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3.20.57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台北市的工業化歷程始自日治時期,隨著產業外移、經濟型態轉變與都市擴張,讓整體產業環境與都市空間改變。本研究主要從都市空間和產業發展視角來觀察與解讀台北市工廠廠區周邊都市空間的演變與轉型歷程,並且從都市發展層面,探討空間轉型影響的因素和內在機制。在產業轉型同時,政府的都市空間規劃也發揮了根本性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國營和民營企業也有重要影響,兩者所同步進行的空間優化布局等,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讓都市空間改變。 本研究之重點為“都市空間演變與產業的變動及都市計劃政策是如何相互影響”並觀察工廠周邊空間演變與轉型,試圖歸納出不同之空間發展型態模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多數研究證實,良好的都市風環境能有效達到降低都市熱島效應,提高環境品質。隨著都市高密度發展,如何兼顧永續與環境平衡,並創造良好的都市風環境成為建築規劃時的重要考量。 「騎樓建築」為臺灣地域性建築語彙特色之一,也是臺灣常見的建築文化景觀。騎樓建築於都市中提供行人避風雨、防曬的半戶外舒適空間,也保有良好的通風環境,但伴隨現代大樓建築的興起,騎樓建築形式逐漸被無遮簷人行道取而代之。為瞭解騎樓建築於亞熱帶地區的重要性及影響性,本研究選擇兩種不同尺度的歷史街屋與現代大樓騎樓建築為研究對象,透過相關文獻整理探討不同騎樓建築型式與街谷H/D尺度對戶外風環境影響與其重要性。 研究採用Testo480環境檢測儀器進行戶外空間的風速、溫溼度等量測;再搭配電腦數值模擬之工具Ecotect Analysis解析騎樓建築外部環境風場及風環境舒適度。研究結果顯示,透過量測與模擬比較分析,建築與街谷H/D尺度較大者,風速也較大,但騎樓空間容易受太陽輻射熱直接影響。由此可知騎樓建築空間能保有穩定的風環境且有效減緩戶外輻射熱的影響,並提供行人行走的良好中介空間,是亞熱帶地區佔據重要地位的建築形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全球高齡化趨勢下,高齡者的問題需要被重視,台灣截至2014年1月底為止,高齡人口數占總人口數的11.57%,預估2017年會邁入高齡社會(Aged society),要使高齡族群在晚年能夠健康活躍的生活,生活環境和空間規劃勢必成為都市中重要的一環。本研究統計高齡者在都市中的步行空間與生活路徑,藉由外出活動型態、步行範圍時間與步行環境等因素,了解信義區高齡者的活動狀態與類型,並以高齡友善城市指標中的室外空間和建築(Outdoor spaces and buildings)指標來進行檢驗。 本研究以信義區22位高齡者為研究對象,以GPS紀錄、觀察法、深入訪談法等研究方法,探討高齡者外出活動類型、活動項目、場所設施、步行環境等影響因素,提出信義區步行空間需求及改善項目。研究結果發現,信義區高齡者外出步行活動類型分為: 社交型、選擇型、必要型三類,活動場所有社區活動中心、商店、菜市場、廣場、公園、醫院診所、山、教會、運動中心、公家機關、大型展覽場、台北醫學大學等場所。社交型高齡者的步行時間與距離為91分鐘/天、3531m/天;選擇型高齡的步行時間與距離為63分鐘/天、2193m/天;必要型高齡者的步行時間與距離為84分鐘/天、1686m/天。社交型步行時段為一整天,特別晚上也持續有活動,活動以社交服務為主,一日外出活動時間為4時35分;選擇型步行時段分佈也是一整天,但晚上活動於社區內,自由時間最長,沒有任何限制因素影響其活動,一日外出活動時間為3時17分;必要型步行時段分佈於上午、下午及晚上,活動範圍於社區內,一日活動外出時間為1時34分,活動時間最短。 再者發現,三種類型到達活動場所的步行時間與範圍大不相同,社交型高齡者外出步行多以交通為目的,活動場所之間的步行移動以12分鐘、675公尺為可接受範圍,若超過此範圍會選擇搭乘公車當作移動工具;選擇型高齡者外出步行以交通及休閒為目的,以交通為目的之活動場所之間的步行移動以10分鐘、343公尺為可接受範圍,其間擅長使用各種交通工具;必要型高齡者外出步行以交通及休閒兩種,以交通為目的之活動場所之間的步行移動以6分鐘、145公尺為可接受範圍。以交通為目的之步行環境需求為: 美觀、街道連通性、公共設施可及性、民生設施可近性、人行空間舒適性、安全等六項。以休閒為目的之步行環境需求為: 美觀、人行空間舒適性、民生設施可近性、開放空間可近性、大眾運動設施可及性、社會支持等六項。 另外,經過高齡者友善城市指標中的室外空間和建築指標(Outdoor spaces and buildings)檢驗信義區步行環境及公共空間,需要優先改善:友善的人行空間、安全的過路道路、人行道與自行車道、休息的地方。不友善點集中在吳興市場、忠駝國宅、信園社區及周圍環境、國父紀念館、吳興街、莊敬路及松仁路尾端等地方,需優先改善規畫。綜合高齡者的活動及社會支持條件,社交型高齡者的活動場所與步行空間需求為:公共場所交誼空間、安全連通的街道空間、公車站及公車上提供訊息性支持;選擇型高齡者的活動場所與步行空間需求為:商店騎樓休憩交流坐椅、多元的運動設施;必要型高齡者的活動場所與步行空間需求為:開放空間參與性、團體合作性的活動設施。透過以上項目的建立與改善,希望能夠增進高齡者的社會支持,進而提供高齡者友善又健康的都市活動空間。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探討新建建築工程環境負荷調查,以營建施工作業階段對環境負荷的影響程度做全面性瞭解,並針對案例數據分析,以擬定出最佳化的低環境負荷方式。本論文以案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教學研究大樓新建工程」作為探討,從基礎工程至建物興建完成,針對營建施工階段的人力、機具、水電、廢棄物所產出環境負荷,進行整體性的評估。 本研究成果如下: 一、新建建築工程營建施工階段環境負荷『評估方法』為: 由新建建築工程營建施工階段找出環境負荷因子,以「排放係數法」建立評估方法,以降低施工過程環境影響,本研究以新建建築工程進行調查分析找出「場外」及「場內」之環境負荷因子,本研究列出以下要點: (一)「場外」之環境負荷因子有以下幾項要點: 1.工地現場施工人員旅次。 2.施工機具至工地現場旅次。 3.施工建材至工地現場旅次。 4.工地現場營建廢棄物清運。 (二)「場內」環境負荷因子有以下幾項要點: 1.工地現場施工機具。 2.工地現場施工臨時電力。 3.工地現場施工臨時用水。 二、新建建築工程營建施工階段環境負荷『個案解析』為: (一)以本個案新建建築工程階段,各工程階段耗能比率: 1.連續壁與箱涵工程階段,場外38%、場內62%。 2.土方開挖與箱涵工程階段,場外71%、場內29%。 3.地下結構體工程階段,場外40%、場內60%。 4.地上結構體工程階段,場外38%、場內62%。 5.裝修工程階段,場外29%、場內71%。 (二)以本個案新建建築工程階段,各工程階段碳排比率: 1.連續壁與箱涵工程階段,場外71%、場內29%。 2.土方開挖與箱涵工程階段,場外91%、場內9%。 3.地下結構體工程階段,場外79%、場內21%。 4.地上結構體工程階段,場外72%、場內28%。 5.裝修工程階段,場外66%、場內34%。 (三)以本個案新建建築工程階段,總環境負荷主要來源於「裝修工程階段」,其比率占本工程45%,主要環境負荷因子來自「人力運輸」與「臨時用電」。

