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2.181.81

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碩士暨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臺北醫學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在發展中文版酒精依賴篩檢量表(MAST),並檢定其信效度。本研究為橫斷式的描述性研究設計,採結構式問卷進行調查,以立意取樣的方式於北部區域教學醫院以上住院和門診之酒精濫用/ 依賴個案、物質濫用/依賴個案為對象,共收集酒精濫用/依賴個案110位及物質濫用/ 依賴個案102位。研究工具有:中文版酒精依賴篩檢量表(MAST)、中文版終生精神疾病診斷晤談手冊「Schedule for Affective Disorder and Schizophrenia-life time (SADS-L) 」。中文版酒精依賴篩檢量表信度檢定採內在一致性KR-21及再測信度,效度檢定包含: 專家內容效度、與建構效度。其中建構效度檢定酒精依賴篩檢量表之驗證性因素分析與探所式因素分析分別檢定之,最後並進一步檢定其量表之敏感性和特異性以及量表的最佳切分點。 結果顯示,中文版酒精依賴篩檢量表內在一致性KR-21,檢測量表內在一致性.83,再測信度顯示.89,中文版酒精依賴量表具有良好的內容效度。在建構效度上之因素分析更進一步確認酒精依賴表MAST包含四個層面: 自我及他人對飲酒問題的認識、法律、工作和社會問題、尋求幫助與夫妻及家庭困難。在量表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部份,研究者選擇最佳切分點為6/7分即可確認為酒精依賴患者。本研究發展的中文版酒精依賴量表(MAST)具有良好之信效度並能提供臨床照護人員快速、確實、敏感的確認為酒精依賴個案,以提供適當的照護措施,提升個案及家庭的生活品質。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類所羅門四組實驗研究設計,以健康信念模式為基礎架構,發展「長者跌倒預防行為模式」研究概念模式,介入為期2個月的教育與運動之防跌課程,以探討於社區長者之防跌相關適能和防跌知識、個人信念、行為的成效。 共收案474名社區長者,平均年齡為70.75(SD=7.20)歲,實驗組A(完成前後測)有147人,控制組A(完成前後測)有96人,實驗組B(僅後測)有125人,控制組B(僅後測)為106人,研究工具含基本資料表、簡易身體項目評估表和防跌知識、信念與行為問卷,前測在介入開始的前一週完成,研究介入為2個月內完成12回防跌衛教與運動課程,課程完成後一週進行後測。 結果顯示實驗介入組個案於腰圍(t=-2.07, p=.04)、屈膝起立(t=4.96, p=.000)、上肢柔軟度(χ2=62.86, p=.02)、起身行走(χ2=39.57, p=.000)與平衡(睜眼左足站立χ2=36.35, p=.002)等多項跌倒預防相關適能項目都有顯著改善;於防跌知識(t=4.42, p=.000)、障礙性覺知信念(t=2.21, p=.03)、效能覺知信念(t=2.24, p=.03)、自覺效能(FES)(t=-3.67, p=.000)與採行防跌行為(t=3.48, p=.001)上亦有顯著進步。進一步分析發現防跌行為成效受性別、教育程度、有無配偶、有無工作、有無疾病及有無吸菸等因子之影響。多元回歸分析發現研究的介入是防跌知識、個人信念和防跌行為改善的顯著預測變項,同時,社區長者防跌個人信念愈高者愈能夠採行跌倒預防行為,驗證了以健康信念模式為基礎之「長者跌倒預防行為模式」。本研究結果顯示藉由防跌教育與運動課程之執行,能有效改善社區長者跌倒之危險因素,並加強長者對預防跌倒之認知、信念及行為。期望該介入能有效降低社區長者跌倒事故之發生,進而達到老年健康促進之目標。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了解公衛護士與民眾對公衛護士護理能力需求之看法並比較其需求之差異,同時進一步分析公衛護士與民眾之基本屬性對護理能力需求看法之相關性。採橫斷式研究設計,對象為全臺北巿的公衛護士,以及依隨機抽樣所抽取之臺北巿12個區內之24個里的里長、鄰長,問卷收發期間為99年9月17日至99年11月9日,共發出問卷731(公衛護士195,民眾536)份,回收問卷582份,回收率79.62%,有效樣本564(公衛護士187,民眾377)份,有效回收率77.15%。研究工具採自擬之「公共衛生護士護理能力需求調查表」,本量表經信效度檢定後完成。效度採專家效度,信度採內在一致性檢測,Cronbach’s值為.96。