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3.32.230

大專體育學刊/Sports & Exercise Research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 Ainosco Press,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修訂Conroy、Motl和Hall的健身運動自我呈現量表(Self-Presentation in Exercise Questionnaire, 簡稱SPEQ)為中文版,以有氧舞蹈班學員、健身俱樂部會員、大專學生及一般從事健身運動的民眾為受試者檢驗其信度與效度。本量表經因素分析、項目分析後,顯示本量表由「自我呈現的動機」與「自我呈現的建構」兩個因素構成,所能解釋總變異量為50.31%。本研究結果發現:一、刪除(1題)後具有可接受的建構效度;二、兩個分量表的Cronbach α係數分別為.77及.82。整體而言經修訂後之中文健身運動自我呈現量表各向度具有可接受之信效度。

  • 期刊

目的:分析國內選手採用旋轉式鉛球投擲技術與背向滑步式鉛球投擲技術動作之運動學參數,並比較兩者之間的差異。方法:使用3D攝影分析,兩台Redlake高速數位攝影機(125Hz)同步取記錄鉛球選手的三維投擲動作資料。所得的影像資料由Kwon3D 3.0動作分析系統進行數位化、直間線性轉換(DLT)與各運動學參數的運算。結果與討論:背向滑步式投擲技術在開始傳遞階段的鉛球速度較旋轉式快;旋轉式的後半段(傳遞期、最後用力期)速度改變較背向滑步式的大;旋轉式投擲技術的身體角動量從開始到結束均較背向滑步式大;旋轉式投擲動作的鉛球高度及身體重心高度較背向滑步式高;旋轉式投擲技術的鉛球及身體重心運行總長度較背向滑步式長。背向滑步式投擲的滑步階段之鉛球速度較旋轉式投擲的跨步階段快,而在最後用力的後半段到鉛球離手,則是旋轉式的較背向滑步式的快;旋轉式投擲動作獲得較背向滑步式投擲動作多的身體角動量。結論與建議:建議想從背向滑步式改練旋轉式投擲的鉛球選手們,能先加強身體旋轉的穩定,度再注意各肢段的旋擺增加身體角動量,藉由旋轉的力學優勢,提高咄手速度,增進成績表現。

  • 期刊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女子快壘打擊動作之運動學與動力學參數,藉由對打擊動作深入的瞭解,以發揮高度的運動技術及提升訓練效果。以台灣師範大學女壘隊7名優秀選手為施測對象。利用兩台Redlake高速攝影機(250Hz)與測力板(1000Hz)同步擷取打擊期間之運動學與動力學參數。實驗結果發現,擊中球瞬間之後腳膝角度125.5±7.09(deg),前腳膝角度平均159.1±5.44(deg)。球棒棒頭最大速度出現在擊中球之前平均0.03±0.003(秒)。而球棒達最大速度之時,打者左右大腿產生之力矩占全身各部位力矩和約32±9%,而軀幹所產生之力矩則占全身力矩和為44.39±13.95%,所以軀幹的強化對提昇球棒速度有絕對的幫助。關於雙腳之地面反作用力,打者在後擺期將重量大部分先集中在後腳,隨著打擊動怍身體之施轉,逐漸轉移到前腳。在擊球瞬間,前腳與後腳Fz值之比例為3:1。此實驗結果與Messier(1985)之實驗相符。

  • 期刊

步態分析(gait analysis)一直是被應用在臨床骨科、復健工程和生物力學等研究。從以往的研究中,並沒有文獻針對連續步態週期中之參數進行學童背重率分析,而國內更是鮮有這方面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藉由步態分析跑台(Gaitway TM)獲取學童行走中不同背重率之動力學數據,以探討其步態參數之變化,進而找出適當之背重率。受試者為10名國小男性學童,其身高和體重分別為144.4±6.55公分、39.4±7.79公斤。在整個實驗的過程中,每位受試者隨機背負0%、7.5%、10%、12.5%、15%及20%等不同的背重率進行測試,透過跑步機上發射器光束送出,打到右足光片反射,使測力板開始收集資料,再利用生物力學分析軟體(BioWare,1.08版)獲取步態參數之資料。實驗結果顯示,學童在六種不同背重率下對時間和力量等步態參數之影響,並未達統計上之顯著水準。但本研究根據步頻、下肢支撐時間和站立期衝量之參數分析發現背重率從15%開始,各參數具有明顯改變之趨勢,因此15%之背重率應可做為判定合理背重率之臨界負荷。

  • 期刊

本研究以2003年世界女排大將與賽12支球隊為研究對象,針對預、複、決賽中,共32場的各隊交互比賽之得分與非得分之球技成效資料進行探討,旨在瞭解世界女排一流選手於比賽中,不同球技成效表現和勝負間的相關性,藉以提供從事研究排球運動學者及訓練球隊的教練,做印證與參考。本研究之資料經由統計學上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後發現:球技表現與比賽勝負呈顯著性相關者,主要有;扣球、攔網、接發球和救球等技術成效。而勝負隊伍之間,勝隊優於負隊之球技成效表現,其成效差異值大小,依序為接發球7.92%、扣球7.61%、攔網6.26%、救球4.36%、舉球2.91%、對方失誤2.68%、發球1.12%。

