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俐慈
LIN,LI-TZU
論文名稱: 從現代小說改編的臺灣京劇研究(1990-2008)
指導教授: 陳芳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3
中文關鍵詞: 當代戲曲京劇改編現代小說跨文本跨文化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9下載:2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傳統京劇多取材章回小說、傳奇、史傳故事、民間傳說等,舊題材的反覆搬演,能產生的新意有限,隨著京劇現代化風潮,編劇屢屢嘗試現代知名小說家的作品,從題材的選擇已展現劇作家創新突破的企圖心。「小說名著」結合「京劇名角」,勢必引起廣大矚目,原著小說中有新世代作家的視角、內涵、情感,甚至跨文化取材自日本短篇小說,使京劇汲取更多元的養分,擦撞出更燦爛的火花,「舊瓶裝新酒」是京劇尋找傳統與現代平衡點的嘗試。綜觀當代京劇的研究,從現代舞台加入、跨文化改編、戲曲現代化、新編劇作與社會文化的關連性等,已有前賢學者斐然的研究成果,然而從「現代小說到京劇」該研究區塊,台灣除了零散的期刊論文外,未有專論出現。本論文研究範圍從1990至2008年間,臺灣京劇改編自現代小說之演出作品,分別為:《射鵰英雄傳》、《苗疆風雲》、《阿Q正傳》、《羅生門》、《金鎖記》、《胡雪巖》。由於《射》、《苖》兩劇在創作意圖與風格走向與後四部有斷層性的落差,故附錄中另行討論,正文以後四部為主,從「編、導、演」全面論述其藝術表現。

    本論文除了緒論及結論外,共分五章探討。第壹章分析小說敘事手法對京劇情節結構所造成的影響,詳述京劇改編不同類型的小說時,其情節擇選及分場段落的安排;第貮章是探討原著與改編劇作所呈現的主題思想,並針對京劇《羅生門》中日跨文化改編,從文化轉移剖析文意格局的轉變;第參章以平面化的小說文字與立體化的曲文唸白進行比較,歸納出不同藝術載體轉譯的影響;第肆章則以原著小說主要人物的外在形象與性格,對比京劇改編後重塑的人物形象,以及主要演員在舞台的服裝扮相與詮釋手法,期能照應到文本與舞台全面性的觀察;第伍章則討論戲曲導演在場上的創新與整體調度。最後,總結歸納藝術載體的轉化對京劇的影響,並探討戲曲現代化的省思及該主題未來的研究展望。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現況、範圍 1 第二節 改編劇作家與導演概述 8 第壹章、 小說敘述手法對京劇敘事結構的影響 14 第一節 《阿Q正傳》散文化小說到無分場結構 15 第二節 《羅生門》多重敘事觀點到三段折子戲 17 第三節 《金鎖記》小說蒙太奇到戲曲蒙太奇 22 第四節 《胡雪巖》跑馬式敘事到史傳式結構 31 第貳章、 從小說思想到京劇主旨的轉移 38 第一節 《阿Q正傳》時代諷喻性被消磨 38 第二節 《羅生門》人性模糊面被填實與跨文化格局的窄化 42 第三節 京劇《金鎖記》賦予「抉擇」與「同情」眼光 49 第四節 《胡雪巖》「福者禍所倚」大起大落的人生傳奇 53 第參章、 從小說文字到曲文唸白的轉化 58 第一節 小說對話直接為戲劇賓白 58 第二節 小說意象脫胎為唱辭 63 第三節 以伴唱輔佐敘事視角的變化 66 第四節 合唱唱辭烘托氣氛 71 第五節 鋪排唱辭供演員表演 73 第六節 曲白加入新符碼 76 第七節 新創唱辭意象 80 第肆章、 從文本到演出主要人物的新詮 88 第一節 值得同情的京劇阿Q 88 第二節 《羅生門》三段迥異的人物性格 94 第三節 自我詰問性格的曹七巧 99 第四節 胡雪巖是「成功的失敗者」 106 第伍章、 導演的舞台實踐 116 第一節 舞台節奏 117 第二節 舞台氣氛 122 第三節 舞美意涵 125 第四節 場面調度 129 結論 135 第一節 從現代小說取材對京劇的影響 135 第二節 京劇現代化省思與主題研究展望 138 附錄一 《射雕英雄傳》、《苗疆風雲》綜合概述 141 附錄二 六部劇作主創團隊一覽表 141 附錄三 訪談記錄(依訪談日期排序) 152 (一) 楊俐芳訪談記錄 153 (二) 王安祈訪談記錄 153 (三) 張啟超訪談記錄 159 (四) 劉慧芬訪談記錄 165 (五) 鍾傳幸訪談記錄 170 (六) 汪其楣訪談記錄 178 (七) 李小平訪談記錄 182 (八) 唐文華訪談記錄 187 (九) 吳興國訪談記錄 192 (十) 魏海敏訪談記錄 198 參考書目 205

