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9.63.90

宗教哲學/Journal of Religious Philosophy

中華民國宗教哲學研究社,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這篇文章詳述羅馬公教會的神學實踐,亦即談論對於時代訊號的解讀與識別,以及所提供解決之道的具體化。此一實踐存在於對社會所面臨之重要且具時代性議題的深度思考中。天主教徒察覺到社會關懷的複雜本質,並且不認為那些問題應該以一種難以捉模的方式(in an exclusive way)被侷限於世俗領域,畢竟社會的憂慮必須與可產生答覆的聖經、傳統及信仰相遇,而真信仰是種參與的(engaged)信仰,它牽涉並影響人類社會在每日生活中的努力奮鬥。在促成適當回應的過程中,羅馬公教會已發展出系統神學行動,思想上成其行動準則的即「教會社會教義」(Social Doctrine of the Church)或「天主教社會訓導」(Catholic Social Teaching,簡稱CST),並如謎般被稱為是「不為外人所知的教會機密」 (Church's Best Kept Secrets)。天主教社會訓導的傳佈是經由教宗們的通諭、公會議(councils)和主教會議(synods)文獻,並且這些聲明源自地區性和主教們的議會所提出之特定社會議題,如:工人處境、不論資本或共產政治的私產權、公益的落實、窮人的保護、面對黷武主義增長的和平權利、正義與和平的各種議題及環境議題等等。正當今日狀況是能認出應對策略的多元性,以及關注可對世界帶來改善的個人、意識形態和宗教傳統的潛力之時,羅馬公教會亦藉由詳盡闡述一套社會教義而在改善世界公民生活條件的部分有其貢獻。因此,天主教社會訓導是富有成效(fruitful)並相互豐富地對話和談論有關羅馬公教會在社會方面的功能性貢獻的研究領域之一。

  • 期刊

任何要在當世談宗教道德教化的意圖,均須面對、因應世俗化現象。亦即必須處理在政教分離、社會分工的現代性合理化發展情境中,一個現代公民所應具備之德行與宗教間的關連。這包含兩個層次問題:首先,宗教對當代公民的道德教育有何意義、價值?其次,在真實面對社會狀況而由世俗化理論向後世俗社會概念後,身為一宗教公民,如何自處於世俗化的現代國家體制中,並與具有其他信仰的宗教公民或無信仰者相處?也就是說,在當世要談宗教的道德教化,應該包含兩層意涵:首先是一般認知的,各個宗教以其教義對其信徒進行道德教化,進而以宗教作為道德規範的依據,乃至由特定宗教轉化為公民宗教,以之凝聚國民的國家認同與應遵循之倫理規範;其次,則是後設地面對宗教本身,亦即在當世多元宗教的後世俗政治社會處境中,任一特定宗教信徒以其所具宗教公民身份,在面對其他宗教、與不同宗教公民乃至無宗教信仰者共處時,應養成的道德倫理規範。最後,則對文化差異問題,亦即如何將上述以西方社會經驗為探討對象之研究成果,以中華現代性的概念將其應用於我國的政治、社會、文化情境?提出一框架性思考以為本文之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