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怡燕
論文名稱: 林希逸《莊子口義》思想研究
指導教授: 莊耀郎
Chuang, Yao-L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6
中文關鍵詞: 林希逸莊子口義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5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林希逸為南宋理學家,為艾軒學派之傳人,所著《莊子口義》一書是為宋代莊學研究中的重要注疏之作。林希逸繼承艾軒學派「以儒學為宗」、「不以佛學為異端」、「肯定文學之價值」三大學術主張為其思想基礎,而艾軒學派的學術觀點,深深的影響了林希逸對《莊子》書的理解與詮釋。本篇論文之撰作,乃是透過「探究型詮釋學」的理論,肯定林希逸《莊子口義》一書在莊學研究上之意義與價值。並以當今學界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儘可能深入而客觀地探究林希逸在《莊子口義》中呈現的思想意涵與注疏特色。並以林希逸的生平與學術淵源為林希逸思想的切入點,先考查其生平以及學術淵源,且特重其師承艾軒學派學術特色的闡發,由林希逸之學術淵源作為理解《莊子口義》蘊涵思想的基礎。期望能朗現《莊子口義》之內涵思想與價值定位。
    本篇論文經由本文的探析,可歸結出林希逸在《莊子口義》一書中,所呈顯的思想與價值,約略可區分為以下五個論題:
    第一,林希逸注《莊》之觀點、方法與注疏特色。
    林希逸在〈發題〉中自言《莊子》書有五大難讀處,又進而提出讀《莊子》書所應具備的三大眼目,認為若能具備「曉儒學義理」、「知禪宗解數」、「識文字血脉」三大眼目,那麼就能跨越《莊》書五大難讀的障礙,確切地掌握《莊》書要旨。並將其注疏之作名之為「口義」,以通俗易懂、淺白俚俗的方式為其注疏之宗旨。影響了後代注家對於經典的注釋理念,形成了「不為艱深之辭」、「通俗淺顯」、「明白曉暢」之「口義之體」的注疏體例。
    第二,林希逸對於《莊子》作者、篇章的看法。
    林希逸認為《莊子》一書內、外、雜三篇當是莊子本人對於自身著作的劃分。以內篇與外、雜篇的立言之意無彼此之異,三篇皆是一樣說話,且文學藝術並無精、粗之別的觀點,以明《莊子》一書,不分內篇與外、雜篇皆出於莊子之手,視三者為同一的整體,以內篇與外、雜篇之義理內涵皆為理解、建構莊子哲學的基礎,而無主從、高下之別。又繼承蘇軾以〈讓王〉以下四篇當非莊子所作的主張,由文學評析的角度與字彙語詞出現年代作為例證,推斷出〈讓王〉以下四篇,當雜有後人之論述,並非全然出於莊子之筆的結論。
    第三,林希逸注解《莊子》哲學的詮釋視域。
    林希逸生於南宋,師承艾軒學派以儒學為學問正宗的學術特色,以一理學家的身分,對《莊子》進行詮釋,所著《莊子口義》一書開啟了《莊》學中以儒學解《莊》之詮釋視域。林希逸在《莊子口義》中提出了莊子思想無異於聖人的觀點,並主張以儒學義理作為衡定、體悟《莊子》哲學的重要眼目。在這樣的定位下,林希逸又以一理學家的身分,將宋代理學中的論題與義理系統帶入對莊子哲學的理解與建構。例如以「太極、無極」釋莊子之宇宙論、大量運用「天理」這一個概念來解釋《莊子》章句,以及以「樂」之境界釋「逍遙」之意旨。林希逸正是在這些論題的理解上,發展出《莊子口義》以儒解《莊》的詮釋視域及特色。
    第四,林希逸以「禪」解《莊》之方法論及其佛學思想。
    在林希逸解《莊》的視域下,並不將佛學、禪宗語彙與義理的掌握與了解,視為理解莊子哲學的重要關鍵。林希逸借重佛學、禪宗來理解《莊子》的關鍵,當是在方法論上的體悟與運用,而不在於義理觀念上的吸收與融攝。且林希逸在《莊子口義》中所呈現的佛學思想,有三大重點:其一,由林希逸在《莊子口義》中對默照禪法的批評。其二,林希逸提出以「禪宗解數」作為理解《莊子》書的方法論。其三,林希逸以「超越死生,求究竟解脫」為佛教義理的總結,點出莊子思想實已涵攝「超越死生」的義理內涵與修養境界。以此道出《莊子》一書的思想價值與哲學慧見,實在佛學義理之上。依此提出「《大藏經》出於《莊子》」的判釋觀點。
    第五,林希逸《莊子口義》以文論《莊》之成就。
    林希逸在《莊子口義》一書中,對於《莊子》的注疏及理解,除了義理的闡發之外,亦詳盡地分析其文學手法與價值,期望能在兼攝義理與文學的治學基礎上,真正朗現莊子思想的原意與面貌。而林希逸對莊子文章風格與技巧的分析與評注,可歸納出「論《莊子》之遣詞造句」、「論《莊子》之寫作手法」、「論《莊子》之謀篇佈局、章法結構」三大面向。且《莊子口義》發展出「以文論《莊》」之注疏特色,除了是為實踐艾軒學派學術理論之具體著作以外,更開啟了《莊》學史上「以文解《莊》」的詮釋進路。
    以上五點即是本論文以當今學界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儘可能深入而客觀地探究林希逸在《莊子口義》中呈現的思想意涵與注疏特色,確立林希逸注《莊》之詮釋視域,並析論林希逸以「禪宗解數」作為解《莊》之方法論的意涵,最後以探究《莊子口義》一書以文論《莊》之內容與對後代莊學研究的影響作結。依此朗現林希逸《莊子口義》之思想內容,輔以「探究型詮釋學」的詮釋觀點,肯定林希逸《莊子口義》一書在莊學研究上之意義與價值。

    林希逸《莊子口義》思想研究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林希逸《莊子口義》之研究價值 ………………………………1 第二節 當代研究成果之省察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進路 ………………………………………………9 第二章 林希逸之生平與學術淵源 ………………………………12 第一節 林希逸之生平 ………………………………………………12 第二節 林希逸之著作 ………………………………………………15 第三節 林希逸之學術淵源 …………………………………………20 一、林希逸之師承…………………………………………………20 二、艾軒學派之學術特色……………………………………………25 第三章 林希逸注《莊》之觀點、方法與注疏特色 …………………29 第一節 林希逸注《莊》之觀點與方法 …………………………………29 一、林希逸論《莊子》書所以難讀之因 ………………………………29 二、讀《莊子》書所應具備之三大眼目 ………………………………33 第二節 林希逸以「口義」注《莊》之特色 ………………………………36 一、「口義」之名的源由與意義 ……………………………………36 二、林希逸「口義」注《莊》之方式 …………………………………39 第四章 林希逸對《莊子》作者、篇章的探究 ………………………52 第一節 林希逸對《莊子》作者的看法 …………………………………53 第二節 林希逸對《莊子》偽篇的看法 …………………………………57 第三節 林希逸對《莊子》篇名及篇章次序的看法 ………………………60 第五章 林希逸注解《莊子》哲學的詮釋視域 ……………………63 第一節 林希逸以《莊子》思想無悖於儒學義理的思想成因 ……………63 一、宋代《莊子》書的定位及其對林希逸注《莊》的影響 ………………64 二、林希逸對《莊子》作者的看法與義理的理解方式 ………………69 第二節 