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慧芬
論文名稱: 希望理論在提升國小六年級英語學習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
指導教授: 唐淑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5
中文關鍵詞: 希望理論英語補救教學英語學習低成就攜手激勵學習潛能計畫
英文關鍵詞: Hope Theory, English remedial instruction, English underachievers, After School Alternative Program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81下載:9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希望理論為基礎的英語補救教學方案,能否提升學生的學習希望感與英語學習成就。過去研究顯示國小英語補救教學有實施的迫切性,而近年教育相關單位投注大量經費於國小英語補救教學,多以加強學生認知能力的方法進行補救教學,但卻顯示實際成效有限。本研究以正向心理學的觀點探討此議題,並更具體以C. R. Snyder希望理論為研究與課程設計之基礎,透過兼採認知與情意的方法進行補救教學。為了解本研究的教學方案設計,能否對英語學習低成就學生的希望感和學習成就產生正面影響,研究者以行動研究為方法,進入台北市希望國小(化名),擔任攜手潛能學習計畫之教學者,參與實際教學以進行研究。本研究參與者為六位六年級英語學習低成就的學生。研究結果發現:一、學生在兒童英語學習希望感量表之表現未達顯著進步;二、學生在英語成就測驗之進步皆達顯著;三、教學者的希望感也在過程中被提升。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教學者、學校行政團隊、家長以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if a Hope theory-based English remedial instruction program promotes underachievers’ learning efficiency in elementary school. Pas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t is urgent to provide English remedial instruction in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Bureaus in city governments have spent considerable money on the issue; however, it seems that only promoting the subject knowledge has not been effective. This researcher wanted to try a different approach. I wanted to apply Hope Theory, as proposed by C. R. Snyder, into my remedial instruction, trying to empower students with positive thoughts and enable them with learning strategie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is plan would be effective, I served as an After School Alternative Program teacher to do an action research at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ity. There were six 6th Grade underachievers in the classroom. According to all the data gathered through the program, there are three findings. First, the students experienced some positive changes in their learning, although they didn’t show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their level of hope. Second, their English achievements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by the program. Third, the teacher’s hope in teaching was also promoted by Hope Theory. Based on those findings, I suggest some ideas to teachers, school administrators, and parents, and I outline further studies in English remedial instruc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英語學習低成就 9 第二節 英語補救教學的現況與相關研究 14 第三節 與英語學習有關的認知觀點 24 第四節 希望理論在教育上的應用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 45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與研究者之背景介紹 5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8 第四節 以希望理論為基礎的英語教學方案 66 第五節 資料收集與編碼 70 第四章 研究歷程與反思 73 第一節 字彙階段(2011.03.11~2011.03.25) 73 第二節 句子階段(2011.04.01~2011.04.22) 98 第三節 閱讀階段(2011.05.06~2011.05.20) 117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135 第一節 本教學方案在希望感和英語學習之成效 135 第二節 個別學生希望感和英語學習成就之改變 14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65 第一節 結論 165 第二節 建議 169 後記 175 參考文獻 177 一、 中文部分 177 二、 英文部分 182 附錄 185 附錄一 185 附錄二 190 附錄三 192 附錄四 194 附錄五 195 附錄六 196 附錄七 198 附錄八 200 附錄九 202 附錄十 214

    一、 中文部分
    王沂釗(2005)。幽谷中的曙光:正向心理學發展與希望理論在輔導上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34,106-117。
    王勝忠(2010)。英語雙峰現象解決之道。師友月刊,516,75-78 。
    王黃隆(2002)。電腦補助教學對國中英語低成就學生實施補救教學之效益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卡洛爾(Carroll, D. W.)、桂詩春、董燕萍(2008)。 語言心理学(第五版)。北京市 :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台北縣政府(無日期)。臺北縣政府教育局試辦「活化課程實驗方案」實施計畫。2010年11月23日,取自163.20.178.5/whes/教務處/96/活化課程實施計畫.pdf
    伍嘉琪(2007)。英語學習兩樣情--淺談英語學習成就雙峰現象。師友月刊,476,64-66。
