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瑩真
論文名稱: 十九世紀前期傳教士眼中的中國─以郭士立( 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為中心
指導教授: 吳志鏗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5
中文關鍵詞: 郭士立傳教士十九世紀前期中國印象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9下載:4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由郭士立著作來探討十九世紀前期傳教士眼中的中國。第一章介紹研究動機、文獻回顧、研究方法。第二章裡,介紹郭士立的求學經歷、他到亞洲後的傳教工作、他在中國前三次航海的所見所聞,以及鴉片戰後在中國的傳教事業。第三章到第五章分別討論郭士立筆下的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宗教,郭士立的中國印象,不完全是來自他親身經歷、體驗,有許多是得自前人經驗。郭士立文章中,對中國歷史、地理知識掌握不清,這應是由於他並未實際到過中國內地。仔細分析郭士立對中國的描述,牽涉到傳教事業者,他會給予批評,未牽涉傳教事業者,則不吝給予讚賞。十九世紀前期傳教士眼裡的中國印象,可說是既豐富又複雜,而郭士立眼中的中國印象,是混合了「過去」與「現在」、「讚賞」與「批判」、「真實」與「虛假」。郭士立在論述中國時,多方批判中國不是,或者虛構中西交流歷史,都是因為他將自己當作一位「醫生」,要告訴西方人「中國真的生病了」。若要根除中國病灶,唯有使用「基督教」這帖藥方。因此,十九世紀前期傳教士眼中的中國,是透過宗教眼光透視出的中國,而郭士立筆下的中國印象,實反映出他熱切渴望令中國人改宗的寫作動機。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相關研究成果回顧 2 第三節 研究資料、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7 第二章 郭士立生平經歷 14 第一節 成長、求學、抵達亞洲(1803~1831) 14 第二節 中國沿岸航行(1831~1833) 20 第三節 多重角色身負重任(1833~1844) 36 第四節 傳教事業再推進(1844~1851) 38 小結 42 第三章 郭士立眼中的中國政治與經濟 46 第一節 以皇帝為中心的政治運作 46 第二節 開放貿易為時勢所趨 56 小結 77 第四章 郭士立眼中的中國社會與文化 80 第一節 婦女地位與百姓印象 80 第二節 科技文明、藝術、教育 84 小結 101 第五章 郭士立眼中的中國宗教 104 第一節 道教、佛教的粗略認識 104 第二節 天主教、基督教與改宗的樂觀信念 119 小結 126 第六章 結論 128 參考書目 132

    1. 丁韙良,《花甲記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2004。
    2. 老尼克著,錢林森譯,《開放的中國─一個番鬼在大清國》,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3. 佐佐木正哉編,《鴉片戰爭前中英交涉文書》,台北:文海出版社,1997。
    4. 威廉‧亨特著,馮樹鐵譯,《阿兜仔在廣州》,台北:台灣書房,2010。
    5. 威廉‧亨特著,沈正邦譯,《舊中國雜記》,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3。
    6. 斯當東著 葉篤義譯,《英使謁見乾隆紀實》,上海:上海書店,2005。
    7. 愛漢者編,《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
    8. 衛斐列著,顧鈞譯,《衛三畏生平及書信》,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9. 衛三畏,《中國總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0. David Abeel, Journal of a Residence in China: and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 from 1829-1833. (New York : Leavitt,Lord,1834;Forgotten Books,2012.)
    11. 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 The Journal of Two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1831-1832.( New York: Published by John P. Haven ,1833.)
    12. 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 Report of Proceedings on a Voyage to the Northern Post of China, in the Ship of Lord Amherst.( London : B. Fellowes , Ludgate Street ,1834.)
    13. 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 ,A Sketch of Chinese History , Ancient and Modern:Comprising a Retrospect of the Foreign Intercourse and Trade with China. (London :Smith , Elder and Co, 1834.)
    14. 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 , Journal of Three Voyages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Lodon: Frederick Westley and A. H. Davis, Stationers’Hall Court, 1834.)
