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佩潔
論文名稱: 《三言》、《情史》共同本事作品之比較研究
指導教授: 胡衍南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0
中文關鍵詞: 三言情史共同本事比較研究馮夢龍小說敘事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53下載:8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前人在《三言》、《情史》的研究已有深入且豐碩的成果,尤其是《三言》研究在質與量已達高峰,從文獻研究到文化研究,學者多以細讀文本的方式剖析,探討故事的主題與文化風尚,而《情史》研究多是聚焦在馮夢龍「情論」、「情教觀」上。值得注意的是,馮夢龍對於同一本事的作品往往做出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編寫,並且輯錄在不同本子裡,學者已考證與《三言》同一本事的相關作品複見馮氏其他著作中,譚正璧的《三言二拍資料》一書即為共同本事作品研究之集大成。雖有單篇論文涉及共同本事作品研究,卻少有學者將共同本事作品的兩本書做全面性歸納整理,所以儘管《三言》、《情史》研究不勝枚舉,但共同本事作品之文本比較研究,仍有待深入的開發。
    《三言》、《情史》共同本事作品高達四十組,足以提供我們探討馮夢龍對於相似題材處理的態度與方法,考察相同材料編寫及改寫策略,因此本文試圖以「細讀文本」的方式進行比對勘察,視四十組作品為主要考察範圍,就文本內部研究著手,從兩本書的體例、題材、結構到故事中的人物、情節,一步步探析兩者在書寫策略與敘事模式之異同,再分別從文學藝術性與馮夢龍編寫的意圖與期望,解析《三言》、《情史》的文學特色及意涵。
    本論文最主要的部分在於第三章「人物形象之比較研究」與第四章「故事演繹之比較研究」,論析「寫」故事的手法與策略,因為一個故事不僅僅是「它說了什麼」,還包含了它「如何把故事說出來」,而這些細節像是一塊又一塊的石頭,它們共同形成了橋拱,搭建出故事獨特的風貌。故本論文重點在比較《三言》、《情史》故事敘述的過程:如何形塑人物形象,如何鋪陳情節高潮與轉折,進而無形中左右讀者關注的焦點。總言之,本論文歸結出話本小說與文言小說在敘事上的異同,並拓展了文言、白話短篇小說研究的新面向,使《三言》、《情史》的文本研究有更深入的解讀與透析。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探討..........................4 一、文獻研究....................................5 二、文本研究....................................7 (一)主題、題材研究...............................8 (二)人物形象研究.................................9 (三)小說藝術研究................................10 (四)綜合比較研究................................11 三、文化研究....................................1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13 第二章 《三言》、《情史》共同本事作品概述............17 第一節 共同本事之界定............................17 一、考察方式....................................17 (一)體例、題材..................................17 (二)人物.......................................18 (三)情節、結構..................................19 (四)情愛教化....................................19 二、考察範圍....................................20 第二節 《三言》、《情史》之體例.....................23 一、篇目標題.....................................25 二、評議與補述...................................29 第三節 題材探析..................................34 一、《三言》題材類型..............................35 二、《情史》題材類型..............................39 第三章 人物形象之比較研究...........................45 第一節 人物的描寫與角色安排........................45 一、人物性格介紹..................................45 (一)身世背景.....................................46 (二)個人特質.....................................51 二、主配角設定....................................54 (一)主角人名.....................................55 (二)主配角人數...................................58 第二節 人物的行動與心理............................60 一、行動的描寫...................................60 (一)符合邏輯的對話................................60 (二)貼近生活的細節................................64 二、心理的刻劃...................................67 (一)直述內心想法.................................67 (二)以夢境間接表達...............................69 第三節 形象塑造的藝術特色..........................71 一、人物形象與類型................................71 二、人物評價.....................................73 第四章 故事演繹之比較研究...........................77 第一節 故事主題與敘事結構的設定.....................77 一、主題.........................................77 二、結構.........................................83 (一)情節結構、人物結構.............................83 (二)「核心」事件與「衛星」事件......................85 (三)情節轉折處....................................89 第二節 粗陳梗概與敘述宛轉...........................92 一、敘述模式與書寫策略.............................92 (一)篇幅的差距....................................92 (二)敘事角度的差異................................97 二、真假與虛實的運用手法...........................102 (一)人物與事件的設定..............................102 (二)時空場景的摹擬................................104 第三節 敘述技巧的內涵意義..........................107 一、敘事模式與敘事焦點的關聯.......................107 二、題材與主題呈現方式的優劣.......................110 第五章 情愛教化之比較研究..........................115 第一節 情教說在《三言》、《情史》中的展示............115 一、教化意涵.....................................115 二、敘事筆法.....................................120 第二節 情愛故事所呈顯的社會意蘊.....................123 