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9.9.236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碩士暨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臺北醫學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了解住院病人對病人隱私權重視程度與獲得程度之差異。採橫斷式研究設計,針對全國隨機抽樣3家醫院(包括特優、優等、合格醫院各ㄧ家),採隨機抽樣方式選取個案,自100年6月17日起至6月24日止,經過醫院之IRB審核通過,並取得院方同意後,進行資料收集,此期間共發出350份問卷,回收問卷320份,回收率91%,總計有效樣本296份,有效回收率為85%。研究工具採自擬「病人隱私權量表」,本量表經信效度檢定,效度採專家效度,信度採內在一致性及再測信度,內在一致性Cronbach’s α值為 .966;再測信度為 .793。 本研究結果:1.住院病人對病人隱私權重視程度(M=4.22, SD=0.71)大於獲得程度(M=4.14,SD=0.66),呈現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顯示病人期望的比實際獲得的高,此易造成病人的不滿,值得注意。2. 在醫院類型合格醫院比優等及特優醫院、住健保房比單人及雙人房之病患重視程度較低。3.在獲得程度部分單人房病患比健保房及雙人房皆來的低,合格醫院比優等及特優醫院的病患低,內科病人獲得程度較低。4.病人為男性、年齡越大、教育程度越低、從事勞工行業者對病人隱私的重視及獲得程度皆較低,且達到統計學上顯著差異。 住院病人對病人隱私權的重視程度比獲得程度高,可能造成對隱私權獲得的不滿,對於治療服務不滿意,增加醫療糾紛的發生率,值得關注。在醫院類型部份合格醫院比優等及特優醫院,不論是病人的重視程度與獲得程度都來得低,表示合格醫院對於病人隱私權,雖然評鑑有要求,但表示還是有改善的空間,可能是醫院的政策與制度、病人未要求,醫療人員不知如何做或沒時間做等等,是可在進一步探究。值得讚許的是病人對於病人隱私的重視程度與獲得程度的得分,介於重視與非常重視及總是獲得與經常獲得之間,表示不論在病人對於他應獲得的權利非常清楚,且醫療院所在這部分經由不斷的教育及評鑑改善,已有相當大的進步。未來各醫療機構,可利用本研究所擬之病人隱私量表,了解病人隱私落實的情形,針對未執行的項目,擬定配套措施,相信可提昇醫療機構的醫病關係、醫療照護品質及病人滿意度。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主要探討失能者居家服務使用情況及探討影響居家服務使用情況模式之相關因素,其彼此間相關性。運用次級資料分析,資料來源為2007年由內政部主辦「居家服務補助使用者狀況調查」之資料。該資料為隨機取樣,該研究對象選自臺省各省縣市使用居家服務失能者,依據研究目的及假說擷取失能者等問卷資料。將所有符合收案條件者,全數納入研究,總計共2508名。研究方法橫斷式調查研究設計(cross-sectional study design),資料分析包括描述性統計分析及t-test、邏輯斯迴歸分析法(Logistic regression)等推論性統計。依研究結果,茲將結論敘述如下:本文以內政部96年7月辦理「居家服務補助使用者狀況調查」為研究對象,樣本數計2,708人,研究發現:在基本資料年齡平均為75.10歲、以女性居多、一般戶居多、持有身心障礙手冊較多,婚姻為有偶或同居、喪偶居多;在家庭狀況方面以獨居者占24.8%,現同住人口數平均2.01人,主要照顧者以子女或配偶為主、家庭支出以未滿20000元居多,每月收入以大約剛好足夠及不符實際需要最多;在居家服務滿意度方面則以照顧服務員服務態度最高,使用居家服務後對身心改善則以心理健康居多。 