林希逸以儒學解《莊》的重要詮釋 ……………………………76 一、林希逸引「無極」、「太極」說詮釋《莊子》之宇宙論 ………………77 二、林希逸以「天理」釋「自然」與對「成心」的詮釋 …………………80 三、林希逸以「樂」釋「逍遙」之境界 ………………………………89 第六章 林希逸以「禪」解《莊》之方法論及其佛學思想 …………94 第一節 林希逸以「禪宗解數」為解《莊》之重要方法 ……………………94 第二節 林希逸思想的禪學背景 ………………………………………96 一、禪宗概述與宋代禪學的發展 …………………………………96 二、林希逸以「看話禪」為其禪學思想的基礎 ………………………99 第三節 林希逸以禪解《莊》之方法論與思想內涵 ……………………101 一、林希逸「《大藏經》出於《莊子》」說之意涵 ………………………103 二、林希逸所言「禪宗解數」之意涵 ………………………………109 三、林希逸對「默照禪法」的批評 …………………………………111 第七章 林希逸《莊子口義》以文論《莊》之成就 …………………115 第一節 林希逸以前對《莊子》文學的探究 ……………………………115 第二節 林希逸以文論《莊》之學術淵源 ………………………………117 第三節 林希逸以文論《莊》之內容探析 ………………………………119 一、林希逸論《莊子》書之遣辭造句 ………………………………119 二、林希逸論《莊子》書之寫作技巧及手法 ………………………121 第四節 林希逸對《莊子》文學之總評及其對後代莊學研究之影響 ……137 一、林希逸對《莊子》文學之總評 …………………………………137 二、林希逸以文論《莊》之意義與影響 ……………………………139 第八章 結論 ………………………………………………………143 參考書目 ……………………………………………………………151

    參考書目
    一、林希逸之著作與《莊子鬳齋口義》之相關古籍
    宋.林希逸 《老子鬳齋口義》 臺北:藝文印書館(嚴靈峰輯 《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冊47) 1965
    宋.林希逸 《莊子口義》 臺北: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71
    宋.林希逸 《南華真經口義》 臺北:藝文印書館(嚴靈峰輯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冊7、8) 1974
    宋.林希逸 周啟成校注 《莊子鬳齋口義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 1997
    宋.林希逸 陳紅映校點 《南華真經口義》 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2
    宋.林希逸 《鬳齋考工記解》 臺北: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95) 1986
    宋.林希逸 《竹溪鬳齋十一藁續集》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85) 1986
    日.小野壹 《莊子口義棧航》 臺北:成文出版社(嚴靈峰輯 《無求備齋老列莊三子集成補編》,冊44) 1982

    二、古籍
    晉.王弼 《老子注》 臺北:學海書局 1994
    唐.歐陽詢 《藝文類聚》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87)
    唐.韓昌黎 《韓昌黎集》 臺北:河洛出版社 1975
    唐.孔穎達 《周易正義》 臺北:藝文印書館 (清.阮元校勘 《十三經注疏》,冊1) 2001
    唐.孔穎達 《尚書正義》 (清.阮元校勘 《十三經注疏》,冊1)
    唐.孔穎達 《毛詩正義》 (清.阮元校勘 《十三經注疏》,冊2)
    唐.孔穎達 《禮記正義》 (清.阮元校勘 《十三經注疏》,冊5)
    唐.賈公彥 《周禮注疏》 (清.阮元校勘 《十三經注疏》,冊3)
    唐.慧能著 郭朋校釋 《壇經校釋》 北京:中華書局 2004
    宋.胡瑗 《周易口義》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
    宋.歐陽脩等撰 《新唐書》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272)
    宋.周敦頤 《周子通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宋.張載 《張載集》 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4
    宋.程顥.程頤著 王校漁點校 《二程集》 北京:中華書局 2004
    宋.司馬光 《傳家集》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94)
    宋.蘇軾 《東坡全集》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07)
    宋.呂惠卿 《莊子義》 (嚴靈峰輯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冊5)
    宋.王雱 《南華真經新傳》 (嚴靈峰輯 《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冊6)
    宋.黃庭堅 《山谷集》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13)
    宋.林光朝 《艾軒集》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42)
    宋.陸游 《劍南詩稿》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62)
    宋.周必大 《文忠集》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47)
    宋.梁克家 《淳熙三山志》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484)
    宋.朱熹 《晦庵集》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45)
    宋.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 北京:中華書局 2005
    宋.林亦之 《網山集》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49)
    宋.劉克莊 《後村先生大全集》 臺北:商務印書館(王雲五主編:《四部叢刊正編》,冊62) 1979
    宋.劉克莊 《後村集》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80)
