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旭志
論文名稱: 檳檳有禮-台灣在地文化認同
指導教授: 莊連東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1
中文關鍵詞: 全球化文化認同在地性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5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當代藝術創作是反映社會萬象的其中一種方式,藝術品傳達了藝術家的思維,我們透過藝術家的眼睛去看到當前事件背後不同的思考邏輯。筆者認為身為一個藝術工作者,除了為世界創造美以外,在當代更重要的是讓大家了解我們所處的是一個什麼樣的環境。當今藝術品的價值已經不只是存在於高高在上的博物館,它更貼近民眾,更注重實際行動,更在乎民眾是否關心這個社會。
    關心社會是很重要的,在筆者的創作思維裡面,一直與社會連結著。在台灣提倡「本土化」開始,不管是政治的操弄或是自我主體意識的覺醒,都很難讓我們不去思考「台灣是什麼?」、「我又是什麼?」,因為我們所愛的台灣在國際上是孤獨的,當三月份的世界棒球經典賽冠軍戰日本對韓國,透過轉撥畫面看到本壘板後方有中華民國國旗搖曵時,那時的感覺是五味雜陳的,我們必須透過這樣的方式偷偷的表達自我立場,那豈不是很悲哀的一件事嗎。
    不管如何,雖然國際情勢不利於台灣,但我們依然要透過各種方式來推銷台灣,提升台灣在國際上的鑑別度。藝術表現是達到提升台灣在國際地位鑑別度的一項重要途徑,因為藝術無國界,因此我們應該想方設法去尋找什麼是台灣,希望這個疑問句有機會變成肯定句。
    「檳檳有禮」描繪出筆者自傳式的背景,雖然不能認為「它」絕對的可以拿來等同於台灣,但「它」所具有的歷史背景、飲食習慣,還有衍生出來的社會現象,無一不是與台灣有著深刻的連結,筆者希望透過這一系列的呈現,來讓觀眾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台灣的文化認同現象。

    Temporary art is a method of reflecting the variety of society. Art works convey the thought of artists- we see another side of logical thinking of an event through the artists’ eyes.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the duties of an artist, are not only to create beauty for the world, but also to explain the environments we are living in now in regards to temporary art. The values of art works nowadays do not mean exhibiting at museums; instead, they are closer to the audience, more focused on practical actions and the concern of the society by the audience.

    From the author’s viewpoint, society-concerning is critical and connects with the society. At the beginning of advocating localization in Taiwan, both politics control and the awareness of self-ego make us to consider ‘To what extent is Taiwan?’ and ‘To what extent is me?’ because the county, Taiwan, we love is lonely internationally.
    In March, The World Baseball Classic Championship- Japan to Korea, it was mixed feeling when seeing the Taiwan’s flag waving behind the home plate through TV broadcast. It is a pity that we need to present ourselves secretly in this method.

    Although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has no advantage to Taiwan, we still need to promote Taiwan in every possible method in order to promote Taiwan’s reputation internationally. Art-presenting is a critical approach to promote Taiwan because there is no boundary. Therefore, we should try to question what Taiwan is; hopefully, this hypothesis will become a truth.

    ‘Bin-Bin Courtesy’ sketches the author’s autobiographic background. Although he does not assume that ‘it’ absolutely equals Taiwan, ‘it’ has Taiwan’s history, the dining habits and the evidences of society- it is connected with Taiwan deeply.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ough the series of works, the audience will meditate 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 of Taiwan’s culture identificati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全球化影響下的在地性 …………………………………………6 第一節 全球在地化 ………………………………………………………6 第二節 文化認同 …………………………………………………………10 第三節 台灣的文化認同現象 ……………………………………………12 第四節 台灣的檳榔文化特色 ……………………………………………21 第三章 個人創作理念與實踐 ……………………………………………24 第一節 創作理念 …………………………………………………………24 第二節 創作形式的選擇與意義 …………………………………………28 第三節 作品面向與議題探討 ……………………………………………34 第四節 製作與技法使用之過程分析 ……………………………………36 第四章 作品分析 …………………………………………………………47 第五章 結論 ………………………………………………………………78 參考文獻 ……………………………………………………………………80

    一、中文文獻
    《雄獅西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1990(4)版
    伍佰,網路與書編輯部,〈伍佰、豬頭皮、林暐哲談「第二勢力」〉,《Call me 台客》。
    朱百鏡,《「台客」是現代性焦慮的武裝-台北南門口計畫》,台北:淡江大學建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呂清夫,〈台灣藝術的本土意識、個人主義與載道傾向〉,《第47屆威尼斯雙年展「面目全非.台灣台灣」》,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7。
    李芹,〈從宋代院體花鳥畫看傳統中國畫的寫實觀〉,《藝術百家》2006年第七期。
    李長俊,〈關於藝術與文化認同的省思〉,《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藝術與文化認同》,彰化市:藝術教育研發會,1998。
    林宏璋,《後代藝術徵侯:書寫於在地之上》,台北市:典藏出版,2005.12。
    林信華,〈後現代社會中的認同現象〉《現代性 後現代性 全球化》,台北縣:左岸出版社,2003.02。
    林信華,《廿一世紀新社會學-漂泊的台灣社會》,台北市:洪葉文化,2004。
    徐建融,《傳統的興衰》,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
    陸蓉之,〈1994台北現代美術雙年展〉《藝術家》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4,第38卷,第9期。
    喬納森.弗里德曼,《文化認同與全球化過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06。
    黃千千,〈台灣台客爽:以羅蘭巴特對焦台客幻境的集體塑造運動〉,文化研究月報,三角公園第五十五期,2006。
    黃海鳴,〈本土意識、文化認同及台灣當代藝術之脈動〉,《藝術家》第238期。
    黃海鳴,〈本土意識與文化認同〉《台灣意識-澳洲巡迴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7。
    楊欽智,《徐悲鴻水墨作品中的中西繪畫元素析探》,台北縣:台灣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06。
    路況,〈在脫節的時間中-台灣文化的主體性問題〉,《現代美術》第64期。
    鄭凱同,〈什麼是台?台灣文化圖像中的模糊地帶〉,《當代》第195期。

    二、網路資料
    民視新聞網,〈台灣人愛檳榔 日媒也感興趣〉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302/11/1fbty.html
    周貴田,〈全球化與全球在地化-現代的弔詭〉http://www2.tku.edu.tw/~tddx/center/link/grobole_and_ginland.htm
    2005/9/1 阿扁總統電子報
    http://www.president.gov.tw/1_epaper/iod.html
    網路文章
    http://bbs3.nsysu.edu.tw/txtVersion/treasure/dfll95/M.1037366263.A/M.1037462915.A.html
    吳瓊枝,〈台客文化:一種源自於台灣的自由獨創精神〉http://tw.myblog.yahoo.com/jw!FSyNNBKTEwJo_RT57OTF6wc-/article?mid=421
    陳醉,〈中西審美之比較〉
    http://www.riccibase.com/docfile/art-tk02.htm
    賈方舟,〈後現代水墨的文化特徵〉http://www.mybobao.cn/html/6/20080312/10043.html
    文化研究月報,文化批評論壇
    http://www.cc.ncu.edu.tw/~csa/journal/55/forum_37.ht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