以SPSS for Windows 16.0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結果:1.公衛護士對公衛護士各類護理能力需求的平均值為3.34(SD=.39)(介於需要到非常需要之間),認為公衛護士對七大類護理能力前三位的需求依序為:溝通卅人際關係(M=3.49,SD=.49)、教學(M=3.38,SD=.50)、照護(M=3.36,SD=.42),且公衛護士認為公衛護士對各項護理能力的需求,其平均得分介於3.09∼3.55,每一項的平均值皆高於3。2.民眾對公衛護士各類護理能力需求的平均值為3.18(SD=.38),認為公衛護士對七大類護理能力前三位的需求依序為:溝通卅人際關係(M=3.28,SD=.45)、照護(M=3.27,SD=.40)、社區健康管理(M=3.15,SD=.42),且民眾認為公衛護士對各項護理能力的需求,其平均得分介於2.89∼3.46。3.公衛護士對各類護理能力需求之看法明顯高於民眾的看法,7大類護理能力中,有6大類呈現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公衛護士與民眾對公衛護士各項護理能力需求之看法,53項中有36項在統計學上呈現顯著差異。4.基本屬性中,公衛護士之公衛護理工作年資與其對照護(r=-.15,p=.047)、教學(r=-.19,p=.01)等需求之看法達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民眾居住之行政區對各類之護理能力需求的看法皆呈現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   本研究結果將可提供公衛護士及有意願加入公衛護士者作為自我補強的依據、亦可提供公衛護士及衛生主管機關了解民眾所需求的護理能力,以便提供符合民眾需求的護理服務。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探討公衛護士自評能力與期望能力之間有無落差存在,更可針對實際能力較差的能力項目執行介入措施,再進一步比較介入措施之前、後有無差異。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採用兼顧質性和量化研究法,以參與社區「在地老化-保命防跌」班之個案為對象,運用參與式觀察以及結構式量表對參與活動之社區中高齡長者進行前後測問卷調查以了解充能程度與生活品質上的相關。「在地老化-保命防跌」班以「在地老化」作為講授主軸來提升社區中高齡長者的能力,期望參與者能達成促進身體健康的功能、強化生活自理的效能;排除苦悶憂慮的情緒、刺激認知功能的延續;進而拓展狹隘的生活圈、營造溫馨快樂的空間的三大目標。 共有32位個案參與活動完成前測,其平均年齡為78.22歲,其中75歲以上者佔約六成,以女性居多,大部分為已婚或是喪偶,信仰佛教居多,教育程度多半為小學以及國中/初中,為與配偶或同居人同住為最多,佔37.5%,生活費用多半感覺大致夠用,大部分職業都是家管,幾乎都沒有參與過志工服務的經驗。 經過16週的活動介入,共有30位個案完成後測。在充能程度方面,前後測平均得分最高皆為「自覺影響」,得分最低則為「自我效能」,充能程度總分平均增加13.63分(t=6.94, p<.05);在生活品質方面,前後測平均得分最高皆為「環境層面」,平均得分最低前測為「心理層面」,後測則為「生理層面」,生活品質總分平均增加7.19分(t=5.3, p<.05)。充能程度分數提升越多,則生活品質分數提升也越多(r=.61, p<.01)。在影響充能改變程度之相關因素部份,年齡對於充能改變程度有顯著正相關(r=.4, p<.05),且75歲以上者其充能程度改善分數顯著高於65歲以下者(F=4.51, p<.05)。未曾參與過志工服務者,其充能程度分數改善程度越大(t=3.06, p<.01);與參與志工服務型態為保健志工者相比,未曾參與過志工服務者,其充能程度分數改善程度亦較大(t=3.25, p<.01)。唯長者的人口學特質對於生活品質沒有統計上顯著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藉由舉辦充能課程能夠達成在地老化三大目標,且能有效的提升參與者之充能程度,而充能改變程度越高其生活品質改善程度也越好。因此建議社區護理人員可以因應各個社區不同的需求,設計不同活動類型以及主題的充能活動,藉以提升社區民眾的充能程度,同時在活動當中加入適當的身體活動課程,維持身體機能及排除寂寞的情緒,相信亦能夠改善其生活品質。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為了解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病患人口學基本屬性、病患執行俯臥治療前後,其生理指標(心跳、呼吸、血氧及平均動脈壓)的變化差異及其預後相關性。