    主要參考書目(分項之下依年代排序)
    【專書】
    (一)戲曲史
    馬少波等主編:《中國京劇史》台北,商鼎,1991年
    朱穎輝:《當代戲曲四十年》北京,文化藝術,1993年
    溫秋菊:《臺灣平劇發展之研究》台北,學藝,1994年
    毛家華編:《京劇二百年史話》(上)(下)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年
    王安祈:《台灣京劇五十年》(上)(下)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

    (二)戲曲編劇
    范鈞宏:《戲曲編劇技巧淺論》北京,中國戲劇,1984年
    祝肇年:《古典戲曲編劇六論》北京,中國戲劇,1986年
    安葵:《新時期戲曲創作論》北京,新華書店,1993年
    陳亞先:《戲曲編劇淺談》台北,文津,1999年
    鄭懷興:《戲曲編劇理論與實踐》台北,文津,2000年
    劉慧芬:《京劇劇本編撰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津,2005年

    (三)導演、舞台美術
    魏子雲:《國劇的舞台藝術》台北,台灣學生,1986年
    黃在敏:《戲曲導演藝術論》台北,文津,1999年
    趙英勉編:《戲曲舞台設計》北京,文化藝術,2000年
    譚元杰編:《戲曲服裝設計》北京,文化藝術,2000年
    胡妙勝:《充滿符號的戲劇空間》台北,文津,2001年
    胡芝風:《戲曲舞台藝術創作規律》北京,文化藝術,2005年
    逯興才:《戲曲導演教程》北京,文化藝術,2005年

    (四)小說
    張健主編:《張愛玲的小世界》台北,台灣學生,1984年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1988年
    高陽:《假官真做》台北,遠景,1988年
    胡錦媛:《閱讀張愛玲》台北,麥田,1999年,
    鄭樹森編選:《張愛玲的世界》台北,允晨文化,1990年
    劉紹銘編譯:《中國現代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社印行,1991年
    【日】芥川龍之介,葉迪譯:〈羅生門〉《世界文學大師選》台北,洪範,1991年
    【日】芥川龍之介,葉迪譯:〈竹籔中〉《世界文學大師選》台北,洪範,1991年
    張寶琴編:《高陽小說研究》台北,聯合文學,1993年
    水晶:《張愛玲未完─解讀張愛玲的作品》台北,大地出版社,1996年
    高陽:《胡雪巖》(上)(中)(下)台北,聯經,1998年,初版28刷
    魯迅著、盧今編:《阿Q正傳》台北,海風,1999年,初版12刷
    張愛玲:〈金鎖記〉《張愛玲全集.傾城之戀》台北,皇冠,1999年
    楊昌年:《水晶簾外玲瓏月》台北,里仁,1999年
    金庸:《射鵰英雄傳》1-4冊,台北,遠流,2003年
    胡亞敏《敘事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高陽:《紅頂商人》台北,聯經,2006年,二版15刷
    高陽:《燈火樓台》(上)(下)台北,聯經,2006年,二版15刷
    鄭穎:《野翰林:高陽研究》台北,印刻出版,2006年,初版