    宋.嚴桀 《詩緝》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75)
    宋.鄭樵 《通志》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374)
    宋.陳騤 《南宋館閣續錄》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505)
    宋.陳振孫 《直齋書錄解題》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674)
    宋.晁公武 《郡齋讀書志》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674)
    宋.費袞 《梁谿漫志》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64)
    宋.陳藻 《樂軒集》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52)
    宋.黃仲元 《四如集》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88)
    宋.文天祥 《文山集》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84)
    宋.釋文珦 《潛山集》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186)
    宋.陳起 《江湖小集》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357)
    宋.陳起 《江湖後集》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357)
    宋.陳思 《兩宋明賢小集》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364)
    宋.普濟 《五燈會元》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86
    宋.圜悟克勤 《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 高雄: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佛光大藏經》.《禪藏.雜集部》,冊43) 1994
    宋.大慧宗杲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 (《佛光大藏經》.《禪藏.語錄部》,冊32)
    宋.釋道原 《景德傳燈錄》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2001
    元.劉壎 《隱居通議》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66)
    元.托克托 《宋史》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283、287)
    明.錢穀編 《吳郡文粹續集》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386)
    明.焦竑 《莊子翼》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58)
    明.褚伯秀 《南華真經義海纂微》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57)
    明.羅勉道 《南華真經循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嚴靈峰:《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冊2》) 1974
    明.沙門真界纂註 《大佛頂首楞嚴經》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979
    明.董斯張 《吳興備志》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494)
    明.陶宗儀 《書史會要》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14)
    清.錢謙益 《牧齋有學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清.黃宗羲 《明文海》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457)
    清.黃宗羲著、全祖望補修 《宋元學案》 臺北:華世出版社 1987
    清.朱彛尊 《經義考》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677)
    清.孫岳頒等撰 《御定佩文齋書畫譜》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21)
    清.陳夢雷 《古今圖書集成》 臺北:鼎文書局 1964
    清.徐景熹等纂 《福州府志》 臺北:成文出版社(《中國方志叢書》,第七十二號) 1967
    清.厲鶚 《宋詩紀事》 臺北:商務印書館 1968
    清.曹庭棟 《宋百家詩存》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477)
    清.宣穎 《南華經解》 (嚴靈峰編:《無求備齋莊子集成續編》,冊32)
    清.紀昀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紀昀 《四庫全書總目》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
    清.杜臻 《粵閩巡視紀畧》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460)
    清.郝玉麟等監修、謝道承等編纂 《福建通志》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529、530)
    清.李清馥 《閩中理學淵源考》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530)
    清.葛萬里 《別號錄》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34)
    清.王梓材、馮電濠輯 《宋元學案補遺》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續編》,冊249) 1898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 《莊子集釋》 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1993