以邏輯斯迴歸(Logistic Regression) 分析,發現與居家服務頻率預測模式的主要影響因素為「失能程度」、「親人同住與否」、「獨自穿脫衣服困難度」、「獨自處理掃地、洗碗、倒垃圾困難度」、「獨自處理獨自打電話困難度」及「生活上最主要各項費用之來源」;與居家服務時數的預測模式主要影響因素為「身分」、「失能程度」、「教育程度」、「住宅所有權屬」、「親人同住與否」、「是否患有慢性或重大疾病」、「獨自洗澡困難度」、「獨自起床、站立困難度」、「獨自坐汽車或火車困難度」、「獨自處理獨自掃地、洗碗、倒垃圾困難度」、「主要照顧者類型」、「家裡一個月的開支」、「平均每日照顧時間」」等變項達統計學上顯著意義(P< .05)。藉由本研究結果,建議提供長期照護時,應充份了解失能者實際需要,提供彈性、獨立性照顧服務,提昇老人失能者生活品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二尖瓣脫垂是心臟科中相當常見的疾病,國外盛行率為5-15%,好發於年輕女性,症狀的不適長期的困擾著病人,除了使用藥物治療來緩解其症狀外,許多研究皆提出規律運動有助於二尖瓣脫垂症狀困擾之改善,但有關運動自我效能及運動耐力分析的探討著墨較少,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規律運動訓練對二尖瓣脫垂女性患者運動自我效能、運動耐力及症狀困擾之影響。本研究於北部某醫學中心收案,採前後測實驗法,以隨機抽籤方式分組,以 35位接受門診追蹤治療之二尖瓣脫垂女性病患爲對象,分為運動組17人,對照組18人。運動訓練為期12週、每週三次、每次三十分鐘,兩組於運動訓練計畫第一週及第十二週收集相關資料,包括運動跑步機測試運動耐力及填寫問卷,問卷包括運動自我效能量表、僧帽瓣脫垂症狀量表。並以Mann-Whitney U test、Spearman Correlation、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Intention-To-Treat Analyses等檢定法分析資料。結果顯示:未實施運動訓練計畫前,所有個案之運動自我效能平均分數偏低,為34.6 ± 25.6分(總分120分);運動耐力偏低為8.7 ± 1.9分;症狀困擾平均得分為20.0 ± 8.3分(總分55分)。運動訓練計畫前,所有個案運動自我效能、運動耐力與症狀困擾皆未有顯著相關。運動組運動自我效能相對於對照組明顯增加27.5分(p = .01);運動組運動耐力於規律運動訓練後由9.4 ± 2.3 METs提升為12.8 ± 2.6 METs,經運動訓練計畫後運動組較對照組增加3.0 METs(p< .001);症狀困擾方面,雖然運動組與對照組的比較,在統計上未有顯著差異(p = .05),但就運動組於運動訓練後,其症狀困擾由19.4 ± 8.3分降為10.5 ± 8.3分,可發現二尖瓣脫垂女性患者經運動訓練後,症狀困擾有緩解的趨勢。因此建議醫護人員協助二尖瓣脫垂女性患者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以每週三次、每次三十分鐘,運動強度為60-80 %最大運動心率之運動模式為原則,來協助提升患者之運動自我效能、運動耐力及症狀困擾的緩解。

  • 學位論文

論文摘要 論文名稱:癌症病患之泌尿道症狀影響因素及泌尿道症狀與生活品質之關係 研究所名稱:臺北醫學大學 護理學研究所 研究生姓名:龍愛玲 畢業時間:九十九學年度 第二學期 指導教授:廖媛美 臺北醫學大學 護理學學研究所 副教授 本研究為一橫斷性式之相關性研究,研究目的為︰瞭解癌症病患泌尿道症狀的發生情形、探討泌尿道症狀發生的可能影響因素及泌尿道症狀與生活品質的關係。本研究於兩所醫院之癌症門診,由一位研究人員以結構式問卷訪談八十位年齡介於25至90歲之癌症病患,問卷內容包含四部分:個人屬性、癌症相關特性、泌尿道症狀子量表及SF-36臺灣版生活品質量表。描述性統計用於呈現癌症病患泌尿道症狀的發生情形;發生泌尿道症狀的可能影響因素,以卡方檢定及邏輯斯?邅k進行檢驗;獨立t檢定,則用於檢驗泌尿道症狀與生活品質的關係。 泌尿道症狀的發生於這一群癌症病患是頗為常見的,八十位癌症病患中有57位(71.3%)曾經歷一項或一項以上之泌尿道症狀;夜尿為發生率最高之泌尿道症狀(n=39, 48.8%),而解尿困難為鮮少發生之泌尿道症狀(n=5, 6.3%)。