  • 學位論文

印尼由數百個不同的原生種族和語言群體的。爪哇是印度尼西亞最大的和政治上佔主導地位的族群。一個共同的身份已經開發,由國家語言,民族多樣性和宗教多元化定義。 在印度尼西亞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文化。在印度尼西亞,不同的文化採取強有力的影響在其體系結構方面。今天,印尼有33個省,每個省都有傳統民居依賴於他們的文化和部落。 的Joglo房子爪哇人傳統的房子今天已經影響爪哇架構。三個在爪哇島五省用來申請的Joglo建築風格到他們的房屋建築。的Joglo的架構已被印尼歷史明顯影響。印尼豐富的自然資源已經引起外國人來作交易,以及在13世紀傳播宗教,如印度教,佛在2世紀和伊斯蘭教。它是那麼後跟三個半世紀的荷蘭殖民統治和三年半的日本殖民主義。這些歷史事件塑造了印尼作為一個整體,包括其體系結構。這也影響的Joglo的形狀和鼓勵學者識別和分類。基於Soetoprawiro理論,有七種不同類型的Joglo ,而Hamzuri發現了十二種不同的類型。每種類型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取決於函數。其中有些是用作住宅房屋,而其他公共或制度建設。 由於其高昂的維修費用,今天的Joglo主要用於政府機關或公共建築的審美價值,而不是居住的房子。 的Joglo的類型學研究的意義是發現,以重建或翻新的Joglo房子作為爪哇社會的鄉土建築的Joglo的特點。 如今,的Joglo房子被承認為印尼的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因此,它是有價值的發現和保護這種國際公認的文化遺產。隨著自然災害發生在印尼,的Joglo房子的一些建築已經被打破了。的Joglo的類型學研究發現希望可以恢復的Joglo的歷史價值和提供信息,考古學家或誰的研究人員希望進一步研究的Joglo的未來。

