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華如
論文名稱: 台南市長期照護家庭與一般家庭國中生生活壓力ˋ韌力與生活適應之探討
指導教授: 沈慶盈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Work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6
中文關鍵詞: 國中生生活壓力韌力生活適應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長期照護家庭國中生與一般家庭國中生生活壓力、韌力及生活適應之關係,以台南市的3所國中及3所居家服務機構共267名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本研究使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並以「壓力知覺量表」、「韌力量表」及「生活適應量表」為研究工具,調查所得之資料則透過平均數、標準差、獨立樣本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基差相關分析及階層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裡。茲將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 國中生年生活壓力並無特別嚴重的情況;一般家庭國中生較家有長期照顧成員國中生感受到較高的生活壓力。
    二、國中生韌力的表現介於中上及中度之間;一般家庭國中生與家有長期照顧成員國中生的韌力並未有顯著差異。
    三、國中生在生活適應的表現尚良好;一般家庭國中生的生活適應優於長期照 護家庭國中生。
    四、一般家庭國中生中,女生比男生感受較高的生活壓力;長期照護家庭國中生中,低社經地位與覺得家中長期照護成員很麻煩之國中生有較高的生活壓力。
    五、一般家庭國中生個人因子韌力表現會因排行順序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長期 照護家庭之國中生於個人因子、社群因子及整體韌力表現會因排行順序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一般家庭國中生於個人因子及整體韌力表現上,會因社經地位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長期照護家庭之國中生於個人因子、家庭因子及整體韌力表現上,會因社經地位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長期照護家庭國中生於「個人因子」、「家庭因子」或「社群因子」的韌力會因對家中長期照護成員態度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六、一般家庭九年級國中生於家庭適應與整體生活適應上佳於八年級青少年;一 般家庭國中生於個人適應上會因排行順序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長期照護家庭之青少年於個人適應、家庭適應及整體生活適應上會因排行順序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長期照護家庭之青少年於個人適應層面上會因社經地位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長期照護家庭之青少年於個人適應、家庭適應及整體生活適應會因對家中長期照護成員的態度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七、國中生的生活壓力與生活適應呈現負相關,韌力與生活適應則有顯著正相關。
    八、階層迴歸分析發現,不管是一般家庭國中生或家有長期照護成員國中生,皆只有生活壓力及韌力之家庭因子對生活適應有良好的預測力。

    本研究依據以上的研究結果,針對家長、教師、社政單位與社會福利長期照護機構及及未來研究分別提出具體建議。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of life pressure、resilience and and life adjustments between long-term-care family and the gener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survey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267 students in 3 junior high school and 3 home care institutes in Tainan County. This study use survey questionnaire via「perceived stress scale」、「resilience scale」and 「life adjustments scale」to collect data;study applied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mean, standard deviation,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to analyze data. The findings were as follow:
    1. Junior high students’ life pressure as a whole was not servere;the gener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ceived higher f life pressure.
    2. Junior high students’ resilience as a whole was between the average and above the average;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family situation students’ resilience.
    3. Junior high students’ life adjustments as a whole were the average. the gener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fe adjustments better than long-term-care family students.
    4.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gener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fe pressure in relation to the gender variabl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ong-term-care family students’ life pressure in relation to the social economic status and attitude variables.
    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gener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sonal resilience in relation to birth order variabl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ong-term-care family students’ Personal、socail and whol resilience in relation to birth order variabl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ong-term-care family students’ Personal resilience in relation to social economic status variabl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ong-term-care family students’ Personal resilience in relation to attitude to long-term-care variable.
    6. The nine grade gener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family and whole life adjustments were better than the eight grade gener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gener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sonal life adjustments in relation to birth order variabl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ong-term-care family students’ indivisual 、family and whole life adjustments in relation to birth order variabl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ong-term-care family students’ indivisual 、family and whole life adjustments in relation to social economic status variabl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tudents’ Personal、family and whole life adjustments in relation to attitude to long-term-care variable.
    7.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life pressure、resilience and and life adjustments.
