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234.83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光緒元年(1875)臺北府治設立之後,於艋舺與大稻埕間的空地創建臺北府城。清法戰爭以後,臺灣建省,由劉銘傳任首任福建臺灣巡撫,並長駐於臺北,1895 年臺灣因甲午戰爭戰敗割讓給日本,同年6月臺北城即遭占據。臺北從設立府治、建省到割日,其建設發展短短二十一年,卻因政治、軍事、經濟等因素,迅速地從農地建設成為兼具傳統行政與洋務運動特色的複合型城市。日治初期,城內清代官署身分的建築,多數經維修後繼續延用,直到殖民統治的政權穩定,另外新建建物以後,清代建築才陸續遭到拆除與改建。 本研究嘗試以文獻史料的記載,就清代臺北城內官署建築進行考證。建築史方面,首先釐清臺北城的發展脈絡,探究城內官署建築的興建沿革與變遷,並論述日治初期清代官署建築的繼承與消失;建築方面,以日治初期俱準確性、科學性的歷史圖說影像,解析城內官署建築的配置、格局及其形貌,進而討論城內官署建築的特色。研究指出,臺北府城廓的擇址,不同於傳統建構在地方聚落之上,而是於聚落旁的農地全新建造,如此一來產生了兩個現象,首先是各機構創立時,因尚無建築可用,故多以城內首建的考棚與舊淡水縣署建築群,充當各單位「中繼站式」的行署使用;其次是傳統設於城內的「育嬰堂」與「義倉」等單位,因服務對象多為市街民眾,故直到日治時期皆未遷入城內。 最後,當權者擁有城與官署的規劃設計權力,建省以後巡撫劉銘傳進駐城內,陸續引入福建省會的建築式樣與洋務運動等觀念,加上管理全臺經費的布政使司亦駐於城中,府城實質上已轉變成為臨時省會,並產生了更加貼近於清代官署規制的官署,此舉至日本政權時亦同。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童話是經過人們口耳相傳並精簡、改編成的故事,流傳全世界並隨著時代演變更改其面貌,象徵著真實世界,而其中的反派角色的原型意象反映出人性的各種黑暗面。   因為人性有黑暗面,才會創造出反派角色,其中「偽裝」是故事中常見的情節,自由的轉換身份,以達成目的。反派角色讓人們經驗了偽裝、欺騙等負面印象,達到正面的訓誡,透過童話結束時反派角色的下場(懲罰或死亡),來解決內心正面、負面兩者交叉影響而構成的衝突而成為完整的人格。   本論文擬以「誘導式結構」為操作方法,以經典童話《小紅帽》的貝洛民間版本《小紅斗篷》為主,探討反派角色的原型意象,進而理解其深層意義──人們意識中的負面印象,並轉化成空間表達形式得到「面具背後的真實」、「慾望形塑出的空間」、「服從法則的世界觀」三項推論。