    日.瀧川龜太郎 《史記會注考證》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7

    三、近人論著
    關鋒 《莊子注解書目》 北京:中華書局 1961
    楊家駱主編 《歷代人物年里通譜》 臺北:世界書局 1963
    張秋成 《莊子篇目考》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972
    昌彼德等編 《宋人傳記資料索引》 臺北:鼎文書局 1974
    郎擎霄 《莊子學案》 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974
    鄭蕤 《莊子研究》 臺北:光啟出版社 1975
    聞一多 《古典新義》 臺北:九思出版社 1978
    黃懺華 《佛教各宗大意》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79
    黃錦鋐 《莊子》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中國歷代思想家》,冊4) 1979
    王煜 《老莊思想論集》 臺北:聯經出版社 1981
    牟宗三 《心體與性體》第二冊 臺北:正中書局 1983
    葉慶國等著 《莊子研究論集》 臺北:木鐸出版社 1983
    陸欽 《莊周思想研究》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3
    蔡宗陽 《莊子之文學》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3
    黃錦鋐 《莊子及其文學》 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1984
    余萬居譯 《中國佛教發展史》 臺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84
    黃錦鋐 《莊子讀本》 臺北:三民書局 1985
    鄧克銘 《大慧宗杲之禪法》 臺北:東初出版社 1986
    關世謙譯 《中國禪宗史——南宋禪成立以後的政治社會史的考證》 (原著日.阿部肇一 《增訂中國禪宗史の研究》)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8
    牟宗三 《才性與玄理》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9
    傅偉勳 《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 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0
    龔鵬程 《文學批評的視野》 臺北:大安出版社 1990
    唐君毅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 臺北:學生書局 1991
    呂澂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 北京:中華書局 1991
    唐君毅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二)》 臺北:學生書局 1993
    嚴靈峰 《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 北京:中華書局 1993
    劉笑敢 《莊子哲學及其演變》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3
    吳汝鈞 《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懷》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3
    張默生 《莊子新釋》 臺北:明文書局 1994
    董季棠 《修辭析論》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4
    任繼愈 《道藏提要》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5
    楊惠南 《禪史與禪思》 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5
    吳汝鈞 《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5
    程發軔 《春秋要領》 臺北:三民書局 1996
    陳鐘凡 《兩宋思想述評》 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6
    楊伯峻 《列子集釋》 北京:中華書局 1997
    崔大華 《莊子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孫以昭、常森 《莊子散論》 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 1997
    蔣義斌 《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7
    蔣義斌 《宋儒與佛教》 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7
    許世瑛 《中國文法講話》 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1998
    譚宇權 《莊子哲學評論》 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8
    洪修平 《中國禪學思想史》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8
    吳汝鈞 《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8
    陳榮華 《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 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1998
    關世謙譯 《中國禪宗史——南宋禪成立以後的政治社會史的考證》 原著日.阿部肇一 《增訂中國禪宗史の研究》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88
    牟宗三 《心體與性體》第一冊 臺北:正中書局 1999
    莊耀郎 《郭象玄學》 臺北:里仁書局 1999
    顏世安 《莊子評傳》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于凌波 《簡明佛學概論》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9