  • 期刊

本研究之目的旨在了解亞洲男子排球四強之接發球形態與效果是否有差異?研究對象以2001亞洲男子看球四強挑戰賽之六場比賽為內容,研究工具為自編之排球接發球形態與效果記錄表,資料分析的方法有二,一為描述性統計,以次數及百分比的方式說明各隊接發球之形態與效果;另一為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用以考驗各隊接發球形態與效果是否有異。研究結果指出:一、在接發球形態方面,韓國隊及中華台北隊自由球員接發球比率佔50.3%以上,中國隊以及日本隊自由球員接發球比率佔36.7%。二、在接發球成功率方面,各隊自由球員接發球成功率皆超過81.3%,除中華台北球一般球員接發球失誤率方面,各隊自由球員接發球成功率皆超過81.3%,除中華台北隊一般球員接發球成功率為60.8%,其他各隊一般球員接發球成功率超過77.5%。三、在接發球失誤率方面,各隊自由隊員接發球失誤率低於4.0%以下,除中華台北隊一般球員接發球效果方面,中國隊整體之接發球優於中華台北隊;在自由球員方面,各隊自由球員之接發球沒有差異。在一般球員方面,中國隊、韓國隊及日本隊一般球員之接發球皆優於中華台北隊。

  • 期刊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套數學模式,模擬單打比賽平擊球之發球與接發球的攻防關係。研究方法:第一步驟,使用攝影方法分析一位網球選手接發球的反應時間及回擊時間,再運用Splines曲線函數模擬選手三度空間的接球防守空間。第二步驟,建立網球平擊球之飛行數學方程。第三步驟,以C++電腦程式語言將步驟一、二建立之數學模式,確實可以擬發球與接發球之間的攻防關係,且可以發展成為應用軟體,提供給受測選手在賽前進行模擬分析。

  • 期刊

Purpose: To verify the position of the cervical curvature C-7 as an rotation center during a golf swing by examin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isplacement of rotation center and the hitting accuracy of a ball on the club face. The position of the rotation center was defined as the ”top spot one the axis” because it happens to be the apex of the rotation axis, and it was assumed to be the steady point during a golf swing. Under this assumption, there are two main factors that control the accuracy of hitting a ball on the sweet spot of the club face. One is the stability of shoulder (trunk) rotation indicated by the least displacement of the top spot on the horizontal plane ”rotation stability”, and the other is the correct height of the top spot on the vertical plane to be the correct length of swing radius as to hit the ball on the club face. Horizontal axes(X1, X2, X3) and vertical axes (Y1, Y2, Y3) were established to mark on the club face (sweet spot area was X2Y2). This was then used to record the ball tracing areas. (2) The image displacement of the rotation center (top spot). Four varsity players and four beginner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Each subject swung the golf club 40 times. They dressed in black tighten wear and sliver marks were attached to their neck around the C-7 and also on two shoulder points to be used as reference points for pictures taken by the digital cameras (1/120sec). The superior view camera was to observe the rotation stability of the top spot on the horizontal plane and the posterior view camera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height difference of the top spot on the vertical plane. Images of the rotation center were digitized by Ariel Dynamics software system APAS. (3)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SPSS for Windows 8.0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variation (difference) and correlation of the rotation stability and height difference of the top spot between the inside and outside sweet spot. Reslults: Pearson's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5)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otation stability and hitting accuracy as well as between the height difference and hitting accuracy.

  • 期刊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自製技擊反應動作時間訓練器對於空手道選手在對打第一反應動作時間上是否有實質的幫助。本研究是以長庚大學空手道隊學生14名為受試對象,平均年齡21.07±1.59歲、身高 165.50±9.61公分、體重 59.86±9.48公斤、學習時間 1.93±1.07年。實驗方法是以受試者個人身高之比例為打擊目標距離,打擊目標共計12個得分區域打點,以22次的訊號亮燈給予選手打擊,並由馬錶數據來觀察選手的第一反應動作時間;實驗天數共計14天,第1-7天先讓選手熟悉練習自制技擊反應動作時訓練器後,以第8天開始為前測日,前測結束後,以同樣的的實驗方法再密集訓練5天,第14天為後測日;測試方式分別為前測實驗及後測實驗;實驗結果發現,選手們在透過自製技擊反應動作時間訓練器之訓練下,第一反應動作時間能力及打擊目標準確度均顯著提升。本研究是希望透過自製儀器設計,發展出一套較適合技擊運動之反應動作時間訓練儀器,同時也期望此訓練儀器能對技擊選手在第一反應時間訓練上有所幫助,並提供技擊項目一個反應訓練的參考。

  • 期刊

本研究旨在探討優秀射箭選手在拉伸展至放箭瞬間各相關肌肉表面積分肌電圖在各距離表現的關係。以參加第14屆南韓釡山亞運選手男女各4名作為受測對象,平均年齡、身高與體重分別為19.25±1.98歲、169.50±6.72公分、68.00±7.76公斤。每位選手均需接受30M、50M、70M等不同距離,各12支箭的模擬比賽情境,並從每次射箭動作流程中擷取受測選手的右T2斜方肌、左T2斜方肌、右T3斜方肌、左T3斜方肌、右三角肌、左三角肌、古屈指肌及右肱橈肌等八個主要相關肌肉部位的表面積分肌電圖(IEMG)。根據每支箭所得的IEMG,依放箭前三秒及完整動作判定穩定放箭的有效時間,並以肌電訊號量化資料進行無母數統計之弗里曼二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處理,比較八個肌群IEMG表現與各距離之間的關係 ,統計值顯著水準定為α=.05。研究結果發現:一、影響拉弓伸展動作與放箭瞬間的主要肌群之用力大小依序為右三角肌、右T3斜方肌和左T2斜方肌。二、左T2斜方肌及右T3斜方肌在70M、50M與30M三個距離中會有不同拉弓伸展動作的用力程度,但以整體肌群之平均IEMG值而言,參與拉弓伸展動作之肌群並不會隨著射箭距離越遠,肌群用力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