    朱秋怡(2005)。透過文化學習提升國中英語低成就者英語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江冠生(2009)。國小親師利用網路溝通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余文玲(2008)。運用平衡閱讀教學於符合教育部課後扶助攜手計畫之國小學童英語補救教學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余民寧(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余光雄(譯)(2003)。H. Douglas Brown著。第二語教學最高指導原則。台北:台灣培生教育。
    吳季芬(2005)。英語童書教學在國小英語科補救教學之效能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宗弘(2009)。高年級學童的家庭結構、希望感與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吳宜軒(2007)。國小學童英語字母補救教學之質性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吳雅真(2006)。英文童謠教學對國小英語補救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裕益(1980)。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家庭背景及心理特質之比較研究。教育學刊,2,248-211。
    吳靜姍(2008)。補救教學對英語科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之研- -以高雄縣仁武中學資源教室計畫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杏芬(2010)。國民中學資賦優異學生正向心理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李秀媚(2009)。運用希望感團體方案提昇被同儕忽視兒童社交技巧之輔導效果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李咏吟(2001)。低成就學生的診斷與輔導。載於李咏吟(主編),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台北:心理。
    李孟峰、連廷嘉(2010)。「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實施歷程與成效之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3(1),115-143。
    李若瑜(2009)。大學生希望感、建設性思考與情緒創造力對創造風格影響之路徑模式。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國彰(2007)。布偶劇應用於國小三年級學童英語口說補救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韻如(2008)。以讀者劇場對國小學童實施英語補救教學之效能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杜正治(2001)。補救教學的實施。載於李咏吟(主編),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台北:心理。
    阮玲(2007)。運用廣泛閱讀於國小英語科補救教學之可行性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英語教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周新富(2004)。教學目標的內容與撰寫。載於王財印、吳百祿、周新富(合著),教學原理。台北:心理。
    孟憲蓓(2010)。從部落格探討幼稚園親師溝通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玉惠(1994)。學習策略訓練對國中英語科低成就學生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安妮(2005)。多元智能英語教學對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以三位國小六年級英語低成就學生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佩蓉(2007)。電腦合作學習在國小英語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建平(2004)。低成就學童的自我調整學習之相關研究。台北:五南。
    林建平(2010)。低成就學童的心理特徵與原因之探討。國教新知,57(1),43-51。
    林梅琴、黃佩娟(2000)。專科學生學習低成就的成因及學習困境之研究──以德明商專為例。德明學報,16,373-396。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
    邱筠佳(2009)。可解碼故事書應用於英語補救教學之成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姜毓玟(2003)。應用英語童書閱讀教學策略於英語補救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施周明(2008)。國小學童學校生活希望感量表之發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施翠華(2007)。國中英語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施穆穆(2007)。運用英語圖畫書於國小低年級之英語閱讀教學設計。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胡開惠(2005)。經營某高一互動式班級輔導網站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唐淑華(2006)。我的未來不是夢?一個以希望感角度探究國中學生學業挫折經驗的研究。中等教育,57(3),4-21。
    唐淑華(2008)。從希望感論情緒轉化。載於崔光宙、饒見維(主編),情緒轉化:美學與正向心理學的饗宴。台北:五南。
    唐淑華(2010)。從希望感模式論學業挫折之調適與因應-正向心理學提供的「第三種選擇」。台北:心理。
    徐偉民、林潔慧(2010)。利用教學模組進行國小四年級四則運算兩步驟文字題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4,211-242。
    袁麗卿(2005)。探討英語學習策略輔導方案對國小英語科低成就學生之學習表現、學習策略運用及自我效能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崔光宙(2008)。緒論。載於崔光宙、饒見維(主編),情緒轉化:美學與正向心理學的饗宴。台北市:五南。
    張景媛(2001)。學業低成就學生的學習輔導。載於何英奇、毛國楠、張景媛、周文欽(主編),學習輔導。台北:心理。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85-106。
    張新仁(2003)。Gagné學習條件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頁249-286)。台北:心理。
    張曉娟(2009)。後設認知策略訓練對英文低成就者的抽象單字學習、學習動機及後設認知的影響。元智大學應用外語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張瓊月(2006)。探討網路多媒體對英語低成就國小學童學習英文字母之效能。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教育部(2009)。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10年5月17日,取自