一、 強調情欲的自覺性..............................123 二、 反映社會現況.................................126 第三節 情愛故事的文學價值.........................129 一、 大眾喜好與傳播情形............................129 二、 對後世的啟發與影響............................132 第六章 結論......................................135 第一節 研究成果...................................135 一、 篇幅長短是敘事策略的指標.......................136 二、 人物摹寫是敘事內容的重心.......................136 三、 故事主題是敘事焦點的呈現.......................137 四、 傳播效應是情愛教化的成果.......................138 第二節 研究展望...................................138 附錄 ..............................................141 附表一:《三言》、《情史》共同本事作品之男主角比較表.....141 附表二:《三言》、《情史》共同本事作品之女主角比較表.....143 附表三:《三言》、《情史》共同本事作品之字數統計表.......145 附表四:《三言》、《情史》共同本事作品之篇幅比較表.......146 參考書目............................................149

    參 考 書 目
    一、專書
    (一) 古籍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74年)
    ﹝漢﹞劉向校注:《列女傳》(台北:廣文書局,1979年)
    ﹝宋﹞孟元老等著:《《東京華夢錄》外四種》 (台北:大立出版社,1980年)
    ﹝宋﹞耐得翁:《都城紀勝》收錄在《中國風土志叢刊》(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第48卷
    ﹝明﹞朱柏廬:《朱柏廬先生治家格言釋義》(台北:廣文書局,1980年)
    ﹝明﹞呂坤著:《閨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4年)收錄在《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編第五輯
    ﹝明﹞李贄:《焚書》(台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
    ﹝明﹞余繼登撰:《典故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卷13
    ﹝明﹞抱甕老人編:《今古奇觀》(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以上海圖書館藏本為底本,李平校注、陳文華校閱
    ﹝明﹞馮夢龍編寫:《警世通言》(台北:三民書局,1983年)以兼善堂本為底本校訂,徐文助校訂、繆天華校閱
    ﹝明﹞馮夢龍編寫:《醒世恆言》(台北:三民書局,1988年) 據葉敬池刊本校訂,廖吉郎校訂、繆天華校閱
    ﹝明﹞馮夢龍編寫:《喻世明言》(台北:三民書局,1998年) 以天許齋本為底本校點,徐文助校訂、繆天華校閱
    ﹝明﹞凌濛初著,劉本棟校訂、繆天華校閱:《拍案驚奇》(台北:三民書局,1979年)
    ﹝明﹞詹詹外史評輯:《情史》(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6年) 依會文堂本、經國堂本校點,張福高、孫紹華、楊力生、段楊華、周有德等人校點;依明刊東溪堂藏版本,孫葆真總校、補遺
    ﹝明﹞謝肇淛著:《五雜組》(台北:新興書局,1971年)第一冊
    (二) 今人專著 依姓名筆劃排列
    ﹝日﹞田中平八編:《現代心理學用語事典》(東京:垣內出版社,1988年)
    ﹝日﹞小野四平著:《中國近代白話短篇小說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于天池:《明清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王力:《中國現代語法》(香港:中華書局,2002年)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王平:《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先霈、周偉民:《明清小說理論批評史》(廣州:花城出版社,1988年)
    王錦堂:《大學學術研究與寫作》(台北:台灣東華書局,1992年)
    王慶華:《話本小說文體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年)
    方正耀:《中國古典小說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
    任寅虎:《中國古代婚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西諦:《中國文學中的小說傳統》(台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台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
    杜松柏:《國學治學方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英﹞佛斯特著:《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
    吳士余:《中國小說美學論稿》(上海:復旦大學,2006年)
    吳士余:《中國古典小說的文學敘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吳光正:《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吳智和主編:《明史研究論叢》第一輯 (台北:大立出版社,1992年)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李樹:《中國科舉史話》(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李澤厚:《華夏美學》(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宋若云:《逡巡於雅俗之間──明末清初擬話本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何永清:《國語語法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何永清:《現代漢語語法新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
    ﹝奧﹞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著,呂俊、高申君、侯向群譯:《夢的解析》(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0年)
    何滿子:《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中國小說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金明求:《虛實空間的移轉與流動:宋元話本小說的空間探討》(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邱紹雄:《中國商賈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侯健:《中國小說比較研究》(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馬美信:《晚明文學新探》(桃園:聖環圖書,1994年)
    馬幼垣:《中國小說史集稿》(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80年)
    馬幼垣:《實事與構想──中國小說史論釋》(台北:聯經出版,2007年)