本研究為回溯性研究設計(Retrospective Research Design),資料收集方法為病歷調查法,收案時間為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案場所為北部某教學醫院加護病房,針對加護病房內診斷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病患進行收案,分為有執行俯臥治療及未執行俯臥治療兩組,以SPSS17.0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分析統計包括基本屬性資料的分析以百分比(percent)、平均值(mean)、中位數(median)、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等方法;俯臥期間,不同時間點,其心跳、呼吸、血壓及血中氧含量濃度,是否有顯著差異以Wilcoxon two-sample test檢定,最後以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檢定各項生理指標與年齡、疾病嚴重度(APACHE II Score)加護病房住院天數、昏迷指數(Glasgow Coma Scale)、鎮靜藥物、俯臥頻率及俯臥時間是否有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1.有實施俯臥的病患身上,心跳、呼吸及血壓部分俯 臥前及俯臥後有下降趨勢,血中氧含量濃度則呈現增加情形。2在俯臥病患中,以俯臥前生理指標為基準,檢定發現俯臥前與俯臥後1小時至5小時,其血中氧飽和濃度皆有顯著差異;特別是在俯臥後第3小時及第4小時,除血中氧飽和濃度外,其血壓不論是舒張壓或收縮壓皆有顯著差異。3.俯臥期間生理指標(心跳、呼吸、血壓及血中氧含量濃度)與其他變項包括年齡、疾病嚴重度(APACHE II Score)、加護病房住院天數、昏迷指數(Glasgow Coma Scale)、鎮靜藥物使用、俯臥頻率及俯臥時間是否有相關性時發現:心跳與昏迷指數(Glasgow Coma Scale)、鎮靜劑使用及俯臥時間上有顯著差異,因此心跳次數、昏迷指數及俯臥時間呈正相關;呼吸、血中氧含量濃度及血壓部分與其他變項並無相關性,顯示俯臥治療無法改變其他生理指標變項。 本研究結果可應用於臨床護理實務,協助此類病人執行俯臥治療時參考依據。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了解二年期臨床護理師(護士)訓練計畫,實施後針對 基本照護能力、溝通能力、重症照護能力、倫理及法律素養能力、行 政能力及自我專業成長能力六大護理能力看法調查,並以PGY學員 自評與臨床輔導員評核結果比較四個階段訓練差異,。本研究採橫斷 性研究設計(cross -sectional studies)問卷調查法,以南部及北部各選一 家同屬新制醫院優等區域教學醫院為例,針對有實施「二年期臨床護 理師(護士)訓練計畫」PGY學員及臨床輔導員,採方便取樣方式選取 個案,自2010年06月01日至12月30日止,經二所醫院之IRB審 核通過,並取得醫院同意,進行資料收集,此期間共發出180份(PGY 學員90份、臨床輔導員90份),回收問卷162份,回收率90%,總 計有效樣本144份(PGY學員72份、臨床輔導員72份),有效回收率 為80%。研究工具採自擬「PYG學員接受二年期臨床護理師(護士) 訓練之護理能力調查表」,包括六大類97項,本量表經信效度檢定, 效度採專家效度及信度採內在一致性檢定,Cronbach´s α為.93。 本研究結果:二年期臨床護理師(護士)訓練計畫PGY學員於四 個階段訓練,分別比較PGY學員自評與臨床輔導員看法評分,其平均分數臨床輔導員大部份高於PGY學員,針對PGY學員調查六大護理能力自評平均差異,平均值為2.5分以上佔4大類,平均值為2.5分以下佔2大類。臨床輔導員對PGY學員調查六大護理能力看法平均差異,平均值為2.5分以上佔5大類。平均值為2.5分以下佔1大類。在個人基本屬性與護理能力自評之差異分析中,PGY學員之年齡與基本照護能力,F=.012(P <.05),子女數與重症照護能力,F=.043(P <.05),工作區域與重症照護能力,F=2.791(P <.05),教育程度與自我專業成長能力,F=2.694(P <.01),皆呈統計學上顯著差異。在倫理及法律素養照護能力之自評上,南部醫院高於北部醫院,在自我專業成長能力大學學歷高於專科學歷。因此醫院護理管理者可積極思考,如何讓新進護理人員護理能力提升落實執行,唯有醫療機構、護理教育及政府政策共同努力,才能提升優質醫療照護品質。 