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家豪
Liu,Chia-Hao
論文名稱: 運動參賽中介經驗的現象學考察---以青少年桌球國手選拔賽為例
An phenomenological explore of the tournament experience as an liminality---a case study of national teenager table tennis contest
指導教授: 劉一民
Liu, I-M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2
中文關鍵詞: 參賽經歷中介狀態現象學範疇勾畫
英文關鍵詞: tournament experience, liminality, phenomenology, categorial articul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87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當選手參與重要比賽結束後,總會帶著比賽中獲得的身體感知回到日常生活,出現不同往昔的感受,這樣的感受,並非全然由參賽時與對手“比”賽而產生,亦可能是參賽歷程中存在著其他的參賽意義。本論文即針對研究者在參與重大賽事後,出現不同往昔感受的經歷,藉由人類學家Turner提出的中介理論及現象學的範疇勾畫,試圖將參賽歷程的本質勾畫出來,以了解研究者當時身處參賽情境的特殊樣貌,並藉此重新思考造成不同往昔感受的參賽意義。研究中,研究者對參賽情境進行多次的反思,從初次知覺到不同往昔感受時的反思,到中介理論檢視參賽歷程的反思,及最終以現象學範疇勾畫進行中介參賽經驗的反思,研究者在其中發現,選手們進入的參賽情境,並非僅是與他人競技能力較勁的情境,而是流動在同質平等卻具個別差異、交融卻抽離、轉換卻固定及模糊卻清晰等兩極特性的中介狀態時空中。因此,選手參加比賽的意義,並不只是名次勝負的結果論,而是具有張力且多元的意涵。此外,參賽歷程賦予選手最重要的意義,除了比賽成就外,應是提供一種自身反思的距離,因為這樣的距離出現,使得選手能夠重新思考自身的能力及位置,也獲得超越自我的機會。在研究者釐清欲研究的問題後,綜觀整個研究思緒,研究者察覺研究存在著另一層次反思的可能,因此,研究者在論文之末,提出本身在撰寫論文後的最後反思,以將研究者的思緒重新釐出一個新的次序。

    After players participated in an important table tennis tournament, they usually return to the routine life with new physical perceptions. These perceptions are likely to be dissimilar to what they are used to and may not only caused by competition itself, but also possibly caused by other meanings from such events.
      This thesis is focusing on the researcher’s experience and feelings emerged from post-tournament. Using liminality theory by anthropologist Victor Turner and categorial articulation phenomenology, it attempts to sketch out the nature of tournament process and experience, and further to reevaluate the cause of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feelings of pre- and post-tournament.
      This study found that players enter tournament context, are not just athletic ability rivalry, but also for the flow of being equal yet different, being blended yet detached, being changed yet stabilized, and being blurry yet clear.
      Therefore, the significance of players participating in tournament is not just for the results of ranking, winning or losing, but with hidden tension and multiple meanings. In addition, the process of participation in tournament gives the players more than just outcome of winning or losing but also provide a self-reflective distance. Due to this distance players can rethink their capacity and location, but also access to opportunities beyond the self. After clarifying the liminality experience and looking at the thinking and logics behind it, the researcher realized that a possibility of another level of reflection does exist.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之論文通過簽名表 i 授權書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謝 誌 v 目 次 vi 圖 次 vi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 5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5 第六節 研究限制 6 第七節 研究價值性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人類學「儀式」相關文獻 7 第二節 「中介狀態」理論相關文獻 13 第三節 運動經驗的現象學相關研究 15 第四節 結語 17 第參章 研究方法 18 第一節 研究方法及對象 18 第二節 現象學視野 19 第三節 研究架構 25 第四節 研究流程 29 第肆章 進入中介夢境 31 第一節 邁向世界之窗---青少年國手的定位 31 第二節 邁向世界,我的國手夢 33 第三節 從入夢到夢醒 39 第伍章 遊走夢境與寫作之間 47 第一節 進入中介狀態的參賽時空 47 第二節 勾畫參賽時空的中介經驗 51 第三節 參賽中介經驗現身 56 第四節 小結 60 第陸章 結論與研究反思 62 第一節 結論 62 第二節 研究反思 66 參考文獻 70

    英文部分:
    Gennep, A. V. (1960). The rites of passage. Trans. Monika B. Vizedom, Gabrielle L.
    Caffe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Original French edition: Les rites de passage, 1909.)
    Turner, V.(1969). The ritual process :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Chicago: Aldine.
    Turner, V. (1967). The forest of symbols : Aspects of Ndembu ritual. Ithaca, New York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Turner, V. (1982). From ritual to theatre: The human seriousness of play. New York : Performing arts journal.

    中文部分:
    王寶莉(2007)。我不能再用腳尖跑步:一個受傷運動員身體意識的現象學考察。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雅婷(2008)。儀式動作對保齡球擊球技能表現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石明宗(2004)。山難經驗:一個運動與宗教觀點的考察。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石明宗(2009)。「運動儀式」之研究-「技術動作儀式」與「再現文化儀式」。運動文化研究,第8期,頁7-51。
    朱振威(2002)。就劇場藝術學論儀式劇場觀演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李佳錞(2004)。哈洛.品特(回家)與愛德華.阿爾比(誰怕吳爾芙?)劇中的儀式表演。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中。
    吳宜臻(2005)。牽紅線儀式-以宜蘭久天宮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
    吳倫閑(2005)。運動與宗教-探討運動中宗教的超自然力量。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林坤和(2007)。二結王公廟的過火儀式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
    林榮泉(1986)。泰雅人與漢人生命禮俗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林怡芳(2003)。布農族射耳祭音樂之宗教與社會功能。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浦忠勇(2001)。變遷與復振-阿里山鄒族的儀式現象。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靜儀(2003)。伊斯蘭教儀式與音樂在台灣地區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張正昌(2004)。由消費文化的現象探討球迷社群儀式性行為與體驗─以台灣職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張文威(2008)。台灣棒球迷之儀式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賴宗煒(2007)。紙錢在台灣道教過關渡限儀式中之象徵意義及功能。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劉一民(1989)。運動中的儀式型動作—理論分析與實際應用的探討。體育學報,第11期,頁79-87。
    劉一民(1991)。運動身體經驗探源-主體性與創造性經驗的反省。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第13期,頁53-62。
    劉一民(1995)。接納[網球]運動技術的感召--走在絕對性和主控權的邊緣。師大體育,第37期,頁48-50。
    劉一民(1997)。運動經驗的現象學考察-透過運動觀照生命本體。臺灣師大體育研究,第3期,頁83-10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