    馬振方:《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俞汝捷:《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台北:淑馨出版社,1991年)
    俞汝捷:《人心可測─小說人物心理探索》(台北:淑馨出版社,1995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胡萬川:《真假虛實──小說的藝術與現實》(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苗懷明:《中國古代公案小說史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格非:《小說敘事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
    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譜》蘇州卷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1993年)
    徐朔方、孫秋克:《明代文學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
    高洪鈞編著:《馮夢龍集箋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
    容肇祖等著:《馮夢龍與三言》(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陳文新:《傳統小說與小說傳統》(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陳永正:《三言二拍的世界》(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陳蒲清:《中國古代寓言史》(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康韻梅:《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
    陸樹崙:《馮夢龍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年)
    陸樹崙:《馮夢龍散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張兵:《話本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張勇:《元明小說發展研究──以人物描寫為中心》(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曾良:《明清小說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
    黃岩柏:《公案小說史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智杰:《古今小說縱橫談》(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
    辜美高、黃霖主編:《明代小說面面觀──明代小說國際學術研究會論文集》 (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
    程國賦:《唐代小說與中古文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程毅中:《宋元小說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程毅中輯注:《宋元小說家話本集》(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
    程毅中:《明代小說叢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傅承洲:《馮夢龍與通俗文學》(河南:大象出版社,2000年)
    傅承洲:《明代文人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傅騰霄:《小說技巧》(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趙維平:《明清小說與運河文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
    葛永海:《古代小說與城市文化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楊義:《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楊義:《中國古典白話小說史論》(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
    楊永漢:《虛構與史實──從話本「三言」看明代社會》(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葉慶炳編:《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愛情》(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76年)
    溫士孚:《「三言」話本與擬話本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趙維平:《明清小說與運河文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7年)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
    蔡國梁:《明清小說探幽》(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台北:純文學出版公司,1984年)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鄧紹基、史鐵良:《明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
    鄭振鐸:《鄭振鐸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錢茂偉:《國家、科舉與社會──以明代為中心的考察》(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美﹞韓南著,王秋桂編:《韓南中國古典小說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美﹞韓南著,王青平、曾虹譯:《中國短篇小說》(台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繆詠禾:《馮夢龍與三言》(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顏慧琪:《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譚正璧編:《三言兩拍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885年)
    譚邦和:《明清小說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譚君強:《敘事理論與審美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羅盤:《小說創作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龔鵬程:《中國小說史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
    二、單篇論文
    (一)期刊論文
    王三慶:〈從市場經濟看明代小說的幾個問題〉,《古典文學》第15集,2000年9月,頁277-303
    朱珮瑩:〈話說佛蹤道影—三言二拍中的僧道形象〉,《問學集》第11期,2002年6月,頁117-130
    任曉燕〈談「三言」對《清平山堂話本》中詩詞的改動〉,《明清小說研究》,1993年第3期,頁51-57
    李志宏:〈從「清平山堂話本」談民間文學的傳承與傳播〉,《台北師院語文集刊》第5期,2000年9月,頁11-32
    李志宏:〈試從馮夢龍「情教說」論《三言》之編寫及其思想表現〉,《台北師院語文集刊》第8期,2003年6月,頁59-109