  • 學位論文

臺北市近年來在臺灣社會高齡少子化,合併部分早年開發社區老化之人口遷移影響下,與社區關係緊密的國小面臨廢校問題。本研究首先透過「結構功能論」與「衝突論」觀點,進行與議題相關之「文獻回顧與分析」,並架構所需之評估層級體系基礎;繼而針對臺北市面臨國小廢校之社區進行「焦點團體訪談法」,以了解民眾意見訴求,同時蒐集屬其觀點之評估因素;彙整所有評估因素後初擬原始評估層級架構,接著以「模糊德爾菲法」進行篩選評估因素;最後應用「模糊層級分析法」獲悉具客觀、合理性的「臺北市國小廢校空間再利用策略評估模式」。經由研究成果分析,歸納結論如下:(一)在民眾集體意識下,主管機關以規劃專業,考量都市整體發展需求進行廢校空間再利用,屬結構功能論觀點定義。考量社區訴求建議,規劃朝向以社區利益為主或能平衡都市整體發展之再利用,屬衝突論觀點定義。由衝突論定義可知,社區民眾之意見訴求具關鍵性影響,有探討之必要性。(二)受測之社區民眾認為採人數規模擇定廢校尚屬合理;但於廢校後之再利用可獲更佳經濟效益,亦可成為擇定廢校因素。(三)針對國小廢校再利用,受測民眾認為應以社區利益為主,或至少可平衡都市整體發展之再利用;而共同訴求為再利用空間,能保持原有校園之開放性。(四)受測民眾認為於提供年長者活動空間並不足夠,但此乃空間分配問題,再利用並不侷限於特定為年長者使用。(五)規劃專業合併社區觀點因素,以優先保留原有建物為基本概念,首重廢校內外現況評估;次重再利用功能規劃,以朝向平衡都市發展與符合社區利益,空間具開放性空間為佳;而後為執行配套措施,著重於社區需求;最後為用後追蹤維護作業,重點亦於強化社區共同維護環境之共識。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主要在瞭解建築競圖人員應具備專業能力內涵及個別之重要程度,以期作為技職教育建築專業課程安排之參考。首先在社會現況的觀察及文獻整理後,擬定專業能力層級架構。接著以模糊德爾菲問卷方式調查專家意見,統計彙整後,建構4大評估面向,8項評估要項及21項評估因子;再透過層級分析研究法之數學運算而提出以下結論:第一層級中,「設計專業」項目權重高達48.01%,最為重要。第二層級中,「環境規劃知識」項目權重高達32.61%,最為重要。第三層級中,「空間需求及使用者行為特性」項目權重高達12.08%,最為重要。研究進行中,專家群體對於建築競圖人員之專業能力看法都將其量化彙整。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於政府組織、教學單位、從業人員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 學位論文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廣綠美化,從公園、空地、屋頂至於建物立面等地方進行綠化作業,以提升都市的綠化量,不僅使視覺觀感綠視率的提升,亦能達到減碳降溫的效果,垂直綠化儼然成為建築的新顯學。 本研究藉由文獻回顧檢視垂直綠化技術發展及相關案例應用,並分析現行國內垂直綠化的獎勵制度,歸納垂直綠牆應用之相關影響因子,並透過模糊德爾菲法篩選出專家群體決策之評估因子,進而構成具檢定效果的既有建築實施垂直綠化評估體系,再運用層級分析法專家問卷提供之量化數值,統計分析臺灣既有建築實施垂直綠化評估基準之權重值及優先順序。 研究結果顯示,在第三層級之全體專家決策中,「施作成本」0.142為權重值最高之評估項目,「隔熱與節能」0.127為整體層級排序第二、「澆灌系統」0.100排序第三、「植栽維護方式」0.081排序第四、「調節微氣候」0.071為排序第五重要之評估因子。據此提供規劃設計者完成初步既有建築實施垂直綠化評估基準與權重分配其優先考量因素之參考,或於實施垂直綠化後之改善建議,以促進垂直綠化發展,降低評估決策風險,達到永續經營的理念。

  • 學位論文

景觀生態學理論應用已成為都市規劃課題中重要研究方向,景觀指數分析方法以景觀生態學理論為基礎,運用定量技術描述景觀格局特徵,被廣泛認為在都市規劃中具有應用潛力。目前有相當多研究從建構都市生態綠網的角度來探討都市綠地規劃,但在評估地區景觀格局的過程中卻缺乏科學上的依循。 本研究以台北市南港區為研究樣區,目的為探討運用景觀指數分析方法輔助都市生態綠網規劃之方法。首先以地理資訊系統建立南港區景觀資料庫,其次透過FRAGSTATS景觀指數運算軟體,評估全區與各分區景觀格局現況課題,最後提出南港區都市生態綠網規劃方案,並量測與比較規劃前後數值變化之意涵。 研究發現,景觀指數的導入提高規劃過程的精確度,並且有效率的評估規劃方案成效。實證研究顯示,南港各分區景觀格局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以次分區為範圍進行景觀格局評估與改善,亦能達到整體景觀格局優化功效。景觀指數之間呈現高度相關性,惟其表述的側重面各有不同,須同時檢視並輔助都市計畫圖與土地使用現況圖等相關圖資,才能描述整體景觀格局特徵。

  • 學位論文

隨著臺灣經濟起飛,人民對於室內居住品質要求相對提升,造就室內裝修業近年來之蓬勃發展,成為建築重要產業之一;經業界反應,因部分室內裝修人員工程管理能力不足,造成施工誤差,進而導致工期延宕;因此,如何提升室內設計專(從)業人員工程管理專業能力及培育工程管理專業人才,是當今教育所亟需面對之問題。有鑑於此,本研究針對高職室內設計科學生應具備之工程管理專業能力進行研究,以期建構「高級職業學校室內設計科工程管理專業人員能力指標」,藉此提升臺灣整體技職教育品質,以培育具國際觀並且符合職場所需之學生,進而達成技職教育之目標。其研究成果也將提供國內相關科系作為課程安排之參考。 本研究首先將透過文獻回顧,並針對政府主管機關人員及高職室內設計科畢業之專(從)業人員進行電話訪談後,綜合文獻與專家意見歸納彙整六十項評估因子後設計德爾菲問卷;第一階段將使用模糊德爾菲法(FDM),經由效信度及正式問卷調查統計後刪除二十九項評估因子,始確立高職室內設計科工程管理專業能力評估指標之共識;第二階段透過層級分析法(AHP),建構「高職室內設計科工程管理專業能力指標」評估架構,分為四大層級,包含四大評估面向、十二項評估要項及三十一項評估因子,經效度檢驗及正式問卷統計後,取得高職室內設計科工程管理專業能力指標之權重及排序,藉此作為高職教育與技專院校教育課程銜接之參考,縮小學界與產界對室內設計工程管理專業能力認知之差距。 經調查顯示,在第二層級評估面向中「施工計畫」與「公共安全衛生」、第三層級評估要項中「施工中-工序安排」及「安全管制規劃」,及第四層級評估因子「大樣圖繪製與判讀」與「人員管制」…等項目,專家群體之意見確實有明顯差異。期望透過本研究達成產學一體,各界的溝通與包容能促進產學間交流,進而達成產學無縫接軌,讓學生能學以致用,以達成技職教育之精神。

