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3.172.252

應用心理研究/Research in Applied Psychology

  • OpenAccess

社團法人台灣應用心理學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分析夫妻決策機制的形成和子女管教及教育安排彼此間的互動關係,分成兩個層次的問題來討論。我們首先分析夫妻對於子女教育資源分派決策機制的決定因素,其次觀察不同的決策機制下對子女教育安排是否有顯著的影響。基本的發現是臺灣家庭的人力資本投資決策機制支持個人化偏好模型的假說,而不同的家庭決策模式確實影響子女管教教育的資源分派結果。決定夫妻對於子女管教個別決策的主要因素是夫妻的所得能力,有工作的配偶一方有較高的傾向決定子女管教。此外,結婚時有嫁妝會增加妻子決策的機率,但是和婆婆同住則會增加夫妻共同決策或先生決策機率,降低妻子決策的機率。先生擔任決策者時傾向於為子女教育遷移戶口或遷居,而妻子擔任決策者則比較關注子女出國的安排和教育基金的準備。這些發現除了有助於釐清家庭決策的形成機制和子女人力資本投資之間的關連性,也指出福利政策在設計評估時,必須考慮夫妻間不同的決策模式及其對於家庭成員福利水準的可能影響。

  • 期刊
  • OpenAccess

華人夫妻情感內涵,不但包含雙方溝通分享生活經驗的親密之情,也蘊藏夫妻對於彼此在婚姻中克盡角色職責的恩情感受。對于家有幼兒的夫妻而言,因育兒而產生的勞務及教養的工作大為增加。夫妻在家事上的分工,一方面考驗著夫妻的情感基礎,另一方面則提供持續發展情感的機會。事實上,夫妻情感除了反映個人的感受外,將夫妻對偶視為一分析單位,更能掌握每一對夫妻在情感上一致或差異的互動特色。本研究以對偶資料為分析之基礎,主要的研究目的有二:一是檢驗夫妻情感的正向一致、負向一致及不一致的程度,及情感類型的分類;第二,探討不同情感類型的夫妻是否在家事分工上有所差異。本研究以臺灣北部地區309對幼兒父母為對象,以問卷的方式,由夫妻分別針對婚姻情感及家事分工狀況進行填答。夫妻情感資料的處理主要參考Olson & Fowers (1993)的分析方式,將每一對夫妻在婚姻情感量表上的分數逐題分析,並計算出每對夫妻在婚姻情感上正向一致、負向一致及不一致的程度。研究結果顯示,夫妻情感正向一致的比例最高,負向一致的比例最低,而夫妻不一致的回答多顯現在「恩情」的題項上,「親密」情感的不一致比例較低。研究中也將夫妻分為「你儂我儂」、「相看兩厭」、「一廂情願」、「觀喜冤家」及「矛盾怨懟」五種情感型組。多變異數分析顯示,在以太太工作狀況(全職、兼職及家庭主婦)為共變的狀況下,不同情感型組的夫妻,家事分工的狀況呈現顯著差異。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旨在理解家有青少年的父母親之親職經驗,傾聽父母的對話與心聲,以期進一步瞭解中年父母與子女互動經驗之樣貌。藉由詮釋現象本質背後的深層意義。以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蒐集資料,先夫妻共同訪談,再進行個別訪談,所得文本採用「主題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結果發現父母之親職經驗是:(1)深刻體驗孩子的成長,(2)積極努力於關系的再建,(3)導航是其責無旁貸的責任以及(4)父母雙方的角色是分工與互補的。本末針對青春期子女之父母的體驗、教育介入的契機,以及相關議題提出討論與省思。

  • 期刊
  • OpenAccess

隨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遷,丈夫因為賺食失利,反成為經濟依賴者的風險增加。當然傳統與主流的價值偏好,仍期待以丈夫為主要賺食,於是賺食理想與現實落差的夫妻們,由賺食模式失衡而來的權力真實與兩性議題,不僅是「夫妻權力究竟是資源還是規範」的學術論辯,更且是兩性平權追隨者的關注所在。本研究在設計上,以符合「夫在經濟上有求於妻」或是「以妻為主要賺食」的標準,選擇來自精神科醫院家庭治療門診的四對夫妻,以詮釋性微觀的質性方法,針對四對夫妻長期演變的治療過程錄影,進行分析。探究夫妻在積極希望改變對方的互動裡,對於夫妻「所採改變對方的策略」與「面對對方改變策略的因應」以及「改變的成效」如何,所共同交織的權務面貌進行捕捉與描繪。研究結果顯示,違反傳統賺食模式夫妻的權力面貌,的確是經濟資源與性別規範共同作用的結果。經濟資源確保妻子們權力提昇,似乎只在夫對於妻有迫切的經濟需求時發生。當丈夫並未有經濟的急迫性,則妻的經濟資源反激發壓制妻的「性別矯飾」機制,造成妻的權力妨礙。再者本文分析治療者對夫妻權力造成的影響,治療者透過促進平等對話與夫妻合作的形成,影響個人在規範力支配下,有更多元的性別表現與個人抉擇。

  • 期刊
  • OpenAccess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以日常情境中親子間的實際衝突為研究標的,深入探索親子雙方在衝突過程中的知覺歷程,並希望能進一步發現衝突之所以會循環發生的運作機制。本研究以兩對親子為研究對象,先用錄影機錄下親子衝突,再以回顧錄影帶並配合深度訪談方式,進行資料搜集。從研究結果得知,親子間的衝突歷程大致包含「衝突醖釀」、「衝突引爆」及「衝突緩解」三種狀態,而且此種歷程會在一次衝突事件中多次循環發生,直到雙方不再互動為止。在衝突之中,親方的知覺主要包括「期待與忍耐」、「發火」及「熄火與解脫」;而子方的知覺則包括「受迫與無奈」、「謹慎掃描」及「避免再觸地雷與解脫」。最後,本研究發現衝突之所以會重覆發生並形成越演越烈的循環現象,與衝突雙方僵化的互動模式及家庭系統運作有關。

  • 期刊
  • OpenAccess

「中年轉換」系指發生於個體40歲至60歲之間內在與外在的轉變,中年轉換發生於女性身上,部分學者抱持「中年危機」論,探討更年期和空巢併發症等女性身心與角色變化;然而持「中年轉機」論者亦不在少數,認為中年轉換提供女性揮別過去與開創未來的契機。中年轉換究竟是危機還是轉機?此議題如何在臺灣女性身上展現?研究者帶著對「中年女性」的好奇,開始一段認識中年女性的旅程。這篇生命故事呈現的是一位中年女性的生命史,發現驅動她生命階段更替的力量並非只有生理上的改變,還有生命事件彼此的扣連;其次,女性面對中年轉換可以有更多樣的面向可供探討,而非只局限在更年期與空巢期這幾個議題。本生命故事其實一併呈現了兩位女性的故事,一為受訪者朱女士,另外也呈現年輕的研究者對於「研究」本身的省思,並誠實記錄研究框架的建構與解構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