    (五)其他
    張庚、蓋叫天:《戲曲美學論文集》台北,丹青圖書,1986年
    曾永義:《詩歌與戲曲》台北,聯經,1988年
    馬森:《當代戲劇》台北,時報文化,1991年
    馬森:《西潮下的中國現代戲劇》台北,書林,1994年
    孫惠柱:《戲劇的結構》台北,書林,1994年
    王安祈:《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台北,里仁,1996年
    魏海敏:《水袖與胭脂─魏海敏的舞台生涯》台北,商周文化,1996年
    戴雅雯著 呂健忠譯: 《做戲瘋,看戲傻──十年所見台灣劇場的觀眾與表演(1988-1998)》台北,書林,2000年
    陳多:《戲曲美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王安祈:《當代戲曲》台北,三民,2002年
    陳芳:《戲曲概說》台北,時報文化,2002年
    李惠綿:《戲曲批評概念史考論》台北,里仁,2002年
    曾永義:《戲曲與歌劇》台北,國家,2004年
    沈惠如:《從原創到改編──戲曲編劇的多重對話》台北,國家,2006年
    陳多:《陳多戲曲美學論─由媒介看戲曲美學的構成》台北,國家,2006年
    魏海敏:《女伶─魏海敏的影像自述》台北,積木文化,2006年
    吳興國:《絕境萌芽─吳興國的當代傳奇》台北,天下遠見,2006年
    Donald Richie,曹永洋譯:《電影藝術.黑澤明的世界》台北,志文,1977年
    James Monaco,周晏子譯:《如何欣賞電影.電影語言:記號與構成法》(How To Read A Film)台北,中華民國電影圖書館,1985年3月再版
    Edward A. Wright,石光生譯:《現代劇場藝術》,台北,書林,1986年
    Ruth Benedict,黃道琳譯:《菊花與劍:日本民族的文化模式》台北,桂冠,1991年
    Stephen Prince,刁筱華譯:《武者的影跡─綜觀黑澤明》台北,萬象圖書,1995年