    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教育部(2009)。教育部施政藍圖體系表(98-101年)。2010年10月1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EDU01/980703%b1%d0%a8%7c%b3%a1%acI%acF%c2%c5%b9%cf%c5%e9%a8t%aa%ed.pdf
    教育部(無日期)。教育施政理念與政策。2010年10月1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EDU01/10003-OK.pdf
    許芳禎(2005)。無線家庭聯絡簿 。師友,451,30-31 。
    許繼德(2009)。資訊融入同儕教導制英語補救教學之應用。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2,139-168。
    郭生玉(1973)。國中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5,451-532。
    郭生玉(1988)。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
    郭明堂、黃涵鈺(2009)。國小高年級英語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2,101-138。
    郭芬玉(2006)。以類比策略進行英語認字補救教學之成效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郭盈傑(2008)。教師希望感領導模式提升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成就之實驗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郭慧雯(1999)。英語學習策略對高中英語科低成就生輔導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又慈(2008)。運用讀者劇場在國小英語補救教學口語閱讀之成效-個案研究。立德大學應用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玉貞(2005)。資訊融入國小英語補救教學。國立中正大學外國文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怡蒹(2007)。希望理論融入生涯輔導方案以提升國中體育班學生生涯發展概念與希望感之實驗研究。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明華(2007)。字首、字尾、字根全集 : 朗文英文字彙通。臺北市 : 臺灣培生教育。
    陳姿青(2002)。國小英語教學的困難與展望。師友,425,15-19 。
    陳建宏(2007)。以英語卡通影片實施國小五年級英語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淑麗、熊同鑫(2007)。台東地區弱勢國中學生課輔現況與困境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76,105-130 。
    陳雅惠(2007)。讀者劇場融入國小英語低成就學童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曾文志(2010)。提升孩子追求夢想的希望。師友月刊,515,70-74。
    曾玉玲(1992)。臺北市高智商低成就國中學生學習信念與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燦金(1998)。邁向國際化、提昇國家競爭力--談臺北市國民小學實施英語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23,34-37 。
    黃致達(2008)。以希望感理論設計案例討論進行大學生網路成癮之研究:以東華大學生為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黃涵鈺(2007)。國小高年級英語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德祥、謝龍卿(2005)。維果斯基社會認知論與英語教育。教育研究,138,95-102。
    黃德祥、謝龍卿、薛秀宜、洪佩圓(2003)。國小、國中與高中學生希望、樂觀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5,33-61。
    楊清貴(2009)。幼稚園教師使用班級網站進行親師溝通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兆祺(2003)。從語言學習理論探究國小英語教學之現況。南投文教,19,85-88。
    詹餘靜、姜毓玟(2004)。國小英語補救教學:英語童書閱讀教學策略之應用。國民教育,44(5),20-28。
    賈惠文(2003)。同儕個別教學對國小英語低成就學生字母拼讀學習成就及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廖郁馨(2008)。運用英文童謠進行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廖惠君(2007)。應用「混成增強策略」於國小英語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管世應(2006)。外籍配偶子女英語認字能力及其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潘靖英、翁嵐瑜、石美齡(2005)。花蓮縣國小英語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英語教學,29(2),21-39。
    蔡佳男(2010)。南部地區大學生正向情緒、樂觀傾向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蔡依儒(2009)。電子繪本教學對國小英語補救教學學生認字表現之成效。國立政治大學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俊芬(2005)。國小英語教學步步艱難步步行。國教天地 ,161,18-24。
    鄭曉楓(2010)。青少年生活希望量表發展之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8,93-112。
    盧重佑(2009)。悅趣化合作學習融入國中英語補救教學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賴文婷(2002)。以字母拼讀法增進英語科低成就國中生拼字能力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賴玉倩(2007)。由「整體到細部」的字母拼讀教學對二年級低成就生音韻覺識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賴英娟、巫博瀚(2009)。希望理論的概念分析與理論應用。研習資訊,26(4),71-78。
    薛秀宜(2004)。希望理論在學生輔導上之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20,94-100。
    謝沁宜(2008)。國小英語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南台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藍正發(2006)。以英文兒歌律動實施國小二年級英語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顏淑菁(2009)。運用arcs動機模式於國小低成就學童英語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羅文秀(2005)。希望理論、測量及教育上的應用。中等教育,56(4),112-123。