關鍵字:PGY學員、PGY訓練計畫、臨床輔導員、護理能力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旨在探討首次發生心肌梗塞之存活者出院後自我照顧的認知與自我效能,並評估護理指導的有效性,以新竹某區域教學醫院首次發生急性心肌梗塞上班族的住院病人,採類實驗性設計,以方便取樣方式收實驗組30人和對照組30人,並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結構式問卷包括基本資料、健康狀況、心肌梗塞後自我照顧知識、自我效能量表及心肌梗塞後生活品質量表。全體個案於住院時給予常規性衛教,並於出院前進行收集資料,之後實驗組立即進行「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之自我照顧手冊」介入,對照組則返診後一個月先收集資料,之後進行「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之自我照顧手冊」介入,兩組皆在門診返診後一週、四週、十二週以自擬之心肌梗塞後自我照護認知量表、Sullivan自我效能量表、Thompson生活品質量表之問卷進行收集資料。 所得結果將採用SPSS for Windows 17.0中文版套裝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分析。統計方法包括:獨立性t檢定、卡方檢定、相依樣本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Pearson’s correlation)及變異數分析(ANO VA)等。研究結果:(1)個案之自我照顧知識分數於出院後三個月最高,實驗組與對照組(分別為10.8±1.3分,9.4±1.9分),自我照顧知識項目中以危險因子分數明顯增加(p<0.01)。(2)個案之自我照顧知識答對率於出院前最低,在衛教介入後,以出院後三個月自我照顧答對率最高,排序上兩組皆為在危險因子自我照顧知識最高排序,對照組在出院後一個月衛教介入,比較出院後一個月與出院後三個月自我照顧知識答對率,以危險因子及藥物服用答對率有顯著差異(p<0.05)。(3)個案之自我效能分數,實驗組於出院後一個月明顯增加,隨著時間進展,自我效能分數於出院後三個月最高(F=4.79, p< 0.0 1)。(4)個案之自我照顧知識與自我效能,在實驗組於出院後一週至出院後三個月為正相關(p<0.05)。個案之整體生活品質分數,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出院後三個月(分別63.6 v.s 82.3)比出院前(分別95.4 v.s 91.8)均明顯有改善(p<0.01)。研究結果可在護理上的運用,提供臨床護理人員對於首次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在出院前給予系統性護理指導,藉以達到預防疾病再發生,更進一步提昇病人的生活品質。

  • 學位論文

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為(1)探討學齡前期住院兒童其父母的親職壓力及相關因素,(2)比較父母親所感受到的親職壓力與護理人員所觀察到親職壓力的差異,(3)探討影響護理人員所觀察到親職壓力差異的因素。 研究方法:本研究為橫斷式研究,研究對象是來自北區五家醫療院所小兒科病房中,住院滿24小時的學齡前期病童父母親,及該單位的臨床護理人員;問卷填答方式以主要照顧者填寫「親職壓力量表--家長版」及「社會支持量表」,主護護理人員填寫「親職壓力量表--護理人員版」及「護理能力評估量表」;親職壓力問卷及社會支持量表採專家效度檢定,合適性的CVI得分分別為0.83及0.98,內在一致性信度檢定後,呈現的Cronbach's α為親職壓力量表-家長版0.92、親職壓力量表-護理人員版0.95、社會支持量表0.84、護理能力評估量表0.98。有效回收親職壓力問卷共計87對(97.9%),護理能力評估量表共49份,所有資料皆以SPSS 17.0套裝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及處理。 研究結果:學齡前期住院兒童之個人背景因素,與雙親的親職壓力分數並無顯著相關。學齡前期住院兒童雙親的親職壓力分數,因家長和配偶間的互動狀況不同,或社經地位的不同而產生顯著差異。(1)雙親與配偶間互動愈難溝通者,其自覺親職壓力愈大,(2)雙親無工作者,比全職或兼職者的自覺親職壓力較大,(3)雙親經濟情況沉重者,其自覺親職壓力比經濟充裕者大。在雙親所感受到的親職壓力與護理人員所觀察到的親職壓力並無顯著差異。不同的護理人員照護時,雙親親職壓力並無差異變化。