思概念課程效益之探究。國
    立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鄭麗玉(2005)。教育心理學精要。台北市:考用。
    鍾聖校(2005)。對科學教育錯誤概念研究之省思。教育研究資訊,2(3)
    ,89-110。
    鍾 靜(2005)。論數學課程近十年之變革。教育研究月刊,133,126
    -127。
    劉世雄(2001)。教師運用電腦融入教學決定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
    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辭 海(1992)。台北市:東華。
    饒世妙(2002)。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對學習成就與態度影響之
    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中市。
    楊詩潔(2005)。資訊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影響——以南勢國
    小為例。私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貳、西文部分
    Gagne′, R. M. (1985). The Condition of Learning and Theory of Instruction.NY: Holt, Rinehert & Winston.
    Head, J. (1986). Research into ″Alternative Frameworks″: Promise and
    Problems. Research in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4(4), 203-211.
    Irwin, K. C., & Britt, M. S. (2005). Algebraic thinking in the Numeracy
    Project: year one of a three-year study. In: J. Higgins, K. C. Irwin, G.
    Thomas, T. Trinick, & J. Young-Loveridge (Eds.), Findings from the
    New Zealand Numeracy Development Projects 2005, 47-55. Wellington:Learning Media.
    Mariana, G., & Hewson, A. B. (1985). The role of intelligence environment
    in the origin of conceptions: An exploratory study. In L.H.T. West and A.L. Pines, (Eds.), Cognitive structure and conceptual change. Orlando,FL:Academic Press.
    Maurer, S. B. (1987). New Knowledge about Errors and new Biews about
    Learners: What They Mean to Educations and More Educators Would
    Like to Know.In A. H. Schoenfeld (Ed.), Cognitive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165-187.
    Mayer, R. E. (1992). 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cognition, 387-414.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Novick, S., & Nussbaum, J. (1981). Pupil's understanding of the particulate
    nature of matter: A cross-age study. Science Education, 65(2), 187-196.
    Skemp, R. R. (1979). Goals of learning and qualities of understanding,
    Mathematics Teaching, 88, 44–49.
    Tocci, C. M., & Engelhard, G. (1991). Achievement, parental support, and
    gender difference in attitudes towards mathematic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4, 280-286.
    Wandersee, J. H., Mintzes, J. J., & Novak, J. D. (1994). Research on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in science. In D. L. Gabel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cie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177-210.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