    【單篇論文】
    (一)期刊論文
    習志淦:〈改編「阿Q」所想到的〉《復興劇藝學刊》第十七期,1996年7月,頁3-4
    李連璧:〈兼收並蓄塑阿Q〉《復興劇藝學刊》第十七期,1996年7月,頁5-6
    鍾傳幸:〈阿Q,一台歡喜的視窗〉《復興劇藝學刊》第十七期,1996年7月,頁7-8
    胡惠禎記錄:〈「五四前夕談阿Q」座談會〉《復興劇藝學刊》第十七期,1996年7月,頁43-54
    鍾傳幸:〈傳統國劇與現代劇場的耳語〉《復興劇藝學刊》第十七期,1996年7月,頁55-60
    胡惠禎記錄:〈新編國劇《阿Q正傳》評論座談會〉《復興劇藝學刊》第十七期,1996
    年7月,頁61-70
    魏子雲:〈我看復興的《阿Q正傳》〉《復興劇藝學刊》第十七期,1996年7月,頁71-72
    蔡依雲:〈台灣京劇新風情──從《媽祖》與《羅生門》看台灣新編京劇的實踐〉《表演
    藝術》第六十四期,1998年4月,頁18-21
    胡敏雄:〈羅生門〉第二十四期,1998年7月,頁89-90
    鄭榮興:〈《羅生門》演出的話〉《復興劇藝學刊》第二十四期,1998年7月,頁91-92
    吳潛誠:〈《竹籔中》七種不可靠的敘述聲音〉《復興劇藝學刊》第二十四期,1998年7
    月,頁117-118
    胡耀恒:〈羅生門走向光明大道〉《復興劇藝學刊》第二十四期,1998年7月,頁119-120
    劉南芳:〈解放戲曲的內在程式〉《復興劇藝學刊》第二十四期,1998年7月,頁123-124
    鍾傳幸:〈戲曲還要傳唱下去〉《復興劇藝學刊》第二十四期,1998年7月,頁125-126
    王安祈:〈「白」未必「淺」〉《復興劇藝學刊》第二十四期,1998年7月,頁127-128
    王安祈:〈竹林中的探險,觀《羅生門》戲曲演出《表演藝術》第六十七期,1998年7月,頁73-77
    陸愛玲:〈從復興國劇團的「羅生門」到京戲現代化的幾點討論〉《復興劇藝學刊》第二十四期,1998年7月,頁129-134
    黃麗如:〈《羅生門》的文學、戲劇、舞蹈、戲曲經驗談〉《復興劇藝學刊》第二十四期,1998年7月,頁135-142
    沈惠如整理、何惠麗記錄:〈得其「門」而入?週末傳統戲曲劇評會─《羅生門》《表演藝術》第六十七期,1998年7月,頁92-94
    吳秀明:〈遊戲於歷史與小說之間─評高陽的「文化歷史小說」〉《浙江學刊》1999年第四期,頁117-118。
    王昕、付建舟:〈論《胡雪巖全傳》多重交錯的主題模式〉《江漢論壇》2005年,頁118-120
    張錦萍:〈從「案頭」到「場上」──試析《阿Q正傳》之國劇改編〉《臺灣戲專學刊第十二期,2006年1月,頁173-192
    沈惠如:〈議題的開拓與主題的聚焦─《金鎖記》的舞台再現〉《傳藝》2006年4月,頁68-71。
    陳翠英:〈殘夢寂寂:張愛玲「怨女」書寫的前世今生─為京劇《金鎖記》演出而寫〉《文訊》247期,2006年5月,頁16-18。
    王德威:〈美麗蒼涼的手勢─從京劇版《金鎖記》看張愛玲〉《聯合文學》259期,2006年5月,頁47-52。
    梅家玲:〈微微嗆人的金灰─張愛玲看戲〉《聯合文學》259期,2006年5月,頁59-62。
    王安祈:〈水仙花缸底的黑石子─京劇《金鎖記》劇場設計〉《聯合文學》259期,2006年5月,頁63-66。
    王友輝:〈華麗也蒼涼的現代京劇─評國光劇團《金鎖記》〉《臺灣戲專學刊》13期,2006年7月,頁179-181。
    劉信成:〈見證臺灣「戲曲導演」之進步--從《原野》與《金鎖記》談起〉《傳藝》2006年8月,頁97-99。
    張翔一採訪整理:〈專訪國光新京劇「胡雪巖」導演汪其楣:當戲劇達人遇上紅頂商人〉《天下雜誌》358期,2006年10月25日,頁168-171
    胡曉真:〈徽商傳統下的胡雪巖傳奇〉《聯合文學》264期,2006年10月,頁40-43
    汪其楣:〈場上讀到胡雪巖〉《聯合文學》264期,2006年10月,頁52-53
    劉慧芬:〈高陽歷史小說《胡雪巖》走上京劇舞臺〉《聯合文學》264期,2006年10月,頁48-51
    劉慧芬:〈榮華總是三更夢──成敗皆政治的紅頂商人胡雪巖〉《傳藝》66期2006年10月,107-109
    莊宜文:〈百年傳奇的現代演繹─《金鎖記》小說改寫與影劇改編的跨文本性〉《台灣文學學報》第九期,2006年12月,頁181-212。
    王安祈:〈顫抖的哀音《金鎖記》與《關公走麥城》〉《聯合文學》2007年3月,頁145-147。
    黃永碤:〈在現代劇場中戲曲舞臺設計的思考〉2007年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戲曲在當代因應之道》論文集,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2007年11月9日
    藍羚涵:〈運用劇場科技技術論戲曲舞台之佈景燈光設計發展〉2007年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戲曲在當代因應之道》論文集,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2007年11月9日
    蔣傳紅:〈論魯迅小說的視點和意識形態之關係〉《湖北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頁131-134。
    丘慧瑩:〈京劇《金鎖記》對傳統戲曲的繼承與創新〉《民俗曲藝》159期,2008年3月,頁171-203
    王安祈:〈從寫意到象徵─當代戲曲導演的二度創作〉《兩岸韻文學學術研討會》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2008年5月31日宣讀,頁1-32
    蔣興立:〈新編京劇《金鎖記》與原著小說之較析〉《戲劇學報》第三期,2008年6月,頁227-251