有無接受放射治療、接受治療類型之數量及罹病時間,是癌症病患發生泌尿道症狀的可能影響因素。沒有經歷泌尿道症狀之癌症病患的生活品質,優於經歷泌尿道症狀者的生活品質,此現象呈現於SF-36生活品質量表中的生理與心理兩大面向,以及四個層面的生活品質:身體生理功能、因身體生理問題所導致的角色功能受限、社會功能層面及因情緒問題所導致的角色功能受限。 健康照護提供者可於機構建立癌症病患之泌尿道健康諮詢服務或教育課程,提供下列相關資訊:泌尿道症狀之可能影響因素、預防措施及適當處置策略,並針對可能的影響因素進行篩檢及偵測。藉由相關諮詢服務與教育課程之提供,期盼可減少泌尿道症狀對病患之生理、心理健康及生活品質可能造成之不良影響。 關鍵字: 癌症病患、泌尿道症狀、生活品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周邊動脈疾病在老年化的社會中也是一項重要的問題,周邊動脈疾病形成原因主要和動脈粥狀硬化有關,造成下肢的血管內徑逐漸狹窄,因此患者在活動行走會因血流不足而有間歇性跛行,造成下肢休息痛、冰冷、麻痺而影響行走,因此為增進周邊動脈疾病患者的血管功能,增加行走能力以提高生活品質是一項很重要的課題,本研究旨在了解居家步行運動對於血管功能、行走功能、生活品質的成效及其相關性。 本研究共收31位經醫師診斷周邊動脈疾病患者,以隨機方法分配至實驗組16位與對照組15位,實驗組接受為期12週的居家步行運動訓練,對照組則維持原來生活型態,兩組均於第6週及12週接受所有參數之評估,包括基本資料、及填寫行走功能損傷量表及生活品質量表,之後由研究者協助個案進行血管功能測試,(包括血流的測量、及血流調節臂血管擴張變化程度)、行走功能評估(包括跑步機測試開始間歇性跛行時間、最大間歇性跛行時間、6分鐘行走測試)。上述資料以SPSS17.0版進行建檔及分析,包括Pearson's correlation、GEE等推論性統計分析方法,所有統計的檢定significant level定為p< .05,以評估居家運動訓練對周邊動脈疾病患者血管功能、行走能力及生活品質之影響。 結果實驗組的血流調節血管擴張程度介入前為7.7 %,經12周居家步行運動訓練為10.83 %,增加0.4 %(p < .01)。在行走功能方面,實驗組的六分鐘行走功能測試經第12周居家步行運動訓練,增加147.2 %(p < .01),在疼痛/跛行發生時間測量和最大跛行發生時間之結果,增加160 %和145.8 %(p < .01),在行走損傷量表實驗組在症狀加權得分、行走距離、行走速度、上下樓梯、總分,皆比對照組有顯著改善(p < .01)。在血管生活品質量表,實驗組在症狀、情緒、社交活動得分,也有顯著改善(p < .01)。在相關性方面,血流血管擴張的改變量與行走功能損傷問卷行走距離和上下樓梯的改變量有顯著正相關(r = .44, r = .29 ),也和六分鐘行走距離、疼痛發生時間、最大疼痛時間有顯著正相關(r = .45, r = .44, r = .47),血流調節臂血管擴張的改變量與生活品質的問卷分數的活動改變量有顯著負相關(r = .- .27),行走功能改變和生活品質也有顯著負相關。因此實驗組於接受12周居家步行運動後對於血管內皮功能、行走功能、生活品質相較於控制組有統計上有顯著的成效,可作為國內周邊動脈疾病患者居家運動的參考,並應用推廣於臨床。

  • 學位論文

論文摘要 論文名稱:癌症病人使用止痛藥物遵從性之影響因子-中介以及調節效應之測試 研究所名稱: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研究生姓名:周碧玲 畢業時間:九十九學年度第二學期 指導教授:林佳靜教授 本研究以癌症病人對止痛藥物的遵從性作為主要的結果變項,系列探討相關的障礙因素、研擬介入性研究措施促進病人對止痛處置滿意度、並發展中文版病人對醫師滿意度量表,且同時瞭解癌症病人對醫師滿意度之預測因子;以及具體測試病人對醫師滿意度於止痛藥物遵從性之影響,並瞭解其影響機轉。總計四個主要的子計畫,包括: 一、中文簡短版止痛藥障礙因子問卷之發展與量表之信效度測試。 本研究以橫斷性研究設計,調查臺灣北部兩間醫學中心183名癌症居家病人。經由量表精簡、因素分析以及前趨測試的過程完成中文簡短版止痛藥障礙因子問卷。