  • 學位論文

「合作建築」是代表了不同的專業、社群、資源的相互合作,共同解決問題、創造環境的一個過程;而「義築」則是一種將人道精神主義落實於建築的具體行動。以大專院校師生為主的合作建築團隊也紛紛在各學校落地生根,並持續於台灣各地服務。本研究之案例考量計畫背景、建築類型及建築規模之共通性,選取由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帶領連續執行之「果核再生計畫」以及近兩年由國立交通大學義築實驗室帶領執行「台東義築計畫」為本研究案例,共六案例。從中檢視「合作建築」案例的實踐經驗,並藉由經驗的累積建立資料回饋,探討未來「合作建築」的執行內容與運行模式。 以大專院校投入「義築」之合作建築計畫,除了實質的目標成果,同時蘊含社會、教育及專業三個面向之核心價值。根據本研究之實踐經驗,將「合作建築」分為四項執行目標以及執行成果: 1.以提供閱讀、文化傳承建築環境的硬體建設:本研究硬體建設成果依建築構造分類,為一竹構造建築以及五木構造建築。 2.具有集體學習教育性質的軟體活動:各案例分別於計畫執行過程當中舉行各種軟體活動課程供學童及合作建築志工參與學習。 3.以宣傳合作建築理念、招募計畫及落實開放技術理念的開放資訊計畫:本研究配合招募計畫於網路上達到宣傳之效果,但於開放技術理念的實施仍不足。 4.推動促成合作建築計畫落實的招募計畫:本研究案例皆藉由網路平台發佈經費募款及人力招募之訊息以推動計畫之執行。 本研究合作建築案例再共同的目標之下,執行過程與成果不一,乃因合作建築團隊的組成並非完全專業者帶領指導,因此在計畫期程與內容未規劃妥善情況之下,分別於執行目標出現不同的課題:首先影響的是硬體建設的營建施工過程中的施工計畫及施工進度無法掌握。而富有教育意義軟體活動課程於本研究案例創造出各種活動方式以激發學童創造力及培養志工服務學習心態,但本研究案例在合作建築計畫當中缺少對於軟體活動目標進行妥善的內容規劃,有時受限於硬體建設的進度影響,導致軟體活動無法落實。預期以開放資訊方式落實開放技術理念之執行成果也無系統性資料庫或是網路平台供需求者讀取應用。而招募計畫主要是為推動合作建築落實的目標,但在過去的實踐經驗當中招募計畫缺少對於硬體建設或軟體活動的對應,因此也分別造成經費不足、人力不足或冗員等課題。 在了解合作建築各項目標相互對應關係之後,本研究進一步擬定各項目標之計畫流程與工作項目,並將合作建築計畫的執行過程分為四階段,籌劃階段、準備階段、執行階段及後續階段,從中了解各項執行目標應於何階段進行計畫安排及各目標之工作項目之相互對應關係,最後擬定各項目標工作項目之工作要點,作為未來合作建築計畫執行之依據與運行模式參考。 的

  • 學位論文

隨著環境及能源問題日漸嚴重,各國紛紛致力於制定能源使用管制規範,降低都市的能耗問題,建築業界則推動永續設計標章,以減少對環境造成的開發傷害,目前全球總計有26個國家推動綠建築或永續設計標章。近年來,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改變了建築業界的作業流程,美國LEED推動BIM認證,減少了人力及時間的耗費,也提高了建築性能評估的精準度,促進了建築性能模擬的發展。臺灣的綠建築指標,是第一個針對高溫、高濕氣候的亞熱帶國家所制定的綠建築指標,雖有增加指標並依據不同的使用機能進行家族分類,但尚未結合業界趨勢對實際建築性能作模擬或較精準的評估。本研究以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為模擬對象,利用BIM平台對臺灣綠建築室內自然採光及太陽能板發電量進行性能模擬,透過BIM資料循環提出最佳化設計方案,並彙整國內外建築性能及數值模擬規範作為模擬標準,分析模擬標準、模擬結果及臺灣現行規範,提出BIM平台應用於臺灣綠建築評估指標的建議。