    15. 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 The Life of Taou-Kwang, Late Emperor of China : with Memories of the Court of Peking.( London :Smith , Elder And Co, 1852. )
    16. 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 China Opened;or, a Display of the Topography , History, Customs, Manners, Arts, Manufactures, Commerce, Literatures, Religions, Jurisprudence, etc.of the Chinese Empire. (London :Smith , Elder And Co, 1838.)
    17. R. C. Hurley,The Tourists Guide to Canton, the West River and Macao. (Pedders Hill, Hongkong : Office of the "Hongkong Telegraph" 1898; Taipei : Ch'eng Wen Pub. Co, 1973.)
    18. Robert Fortune, A Residence among the Chinese : Inland, on the Coast, and at Sea : being a Narrative of Scenes and Adventures during a Third Visit to China, from 1853 to 1856. (London : J. Murray, 1857 ;Taipei : Ch'eng Wen Pub. Co, 1971.)
    19. Sirr, Henry Charles, China and the Chinese : Their Religion, Character, Customs, and Manufactures: the Evils arising from the Opium Trade: with a Glance at our Religious, Moral, Political, and Commercial Intercourse with the Country.(London : Wm. S. Orr, 1849 ; Taipei: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1977.)
    20. The Chinese Traveller,1772,下載自十八世紀經典古籍資料庫:「Eighteenth Century Collection Online」,網址:https://huso.stpi.narl.org.tw/husoc/husokm?!!FUNC270(下載時間:2012.09.08)。
    21. Walter Henry Medhurst, A Glance at the Interior of China, Obtained during a Journey through the Silk and Green Tea. (Districts: Taken in 1845,Adamant Media Corporation , 2001.)
    專書
    1. 古鴻廷,《清代官制研究》,臺北:五南,2005。
    2. 全漢昇,《中國經濟史論叢》,臺北:稻禾出版社,1996。
    3. 任繼愈主編,《宗教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
    4.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台北:桂冠,1991。
    5. 任繼愈,《佛教與中國文化》,台北:國文天地,1990。
    6. 林治平,《基督教與中國論集》,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93。
    7. 吳義雄,《開端與進展─華南近代基督教史論文集》,台北:宇宙光出版社,2006。
    8. 卓新平,《中國基督教基礎知識》,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9. 邱樹森主編,《中國歷代職官辭典》,臺北:商鼎文化,1999。
    10.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11. 約‧羅伯茨編著,劉林海譯,《十九世紀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
    12. 姚民權、羅偉虹,《中國基督教簡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13. 施翠峰,《台灣原始藝術研究》,宜蘭:傳藝中心,2005。
    14. 馬士著,張匯文等譯,《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 (第一卷)》,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15. 馬森著,楊德山譯,《西方的中華帝國觀》,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
    16. 馬廉頗,《晚清帝國視野下的英國─以嘉慶道光兩朝為中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7. 馬書田,《中國佛神》,北京:團結出版社,2006。
    18. 陳壁顯編,《中國大運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19. 曹增友,《傳教士與中國科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20. (明)黃成著,長北校勘、譯註、解說《髹飾錄圖說》,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
    21. 黃文博,《台灣民俗趣譚》,台北:台原出版社,1993。
    22. 張西平,《中國與歐洲早期宗教和哲學交流史》,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
    23. 張西平,《傳教士漢學研究》,河南:大象出版社,2005。
    24. 張國剛,《從中西初識到禮儀之爭─明清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5. 張靜芬,《中國古代造船與航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26. 費正清,《費正清對華回憶錄》,上海:知識出版社,1991。
    27. 賽班著,李少軍、尚新建譯,《西方政治思想史》,臺北:桂冠,1997。
    28. 蕭兵,《避邪》,香港:萬裡機構‧萬裡書店出版,2004年。
    29. 蘇精,《上帝的人馬─十九世紀在華傳教士的作為》,香港: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2006。
    30. 顧長聲,《從馬禮遜到斯徒雷登》,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
    31. 顧長聲,《傳教士東來傳救恩論文集錦》,台北:宇宙光出版社,2006。
    32. Benjamin Louis Fischer,“Opium Pushing and Bible Smuggling”:Religion and the Culture Politics of British Imperialist Ambition in China. (Indiana: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2008.)