    李宜學:〈論〈陳多壽生死夫妻〉對「陳壽」故事所採取的閱讀策略〉,《興大人文學報》第36期(上),2006年3月,頁81-104
    宋若云:〈解構與建構:試論擬話本小說體制的衍變〉,《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6卷第2期,2006年6月,頁53-73
    金明求:〈導入引進情景:宋元話本小說「入話」之「大眾化」敘事藝術〉,《政大中文學報》第6期,2006年12月,頁3-34
    周絢隆:〈從文言到白話:古典敘事的演變──論「三言」對神道小說的改編〉,《山東大學學報》第1卷,1997年第3期,頁28
    周建渝:〈「色誘」:重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二十一世紀》第62期,2000年12月,頁117-124
    周建渝:〈重讀〈杜十娘怒沈百寶箱〉〉,《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8期,2001年3月,頁117-138
    姜良存:〈從三言二拍看佛道對世俗社會生活的影響〉,《齊魯學刊》2009卷2期,2009年3月,頁116-119
    胡衍南:〈中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發展研究〉,《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17期,2003年12月,頁1-17
    高桂惠:〈世道與末技──《三言》、《二拍》演述世相與書寫大眾初探〉,《漢學研究》第25卷1期,2007年6月,頁283-311
    孫小賀、甘燕:〈從《三言》、《二拍》回目淺析題材類型〉,《現代語文》2008卷34期,2008年12月,頁48-49
    孫春艷〈《三言》、《二拍》的文人化傾向探究〉,《語文學刊》(高等教育)2007卷9期,2007年9月,頁41-43
    陳美朱:〈論三言、二拍中的負心漢〉,《中國文化月刊》第250期,2001年1月,頁63-89
    陳器文:〈就文體演變論「三言」的敘事特質〉,《興大中文學報》第13卷,2000年12月,頁49-71
    康韻梅:〈「三言」中婦女的情欲世界及其意蘊〉,《台大中文學報》第8期,1996年4月,頁151-194
    康韻梅:〈由「入於文心」至「諧於里耳」──唐代小說在《三言》、《二拍》中的敘述面貌論析〉,《台大中文學報》第21期,2004年12月,頁91-140
    康韻梅:〈小說敘事與歷史敘事之異同──對吳保安、謝小娥故事的論析〉,《台大中文學報》第24期,2006年6月,頁187-223
    張璉:〈「三言」中婦女形象與馮夢龍的情教觀〉,《漢學研究》第11卷12期,1993年12月,頁237-249
    黃大宏:〈譚正璧《三言二拍資料》札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四期,2002年7月,頁8-14
    黃麗月:〈臺灣地區「三言」、「二拍」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以各大學博碩士論文為範圍〉,《中國文化月刊》第266期,2002年5月,頁94-119
    趙修霈:〈從《情史》看馮夢龍「發乎情」的文學觀〉,《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10期,2003年9月,頁255-270
    楊肅衡:〈青樓夢斷隔世同--綜論〈霍小玉傳〉、〈杜十娘怒沈百寶箱〉之悲劇意蘊〉,《思辨集》第8集,2005年3月,頁72-101
    廖育菁:〈論報應觀在馮夢龍小說中的意義--以〈蔣興哥重會珍珠衫〉為例〉,《東方人文學誌》第5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127-149
    廖育菁:〈論明代文人情觀與馮夢龍的「情教」觀〉,《思辨集》第10集,2007年4月,頁206-223
    歐陽健:〈《三言》、《二拍》「發跡變泰」主題新論〉,收錄於《明清小說采正》(台北:貫雅文化,1992年),頁64-84
    歐陽代發:〈《情史》與「三言二拍」關係考補〉,《文獻》第79期,1999年1月,頁4-9
    潘少瑜:〈雷峰塔倒,白蛇出世--白蛇形象演變試析〉,《中國文學研究》第14卷,2000年5月,頁179-200
    劉恆興:〈柳永與名妓:不同版本與相關評點序言所反映馮夢龍之情教觀〉,《漢學研究》第23卷第2期,2005年12月,頁197-229
    劉惠華:〈「三言」作為通俗小說的意義與敘事技巧研究──並以醒世恆言六篇小說為例〉,《清雲學報》第20卷第1期,2000年12月,頁243-250
    韓希明、施常州:〈前代歷史人物故事在《三言》、《二拍》中的衍變〉,《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9卷2期,2006年3月,頁156-159

    (二)論文集論文
    ﹝日﹞小野四平著,魏仲佑譯:〈關於馮夢龍〉,《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5》(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82年),頁203-226
    大木康:〈「情欲」與「教化」──以《古今小說》卷一為材料〉,《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台北:中研院文哲所出版,2004年),頁185-212
    馬幼垣:〈京本通俗小說各篇的年代及其真偽問題〉,《中國小說史集稿》(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80年),頁19-43。
    馬泰來:〈馮夢龍友朋交遊詩考釋〉,《中國圖書文史論集》(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頁329-336
    侯志漢:〈話本的演變:從六十家小說到三言兩拍〉,《漢學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頁149-171
    孫楷第:〈三言二拍源流考〉,《明史研究論叢》第一輯 (台北:大立出版社,1992年),頁101-157
    孫遜、孫菊園:〈「三言」、「二拍」和《十日談》〉,《明清小說叢稿》(台北:文化大學出版,1992年),頁210-235
    陳萬益:〈馮夢龍「情教說」試論〉,《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頁165-185
    葉欣如:〈讀羅盤《小說創作論》〉,《小說理論與作品評析》(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頁75-90
    黃仁宇:〈從「三言」看晚明商人〉,《明史研究論叢》第一輯(台北:大立出版社,1982年),頁491-523
    潘銘燊:〈從比較角度看唐代小說特色──《太平廣記》與《三言》〉,《唐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頁109-124
    賴芳伶:〈從「蔣興哥重會珍珠衫」看覆水重收的愛情〉,《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愛情》(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76年),頁65-75
    ﹝美﹞韓南著,張保民、吳兆芳合譯:〈早期的中國短篇小說〉,《韓南中國古典小說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頁1-47

    (三)學位論文
    王吟芳:《三言「發跡變泰」題材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王淑均:《三言主題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王筱蘋:《三言中的諺語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語文在職進修班博士論文,2003年
