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7.178.133

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淡江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文以國內之股價指數與指數期貨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期間取自2007年1月1日開始至2011年12月31日,計有1244筆日資料觀察值及255筆週資料觀察值。利用DCC-GARCH模型估計出日避險比率後,運用日內資料評估以變異數及風險值為基礎的週避險績效後,試圖以基差、未平倉量、VIX、波動率、不同交易人交易情況等因素分析對週避險績之影響,找出那些對期貨避險有著較重要的影響因素,以利交易人能利用重要因素快速的找到投資決策。 實證結果發現現貨成交量、期貨成交量、現貨波動率對避險績效有顯著為正的影響;另在期貨波動率亦是顯著,但其相關性卻是負的。在不同類別交易人等因素發現,以變異數衡量避險績效時,個別交易人淨變動量、外資淨變動量、外資淨買超3000口以上、恐慌指數都是顯著的;以風險值衡量避險績效時,外資淨買超3000口以上、外資淨賣超3000口以上及恐慌指數變動率都是顯著的。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美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的S&P500 指數期貨、COMEX黃金期貨及NTMEX西德州原油期貨來進行對其現貨市場的避險,研究期間取自200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止。運用不同避險績效的衡量方法,包括變異數(Variance)與半變異數(semi-variance)、風險值(VaR)、條件風險值(CVaR)等來估計OLS、CCC-GARCH、DCC-GARCH、使用ARJI調整後之CCC-GARCH及DCC-GARCH等避險模型之樣本外避險績效。 實証結果顯示在S&P500或是西德州石油的日及週避險績效上,調整前之避險績效大多優於調整後,此與Hyde, Nguyen and Poon (2008)結果不一致。可能原因為研究的標的為股票的投資組合,且其估計的資產個數很多,為MSCI 34個不同國家的指數,其相關性較低。在黃金的避險上所得到得結果則與Hyde, Nguyen and Poon (2008) 結果一致,不管是在週或是日的避險績效上都是調整後的模型優於調整前。另在逐日避險跟採用週避險策略並無太大差別。但投資人考慮的下方風險,採週避險策略下,則調整後之模型會比沒調整前之模型,更能提供此類投資人更好的避險績效。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美元指數及新台幣匯率對臺灣加權股價指數資料為研究摽的,利用非線性模型架構,分別研究美元指數、新台幣匯率與台股之間之長短期因果關係。在研究方法上,採用以Enders and Granger(1998)門檻自我迴歸模型(TAR)及動差門檻自我回歸模型(M-TAR)進行門檻共整合檢定,並進一步利用Enders and Granger(1998)及Enders and Siklos(2001)門檻誤差修正模型(TECM),來探討變數間的長短期非對稱因果關係。 本文實證結果: 就門檻共整合檢定方法檢定模型均是以TART模型為最適模型。依該模型結果發現美元指數在長期間對股價有門檻共整合關係,新台幣匯率則無。考量修正模型以後,在探討二種匯率與股價短期動態關係方面,匯率與股市不互為影響。而在短期因果關係方面,美元指數與新台幣匯率變動對股價的影響為反向,即美元指數及匯率上升,台股下跌,惟美元指數較新台幣匯率與台股較為强烈,有顯著的領先關係,而短期間台股對匯率無領先關係作用。最後,在長期因果之下,無論美元指數或匯率對台股上下區間都有非常明顯的領先關係,短期間台股也會對美元指數及匯率產生些微影響;只是存在不同的區間。而在長短期因果檢定中皆發現無論長期或短期,美元指數及新台幣匯率均會影響股市,完全證實了傳統理論,匯率走勢影響股市的變動進而影響經濟的成長,其中以美元指數較匯率關係顯著且具有領先股市的關係。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採用NBINGARCH(1,1)計次資料模型分析交易人行為對日內股市漲跌的影響,以機構投資人(外資、投信、自營商)買賣超餘額、融資餘額變動率、融券餘額變動率等變數,探討其分別對於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大盤、開盤後一小時、盤中、收盤前一小時之上漲(下跌)次數是否具有顯著性的影響。 實證結果發現:1.外資在大盤下跌(上漲)時會增加(出脫)持股的負向回饋交易,與其他交易人受大盤下跌(上漲)影響反而有恐慌性賣出(買進)之行為有所不同,而且在收盤時段,以及開盤時段大盤下跌時的日內效果特別顯著,推論其握有私有資訊。2.投信則與外資相同,與收盤時段上漲(下跌)次數有顯著負向(正向)關係,推論其也具有私有資訊,但與大盤上漲(下跌)次數不顯著。3.自營商雖然同為機構投資人,卻有不同的表現,與大盤,以及開收盤、盤中時段之上漲(下跌)次數有正向(負向)關係,漲時助長、跌時助跌之正向回饋交易,推論其為雜訊交易者。4.融資餘額變動率常被作為散戶投資情緒的觀察指標,其與大盤、開收盤及盤中時段之上漲(下跌)次數呈現顯著正向關係,所以認為散戶為雜訊交易者。5.融券餘額變動率僅與收盤時段之下跌次數有正向關係。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台灣50ETF及美國SPDR為主要研究對象並以大盤指數及利率為解釋變數,研究期間取自2007年11月1日至2011年10月31日止,並將市場區分為多、空頭期間。以GJR GARCH模型探討台灣及美國ETF市場於多、空頭市場下其大盤指數報酬及利率對ETF報酬之序列關係是否存在差異性,並實證台灣與美國ETF市場是否存在波動不對稱性,及於多、空市場下是否存在差異性。 實證結果顯示,台灣及美國市場其大盤指數報酬對ETF報酬確實具有高度正向影響關係。在全樣本期間及多頭市場下,台灣及美國市場其利率對於其ETF報酬均呈現正向影響關係,並無差異;但於空頭市場下,台灣與美國市場其利率對ETF報酬之影響則存在差異性。波動不對稱性方面,美國ETF市場無論於多頭或空頭市場均顯著呈現非預期負向訊息對市場所造成之波動大於非預期正向訊息,市場存在波動不對稱;而台灣ETF市場於空頭期間實證結果則不具顯著性。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比較分析定期不定額與定期定額兩種投資策略,何者為指數型基金定期式之較佳投資策略。 本研究以寶來的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基金及中華郵政定存利率做為研究對象,選取期間自2004年12月至2011年12月止的基金淨值資料及中華郵政一個月定存利率資料進行分析,各策略投資持有期間分別三個月、六個月、一年、二年、三年、五年,並分別針對基金、定存,以及(基金+定存)之組合進行統計。 結果發現定期不定額之投資基金策略平均報酬多大於定期定額之投資基金平均報酬,但定期不定額實際投資在基金之絕對金額小於定期定額,故若考慮資金機會成本(即剩餘資金存定存),即在相同投資成本之基礎下進行比較,可發現定期不定額(基金+定存)組合之平均報酬並不一定會大於定期定額(基金+定存)組合之平均報酬。

