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0.185.123

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學位論文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生物對於環境變化擁有演化優勢的調適能力,非洲納米比沙漠甲蟲即為於嚴苛環境中利用沐霧機制取得空氣中水資源之特例。過去五十年來,重要的霧收集案例多以獨立之平面網面裝置為主,若結合建築主體應用複層模式於建築外殼導入仿生沐霧機制,蒐集空氣中之水分,應有助於解決部分水資源匱乏之問題。 本研究以「誘導式結構」為操作方法,針對甲蟲仿生集水、空氣集水與建築外殼相關議題探討,歸納整合提出17項建築複層外殼空氣集水構件設計原則,其中10項適用集水構件主體,7項屬基地環境評估範疇,並仿臺灣高山高濕多霧環境進行建築外殼集水實驗驗證,考量建築外牆總厚度空氣層模組以10、15、20㎝模組為研究試體,結果顯示複層建築外殼空氣層以20公分厚度者最佳,據此以提供未來水資源開發再生及永續建築外殼設計的參考與建議。

  • 學位論文

下肢行動力的退化是導致高齡者失去行動能力的主要因素,因此下肢行動力的評估也常是高齡者健康情況的一個重要指標。因應高齡者身心機能退化的需求,如何塑造一個「安全、安心、安定」的居家環境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議題。目前高齡者住宅皆以無障礙設計或通用設計為導向,但上述兩種設計是將高齡者視為即將喪失下肢行動力的狀態而設計,對於延緩下肢行動力退化並無實質的幫助。因此,本論文提出如何讓下肢行動力退化初期的高齡者能利用其存餘的體能達到延緩行動力退化,並且在障礙期能自立生活的居住型態。 本研究以「誘導式結構理論」為操作方法,並設定「行動力退化初期至礙期的高齡者」為研究對象。經由文獻探討目前既有高齡者住宅空間設計手法,結合居家安全、自立生活的高齡者住宅設計等相關議題,歸納並提出對應空間設計的彈性變化、可變性、漸進式、替代性等13項設計的原則。冀能達到延緩行動力退化的居住空間,以供未來高齡者住宅改善之參考與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197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環境教育」一詞作出定義: 「環境教育是一種教育過程,在這過程中,個人和社會認識他們的環境以及組成環境的生物、物理和社會文化成分間的交互作用,得到知識、技能和價值觀,並能個別地或集體地解決現在和將來的環境問題。」 生態環境教育包含「地域環境」與「社會文化」兩層面,透過自然環境的體驗,獲得環境友善之生態倫理觀念,進而從中尋找自然生態及人為環境永續共存的可能性。 新北市瑞芳區猴硐地區的基隆河谷地形與礦脈古道具備文史景觀價值,本研究以該地區的旅遊條件整合生態環境教育觀點;並透過文獻探討以猴硐國小閒置舊校舍作為生態環境教育園區,提出該園區的空間規劃建議,希冀此園區成為推廣生態環境教育的最佳範例。