  • 學位論文

隨著全世界經濟的蓬勃發展,對能源的消耗對更加快速。全球能源短缺的問題日益嚴重,國內能源的消耗量卻不斷增加。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估計,建築物是最大的能源消耗者,其所消耗的能源和釋放的溫室氣體占全世界能源總消耗量的40%左右,使政府近年來積極提倡節能政策以因應能源短缺之問題 臺灣每年所消耗的能源有高達98%的能源需依賴進口,是個能源極度短缺的國家,加上各項能源開發與電力建設都面臨極大困難,因此「節約能源」已經是人人都無法逃避的宿命與責任,而節約能源不是強制減少使用能源,降低生活品質,正確的節約能源觀念應該是有效率的使用能源,也就是「該用則用、能省則省」。 故為提高公共與私人之既有建築進行節能改善之意願,本研究試圖從眾多公共建築物的類型之中,找出一般民眾經常使用的建築類型,做為節能改善之示範。本研究以新北市立圖書館三重分館為研究對象,研究目的是提供三重分館節能改善之具體策略。研究方法採文獻法、實證調查法及訪談法。研究內容發現三重分館在落實節能上遇到的主要問題來自於四個面向:一、建築外殼;二、空間環境;三、耗能系統;四、永續發展。針對上述主要問題,研究結論提出改善策略,提供館方及相關單位未來節能改善之參考。

  • 學位論文

聚氯乙烯塑膠類建材具耐潮不易變形、無甲醛、耐用等特性,在無燃燒的行為下,並不會產生戴奧辛,對人體造成傷害,因此在市場上佔有一定之地位,但由於缺乏完善回收機制,對環境造成重大衝擊,加上政府永續、環保等綠色政策的推動,建立完整聚氯乙烯塑膠類建材之回收機制勢在必行,如此一來便能提升產業競爭力,落實「人本健康、地球永續」的目標。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如下: 一、 由「專家學者意見」、「生產製造調查」、「回收再利用調查」、「消費行為調查」四個方向進行產業現況調查與深度訪談;並分析四種不同回收料摻配比例之產品做為依據,建立「聚氯乙烯建材回收再利用機制」,使建材於生命週期中持續循環使用,減少對環境所造成的衝擊與破壞。 二、 第一階段運用模糊德爾菲法篩選重要之評估因子,再以此為基礎進行第二階段層級分析法,瞭解各評估因子之相對權重,建構「聚氯乙烯建材回收再利用機制評估指標」,並以建材生命週期觀點劃分為:「回收再利用」、「節約能源」、「環境保護」、「安全防災」四大面向與十六個項目。 三、 聚氯乙烯回收料品質規範係參照「綠建材標章」通則評定要項基準訂定之,且回收料來源不得為來自台灣地區以外之聚氯乙烯廢棄物。 四、 聚氯乙烯建材回收料使用量基於建材物性,與廢棄物預計可回收量兩者權衡考量,建議回收料使用牆板類建材比例至少50%(重量百分比),管材類建材與保護材約100%。

  • 學位論文

都市快速運輸系統為必要交通設施,普遍以高架方式設置,逐以減少地面層交通負荷,並提供便利及縮短空間距離之功效。現行高架道路橋孔空間以多目標使用政策下,空間多為消防局、停車場、花市、玉市…等公共設施,惟高架道路設施過度重視車行,影響環境銜接,使得高架橋下形成餘留曖昧空間,無法串連地面層活動,呈現混亂狀態,反淪為都市巨型化設施連結斷層,據此,都市高架道路橋下活動不僅是行人過往通道,應為銜接都市空間序列與多元環境介質融合,更是引導都市活動媒介成為生活交織場域、串連城市記憶整體意象之要角。 光華區段以華山文創中心及光華商場為主,具有展示文化與科技雙重意象,惟 光華區段被金山高架道路切割,地面層活動被阻隔於道路邊緣,橋下空間淪為孤島,影響光華區段整體活動與建物發展序列。 本研究以活絡高架橋空間活動場域與意象連結為首要課題,藉由都市公共空間、都市活動、生態都市、都市高架道路、基地特性文獻探討與分析,歸納出高架橋空間之設計原則,並針對「金山高架橋光華區段」為操作對象,推導出高架橋之空間情境為五項:一、都市高架「眺」島;二、都會商業科技藝文創意衝擊實驗場;三、都會天空綠廊道;四、懸浮天空科技藝文會和生活廊;五、通透的高架芎孔。由以上五項空間情境論述,以更高視點洞察高架道路空間情境為下列兩項:「科技與藝文交織立體生態廊道」、「科技與藝文高架介面之交疊映像」,並定義「藝文、科技、自然交流節點」計論文之概念,最終將情境轉化為空間規劃設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