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敬尊
論文名稱: 電腦化動作技能測驗系統之發展與驗證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Computerized Motor Skill Testing System
指導教授: 蕭顯勝
Hsiao, Hsien-S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4
中文關鍵詞: 動作技能測驗電腦化測驗等價驗證電腦素養Wii remote
英文關鍵詞: Motor Skills Test, Computerized Test, Test Equivalence, Computer Literacy, Wii Remot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8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根據教育部統計資料得知,國中學生升學主要管道為高中與高職。而高職學群中多數學群較注重手部動作技能,若學生未具備適當動作技能,則可能造成學習障礙或學習挫折。但現今國中性向測驗對於手部動作技能發展較少,本研究將利用電腦化測驗之優勢發展一套電腦化動作技能測驗系統,作為國中生升學參考工具。
    本研究發展一套電腦化動作技能測驗系統,並參考現有動作技能測驗計分方式設計試題內容與測驗流程。測驗介面使用Wii remote手把偵測受試者動作,以發展電腦化動作技能驗系統。系統完成後進行系統信、效度分析。並對受測國中學生電腦素養進行調查,以檢驗學生電腦素養與電腦動作技能測驗分數之間的關係。
    本系統驗證結果如下:
    1.電腦化動作技能測驗初試與複試分數進行相關檢定作為重測信度,相關係數為.717(p<.05)達到中度相關;通用性向釘板測驗分數與電腦化動作技能測驗初試分數進行相關檢定作為等價驗證,相關係數達到.647(p<.05)達到中度相關。顯示本研究所開發的電腦化動作技能測驗系同達到相當水準的信度與效度,是一套有效可信的動作技能測驗系統。
    2.。受試者背景對於測驗分數的影響發現男性受試者較女性分數佳,且達到顯著差異(p>.05),至於體感裝置使用經驗、家庭是否擁有體感裝置、每週使用程度、父母支持態度對於測驗分數沒有顯著影響。
    3.電腦素養對於電腦化動作技能測驗分數的影響比較可發現,電腦素養總分、電腦概念、電腦應用、體感裝置使用態度對於電腦化動作技能測驗分數沒有顯著關係,顯示學生具有的電腦能力對於測驗結果影響不大,且體感裝置使用態度分數對於電腦化動作技能測驗分數沒有顯著影響。

    This study developed a computerized motor skill test system.The computerized motor skill test system referenced the GATB’s finger dexterity test and manual dexterity test.The proposed use the Wii remotes as testing tool. The Wii remotes are able to detect human movement, especially the hand movements, and send data immediately into computer. Thus, the proposed system could analyze subject’s motor skills. This study tested the reliability and the validity of the system,also examined subject’s computer literacy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 to thecomputerizedmotor skill test system.
    After analyzing the results, we provided the conclusions as follows:
    1. We examined thetest-retest reliability of the computerized motor skill test system( r= .717, p< .05). And we examined the equivalencetest as the validityofthe computerized motor skill test system. The equivalence testing was examining the Pearson's correlationcoefficient between the GATB’s motor skill test and the computerized motor skill test system( r= .647, p<.05). This meaning the computerized motor skill test system’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re good.
    2. We examined the subject’s background whether effected the computerized motor skill test system. And we found out only gender effect the test result, boys did good than girls. And in ‘motion sensing input device using experience,’‘whether has a motion sensing input device at home,’‘how many times a week for using motion sensing input device’and ‘whether parents allows their child using a motion sensing input device’had no effects to the computerized motor skill test system.
    3. We examined the subject’s computer literacy and motion sensing input device using attitude whether effect the computerized motor skill test system. And we found out there are no effect to the computerized motor skill test system.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錄 v 表次 ix 圖次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待答問題 7 第四節 研究流程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六節 名詞釋義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4 第一節 動作技能測驗 14 第二節 電腦化測驗 18 第三節 動作擷取技術 22 第四節 電腦素養 24 第五節 本章結論 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9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 3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3 第五節 資料分析 4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9 第一節 樣本敘述 49 第二節 電腦化動作技能測驗的信度與效度 51 第三節 個人背景對電腦化動作技能測驗現況分析 54 第四節 電腦素養與體感裝置使用態度對體感測驗之影響 60 第五節綜合討論 6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7 第一節結論 67 第二節未來建議 70 參考文獻 73 附錄一、電腦素養與體感裝置使用經驗問卷 79

    GRE測驗簡介(無日期)。2009年10月16日,取自http://www.lttc.ntu.edu.tw/GRE.htm。
    TOEFL-iBT測驗簡介(無日期)。2009年10月16日,取自http://www.lttc.ntu.edu.tw/TOEFL-iBT.htm。
    中國測驗學會(1985)。通用性向測驗指導手冊。台北:行政院勞委會職業訓練局。
    毛國楠、盧雪梅(2003)。中學多元性向測驗。台北:心理。
    王俊仁(2001)。三個CCD攝影機動作擷取系統之實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健權(2002)。以數位影像處理搭配動態攝影機做即時人臉追蹤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7)。常見問答>職業訓練 8.事業機構赴國外投資或整廠設備輸出,擬辦理投資事業或整廠設備輸出對象之外國人員訓練,其規定為何?。2009年10月16日,取自http://www.evta.gov.tw/content/content.asp?mfunc_id=19&func_id=19&type_id=1&cata_id=0&id=5708。
    何榮桂(1990)。電腦教學系統中的測驗設計。中等教育,41(2),29-34。
    何榮桂(2000,12月)。遠距測驗與評量。 載於國立交通大學主辦之「2000網路學習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33-34),新竹。
    邱貴發(1992)。電腦素養教育的主要課題—尋找持久性的電腦素養知識與技能。台灣教育,495,36-41。
    余奕昌(2006)。應用CAD軟體API輔助膝下殘肢曲面之建模與編修。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吳明城(2007)。紅外線攝影機在腳部肢體動作擷取系統上之應用。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振賢(1998)。多元方式入學的高中學生學業成就與生活適應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懿逢(1998)。綜合性向測驗較度概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宗亮東、徐正穩(1961)。中學綜合性向測驗。台北:教育部中等教育司。
