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9.242

護理雜誌/The Journal of Nursing

台灣護理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銀髮族入住安養機構最為人們詬病的是看到鼻胃管林立,以鼻胃管餵食銀髮族不僅是食物色、香、味覺的剝奪,也會造成營養不良和吸入性肺炎。研究發現長期照護機構鼻胃管留置的住民高達43%,其中不少鼻胃管留置的住民有顯著的營養不良及水分攝取較所需的少及身體質量指數、血中白蛋白下降情形。因為老化、牙齒缺損或中風導致長者發生吞嚥咀嚼障礙的盛行率高達60%以上,他們多以流質食物為生,而易缺乏纖維、蔬果和五穀類的攝取,引發許多健康問題,例如缺少植物類黃酮造成慢性發炎。本文旨在介紹銀髮族咀嚼篩檢、機能飲食的選擇及製備、活躍老化的餐前運動、咀嚼吞嚥照護及成效評值;期望未來跨領域的長期照護工作人員,協力合作以改善長照機構住民的口腔、咀嚼、吞嚥訓練與照護模式,提升銀髮族進食的輔具與環境、進食的選擇及滿意度;避免不必要的鼻胃管留置,以減少吸入性肺炎的發生,全面增進銀髮族的身心健康。

  • 期刊

咀嚼吞嚥障礙是指因機能上、構造上或心理的原因造成進食時食物不易咀嚼、吞嚥,造成嗆咳、誤吸或吸入到氣管、肺部。這些有咀嚼吞嚥障礙的病人常因喝水或刷牙時容易嗆咳,或因刷牙時會咬牙刷、或容易牙齦流血而減少刷牙的次數或不敢刷牙,以致牙周病、齲齒蔓延,甚至口腔咽喉部位堆積許多口咽分泌汙染物,造成大量細菌在口咽部位的定殖繁衍。當個案發生嗆咳或吸入時,這些細菌就會隨著嗆咳物吸入到氣管、肺部而造成吸入性肺炎。此外嗆咳的病人常被留置鼻胃管,以利營養、水分的供給。長期置放鼻胃管也有產生吸入性肺炎之高風險。因此,藉由進食姿勢的調整,食材質地的改善、吞嚥復健與訓練及口腔照護,則可以有效預防咀嚼吞嚥障礙及吸入性肺炎的發生。

  • 期刊

2020年全球人口超過65歲者已達7億人;台灣地區為360萬人,以每年18萬人成長,預計於2026年達總人口數20%,進入超高齡社會。高齡者因口腔生理機能改變,影響吞嚥、營養攝食與生活品質,為能輔助咀嚼或吞嚥障礙者攝食,提供調整食物質地與液態飲品稠度,能有效改善飲食安全。為增進醫護人員、照護者與餐食製備供應者之溝通與提升使用者照護品質,各國紛紛建立質地調整食品分級標準,本文將介紹四項常見的質地調整食品分類系統:(1)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化委員會(International Dysphagia Diet Standardisation Initiative):建立之食品與飲品質地分級,為全球參與國最多(計有22國導入),由營養、語言治療、藥師、職能治療、護理、食品科學專家建立之質地調整與增稠液體分級用語、定義與量測方法。(2)日本介護食協議會通用設計食品(Japanese Universal Design Foods):為全球發展最早,由食品產業主動制定之標準,依硬度與黏度分為四項分級規格,並標示於食品包裝以利使用者選用。(3)日本農林水產省新介護食品(smile care食):涵括面向最廣,包括介護預防、咀嚼輔助與吞嚥輔助三類不同特性食品。(4)台灣銀髮友善食品質地區分規格(Eatender):分為容易咀嚼、牙齦咀嚼、舌頭壓碎與無須咀嚼,自2018年建立,可用於國產食材之包裝食品質地分級標示。

  • 期刊

進食乃人的日常活動之一,對機構住民而言,進食常見的問題是口咽吞嚥困難,其直接處理措施是改變食物質地,例如切碎、打成泥、添加增稠劑,或將食物打泥再重新塑形。食物質地改變會引發許多營養素的流失,導致機構住民失去進食的動機與樂趣。飲食是一種享受生活的體現,如何照護機構住民的營養狀況是高齡社會的重要議題。本文探討質地改變食物與營養素流失的議題,並試圖結合各種可增加肉類嫩度的烹調技巧,以進行機構住民軟食餐點的開發。研發過程利用新鮮水果醃漬肉品,並搭配真空低溫烹調技術,使肉品經過烹調製備後,達到保有原形,且能以舌頭壓碎的軟食效果,藉由真空低溫烹調可精準的掌握烹調時間與溫度,而此專業烹調技巧則有助於提升機構住民軟食的餐點品質,冀盼此研發經驗分享,能做為相關業者未來研發機構住民軟食餐點之參酌。