    (二) 學位論文
    盧正珩:《張愛玲小說的時代背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廖杏娥:《中國「戲曲導演」之回顧與展望》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高若蘭:《高陽歷史小說「胡雪巖三部曲」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羅賢淑:《金庸武俠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林顯源:《傳統戲曲在台灣現代化之過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劉先昌:《論軍中劇隊在台灣京劇史上的影響─以陸光國劇隊為析論範圍》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倪雅慧:《台灣新編京劇現代劇場方法運用之研究─以「國立台灣戲專國劇團」為例》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黃千凌:《當代台灣戲曲跨文化改編》,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具景謨:《魯迅小說主題意識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劉浩君:《90年代台灣京劇新作及其社會文化意涵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1年
    記家琳:《劇場現代化對台灣新編京劇表演藝術之影響─以國光劇團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黃芳琪:《張愛玲傳奇世界中的人性書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
    鍾正道:《張愛玲小說的電影閱讀》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黃韻樺:《紅頂商人:胡雪巖(1823-1885)的文本考察》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張依寰:《金庸小說「射鵰三部曲」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6年

    【劇本、影音資料】
    (一)劇本
    習志淦:《射鵰英雄傳之一郭靖與黃蓉》,新生代劇坊,1992年。
    張啟超:《苗疆風雲》,國光劇團劇藝資料室,1992年。
    習志淦、鍾傳幸:〈新編國劇「阿Q正傳」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復興劇藝學刊》第十七期,1996年7月,頁9-42
    鍾傳幸、宋西庭:〈新編戲曲《羅生門》劇本〉《復興劇藝學刊》第二十四期,1998年7月,頁93-115
    王安祈:〈金鎖記〉《絳唇珠袖兩寂寞》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頁189-276
    國光劇團線上劇本下載:http//www.kk.gov.tw/onweb.jsp=?webno=3333333332,2007年9月20日

    (二)節目單
    《射鵰英雄傳》節目單,台北,新生代劇坊,1992年
    《阿Q正傳》節目單,台北,復興國劇團,1996年
    《新編戲曲.羅生門》節目單,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1998年
    《金鎖記》節目單,台北,國立國光劇團,2006年
    《胡雪巖》節目單,台北,國立國光劇團,2006年

    (三)影音資料
    黑澤明《羅生門》錄影帶,台北,經典,1950年
    新生代劇坊《射鵰英雄傳》演出DVD,台北,社教館,1992年5月20日
    陸光劇隊《苗疆風雲》錄影帶,張啟超提供,1992年
    復興國劇團《阿Q正傳》演出DVD,台北,社教館,1996年5月25日
    復興國劇團《新編戲曲.羅生門》演出DVD,台北,國家戲劇院,1998年5月15日
    國立國光劇團《金鎖記》DVD,台北,城市舞台,2006年
    國立國光劇團《胡雪巖》DVD,台北,國家戲劇院,2006年

    【報紙類】
    (一)評論類
    陸愛玲:《阿Q在台北,悲感應從何而來?》《民生報》1996年5月28日
    王琬容:〈寫實與寫意的扞格─評《羅生門》〉《自由時報》1998年5月24日
    吳潛誠:〈持後現代觀點進入《竹數中》藉以透視霧煞煞的「羅生門」事件〉《聯合報》1998年6月26日
    王德威:〈唐文華印象─兼談新戲《胡雪巖》〉《聯合報》2006年10月27日
    徐亞湘:〈台灣新編歷史戲新里程〉《民生報》2006年11月22日