此問卷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以及再測信度。同時此問卷精簡後的九個題項仍符合原始量表的兩大構面;此問卷具有良好的建構效度、效標關連效度、以及已知群體效度,可在臨床上三到五分鐘便能施測完成,是一個具有臨床可近性以及有效的評估工具,能運用於篩檢癌症病人對於使用止痛藥物的可能顧慮。 二、 測試疼痛教育對改善癌症病人於醫護人員對疼痛處置滿意度之成效,以及對藥物遵從行為之影響─中介效應之驗證。 本研究採實驗性、長期追蹤研究,以北部兩間醫學中心61位門診癌症病人對象,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疼痛教育措施,並於介入後兩週、後四週測試其對醫療人員對於疼痛處置滿意度之成效,同時測試對藥物遵從性之中介效應。在實驗組病人的介入成果發現,於介入後二週以及四週能顯著增進病人對醫師以及護理人員對疼痛處置之滿意度,然而對照組則無此效果。此外,病人對疼痛處置之滿意度為一個顯著之中介因子,存在於對止痛藥物使用之障礙以及服藥遵從行為間。本研究結果證實促進病人對疼痛處置滿意度也能顯著提升病人對藥物的遵從行為,因此除了以改善止痛藥物的相關介入措施來改善對藥物遵從行為外,亦對促進病人的遵從行為具有重要的影響。 三、發展臺灣版醫師門診滿意度問卷與量表之信效度測試。 本研究目的為發展中文版醫師門診滿意度問卷,同時進行信效度之檢驗。本研究以210名癌症門診病人為對象,於臺灣南部一間醫學中心以及區域醫院進行資料收集。本研究經回覆翻譯以及專家效度之認可外,同時使用探索性因素分析以及驗證性因素分析建立臺灣版的量表。第一階段的探索性因素分析以及驗證性因素分析主要是為了決定量表的題項,經由第一階段前趨測試以及臺灣癌症病人的實際施測結果,修正為十五題,計有四大構面。以信度分析檢定問卷之信度其內在一致性(Croncach’ α)為0.76,30名個案兩週後至一個月的再測信度為0.73(p=0.000),顯示本問卷具有良好之內在一致性與穩定的再測信度。經由第二階段的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臺灣版的醫師門診滿意度問卷符合原始問卷的四大構面,並可解釋60.87%的變異量。經由第二階段的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整體模式為顯著,且每個子題均能反應四個構面,代表此量表具有良好之收斂以及區辨效度,此外量表和病人對醫師之信任度也具有良好的效標關連效度。 四、 瞭解病人對醫師之滿意度與癌症病人服用止痛藥物的障礙因子、癌症病人服用止痛藥物遵從性之相關性─中介效應以及調節機轉之測試。 本研究目的為調查癌症病人對醫師之滿意度,瞭解預測影響病人對醫師滿意度之相關影響因子,同時測試其在止痛藥物障礙因子與服藥遵從性間的中介效應以及調節效應。本研究以194名癌症門診病人為對象,於臺灣南部一間醫學中心以及區域醫院進行資料收集。研究結果發現病人對醫師之滿意度平均分數為 5.29(SD=0.49) ,最低的平均分為4.07,最高的平均分為 6.53。在次量表分數上的表現,分數最高的構面為“心理的舒適(Psychological comfort)”,平均分數為 5.93(SD=0.51);而最低的構面為“遵循的意圖(Adherence Intention) ”其平均分為4.47(SD=1.06)。能顯著預測病人對醫師之滿意度之變項為病人對醫師的信任(p=0.000) ,解釋力可達30%(p<0.001)。Sobel檢定其並不是一顯著的中介因子 (Sobel test=0.53, p=0.60)。然而,病人對醫師之滿意度與對止痛藥障礙因子的交互作用項具有顯著意義,其B值為1.68(Odds ratio=5.35)(p<0.01),代表病人因對藥物的障礙因素愈高,低度遵從組發生率會有愈高的現象,因病人對醫師滿意度的影響,而產生了弱化的調節效果。本研究結果具體證實病人對疼痛處置滿意度以及對醫師滿意度於藥物遵從行為間扮演顯著之中介因子與調節因子,於未來的疼痛處置計畫加強對醫療人員疼痛處置之滿意度,以及對醫師的整體滿意度可能可具體提升疼痛控制之成果。