    蘇順發(1999)。國小英語教學實施問題初探。英語教學,23(3),22-23。
    二、 英文文獻
    Bleuer, J. C. (1988). Counseling underachievers: A comprehensive model for intervention. Ann Arbor, MI: ERIC Clearinghouse on Counseling and Personnel Servic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04631)
    Brown, H. D. (2000). Principle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White Plains, NY: Pearson Education.
    Cox, C. (2005). Teaching Language Arts: A Student- and Response-Centered Classroom(5th ed.). Boston, MA: Allan & Bacon
    Davis, G. A. & Rimm, S. B. (1989).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Dweck, C. S. (2002). Messages that motivate: how praise molds students’ beliefs, motivations, and performance(in surprising ways). In Aronson, J. (Ed.), Improving academic achievement: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on education.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Gersten, R., Compton, D., Connor, C.M., Dimino, J., Santoro, L., Linan-Thompson, S., and Tilly, W.D. (2008). Assisting students struggling with reading: Response to Intervention and multi-tier intervention for reading in the primary grades. A practice guide.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Regional Assistanc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Retrieved July 22, 2011 from http://ies.ed.gov/ncee/wwc/pdf/practiceguides/rti_reading_pg_021809.pdf
    Krashen, S. (1989). Language acquisitions and language education: extension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Lond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Krashen, S. (2009). Does intensive decoding instruction contribute to reading comprehension? Knowledge Quest, 37(4), 72-74.
    Mayer, R. E. (2008). Learning to read fluently. In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nd ed.) (pp. 37-73). Columbus, OH: Merrill Prentice Hall.
    McDermott, D., & Snyder, C. R. (2000). The great big book of hope. Oakland, CA; Berkeley, Calif.: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 Distributed in the U.S.A. by Publishers Group West.
    Merrell, K. W., & Gueldner, B. A. (2010).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 promoting mental health and academic success.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Oxford, R. L. (1990).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New York: Newbury House Publisher.
    Rathvon, N. (2008). Effective school interventions: evidence-based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student outcomes (2nd ed.).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Seligman, E. P. (2002). Positive psychology, positive prevention, and positive therapy. In C. R. Snyder & S. J. Lopez (Ed.),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hao, H. H. (邵心慧) (1998). A study of English individua1 educationa1 program as a remedial teaching method of junior high school. A Master's Thesis Submitted to Department of Eng1ish, Nationa1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Snyder, C. R. (2000). Handbook of hope: theory, measures & applications. San Diego, Calif.: Academic Press.
    Snyder, C. R., Lopez, S. J., Shorey, H. S., Rand, K. L. and Feldman, D. B. (2003). Hope theory, measurements, and applications to school psychology.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 18(2), 122-139.
    Snyder, C. R., Rand, K. L. & Sigmon, D. R. (2002). Hope Theory. In C. R. Snyder & S. J. Lopez (Ed.),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son, T. D., Damiani, M. & Shelton, N. (2002). Improving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brief attributional interventions. In Aronson, J. (Ed.), Improving academic achievement: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on education.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