  • 學位論文

都市中兒童最易接觸之鄰里公園,應提供可促進兒童發展問題解決、推理、創造、概念化、記憶、分類、象徵化、計畫等認知能力之環境,而開放的自然生態環境具備持續變化的動態特質,能提供豐富的知覺體驗以及發展認知時所需的許多因子,如豐富且生生不息的生態資源、動態的氣候環境、自然材質的各種觸感氣味等。使兒童有更多機會培養創意思考的能力。 然而在都市內的鄰里公園所提供的環境,卻將自然元素與活動空間區分隔離,使得兒童於公園內的活動無法直接接觸自然。因此若能將自然元素導入公園中的活動空間,將可提供兒童更豐富的發展認知所需資源,有效提升兒童的心智發展及創意思維。 本論文以「誘導式結構」為操作方法,針對都市鄰里公園空間應提供兒童成長所需之環境做探討。藉由兒童認知發展、環境與教育、都市鄰里公園等相關議題進行分析整合,歸納出以兒童認知觀點探討之都市鄰里公園空間規劃共17項原則,並整合為知覺訓練、創造力訓練、空間認知以及自然環境塑造四個面向。最後推導出一、「讓想像盡情編織的空白園地」;二、「一座沒有路的公園」;三、「都市環境教育的搖籃」共3項推論,做為未來以兒童認知觀點出發之都市鄰里公園規劃目標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由於臺灣屬於亞熱帶氣候區,使建材之揮發性有機化合物與甲醛加速逸散,進而影響室內空氣品質危害國人健康。本研究使用全尺寸建材逸散實驗系統及實際空間建材逸散量測結果比對分析,探討推估係數使模擬結果更貼近實際濃度值。由研究結果歸納結論如下: 一、在實際空間之不同裝修部位逸散特性與貢獻程度 地板部位(矽酸鈣板+水性感壓膠+塑膠地磚)甲醛逸散濃度貢獻率為47%,天花板與牆壁部位為53%;地板部位TVOC為27%,天花板與牆壁部位為73%。 二、單一空間之建材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逸散特性之探討 由單一空間建材TVOC逸散實驗得知,前階段24小時總逸散速率為後階段25~48小時之三倍。 三、實際空間之建材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逸散推估係數之適宜性 推估實際空間甲醛逸散速率的部分,使用一階衰減模式與二階衰減模式分析之MAPE分別為8%、9%,RSD分別為34%、8%;另外再TVOC逸散速率部分,使用一階衰減模式與二階衰減模式分析之MAPE皆為21.12%,RSD皆為9%,後續比對推估總誤差量,發現推估TVOC使用二階衰減模式優於一階衰減模式,得知推估實際空間甲醛與TVOC逸散速率以二階衰減模式較有推估描述能力。 四、室內裝修完工空間建材逸散之健康風險分析 甲醛與苯致癌評估皆超出致癌風險標準,得知建材逸散確實危害健康;非致癌部分,發現甲苯總暴露量為最高,影響室內空氣的暴露危害程度。

  • 學位論文

農業社會中,先民依存著土地,種植作物賴以維生,因此祭祀土地,「土地公廟」隨處可見。在今日,由於土地公神格屬基層主管,其職能廣闊、形象親民,而其廟中多有附祀媽祖、關帝、文昌等神祉,加強了神性的職能,所以聚落中仍舊普遍存在。其祭祀並未有消失或衰退之跡象,主因其民間信仰特色,具有強大包容性,自有其應對方式以融入地方發展,組織及活動均是由地方自理,所以其發展更與地方發展息息相關。現今社會,以地方頭人勢力管理,所呈現的「現代廟宇」除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變遷,「祭祀圈」定義也隨之轉變或界限模糊;在信仰圈部分,板橋地區尚未有土地公之信仰圈產生,大部分土地公廟屬大型媽祖廟之媽祖信仰圈中之一部分。 「板橋」在都市化的快速變遷中,36座土地公廟,因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以至遷建達11座,或配合地方需要,與「公共空間」連結供地方使用達14座。在歷經變遷與發展過程中,地方里長對「地方公廟」影響最為關鍵,也為其帶來生存延續的機會。 以板橋歷史最悠久之一的土地公廟為調查對象,即埔墘福德宮,現今舉辦法會、祭祀活動最為豐富,觀察其「儀式」與廟宇運作,因屬民間信仰,無特定規範,主要以廟中主事者及所聘用之法師團為主體,儀式的進行與廟中祀神較無關聯,亦不及於建築體,以舉辦法會所設立之象徵物為儀式中心,儀式的空間不受廟宇規模、場地而有所限制,著重祈福、消災、延壽等信眾之需求。