研究發現護理人員的照顧天數會影響到其觀察所得與雙親自覺之親職壓力得分的差值。本研究有助於瞭解小兒科病房護理人員所觀察到的雙親親職壓力與家長間的差異結果有助於兒科病房護理人員提供學齡前住院病童雙親在親職壓力方面的照護與支持,亦可提供護理主管輔導協助小兒科護理人員增進各項照護能力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主要探討加護病房導尿管護理照護方式與醫療照護相關泌尿道感染之關係,以找尋可改善之空間。本研究將採描述性相關性研究設計,以台北市某醫學中心六個不同成人加護病房中留置導尿管的病人為對象,以立意取樣方式收集個案,採縱貫性追蹤方式,符合收案條件者,經簽屬同意書後以自擬之「病人基本資料調查表」、「導尿管使用與照護調查表」,無特定時間至單位,由直接觀察、護理記錄表單、詢問當班照護之護理人員及病歷記載收集資料,共收案180位。以SPSS 17.0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與檢定,並以p<.05作為判斷意義之標準,本研究採用描述性統計、Mann-Whitney U、Fisher’s exact test、Chi-square分析有無發生醫療照護相關泌尿道感染兩組之差異,找尋影響的主要危險因子,並估計相對風險,以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估算預測力。 研究結果顯示加護病房導尿管留置原因與發生醫療照護相關泌尿道感染無統計上顯著差異(p>.05) ,而年齡≧70歲、無使用抗生素、平均排尿量<2000ml/day、腹瀉天數≧2day、接觸引流系統前後無洗手、排空引流系統有接觸收集容器,為發生醫療照護相關泌尿道感染危險因子(p<.05);以「排空引流系統是否接觸到收集容器」層面的預測力最佳,其解釋量為38%,其餘依次為「是否使用抗生素」、「腹瀉天數是否≧2day」層面,其解釋量分別為12%、8%,這三個聯合預測力達57%。此結果提供臨床護理照護品質改善的方向,更對於醫療照護相關泌尿道感染發生的高危險群,評估留置之必要性及早期移除之相關指標,期減少發生醫療照護相關泌尿道感染之機率。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分析目前急診護理人員遭受職場暴力的情況及發生頻率與影響,並發展建構相關防範策略,供主管單位及機構作為職場暴力預防措施及決策的參考,以有效的遏止急診室職場暴力的發生。 研究方法採量性橫斷式研究設計,立意取樣。以「新制醫院評鑑特優及新制教學醫院評鑑優等」之醫學中心級醫院,與「新制醫院評鑑優等及新制教學醫院評鑑合格」之區域級醫院綜合科別之急診單位護理人員及護理主管為研究對象。於2010年12月1日至2010年12月15日進行問卷調查。 研究結果顯示,急診護理人員近六個月內曾發生職場言語暴力63.2%(108人);身體暴力19.3%(33人),兩者比率約3.27:1;發生頻率以1~3次居多(47.2%及81.8%)。暴力來源為病人,其次是與病人有關係的人。地點以檢傷掛號區最常見。言語暴力常見於小夜班(16~24點),身體暴力常見於大夜班(24~8點)。約一半以上的護理人員曾經因暴力事件而產生離職的想法。其中,身體暴力常見的傷害為瘀青擦傷、咬傷。在工作感受的部分,多數的急診護理人員經常認為工作的負荷程度高,達4.04分(1~5分);並經常在工作時感受到暴力的威脅,認為安全性需要進一步提升。急診職場暴力對護理人員的影響最大者為:在其身心狀況方面,會讓護理人員感到生氣、委屈、失望、難過、無力、害怕、沮喪/憂鬱;在其工作狀況/照護品質方面,會使護理人員在工作上更加小心謹慎來避免職場暴力;在其工作看法/感受方面,會令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增加、並降低其對工作的熱忱。且發生職場暴力的護理人員比未發生者,在生氣的感受、對病人照護上失去客觀性、在工作上更加小心謹慎來避免職場暴力、覺得工作壓力增加等影響較為明顯。「最近一年內有參加過預防及處理職場暴力等相關教育訓練課程」的人在身心狀況方面的影響程度,比未參加過的人為低,而男性急診護理人員在發生職場暴力,對工作狀況/照護品質方面之影響比女性的影響程度高。護理工作年資及急診工作年資愈長則愈易發生職場言語及身體暴力,且迴歸分析結果顯示,急診工作年資每增加1年,發生職場暴力的危險性增加1.157倍。 急診職場暴力防範策略會依醫院權屬別、評鑑等級之不同而在措施重要性看法上各有不同。有效的急診職場暴力防範策略包括:預防性醫療處理、保全系統設置與防衛裝備、學習與訓練、行政管理、人力配置、環境設計與控制等策略。建議急診室應依其評量的需求,訂定合適於機構的暴力防範及因應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