  • 學位論文

研究所名稱: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研究生姓名:謝亞芸 畢業時間:九十九學年度第一學期 指導教授:張文英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教授 本研究之目的旨在(一)暸解門、急診照護人員對H1N1之認知程度、自覺H1N1感染管制防護裝備、設備及所採行之防護措施情形及因應H1N1之執業環境感受;(二)暸解門、急診照護人員在H1N1期間之特質與情境焦慮程度;(三)分析門、急診照護人員之基本屬性與特質及情境焦慮之差異性;(四)分析門、急診照護人員的基本屬性、H1N1之認知程度、自覺H1N1感染管制防護裝備、設備及措施情形及對因應H1N1之執業環境感受與特質及情境焦慮之相關性;(五)分析門、急診照護人員的基本屬性、H1N1之認知程度、自覺H1N1感染管制防護裝備、設備及措施情形及對因應H1N1之執業環境感受是否為特質及情境焦慮之重要預測因子。 本研究之設計採橫斷式(corss-sectional)問卷調查法,收集台灣北部醫學中心、區域教學及地區醫院門、急診照護人員之H1N1認知、焦慮程度及影響因素。本研究工具含H1N1認知量表、情境-特質焦慮量表及資料收集表。資料統計方法則包括描述性與推論性統計。 本研究共發出500份問卷,回收487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7.4%,結果顯示門、急照護人員於H1N1流行期間特質焦慮程度帄均得分為44分,情境焦慮程度帄均得分為46分,且顯示有近八成的門急診照護人員在H1N1期間正處於中、高度焦慮之情境。在門、急診照護人員中,地區醫院(44.80分)的照護人員之特質及情境焦慮高於醫學中心(44.55分)及區域醫院(43.86分),但未達統計上之顯著差異(P>.05)。而年齡及照護年資與特質及情境焦慮程度得分均達統計上之顯著負相關(P<.05),即表示門、急診照護人員年齡及照護年資越高,則其對面臨照護H1N1病人時之焦慮程度尌越低。而在門、急診照護人員自覺H1N1感染管制防護裝備、設備及措施情形及因應H1N1之執業環境感受程度與特質及情境焦慮程度得分亦均達統計上之顯著負相關(P<.05)。另在迴歸模式中,發現影響情境焦慮程度之預測因素為門、急診照護人員之特質焦慮程度及自覺醫院提供後續照護的支持程度,( P<.05),解釋力為38%。本研究結果盼能作為往後醫院在面臨類似新興傳染病時,提升第一線照護人員之自信與能力,並降低其焦慮程度之參考。

  • 學位論文

中文摘要 背景:運動階段、睡眠品質及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間有密切相關,但過去研究並沒有對三者間的因果關係進行驗證。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老人運動階段與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關係及睡眠品質的中介影響。方法:採橫斷式研究設計,調查臺北市某一行政區250位65歲以上老年人,以運動行為階段量表、SF-36健康狀態調查表及匹茲堡睡眠品質指標量表為研究工具,以平均值、標準差呈現描述性統計,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階層式迴歸分析及sobel test進行推論性統計。結果:研究對象有65.2%運動階段是處於維持期;整體生理功能平均得分為49.16分,整體心理功能為54.67分;睡眠品質平均得分為8.22分,其中72.4%有睡眠品質不良的情形。不同運動階段在整體生理功能(F = 10.93, p < .001)、整體心理功能(F = 2.99, p < .05)及睡眠品質(F = 4.86, p < .05)上有顯著差異。控制性別、年齡及罹病數目後,睡眠品質在運動階段與整體生理功能的關係上扮演著重要的中介角色(β=-0.31, p < .01);在整體心理功能上,睡眠品質的影響力大於運動階段。結論:老人的睡眠品質是運動階段與整體生理功能間的重要中介變項,且是整體心理功能的重要影響變項,醫療衛生專業人員在提升老人的整體生理功能及心理功能時,宜同時考量運動習慣與睡眠品質。