    (二)報導類
    趙雅芬:〈莎士比亞行,金庸也行─新生代劇團,赴港向金庸購買版權,射鵰英雄傳、即將在年底搬上舞台〉《聯合報》1991年2月12日
    編者:〈郭靖與黃蓉〉《台灣申報》1992年3月21日
    曹韵怡:〈射鵰英雄傳 菊壇分集上演─劇本唱腔舞台設計 委由大陸人士負責〉《聯合報》1992年3月27日
    辛彭祥:〈射鵰未登場 媒體先造勢─新生代劇坊十五日推出武俠國劇 錄音帶將在電台、第四台播放〉《大成報》1992年5月2日
    辛彭祥:〈射鵰之後 攀上「桃花島」力邀魏海敏搭檔──朱陸豪有請大陸名導余笑宇〉《民生報》1992年5月4日
    王念舜:〈射鵰英雄傳躍上舞台─改編武俠小說 以國劇方式表演 新生代劇坊有創意〉《台灣立報》1992年5月5日
    紀慧玲:〈朱陸豪『射鵰』 露兩手真功夫─教頭傳授「查拳」 舞台英姿絕非手拳繡腿〉《聯合報》1992年5月7日
    紀慧玲:〈射鵰英雄傳 今起登場─亡國痛與兒女情 交織人性悲喜〉《聯合報》1992年5月15日
    楊雲玉:〈國內第一齣武俠國劇─社教館連演七天 首演票券幾近售罄 新生代劇坊 今起射鵰〉《中國時報》1992年5月15日
    楊雲玉:〈新生代開演 新生代捧場─射鵰英雄傳廣納意見修戲 現場年輕觀眾甚多〉《大成報》1992年5月19日
    紀慧玲:〈射鵰英雄傳 兩岸首度合作京戲─明年10月 赴北京演出〉《民生報》1992年8月25日
    紀慧玲:〈阿Q彩排,觀眾緣奇佳〉《民生報》1996年5月16日
    紀慧玲:〈阿Q領風騷,風評票房皆長紅〉《民生報》1996年5月16日
    黃秀錦:〈阿Q正傳夠搞笑,已和京劇有距離〉《中國時報》1996年5月16日
    紀慧玲:〈阿Q亮相,先睹為快──各路人馬有話說,希望他演得更壞〉《民生報》1996年5月16日
    紀慧玲:〈復興劇團羅生門首演驚喜─李總統觀賞嫻熟予肯定當場指示安排赴日演出〉民生報,藝文新聞19版,1998年5月17日
    陳函謙:〈原野拼金鎖記,京劇悠遊卡兩團比人氣〉《中國時報》2006年5月20日
    紀慧玲:〈這一周好戲連台,兩岸戲曲兼古今,曹禺張愛玲對唱〉《民生報》2006年5月24日
    陳淑英:〈表演舞台,今晚一起痴狂〉《中國時報》2006年5月26日
    周慧玲:〈新時代的舊氣息,舊形式的新表演〉《民生報》A10版,文化風信,2006年6月7日
    陳淑英:〈京劇重商頭一遭,國光新詮胡雪巖傳奇〉《中國時報》2006年9月19日
    賴素鈴:〈國光新京劇,胡雪巖當主角〉《民生報》2006年9月19日
    李玉玲:〈國光詮釋胡雪巖,流氣邪氣書卷氣〉《聯合報》2006年9月19日
    陳淑英:〈汪其楣導演 唐文華主演,京劇現代化 胡雪巖接棒挑戰〉《中國時報》2006年11月16日
    石文南:〈胡雪巖悠遊卡 今起販售〉《中國時報》2006年11月16日
    徐亞湘:〈台灣新編歷史戲的新里程〉《民生報》2006年11月22日

    【訪談資料】
    楊俐芳口述,筆者訪談記錄,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2008年2月14日
    王安祈口述,筆者提問記錄,台大,2008年5月11日
    張啟超筆述,筆者信件訪談摘錄,2008年6月9日
    劉慧芬口述,筆者訪談記錄,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研究室,2008年12月9日
    鍾傳幸口述,筆者訪談記錄,美國邁阿密大學與台北視訊連線,2008年12月11日
    汪其楣口述,筆者訪談記錄,汪老師寓所,2008年12月13日
    李小平口述,筆者訪談記錄,怡客咖啡,2008年12月15日
    唐文華口述,筆者訪談記錄,國光劇團會議室,2009年2月4日
    吳興國口述,筆者訪談記錄,當代傳奇劇場,2009年2月6日
    魏海敏口述,筆者訪談記錄,國光劇團會議室,2009年3月12日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