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2.195.24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環境保護已成為跨領域的議題。從永續發展、生態規劃、能源、減廢與環境的思潮,隨著經濟成長、社會發展與道德需求,逐漸的融入人類的生活。 綠建築是目前政府推動的重要政策,也是全球永續生態發展的課題。我國自1995年起規範建築物的節約能源條款,迄今的綠建築分級評估制度,逐步的將綠建築設計法制化。 綠建築是順應人性,利用地方特色與文化背景,表達自然與人為之間的和諧。如何在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且獲取節能環保的平衡,同時又能符合法令規範的限制,是設計規劃者重要的任務。 本研究擬藉由實務操作案例,討論設計規劃者在綠建築設計之操作過程中,與綠建築規範及主管機關審查間所面臨之課題,分析法令與實務操作之介面,以資料的彙整與案例的分析內容相互對照,歸納綠建築設計手法與法令間之落差,希望研究成果,能提供後續法令研議及案件執行之探討與參考。

  • 學位論文

迪化街為台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歷史街區之一。根據現場修復狀況及申請修復之報告書內容,發現其中有關四柱三窗立面的法令規定仍有許多疑點。 過去的文獻對於街屋立面多著重於裝飾手法以及沿街風貌的探討,鮮少針對構造方面做討論,因此本研究以構造角度建立出一套分析方式進行現況調查,建立完整的資料庫,並找出四柱三窗立面構件的規則性。 將法令所規定的比例套用於實際案例,本研究發現不符合的案例佔多數。因為法令對於立面式樣的分類、構件範圍的界定、比例的相互關係、構件的組合方式,未說明詳盡以致於修復仍產生許多比例問題。 經由彙整的資料結果,本研究針對各種式樣、類型、構造組合模式、比例範圍以及與鄰戶交接方式,提出一套適用於立面新建或是部分修建的設計內容及程序,並實際以案例進行模擬。 從研究中發現,四柱三窗的構件規則不只是一套水平方向的數字比例規定,還應包含垂直方向的構件開口比例,以及從剖面角度來探討構件的連接關係。本研究建議未來法令朝立面的式樣類型、構件組合方式及比例關係等方面作調整,發展出更適合迪化街四柱三窗立面修復的參考依據。

  • 學位論文

近年在環境保護成為顯著的社會課題及政府推動節能減碳的政策下,有關製造行為如何減低對環境的破壞成為必須面對的課題。另一方面因生活品質提升的情況下,在建築室內裝修中使用複合式材料,亦可能產生廢棄物無法減量之疑慮。故本研究乃利用解體方式,瞭解工業化建築組件之固體廢棄物的分類與比例進行探討,由靜脈物流階段進行建構資源循環效率體系並減少環境負荷。 本研究主要先瞭解「靜脈物流」、「環境負荷評估系統」、「資源循環效率」等文獻歸納整理,建立本研究之環境性能評估,並以「系統廚具」為研究對象,比較分析材料之環境負荷差異。其主要目的建立系統廚具環境性能評估,將研究評估方式提供系統廚具業者得以在靜脈物流階段可瞭解端末處置,對所造成的環境負荷加以量化評估。 經本研究成果與研究貢獻在於提供系統廚具業者資源循環效率的耗能數據,以便於日後減碳政策制定;並提供系統廚具生產責任與實體性責任方式,拓展產品新競爭力之利基。

  • 學位論文

台灣產業因時代的進步及產業的轉換而產生轉用或廢棄的情形,使原本存於都市空間的歷史脈絡與社經關係面臨改變,經過時間的洗禮,這些產業的空間與行為逐漸被現今所遺忘。本研究基於文化產業再活化,及改善現有建國啤酒廠與周邊社區互動的情形,此兩點考量,希望能達到產業的再活化並改善周邊社區居民的生活空間,達到一個互利共存的互動介面,而提出以人為介質的「社區互動介面」,以空間為介質的「空間聯繫介面」,以活動為介質的「活動參與介面」。 回歸主流思潮下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幾乎都以社區為訴求,藉由社區民眾的草根力量,透過溝通、互動與體驗,不但保存了歷史的記憶,也延續了文化產業空間的活化與再利用,而且增加了民眾對於文化產業的記憶,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為了與全球化相抗衡,文化產業結合社區而創造出不同的特色,經別於其他地區不同的獨特性與多元化,達到文化產業的活化效果。 二、藉由社區互動介面、空間連結介面、活動參與介面的強化,使得文化產業與社區之間的互動能夠提升,增加社區居民與啤酒員工跟遊客的共同記憶,經由不同族群的交織而繁衍出創意的城市。 三、調查結果為空間聯繫介面為首要重點,要踏出互動的第一步,應從實質空間改善進而影響社區互動介面,而提供一個富有彈性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