  • 學位論文

播遷來台以及經濟的發展,大量人口湧進都市,政府為滿足人民”住”的問題於1954年至1984年間大量興建5層樓以下公寓住宅,隨時間的飛逝以及住宅生命週期,使得各系統功能下降,形成負載與供應容量不平衡的現象,再則生活水準提高科技產品的發展,為增進生活便捷與舒適,大幅仰賴電器產品;由於,室內電氣配線設計不當,電器瑕疵,電氣線路設備維護不利等原因,形成系統功能的降低,又因人們缺乏正確使用與檢視設備電量的習慣,對於設備定期維護與檢查的行動與觀念意識薄弱,無形中形成火災的因子。由行政院內政部消防署統計本研究整理從1988年至2010年6月,重大火災成因顯示電(器)32%,為所有火災之冠。再者研究顯示電氣(器)使用的過程必產生電磁波的散佈、傳送與接收,於醫學及研究表明電磁波對人體的傷害甚大;由於,人們一天在室內居住或工作的時間占據80%以上的比率,由此電(器)設備的增加,攸關電力負載平衡與電磁波對人體傷害的程度;因此,為維護住家生活的便捷、舒適、安全、健康,本研究旨在建構公寓住宅電氣(器)火災與電磁波傷害人體評估模式之權重排序。研究蒐集主題相關文獻進行分析後,初擬評估因子,經模糊德爾菲法專家問卷,並進行質與量的分析,其模糊德爾菲信度問卷有效值達100%,可靠性達0.972,均達門檻標準值以上,確立模糊德爾菲法的評估因子後,再進行層級分析法正效度問卷,最後得出層級分析法各層級整體權重與排序。其研究結果如下:專家群體決策認為,解決公寓住宅電器火災與產生電磁波傷害應從內在務實面積極性的行動來改善室內線路品質為首當要務,並建立預防性的作為,制定射頻(RF)與極低頻(ELF)電磁波規範來防止電磁波的傷害。以及選用良好的屏蔽材料來阻絕與隔離電磁波的接觸。最後改善室內線路品質應從室內線路配線品質工作提昇著手,強化電氣(器)設備預防及配線考慮因素,如短路、漏電、超載與考量幹線、動力、專用的負載容量等。並建立設備良好使用觀念與電氣(器)維護保養工作,其配線工作應採用合格條件人員施作。由上,整合專家群體決策認為首重室內配線品質與建立電氣(器)使用與維護保養的管理觀念。並重視法制規範的落實如制定射頻(RF)射頻與極低頻(ELF)電磁波規範,避免輻射污染環境人員接觸。尤其重視實務性作為,認為對室內配線品質的提昇應考量幹線的負載,配電線路的短路及電壓的穩定著手。

  • 學位論文

良好室內空氣品質第一道防線在建築外殼,本研究探討如何在規畫初期從了解外部環境、建築的音、光、空氣、溫熱環境設計,再結合應用設計手法為室內空氣品質把關,達到「源頭管理」目標;主要為室內裝修選材控制,如天花板材不含甲醛、抗菌抗裂縫之玻纖強化石膏板材的應用、石材評選前期之氡氣量測、木皮熱壓板材的穩定性及環保天然塗料,規劃後期並檢核其性能,本研究結論均符合EEWH-BC/室內環境評估表的性能基準。 另探討工程後期之工事行為,實場量測IAQ於冬末春初,室內平均溫、濕度均於我國建議值內,證實外殼之性能檢討可有效調控室內溫、濕度;健身房現場實測可知空調開啟其CO2、甲醛,其2h平均值較常溫低1.3倍,故將常溫、空調啟動,及施工後期收尾、家具進場等狀態之量測值作一分析比對,證實量測過程中現場修補噴塗行為、人員走動、窗簾測試等造成量測過程中PM10、PM2.5數值分別攀升3倍及8倍,而使用電弧焊接器具使CO值超出1.5倍,甚至影響O3,這些起因皆為「行為模式」、「採用工具」而起。 前期良好的規劃亦須落實於工區,本研究量測結果驗證除了源頭管理外,材料落實、工程進度安排更是影響IAQ的要因。