    王靖芬:《明代白話短篇小說中「反禮教」的思想》,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王鴻泰:《三言二拍精神史研究》,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白素鐘:《《三言》中才德觀研究──以才子佳人小說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衣若蘭:《從「三姑六婆」看明代婦女與社會》,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阮寧:《明清新倫理論述的建構──以「三言」等小說文本為場域的分析》,中國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吳玉杏:《三言之越界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杜奕英:《短篇話本小說的文學論》,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李志宏:《《儒林外史》敘事藝術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李騰淵:《話本小說之世界觀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林玉珊:《馮夢龍「情教說」之研究》,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林真瑜:《《三言》他界書寫的時空型研究》,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漢彬:《「關鍵意象」在小說結構中的地位研究──以「三言」為觀察文本的探討》, 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林麗美:《三言二拍中的女性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金明求:《三言的死亡故事探討》,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金明求:《虛實空間的移轉與流動:宋元話本小說的空間探討》,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邱韶瑩:《馮夢龍《情史類略》研究》,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周昌憲:《從唐傳奇與擬話本之比較看雅俗兩端之文學交涉現象》,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柳之青:《三言人物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胡衍南:《「二拍」的生產及其商品性格》,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胡萬川:《馮夢龍生平及其對小說之貢獻》,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2年
    咸恩仙:《三言愛情故事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柯瓊瑜:《三言教化功能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倪連好:《三言公案故事計謀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1年
    馮翠珍:《三言二拍一型之戒淫故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許雪芬:《「三言」訾罵語探討》,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許懿丰:《三言幻異故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崔桓:《三言題材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郭淑芬:《馮夢龍情史類略之才女形象研究》,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郭靜薇:《三言獄訟故事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陳妙如:《古今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陳秀珍:《《三言》、《二拍》情色探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陳映潔:《三言兩拍的女性生活空間探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國香:《依據三言二拍一型見證傳統的女性生活》,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陳裕鑫:《細緻與奇巧──「三言」的細節、情節與心理描寫》,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陳嘉珮:《《三言》、《兩拍》愛與死故事探討》,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薏安:《馮夢龍《三言》裡的士子與商人》,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2004年
    張穗芳:《馮夢龍「情史類略」情論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黃明芳:《馮夢龍編作三言的社會經濟基礎》,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黃惠華:《《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蔚蓉:《《情史》人鬼婚戀故事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楊凱雯:《三言幽媾故事研究》,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詹淑杏:《三言公案小說所反映的明末社會現象》,彰化師範大學國研所,2004年
    廖珮芸:《邊緣人物的功能與意義──馮夢龍三言中的配角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樂蘅軍:《宋代話本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67年
    蔣美華:《馮夢龍文學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蔣淑婷:《馮夢龍的情教觀─以情史為中心的考察》,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劉素里:《三言二拍一型的貞節觀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劉淑娟:《馮夢龍通俗文學志業之研究》,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劉翊群:《「三言二拍」佛道人物形象研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劉灝:《「三言、二拍、一型」中的婦女形象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蔡蕙如:《三言中的婚姻與戀愛》,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蔡蕙如:《《三言》與《十日譚》婚姻愛情故事之比較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鄭雅文:《兩端之間的遊疑與流轉──論馮夢龍世界的塑模》,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霍建國:《三言公案小說的罪與法》,政治大學中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賴文華:《三言二拍中的遊民探析》,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戴為淑:《城與人──《三言》中的臨安研究》,中央大學中文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顏美娟:《明末清初的時事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