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144.229
  • 期刊

臺語歌謠與臺灣史教學

摘要


教師在歷史教育中所扮演的,不僅是灌輸知識的角色,也是媒介的角色-幫助學生接觸歷史材料與歷史作品,讓他們在歷史知識的追求中,不斷反省自己,說明自己的立場,並且藉由他人對史事的解釋,去瞭解他人的立場,進而擴大自己的觀點。在臺灣史的教學當中,臺語歌曲就是一個很好的輔助材料。臺語歌曲本身具有音樂性,因此使用臺語歌曲配合教學,不但更能活絡教學氣氛,還可作為背景音樂來營造歷史教學的情境;另外,以歌詞內容來看,臺語歌曲與時代脈動息息相關,往往呼應著當時的歷史背景,反映出社會的變遷、一般俗民生活及不同族群或社群的心聲,甚至或多或少、或明或晦的紀錄了臺灣人對自身土地、人文、社會乃至國家的認同的意識;而且歌詞的篇幅較小、用字較淺白,在吸收及閱讀上也容易得多。在結合歷史教學上,只要能運用得宜,是一個相當適合用來輔助教學的材料。本篇文章除探討臺語歌曲所蘊含的歷史意識及時代背景外,更進一步設計教學活動,將之融入於教學活動當中。

參考文獻


邱蘭婷(2006)。臺灣意識歌曲研究—以閩南語歌謠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
吳翎君(2004)。歷史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洪惟仁(1992)。臺灣語言危機。臺北:前衛出版社。
顏綠芬、徐玫玲(2006)。臺灣的音樂。臺北:群策會李登輝學校。
呂訴上(1954)。臺灣流行歌的發祥地。臺北文物。2(4),93-95。

被引用紀錄


施曉雯(2009)。史料證據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以「當代台灣與世界:經濟的成長與挑戰」單元教材教法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54132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