    8. Life adjustments were predicted significantly by life pressure and family resilience.

    第一章、序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名詞界定-------------------------------------5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一節 生活壓力之相關文獻---------------------------7 第二節 韌力之相關文獻------------------------------22 第三節 生活適應之相關文獻--------------------------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45 第二節 研究樣本------------------------------------47 第三節 研究工具------------------------------------49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方法----------------------56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研究樣本之描述------------------------------58 第二節 國中生之生活壓力分析------------------------61 第三節 國中生之韌力分析----------------------------67 第四節 國中生之生活適應分析------------------------85 第五節 國中生生活適應之之預測力分析----------------101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06 第二節 研究建議-----------------------------------110 文獻參考 中文書目-----------------------------------------114 英文書目-----------------------------------------119 附錄 附錄一 家長說明書-------------------------------121 附錄二 問卷說明書-------------------------------122 附錄三 施測版問卷-------------------------------122

    一、中文部份
    內政部社會司(2007)。我國長期照顧十年計畫-大溫暖社會福利套案之旗艦計畫。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統計處(2001)。中華民國台閩地區國民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台北:內政部統計處。
    王孟愉(2007)。高風險家庭因應壓力之適應歷程-以優勢觀點為取向。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昭琪(2003)生活壓力、憂鬱經驗與青少年復原力之相關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王蓁蓁(2000)。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伍淑蘭(2007)。一個暴力家庭之家庭韌力初探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
    朱士炘(1987)。青少年的生活壓力與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承曉(1991)。青少年的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
    江瓊美(2007)。高雄縣市國中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挫折忍受力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利慶松(1992)。自閉症患者母親之身心壓力、生活適應與服務需求。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文娟(2002)。九二一地震後國小學童生活壓力源探討-災區與非災區的比較研究。
    吳宇娟(2004)。少年家庭照顧者之生命故事。政治大學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淑瓊、呂寶靜、廬瑞芬(1998)。配合我國社會福利制度之長期照護政策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五南。
    吳靜樺(1994)。離婚家庭青少年期子女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欣瑩(2001)。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 、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
    李政隆(1996)。兒童的生活壓力、堅毅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源煌(1989)。兒童的壓力問題及其心理與行為反應。國立台灣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麗玲(1995)。智障兒童青少年手足與一般家庭青少年親子關係與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青芬(1996)。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患者之壓力源、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關連性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佳儀(2005)。智障學生青少年手足的手足關係及同儕互動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周月清(2000)障礙福利與社會工作。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安麗(2000)。白血病兒童手足之壓力源及因應行為。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亮岑(2001)。國中生保護與危險因子籍復原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芙瑪.華許(2006)。家族再生:逆境中的家庭韌力與療癒 。心靈工坊。
    邵惠玲(2007)。青少年復原力量表編製與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邱汝娜、陳素春、黃雅玲(2004)。照顧服務社區化—當前老人及身心障礙者照顧服務之推動與整合規劃。社區發展季刊,106,5-18。
    邱皓政(2007)。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第三版)。五南。
    洪冬桂(1985)。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 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洪碧芬(1990)。慢性病童手足之親子關係與生活適應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育智(2003)。青少年的依附品質、情緒智力與適應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
    徐嫚淳(2006)。國中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復原力的觀點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
    高玉貞(2004)。精神分裂症患者其青少年手足之生活經驗。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班。
    崔珮玲(2004)。青少年生活壓力、人格特質對其身心健康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
    崔琦(2005)。癌症病童手足之生活經驗。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宏哲、林哲立(2003)。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雙葉書廊。
    張明宜(2000)。青少年堅毅力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灣東華。
    張美儀(2005)。修訂學童復原力量表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醫護教育研究所
    張素貞(1999)。「智障者手足」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淑娟(1980)。智障者同胞手足心理需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梅心潔(2007)。聽損幼兒母親的親職韌性、配偶共親職與親職壓力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班。
    梅心潔、蔡昆瀛、陳若琳(2008)。聽損幼兒母親的親職韌性、配偶共親職與親職壓力之關係。應用心理研究,38,107-150。
    莊瑞金、蔡秀玲(2007)走過死亡幽谷邊境之復原力展現~一個生命的奇蹟。輔導季刊,43(1),9-19。
    郭至豪(1996)。台北市單親家庭青少年生活壓力、福利服務介入與其心理健康之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蘊忻(2007)。父母教養、自我控制、自我韌性與自尊對青少年壓力因應方式之影響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陳怡婷、簡吟芳(2008)家族治療的曙光-家庭韌性初探。諮商與輔導,274,2-10
    陳金定(2006)。復原力適應:復原性適應與各類相關因子之動力關係(一)。輔導季刊,42(3),1-11
    陳柏齡(2000)。國中生生活壓力、失敗容忍力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淑芬(2003)。國中生獨處能力與主觀生活壓力.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陳惠姿等編著(2002)。長期照護實務。台北:永大。
    陳景寧(1985)。女性照顧者角色之成因、處境及其福利政策分析-已失能老人的家庭照顧為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筱瑄(2003)。台中縣某國中學生內外控人格特質、主觀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自覺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