  • 期刊

背景:全球人口快速高齡化導致失智症的高盛行率。多數失智症者居住於家中且由家庭照顧者提供照護。因此,失智症個案及家庭需要跨領域整體評估與服務支援以滿足其複雜的照護需求。目的:從跨專業領域角度建構「失智症家庭照護需求評估表」之題項並檢驗信效度。方法:依據文獻查證及臨床經驗擬定初步題項並實際於失智照護諮詢門診進行個案家庭照顧者的測試,幾經跨領域團隊討論修正後付諸專家檢定內容效度。再於台灣南部某醫學中心神經科門診進行問卷調查,以全國失智嚴重程度的比例配額取樣,共收集200對失智症者及其主要家庭照顧者,最後進行信效度分析。結果:本工具共基本資料21題及照護需求31題題項分布於八個次量表,含語言與溝通、日常生活功能、睡眠、活動安排、營養及飲食、行為精神症狀、照顧者壓力、照顧資源協助。整體專家內容效度為.99;各次量表之內在一致性信度α值介於.625 至.905。其中,日常生活功能次量表與巴氏日常生活活動量表(Barthel Index)、行為精神症狀次量表與簡短版神經精神行為評估表(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 Questionnaire)之同時效度分別為r = -.889及.750(p < .001)。結論/實務應用:本評估表具良好的信效度,內容簡潔易懂且照顧者能快速填答,有利於跨專業失智照護人員在門診、失智症共照中心或出院準備服務中快速獲得失智症個案與家庭照護需求資訊,作為擬定跨領域照護計畫的參考,期能提升失智症家庭照顧及生活品質。

  • 期刊

背景:病情告知是減少醫病認知落差的重要步驟,且能減輕家屬心理壓力。現階段研究仍缺乏家屬對重症病情告知經驗及需求之探討。目的:瞭解重症家屬病情告知經驗及過程需求。方法:採描述現象學,立意取樣5位加護病房疾病嚴重度≥20分的病人家屬進行深度訪談。以Giorgi現象學分析法,利用Nvivo 11分析歸納資料。結果:整體經驗包含四大主題:(一)訊息聽了無法懂,希望疑問詳細解、(二)無助找尋為解答,期望護理來幫忙、(三)託付專業卻無奈,渴望醫療多些愛、(四)重重難關多牽絆,盼望見解來割斷。結論/實務應用:病情告知著重傳遞結果,家屬無法理解病情變化原因。本研究建議醫療專業人員應體認家屬認知程度,並顧及其情緒反應,納入家屬需求及期待,以病人為中心提供個別化告知。

  • 期刊

背景:護理學生畢業後將進入各健康照顧職場中直接照顧個案,需具備良好的照護能力方能提供高品質的照顧。勞動部所舉辦的技能競賽係依照國際標準規劃,該標準為全球對健康照顧者角色能力的共識與期待,護理教育工作者需了解學生於技能競賽過程所展現的健康照顧能力。目的:本研究分析技能競賽中參賽者的技能表現,從中探討在國際標準下,護理學生健康照顧能力的優缺點。方法:採回溯性研究,透過擬真情境的客觀結構式臨床技能測驗競賽收集資料,並以描述性統計分析資料。結果:整體健康照顧能力得分為67.9 ± 12.9分,居家照顧類得分最低(65.1 ± 14.1)。六項健康照顧能力中最應該加強的兩項能力是「問題解決及創新能力」(53.7 ± 3.9)及「評值個案照顧」(55.9 ± 4.0),而其中「洗手五時機」(42.7%)及「能引發個案願意討論或解決自我健康問題之意願」(43.1%)二項指標的得分最低。結論/實務應用:本研究發現護生之技能表現為中等程度,護理教師可參考本研究結果發展能力導向的教學與評量策略,以提升護生健康照顧能力。

  • 期刊

背景:對於周產期窒息造成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變目前最具療效的是低溫療法,它可以降低新生兒死亡率及神經障礙,越早開始對神經保護效果越好。現況調查發現由於個案數不多以致單位護理人員照護經驗不足及對照護流程不熟悉,相關照護指引未更新及用物放置分散致用物準備不完整,無定期在職教育致護理人員對低溫療法照護認知不足。目的:提升新生兒加護病房護理人員對低溫療法照護認知及提升執行低溫療法照護流程完整率。解決方案:1.定期舉辦低溫療法照護課程及情境模擬課程,以提升護理人員低溫療法照護認知及熟悉度。2.規劃低溫療法專用準備包及文件盒、制訂低溫療法放置用品確認表,以減少用物準備時間。3.修定低溫療法照護流程指引手冊及建立監測機制。結果:新生兒加護病房護理人員對低溫療法照護認知正確率由改善前82.0%提升至94.5%;護理人員對低溫療法照護流程完整率由改善前75.6%提升至100.0%。結論:專案實施後能有效的提升護理人員對於低溫療法照護認知正確率,使低溫療法照護流程更順暢,並提升照護流程之完整率,完善新生兒低溫治療照護品質。

  • 期刊

背景:因疾病、皮膚結構變化、藥物或黏貼與移除醫療黏性產品手法、技巧錯誤,可能造成黏貼處皮膚產生損傷,本單位發生率高達12.5%,增加照護難度及成本,因此引發執行此專案動機。經現況分析,主要原因包括:醫療黏性產品使用不正確、缺乏預防醫療黏性產品皮膚損傷相關教育訓練及缺乏皮膚損傷之照護流程。目的:本專案目的在降低小兒加護病房醫療黏性產品相關皮膚損傷(medical adhesive-related skin injury, MARSI)之發生率。解決方案:透過舉辦教育訓練,教導黏貼與移除醫療黏性產品的技巧;建立照護共識並修訂單位內照護流程;制定稽核機制,提升執行成效。結果:專案實施後,醫療黏性產品相關皮膚損傷發生率由12.5%降至5.18%。結論:透過教育訓練、示範與回覆教學、修訂照護流程與不定期稽核,能確實降低MARSI之發生率。未來將協同各團隊成員持續推展與預防MARSI,使皮膚照護之品質更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