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5.183.89

台灣醫學/Formosan Journal of Medicine

臺灣醫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3D列印科技進展的非常迅速,在近幾年,骨科醫師開始將此項技術運用於骨科手術。將臨床上的3D影像(例如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檔案格式,轉換為3D列印機器可辨識的格式後,可利用此技術製造出實品大小的肢體模型,這些模型可以幫助手術醫師了解正確的解剖構造及骨折型態,手術醫師也可利用此模型,在手術前擬訂手術計畫,並進行模擬手術,幫助醫療團隊的溝通及固定物的選擇,若是沒有適合的固定物,3D列印技術可根據模型製作出客製化的固定物。除此之外,此模型也可經過消毒滅菌後帶上手術台,讓手術醫師在術中再次檢視,以更加了解解剖構造,使手術更順暢。因此,3D列印在骨科的運用有許多優點,此篇文章討論3D列印技術在四肢骨折手術的運用,並針對不同面相加以說明。

  • 期刊

近年來發展蓬勃的3D列印是一種「增材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技術,克服了過去減材製造(substractive manufacturing)」的限制,能夠製造出各種型態的物品。骨腫瘤手術常面臨切除邊界不易掌控以及巨大骨缺損如何重建的難題。由於目前不易取得合適形狀之異體骨或人工假體,而現有之固定物有時無法達到在個別案例上得到形狀服貼及穩定固定的效果,手術往往耗時費工,且併發症之風險也較高,造成病患有時功能上無法完全恢復。隨著3D製造技術的導入,目前已可用病患自身的腫瘤及骨骼為模板製作出腫瘤模型、切骨導具、及吻合病患腫瘤切除後骨缺損的假體,可幫助醫師進行術前計畫,解說病情和手術過程,精準重現計畫之切骨位置,及植入符合病患解剖構造的客製化假體。假以時日,隨著組織工程材料學的進展,假體與周邊自體骨的融合率可望提升,將可提供病患立即可用且長期穩固的高功能重建。

  • 期刊

醫療糾紛是困擾醫療專業人員的主要議題之一,雖然近年來已有許多相關的倡議,然而卻缺乏一個整體性爭議處理架構。在美國,醫療糾紛同樣也是個困擾醫療專業人員的主要議題,從1970年代以來,美國共經歷過三波醫療糾紛危機,同時也累積了許多經驗。本文將以哈佛經驗為例,介紹美國是如何透過前瞻性架構來處理醫療糾紛。文末,也將對台灣現有制度提出反思。

  • 期刊

護理師常是首位評估急救需求的專業人員,及早提供有效的胸外按壓,可改善病人存活率及有利神經學的預後,當新進護理師執行急救能力不足時,將危及病童的生命,甚至衝擊其對臨床工作的心理調適。藉由事件的分析及品質改善,發現造成急救能力不足的原因包括:缺乏急救經驗,對於急救車用物放置位置及急救藥物的給予劑量不熟悉,急救設備內容物種類多且未落實稽核研究機構院內護理急救技術評核。此次品質改善活動期望兩年期新進護理師之執行急救能力完成率由33.3%提升至86.7%。改善策略包含:實體教育訓練課程、跨團隊合作擬真情境模擬訓練、建置急救用藥稀釋及給藥流程。評值改善策略之成效,兩年期新進護理師執行急救能力完成率由33.3%提升至94.4%,有效提升護理師對於急救流程之認知與技能,有助於個人專業的增長,並增進自我信心,進而提升重症照護品質。

  • 期刊

敘事(narrative)有其魅力性,敘事者能生動逼真的探究生命故事,內心被遺忘的或淡漠的角落可甦醒,維持活力。生活中隨時都有故事,敘事的核心來自故事。敘事教學(narrative pedagogy)是以故事做為教學探索的主線及學習的課程內涵,讓學生體會故事,使教學內容有連貫性與銜接知識。本文為教師以臨床照護的生命故事為敘事教學的教材,融入產科課程,以周產期終止妊娠(terminations of pregnancy)照護的課程單元,藉由情境教學及敘事說故事分享,提供周產期傷慟關懷服務(perinatal bereavement services),啟發學生面對周產期父母的失落照護及反思,期待種下學生人文關懷與同理心的心苗,發為初生的新芽有朝一日能成為關懷病人的實踐者。

  • 期刊

研究發現,許多早期的帕金森氏症患者在肢體動作症狀出現之前,已經經歷長時間的其他症狀困擾,臨床上卻難以發現(例如:顱顏面的運動功能衰退,講話沙啞、音量減弱、聲音品質改變、咀嚼吃力),部分患者因口腔運動功能減退,導致個人生活,語言溝通,和社交互動產生變化,進而影響日後的生活品質。本文將介紹影響帕金森氏症口腔運動功能的重要致病機轉,以及早發的聲音症狀。藉由症狀的評估與認識,期待臨床專業人員協助提供患者接受早期的聲音介入治療與訓練。

  • 期刊

網際網路之興起,使得民眾得以隨時搜尋各層面之醫療資訊,同時亦改變了人際溝通之模式,亦即民眾可以在社群團體中,與涵蓋所有次文化的使用者,經由即時性的互動,獲取並交換訊息已有研究顯示,許多健康照護目標,都可經由網路介入計畫,而獲得改善。然而有關心理衛生,則尚在起步之階段。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網際網路之使用對自殺行為之效應。本研究以suicide、suicide prevention、Intemet、Intemet addiction、social network、suicide prevention、suicide intervention及web-base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為關鍵字,搜尋自2000至2018年6月底,於資料庫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及PsycINFO之文獻,並由搜尋出文獻之索引,找出相關資料進行分析,並提出建議,對於有憂鬱或焦慮之使用者,網際網路之使用與自殺率上升有正相關。而經由心理衛生專業人員經由網路提供諮商,進行認知行為治療,以及擔任如守門人角色之網路網站管理員,都能形成有效之保護因子。隨著網際網路科技之日新月異,良好的心理衛生工作,對民眾之需求評估,必需能掌握時效性。心理衛生計劃,必需走在時代發展之尖端,始能整合相關知識,規劃符合國情之自殺防治策略與具體措施,以適時看效地防危杜漸,落實自殺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