    陳賢佳(1998)。女性精神分裂症病患其子女之成長經驗。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曾華源(1999)。少年福利。台北:亞太圖書。
    黃秀香、曾華源(2003)。單親家庭兒童危險因子:以臺北市大直地區單親家庭兒童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2,162-185。
    楊玉女(1991)。兒童的生活壓力、自我能力評估及其適應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左偉等人(1998)。影響兒童心智發展的危險因子— 發展中的危機與轉機。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1(4),1-28。
    詹珮宜(2000)。智障學生之國小正常手足的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鄒浮安(1997)。著名高中學生生活壓力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廖文如(2002)。智障者成人手足之手足關係與壓力知覺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廖珮君 (1995) 。精神分裂症母親其女兒的自我認同過程。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淳婉(1986)。台北地區高職學生生活壓力與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善如(2006)。從復原力觀點解析單親家庭的福利服務-以高雄市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14,147-158。
    劉于菁(2008)。智能障礙者手足關係的探索之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劉芳文(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韌性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劉冠琪(2005)。生活壓力、自我韌性、衝動性格與國中生偏差行為關聯性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劉淑惠(2006)。國中學生復原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鶴群,房智慧編譯,Richard T. Schaefer(2005)。社會學。巨流。
    潘貴美(2007)。國中學生情緒智力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蔡宏昭(2007)。社會問題與適應。揚智文化。
    蔡恆翠(2003)。國中生知覺之父母婚姻關係、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鄭秀足(2004)。國中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在職進修專班。
    鄭維瑄、楊康臨、黃郁婷(2004)。家庭壓力。台北:五南。
    盧依欣(2006)。有智障手足之國小學童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
    蕭仕敏(2003)。自閉症兒童之正常手足生活適應研究-以臺北縣自閉症服務協進會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淑貞、張秀如(1993)。精神分裂病患子女生活情境:病患及其配偶之經驗及看法。護理研究,1(3),218-229。
    謝秀芬(2004)。家庭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雙葉書廊。
    鍾易錚(1999)。高雄市啟智學校高職班學生之正常青少年手足家庭適應與相關因素之研究。靜宜大學兒童福利學系。
    簡千慧(2005)。國小學童依附關係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
    藍采風(2001)。壓力與適應。幼獅。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二、西文部份
    Annette.M、John.R and Jan.M(2007).Child Resilience: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adaption and family function.Electronic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Child Resilience,3(1):16-25.
    Arkoff, A(1968)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 McGraw-Hill. Burton,S. L., and Parks, A.L(1994). Self-esteem, locus of control, and career aspirations of college-age siblings of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Social Work Research.18(3), 178-186.
    Chris, D. and Saul, B.(2004).Young Carers in the UK: the 2004 report. Cohen, S., Evans, G.W., Stokols, D., and Krantz, D.S(1986). Behavior,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stress. New York:Plenum Press.
    Eisenberg,L., and Barker,B.L. (1998). Siblings Of Children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Living At Home Or In Residential Placement.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and Allied Disciplines . 39(3), 355-363.
    Fraser,Makr W. and Smokowski,Paul R.(2005).Risk and resilience in childhood.Risk and Resilience in Childhood. 13~25.
    Kaplan,Howard B.(2004)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Resilience. Resilience in Children,39-40.
    Kanner, A.D.(1981). Comparison of two modes of stress measurement:Daily hassles and uplifes versus major life events.
    Kernis, M. H., Cornell, D. P., Sun, C. R., Berry, A., and Harlow, T. (1993). There is more to self-esteem than whether its high or low:the importance of stability of self-este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65,1190-1204.
    Lehna,C.R.(1998). A childhood cancer sibling''s oral history. Journal Of Pediatric Oncology Nursing,15(3),163-171.
    Liem, R. and Liem, J. H. (1988).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unemployment on workers and their familie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44(4), 87-105.
    Lobato, D. J. (1990). Brothers, Sisters, and Special Needs: Information And Activities For Helping Young Siblings Of Children With Chronic Illnesses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Mandleco, B. L., and Peery, J. C. (2000). Anorganizational framework for conceptualiz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 Journal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ic Nursing, 13(3), 99-111.
    Mutimer A.,Reece J. and Matthews J.(2007).Child resilience: Rrelationships between stress, adaptation and family functioning. Electronic Journal of Applied.Psychology: Child Resilience,3(1): 16-25.
    Pretis,M. and Dimova,A.(2008). Vulnerable children of mentally ill parents:towards evidence-based support for improving resilience. Surport for Learing, 23(3),152-159.
    Rutter, M. (1999). Resilience concepts and findings: implications for family therapy.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1, 119-144.
    Shure,Myrna B.(2004).Enhancing the Process of Resilience through Effective Think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 373~397.
    Wayman, J. C. (2002). The utility of educational resilience for studying egreeattainter in school dropouts.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5(3), 167-178.
    Winslow,Emily B.(2004).Building resilience in all children.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4 , 281~297.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