    錢奕華 《宣穎南華經解之研究》 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2000
    洪修平 《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0
    葛兆光 《中國禪思想史》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歐陽景賢.歐陽超釋譯 《莊子釋譯》 臺北:里仁書局 2001
    日.池田知久 《莊子——「道」的思想及其演變》 臺北:國立編譯館 2001
    高柏園 《禪學與中國佛學》 臺北:里仁書局 2001
    陳少峰 《宋明理學與道家哲學》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1
    盧連章 《程顥程頤評傳》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1
    章啟群 《意義的本體論——哲學詮釋學》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2
    龔雋 《禪學發微——以問題為中心的禪思想史研究》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002
    熊鐵基等著 《中國莊學史》 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
    周雅清 《成玄英思想研究》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003
    王凱 《逍遙遊》 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3
    涂光社 《莊子範疇心解》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
    孫以楷主編 《道家中國哲學》(隋唐五代卷、宋代卷) 2004
    陳少明 《〈齊物論〉及其影響》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楊曾文編校 《神會和尚禪話錄》 北京:中華書局 2004
    賴永海 《中國佛學與哲學》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4
    洪漢鼎 《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孫克強、耿紀平 《莊子文學研究》 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6
    李煌明 《宋明理學中的「孔顏之樂」問題》 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6

    四、學位論文
    鍾竹連 《莊子與郭象思想之比較研究——以逍遙義為中心》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6
    莊耀郎 《王弼玄學》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1
    簡光明 《林希逸莊子口義研究》 臺中: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1
    簡光明 《宋代莊學研究》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6

    五、期刊論文、會議論文
    曹礎基 〈莊子哲學研究〉 《哲學研究》第8期 1980
    童書業 〈莊子思想研究〉上 《文史哲》總141 1981
    童書業 〈莊子思想研究〉下 《文史哲》總142 1982
    趙明 〈逍遙游〉義辨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1期 1982
    舒鋮 〈《莊子》「心化」論初探〉 《江漢論壇》總62期 1985
    陳燿森 〈論莊學中的性與心〉(上)(下) 《東方雜誌》 二十卷第7、8期 1987
    王邦雄 〈莊子思想及其修養工夫〉 《鵝湖月刊》第十七卷第1期 1991
    簡光明 〈莊子評註初探——以《莊子口義》、《莊子因》為主之考察〉 《逢甲
    中文學報》第1期 1991.11
    簡光明 〈林希逸《老子鬳齋口義》探義〉 《中國文化月刊》第174期 1994
    陳慶元 〈宋代閩中理學家詩文〉 《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 1995
    陳紹燕 〈莊子人生哲學中的「命」與「天」〉 《中國哲學與哲學史》 1996.3
    莊耀郎 〈莊子逍遙遊與向郭注之義理型態辨析〉 《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輯)》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7
    楊黛 〈《莊子口義》的注莊特色〉 《中國文學研究》第4期 1997
    簡光明 〈嚴靈峰所錄《宋代莊子知見書目》〉 《書目季刊》第32卷第2期 1998
    沈維華 〈莊子、向郭與支遁之逍遙觀試析〉 《中國學術年刊》 第19期 1998
    簡光明 〈來一杯「齊物論」宋人生活中的莊子〉 《中國語文》第503期 1999
    劉錦賢 〈莊子天人境界之進路〉 《臺北科技大學學報》第31-2期 2000
    陳德和 〈論莊子哲學的道心理境〉 《鵝湖學誌》第24期 2000
    朱敬武 〈莊子心學釋義〉 《大漢學報》第14期 2000
    張瑞麟 〈二程對於文章之學的批評與轉化〉 《中極學刊》第二輯 2002.12
    晁福林 〈試析莊子的「情性」觀〉 《中州學刊》總第129期 2002
    江右瑜 〈朱熹對莊子的評論〉 《中極學刊》第二輯 2002.12
    孫紅 〈以禪解莊——林希逸《莊子口義》對《莊子》的闡釋〉 《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4期 2003
    周雅清 〈郭象「自生獨化」論與老莊「道生」說的義理型態辨析〉 《中國學術年刊》第26期 2004
    謝明陽 〈〈齊物論〉「成心」舊注詮評〉 《東華漢學》第3期 2005
    邱敏捷 〈林希逸《莊子口義》「以禪解莊」析論〉 《玄奘佛學研究》第4期2006

    六、網路資料
    〈宋理學家林希逸墓誌銘現身 糾正去世年份說法〉
    「中國經濟網」(http://big5.ce.cn/) 《福州日報》
    (http://big5.ce.cn/culture/archeology/200704/15/t20070415_11042277.shtml)
    聶永華 〈魯迅、聞一多的《莊子》散文藝術研究〉 「香港人文哲學會」
    (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