    林炎瑩(2003)。台中市國中學生電腦素養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幸台、王木榮(1994)。威廉斯創造力測驗。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國棟(1998)。三度空間動作分析系統之研製。淡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敏芳(2005)。線上評量應用於教學上的現狀與發展。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8(1),74-85。
    胡名霞(2006)。動作控制與動作學習(第二版)。中和:金名圖書。
    胡秉正(1986)。多元性向測驗。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教育部(2010)。各級學校概況簡表(80~99 學年度)。2010年6月26日,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index.aspx。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美術學系(1981)。師大綜合美術性向測驗。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及美術學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音樂學系(1981)。師大綜合音樂性向測驗。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及音樂學系。
    張朝舜(1999)。以單台攝影機配合圓錐曲線理論發展網路3D場景中人物動作擷取技術。元智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許定邦(2002)。高中高職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國中生學習困擾及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郭玉生(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精華。
    陳東陞(1974)。修訂本通氏視覺性記憶測驗。台北:台北立市師範學院。
    陳威丞(2006)。電腦視覺應用於低成本動作擷取系統之設計研究。大同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春盛、粘惎非(2009)。反射標與距離檢定對三維雷射掃瞄儀精度影響評估—以Mensi GS200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詠琮(2006)。無線動作擷取器於互動式虛擬實境之研發。國立台北科技大學自動化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新豐(2007)。台灣學位電腦化測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4),217-248。
    曾玉山(2007)。臺灣醫師考試制度演變之研析。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程法泌、路君約、盧欽銘(1989)。區分性向測驗。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黃國彥、張再明(1981)。柯費二氏學業性向測驗。台北:正昇教育科學社。
    黃富順(1993)。我國成人識字教育之研究摘要。成人基本教育研究專集第一集。臺北市:教育部社教司。
    楊亨利、應鳴雄(2005)。線上測驗是否有可能具備與紙筆測驗相同評分效力?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50(2),85-107。
    倪惠玉(1995)。國民小學教師科技素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藝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龍潭(2002)。機械式人體運動擷取器之基礎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路君約、陳淑美(1978)。輔導性向測驗。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歐滄和、路君約(2003)。多向度性向測驗組合。台北:心理。
    錢才瑋、王文中、胡慶文(2008)。電腦化適性測驗在日常生活活動功能量表上之應用。醫療資訊雜誌,17(1),1-14。
    蘇鈺婷(2001)。在學青少年生涯發展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Barnett, B., Perrin, B., Curtin, J., & Helbing, K. (1998). Can computer-based assessment be used for motor skills learning? A training transfer study. 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society annual meeting Proceedings,1432-1436.
    Cratty, B. J. (1973). Morement behavior and motor learning ( 3rd ed. ). Philadelphia: Lea & Feibiger.
    Fugl-Meyer, A. R., Jaasko, L., Leyman,I.,Olsson, S., & Steglind, S. (1975). The post-stroke hemiplegic patient I. a method for evaluation of physical performanc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7(2), 13-31.
    Henry, F. M. (1953). Dynamic kinesthetic Perception and Adjustment. Researh Quarterly, 24(1), 176-187.
    Jansen, M. H., & Maarse, F. J. (1999). A computer version of the Purdue Pegbaord: Equivalence and prediction of hand preferences. In B. P. L. M. Den Brinker, P. J. Beek, A.N. Brand, F.J. Maarse, & L. J. M. Mulder (Eds.). Cognitive ergonomics, clinical assessment and 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 (pp. 230-246). Lisse: Swets&Zeitlinger.
    Johnson, D. F., & Mihal, W. L. (1973). Performance of blacks and whites in computerized versus manual testing environments. American Psychologist, 28(8), 694-699.
    Klassen, D. L., & Anderson, R. E. (1982). Computer literacy, In A. S. Kepner (ed.). Computer in the classroom (pp. 26-42). Washington, DC: National Education.
    Ling, H. W., Wang, H. K., Yao, G., Horng, Y. S., & Hou, S. M. (2004).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taiwan version of the disability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103(10), 773-782.
    Luehrmann, A. (1981). Computer literacy-what should it be ? Mathematics teacher, 74(9), 682-686.
    Magill, R. A. (2003). Motor learning and control: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7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Mazzeo, J., & Harvey, A. L. (1988). The equivalence of scores from automated and conventional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tests. NY: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oard.
    Moursund, D. (1976). What is computer literacy? Creative computing, 2(6), 55.
    Naus, M. J., Phillip, L. M., & Samsi, M. (2009). From paper to pixels: A comparison of paper and computer formats in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5(1), 1-7.
    Purdue pegboard dexterity test – 32020. (n. d.). Retrieved October 11, 2009, from http://www.wisdomking.com/product/purdue-pegboard-dexterity-test
    Segall, D. O., & Moreno, K. E. (1999). Development of the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version of the armed services vocational aptitude battery. In Innovations in computerized assessment(pp. 35-66).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Thomas, J. R., Nelson, J. K., & Church, G. (1991). A 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 3(1), 28-4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