  • 學位論文

隨著國民所得提高,消費習慣改變,商業環境亦亟待轉型;傳統零售業者正面臨綜合零售業所具備商品多樣化、經營型態大型化及現代化所帶來的衝擊。政府近年來努力推動之下,許多地方零售業的經營型態亦朝向商圈的方向發展。 商圈再造計畫於民國80年起便開始著手,而目前再造過程中,無論是空間環境的改善、組織的經營、行銷的策略與政策施行方向都有待改善,實有檢討之必要。本研究範疇以大園鄉竹圍漁港魅力商圈為例,針對該計畫推動至今對現況之實質層面及非實質層面的演進與變化加以探討,研究方法透過文獻蒐集、現況調查、遊客問卷調查以及深入訪談經濟部商業司、輔導團隊、地方代表、地方組織及店家等不同面向之觀點,進而彙整歸納觀光漁港商圈再造之課題,並提出改進策略,可提供給相關單位後續推動類似計畫之參考。 研究重要發現是觀光漁港商圈再造需透過區域性整體規劃串連、依商圈環境之特性進行整體性規劃、公私合作創造遊憩資源、組織培養獨立自主運作之能力、創造獨特在地特色、建立整體統合性之相關單位、訂定後續追蹤之相關計畫,方能使商圈永續經營及發展。 商圈再造計畫為持續性的政策,在公部門方面應建立後續評鑑制度及應提供多元經費申請與補助管道;在私部門方面應保有在地特色、商圈組織應進行地方專業人才的派遣與養成,以培養獨立自主運作之能力及店家應對商圈保持熱誠,且學習學習共存共榮之營造模式。希望藉由本研究所提出的問題點,促使往後計畫在推動時能加以思考及改進,俾使觀光漁港之魅力商圈計畫更圓滿,成效更卓著。

  • 學位論文

都會區因都市過度開發,土地資源不足,中小型宗教聚會空間常常擠身於住宅區中,利用原住宅使用型態格局加以改裝成宗教聚會空間。因二者使用型態不同,人員單位使用密度差異甚大,但開窗通風換氣量依目前建築相關法令並無特別規定,另因國內分離式冷氣使用普及,新鮮外氣引入卻很少受人重視。又教會空間因使用型態需求常常容易過度裝修及大量使用木質家具,甲醛、TVOC等問題值得加以探討。 本研究實測既存的三個不同型態的教會空間,發現因聚會空間通風換氣不足、人員單位密度過大,衍生室內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問題。又因部分聚會空間與廚房空間混置,所以當廚房有燃燒行為時也會產生一氧化碳濃度超標危害聚會人員身體健康問題。實測三個既存教會空間因裝修期齡都超過兩年以上,加上無多孔性材質裝修,故甲醛、TVOC、粉塵等都符合環保署公告之室內空氣品質標準。 本研究依三個實測案例的結果,針對甲醛、TVOC、二氧化碳提出改善方案及策略: 一、甲醛改善策略 1.避免過度裝修:減少甲醛影響因子的來源。 2.採用低甲醛的綠建材。 3.採用不含甲醛的替代工法:如以金屬支撐取代木質骨材工法。 二、TVOC改善策略 1.減少使用TVOC含量高的黏著劑:如強力膠等含有各種VOCS等黏著劑。 2.異地加工:家具、櫥櫃常以黏著劑接合及油漆,如果可以採異地加工待TVOC濃度大幅降低後再至現場組裝擺設可有效降低污染源。 三、二氧化碳改善策略 1.改善通風換氣條件:利用誘導式風場及熱對流風動力將外氣引入室內增加新鮮空氣引入。 2.採用全熱交換機設備:利用機械設備將外氣導入又可減少能源的消耗。 3.透過二氧化碳改善策略可有效的將室內二氧化碳濃度控制低於環保署公告之二氧化碳濃度1000ppm基準。 本研究依上述甲醛、TVOC、二氧化碳改善策略,於案例四中實施具體改善方案及手法,經實測驗證獲得良好效果供現有教會改善參考,及提供未來設立新教會空間的設計依據與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