  • 學位論文

根據歷史的研究報告針對技術分析有效性,有許多研究對於買進持有策略是呈現顯著的效果,亦有呈現失敗的例子,似乎在各項研究報告中,研究期間長短、樣本標的、參數依據…等都會影響到最後的研究結果,所以在撰寫此論文之前提是此研究假設技術分析中的移動平均線(MA)對於台股是有效的,而且可以在長時間的操作中依選時的優異能力超越買進持有策略。 於是此研究對於文獻資料的比對與探討就更加著重於移動平均線的用法,將原來在市場慣用的移動平均線之參數稍做修正,以台灣股票市場上市、櫃公司共計189家為採集樣本,選股條件基礎以總市值前1、2名,週轉率前1、2名,績差而波動度高之前1、2名,選取樣本在同一產業以1~6檔為原則,資料期間自2002年1月2日至2012年1月18,以報酬率進行分類比對,以證實42MA操作策略可以超越買進持有策略,並在移動平均線的選時策略中,可以有效的選出最佳波段操作標的。 在此份研究中將42MA操作策略與買進持有取樣做比對,得到幾項論證結果: 一、以42MA操作策略的綜合績效可以得到優化的效果,勝過買進持有的綜合績效。 二、對於產業進入成熟期、衰退期、經營者的道德風險,在股價領先反應的狀況,42MA操作策略能有效避開下跌風險,維持穩定總報酬率。 三、對於低波動、穩定的EPS與股利政策、較高淨值者,執行買進持有策略,其績效會優於42MA操作策略。

  • 學位論文

在企業聚焦核心事業以及修正多角化策略的浪潮下,企業分割已成為近來企業進行經營績效以及組織重整的重要工具。因此,本研究以國內上市公司為樣本,以西元2002年至2007年12月底為研究期間,探討上市(櫃)公司分割後,其母公司長期投資績效與長期營運績效。研究結果顯示在分割後股票通常存有正向累積異常報酬。而企業的分割活動通常可以改善公司獲利能力與償債能力。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針對公司分割進行探討,企業進行分割活動,長期營運績效分析結果顯示獲利能力逐年上升,且高於同業。分割後公司營運績效之資產使用周轉率會降低,其餘獲利能力與償債能力好轉,但仍不具統計上之顯著性。最後,結果顯示台灣上市(櫃)公司進行分割活動後之投資效益,並未出現顯著之變化。

  • 學位論文

台灣股票市場隨著外資的加入與散戶投資人的投入,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的有效性在海外證劵市場爭論不休的論點,在台灣亦浮上檯面。翻開諸多海外文獻,其中濾嘴法則為主要用來探討技術分析是否有效之工具。本研究使用2002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的股價資料,以台灣50指數與台灣中型100指數成份股為樣本,驗證濾嘴法則在台灣股票市場交易之有效性。 實證發現,單獨使用濾嘴法則雖可取得正報酬但仍無法勝過買進持有策略,然而採用雙濾嘴策略下,可有效提升績效並勝過買進持有策略,濾嘴法則並不適用於所有產業與各種波動類型的股票,在波動性高之個股使用濾嘴法則有較佳之績效。實證顯示濾嘴法則在台灣股市場具有效性,表示台灣股市不具備弱式效率性。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是在探討台灣上市公司在發行國內可轉換公司債後的長期投資績效與長期經營績效,樣本為1988年至2006年,209家首次發行國內可轉換公司債的上市公司。採用「累積異常報酬法」、「買進持有異常報酬法」、「曆月時間投資組合法」及「因子模式曆月時間投資組合法」來衡量樣本公司的長期異常報酬;在衡量營運績效方面採用杜邦方程式之五項營運指標,分別為總資產報酬率、股東權益報酬率、純益率、總資產週轉率、權益乘數,並以產業別和自身移動二種不同基準來進行比較分析。由結果可以歸納出下列結論: 1. 上市公司在發行國內可轉換公司債後,其股票長期平均投資績效表現不如基準報酬。 2. 上市公司在發行國內可轉換公司債後,對於其未來之經營績效將有負面之影響,且經營績效普遍劣於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