    33. Jessie Gregory Lutz, Opening China: Karl F. A. Gützlaff and Sino-Western Relations, 1827-1852.( Cambridge,U.K.:Eerdmans Pub Co.2008.)
    34. K. S. Latourette, 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 (London : Society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Knowledge,1929;Chang Wen, Taipei, 1975. )
    35. Suzanne Wilson Barnett、John King Fairbank, Christianity in China-Early Protestant Missionary Writings .(Cambridge, Mass.: the Committee on American-East Asian Relations of the Dept. of History, 1985.)
    36. Thurin, Susan Schoenbauer, Victorian Travelers and the Opening of China, 1842-1907 (Athens : Ohio University Perss, Co.1999.)

    期刊論文
    1. 卞浩宇,〈基督教新教早期在華“醫藥傳教”剖析〉,《歷史教學》,2008年第8期,頁45~50。
    2. 王宏斌,〈乾隆皇帝從未下令關閉江、浙、閩三海關〉,《史學月刊》,2011年第6期。
    3. 王文權,〈清朝官服補子研究〉,《學術探索》,2012年1月。
    4. 李樂曾,〈近代德國基督教(新教)傳教團在中國活動概述〉,《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板)》,1994年9月。
    5. 邢甲志,〈德國傳教士郭士立在中國的活動及其影響〉,《黑龍江科技資訊》,無頁數。
    6. 武占江、王亞南,〈《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析論—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過渡形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1期,2006年1月。
    7.祈美琴,〈關於清代榷官“差官”問題的考察〉,《清史研究》,2003年11月第4期。
    8. 陳力丹,〈郭士立與馬克思、恩格斯〉,《傳播史話》,1999年1月。
    9. 陳虹,〈郭實獵評傳〉,《圖書館雜誌》,2004年第5期。
    10. 陳國棟,〈清代前期粵海關的利益分配(1684-1842):粵海關監督的角色與功能〉,《食貨月刊》,第12卷第1期,1982年4月。
    11. 張琳,〈郭士立的醫藥傳教思想與實踐〉,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4卷第5期,2005年5月。
    12. 張德昌,〈胡夏米(Hugh Hamilton LIndsay)貨船來華經過及其影響〉,《中國近代史論叢》,第二輯第一冊《不平等條約與平等新約》,台北:正中書局。
    13. 張明之,〈從朝貢體系到條約通商:近代中國對外貿易型態的變遷─鴉片戰爭170週年反思〉,《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
    14. 楊玉良,〈清代北京城的警備機關─步軍統領衙門及《白塔信炮章程》〉,《紫禁城》,1996年第1期。
    15. 楊佳智,〈郭實腊其人及其在早期傳教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3月。
    16. 黎尚健,〈關於《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若干問題的探索〉,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8期,2009年8月。
    17. 羅大正,〈《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的宗旨及編輯特色〉,《學術界》,第132期,2008年5月。
    18. 羅大正,〈《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創辦的社會歷史背景〉,《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板)》,第24卷第6期,2008年11月。
    19. 羅大正,〈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對近代中國的影響〉,《齊魯學刊》,2008年第5期。
    20. 羅大正,〈開啟中國大門之先聲:《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歷史教學》2008年第22期。
    21. 譚樹林,〈早期來華新教傳教士與中國傳統文化〉,《北方論叢》,1998年第4期。

    學位論文
    1. 方姿堯,《從衝突到和合─《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的書寫策略與文化意義》,政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100年4月。
    2. 張志惠,《閱讀中國:《中國叢報》(Chinese Repository,1832-1851)與新教傳教士關於中國的理解與書寫》,台大歷史碩士論文,民國95年。

    網站
    1. 國立台灣文學館網站:http://www.nmtl.gov.tw/
    2. 國立科學工藝館網站:http://epaper.nstm.gov.tw/
    3. 華人基督教史人物辭典:http://www.bdcconline.net/en/
    4. 中國礦業網:http://www.chinamining.com.cn/index.asp
    5. 北京故宮─文化人民網:culture.people.com.c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