  • 學位論文

中 文 摘 要 當急救的效益遠不如不予急救時,臨床上越來越多的癌症病人家屬傾向簽署不予施行心肺復甦術(Do Not Resuscitate, DNR),研究顯示80%之DNR是由家屬簽署的,但是相關於家屬簽署DNR時之感受的文獻卻很有限。好的臨終照顧除了包含病人本身之照顧之外,亦須含括照顧者家屬的照顧。因此瞭解此類家屬之感受,將有助於醫護人員提供符合此類癌症病人家屬所需之照護服務,進而促進此類病人及其家屬之身、心、靈安適。 本研究為描述性、相關性研究,採橫斷式研究法,探討簽署不予施行心肺復甦術癌症病人照顧者家屬的感受及其相關因素與預測因子。本研究邀請80位簽署DNR之癌症病人照顧者家屬參與,以結構性問卷為研究工具,問卷內容包含:病人及家屬之屬性、家屬照顧情境、臺灣版安德森症狀量表、中文版家屬情緒狀態量表、簡短評估照顧者量表與自擬簽署DNR相關感受之八個題目。資料分析方式,包括:描述性統計、獨立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與階層式迴歸分析。 本研究採用簡短評估照顧者量表與自擬之簽署DNR相關感受量表測量簽署DNR癌症病人照顧者家屬之感受。研究結果顯示:與簡短評估照顧者量表有關的變項是家屬情緒狀態;與自擬之簽署DNR相關感受有關的變項,包括:病人之年齡、家屬之年齡、教育程度、是否與病人同住、家屬感受到的病人症狀嚴重程度與症狀干擾病人生活感受與功能程度以及家屬之情緒狀態。簽署DNR相關感受的重要預測因子為:病人預立醫療指示、家屬之年齡、性別、是否與病人同住、教育程度以及情緒狀態,其解釋簽署DNR照顧者家屬DNR相關感受之總變異量為73.1%(p=0.00)。 本研究之結果,除了有助於醫護人員瞭解替癌症病人簽署DNR之照顧者家屬的感受與相關因素之外,亦可協助我們發展臨終照顧之相關臨床教育課程。我們希望藉由病人、家屬與醫護人員之有效溝通,能改善此類病人及照顧者家屬的照顧品質,並緩和照顧者家屬於簽署DNR時產生的不良感受。 關鍵字:不予施行心肺復甦術、癌症病人、照顧者家屬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為探討北部某區域教學醫院精神科急性病房住院病人跌倒發生事件,並分析影響病人跌倒相關因素。樣本取自97-99年醫院跌倒異常事件報告單,採病歷回溯方法,共收集跌倒組108人,並配對同年份、控制性別、診斷、年齡±10歲等變數,收集非跌倒組共366人,進行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住院跌倒病人平均年齡45.15歲,診斷以精神分裂症較多,發生班別以白班最多,時間以8-10AM及6-8AM件數最多,發生地點以大廳居多,病人從事活動以行走居多,跌倒原因以病人健康因素最多,跌倒發生率為0.17%,造成傷害率43%。兩組以卡方檢定分析跌倒相關因素,結果發現病人教育程度、6個月內跌倒史、行走能力、排泄問題、使用情緒穩定劑、抗鬱劑、糖尿病用藥與使用精神科用藥種類數目平均4.13種,在二組間具有顯著差異。以t檢定檢視護理人員年資無顯著差異。跌倒造成傷害與跌倒時班別、評估是否為跌倒高危險群病人、跌倒地點、護理人員精神科年資、連續工作天數與當班照顧床數無顯著相關。依邏輯斯迴歸分析在跌倒風險評估:結果顯示整體預測率為77.2%,在24小時所服用的藥物中,有使用情緒穩定劑跌倒風險為沒有使用情緒穩定劑的14.23倍、有使用抗憂鬱劑跌倒風險為沒有使用抗憂鬱劑的1.62倍、每增加服用一種抗精神病藥物種類跌倒風險增加2.01倍。 本研究結果建議將跌倒危險因素:病人教育程度、6個月內跌倒史、行走能力、排泄問題、使用情緒穩定劑、抗鬱劑、糖尿病用藥與使用精神科用藥種類超過 4種,納入精神科住院病人跌倒危險評估工具項目,以有效預防病人跌倒,並針對研究醫院特性,增加各教育程度之預防跌倒衛教內容;且相關預防跌倒教育訓練應涵蓋所有職級之護理人員。 關鍵字:精神科住院病人、跌倒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