  • 學位論文

「閒置空間」的產生是因社會、經濟、自然等環境變遷影響產業結構的轉變,導致弱勢空間產生結構失序,空有一不具生命力軀殼,長久的閒置造成地區發展阻礙。「鹽寮漁港」位於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內,距花蓮市僅二十分鐘車程,自然資源豐富、海岸景觀優美,是大眾嚮往的海岸環境與慢活觀光場域,早期以捕龍蝦維生的傳統小漁村,近年因漁港防波堤工程建設不當而產生漂砂嚴重淤積,也連帶的使原有的親水設施遭到破壞,遊客親海意願降低,加上近年來的漁業資源日漸匱乏,影響漁民作業急縮,自然與人文環境變遷的雙重影響,致使鹽寮漁港地區凋零與沒落。 本研究以「誘導式結構(The Heuristic Structure)」理論為操作方法,鹽寮漁港空間為研究範圍,以永續理念重新審視漁港聯結海岸空間的聯結,透過海岸空間、生態場域、永續觀光、基地環境等議題,歸納整合27項適用於鹽寮漁港海岸空間再造的規劃設計原則,經交互建構的演繹推演出「與自然共處的教育場」、「彈奏自然的原鄉生活」、「悠然緩慢的漫遊野岸」、「接收海洋訊息的窗口」4項設計目標情境,轉化海岸漁港再造的策略與構想設計,達成地方活化發展與生態環境之教育性意義,以為未來鹽寮漁港再造研究之參考與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現今國人的休閒遊憩需求增加,為提昇國內觀光遊憩環境與設施之服務水準,讓民眾樂於在國內旅遊,提升觀光景點的競爭力,將通用設計理念導入於遊憩空間環境及設施之規劃設計中,確實有其之必要。相關遊憩空間環境與設施之建設應「儘可能滿足所有使用者之需求」作為導向,建構其友善性與可及性,讓不同遊憩族群皆能獲得更大的便利性、舒適性與安全性。 本研究以新店碧潭風景特定區為研究個案,其在2008年新北市政府為提升碧潭特定區之整體景觀與遊憩環境,進行河濱公園整建、自行車道、河岸親水空間及鄰近環境整頓等的整體規劃設計改造,以期提供更優質的休閒環境,但計畫完工後,許多民眾認為其仍有再檢討、改善進步之空間。 本文以通用設計觀點導入碧潭風景特定區之遊憩設施與環境作調查分析,並應用使用後評估方式,以文獻探討、現地觀察、專家問卷審查、使用者問卷調查、專家學者訪談等研究方法,彙整出「遊憩設施規劃設計之通用化原則與觀點」、「碧潭風景特定區遊憩者使用感受分析」及「碧潭風景特定區遊憩設施規劃設計之通用化綜合檢討」等三大研究結論,以提供未來相似觀光環境或設施在通用化規劃設計上作建議與參考,建構國內更多友善無礙的通用遊憩環境與設施。

  • 學位論文

「大學城」是以大學為核心並與周遭地區的工作、教育、研究、居住等生活機能彼此相互依賴,且校園與城市公共空間共融開放的整體生活圈。 「城市意象」為人們在親身體驗或經由閱讀與聽聞城市的外在形象後,與內在既有的經驗、情感記憶重組,最終在腦海中重新顯現出新的城市景象。 「臺北科技大學城」包括臺北科技大學、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光華商圈、建國啤酒廠與周邊的公共空間,長久以來已發展成市民工作、教育、研究、居住等生活機能相互依賴之獨特都市空間。這些地方經過長時間不同文化背景的發展,延續各時期城市樣貌與市民活動經驗,儼然形成獨一無二的大學城雛型。為確保未來大學城之建構不背離歷史脈絡,應優先釐清臺北科技大學城意象以作為未來實質經營建設之深層結構。 本論文以「誘導式結構理論」為操作方法,透過意象議題、城市與大學城議題、城市公共空間議題、北科大周遭歷史脈絡及北科大學城現況,探討臺北科技大學城的城市意象,整合歸納出18點意象因子,並分為「傳統市集生活面」、「向市民開放的城市大學」、「日治城市的工業地景」三歸結面向,最後經演繹推導出一、「時代套疊的混血市集」;二、「雜沓俱全俯拾即是的生活饗宴」;三、「貼身打造的創意生態圈」三項推論,提供臺北科技大學城未來發展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