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6.190.167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新竹少年刑務所官宿舍群,作為新竹少年刑務所附屬設施一同建成於日治後期1940年代。戰後國民政府來台,新竹少年刑務所經數次改制為內政部矯正署新竹監獄(簡稱竹監),持續作為服役中的監禁設施。竹監旁的官宿舍一併承接使用至2006年,國產署收回產權。2012年竹監提出遷建計畫,預計騰空官宿舍群的建築體,進行全區拆除。新竹市政府也起意提出「新竹監獄暨中正棒球場週邊地區更新案」,意圖將此基地作為都市更新基地。竹監官宿舍群面臨拆除危機,導致官宿舍群襲產保存行動發生。2013年一月,官宿舍群全區提報登錄為歷史建築,此後自2013至2019年,管理單位新竹市文化局,遲遲未能提出合適的修繕及再利用規劃。 本研究以文化治理觀點探討官宿舍群的尷尬處境,將宿舍群視為文化治理的施行場域。解構場域中的政治經濟運作與權力結構,地方政府作為場域中的權力方,能選擇性的使用襲產空間作為空間實踐策略。能提供歷史風味的空間消費需求、城市競爭的文化資本等等具價值的襲產,成為被優先規劃使用的區域。其他難以提供資本積累價值的襲產空間,則被持續邊緣化無法得到合適的使用規劃。 襲產保存運動作為場域中的對抗力量,面對拆除的壓力,選擇以爭取文資法的制度身份,作為保存襲產實體空間的手段。保存運動雖成功爭取官宿舍群的實體空間保存,卻未能提出民間版的再利用計畫。在空間再利用與經營階段,動能逐漸裂解,失去空間使用的主控權。 分析新竹監獄官宿舍群的保存經驗,本研究指出在文化治理場域中,保存運動者過於依賴襲產制度工具,反而容易失去空間使用的主導性。襲產制度也提供地方政府更多的主權,策略性的使用或不用襲產空間來達成治理目的。保存運動者與地方政府,在場域中共構而成社會結構型態,使襲產使用更為商品化與資本化,成為地方治理中優雅的「造橋鋪路」。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中國的第39處世界遺產——「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為案例,觀察世界遺產政策、指定與執行過程,也是遺產的社會與政治的過程。此案例不僅是因應《凱恩斯蘇州決議》發展出的中國式申遺模式,也是中國首次橫跨2009及2010年兩屆世界遺產委員會,透過遺產論述更改而登錄《世界遺產名錄》的個案。 為了分析「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社會與政治過程,本研究指出以中央政府為主導的抽象化的遺產論述,與在分稅制框架下,地方政府以「天地之中」帶動地方產業轉型的力量,在執行遺產地的保護與地方發展之間所產生的問題與困難。而原來在地方發展上扮演關鍵角色的少林寺,隨著世界遺產的指定,更是使得「天地之中」中的少林寺建築群相較於其他遺產地,有著壓倒性汲取集體象徵資本的能力。也因此,少林寺與地方政府之間,文化資本化之間的利益爭奪,是非不斷。 因此,透過此案例,可以看到遺產保存在中國,其執行過程,如何既是對抗創造性破壞,也同時異化為創造性破壞本身。並且,作為象徵符號再資本化過程中所展現的問題與矛盾,它可提供反思,並引以為鑒。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