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9.100.42

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學位論文

元智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居住在台灣的原住民,屬於古南島語系(Austroasiatic) 民族,在血統上、文化上與漢民族有很大的區別。原住民長期與漢人共同生活或競爭資源,土地與文化嚴重流失,許多原住民為謀求生存,離開原鄉定居都市。囿於環境條件的劣勢,原住民的語言在都會環境中難與強勢語言競爭,致使族語面臨死亡的危機。 族語教學之起源,乃是來自地方政府對本土意識的覺醒與推展。1996 年 8月起,國小三年級開始逐年增設每週一節的鄉土教學活動。2001年「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規定:國小一至六年級學生,必須就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等三種鄉土語言任選一種修習。2008年將「鄉土語言」,正名為「本土語言」。 桃園地區都市原住民學生人數為全國之最。因此,針對桃園都會地區國小原住民族語教學進行研究,訪談對象包含族語教師、學生、學生家長、學校行政人員、專家等。分別就為師資與教學、課程與教材、環境等三個面向,探討桃園縣都市原住民族語教學實施現況、困境與改善策略。 研究結果如下:ㄧ、桃園縣原住民族語教學投注龐大資源,有利學生學習。二、師資面臨最大困境為教育專業素養不足。三、教學多以直接教學法為主,原住民文化為範疇。四、族語課程授課形式、時段不同,學習成效、面臨困境亦有不同。五、除了在九階教材外,族語老師常使用補充教材。六、學校提供行政資源無法滿足族語老師需求。七、家長態度影響學生語言能力。八、社區族語資源少,且分配不平均。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了解新北市特定農業區老年人成功老化情形並探討其相關因子。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方法,以新北市樹林區特定農業區所有65 歲以上老年人作為研究母群體,採定額抽樣,抽取新北市樹林區之特定農業區內100位老年人作為研究組,另外再依人口密度最高的都市型的兩個里,抽取100位老年人作為對照組,以此共計200位老年人為此次的研究對象。資料收集是由研究者親自拜訪,由各里里長、松鶴會會長陪同下,以結構式問卷與研究對象面對面方式進行訪談。 問卷內容包括個人背景基本資料(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居住狀況、經濟來源、是否負擔家庭經濟、是否從事農業活動、居住地等)、成功老化指標(心理範疇、生理範疇、社會範疇、經濟範疇)等。發出問卷共205份,回收200份,回收率97.6%,當中三份填答不完整,屬於廢卷。其中男性89人(45.2%),女性108人(54.8%)。根據獨立樣本T檢定結果顯示:一、心理範疇部分單尾顯著性為0.000<0.05,得出農業特區的心理範疇明顯高於都市化地區;二、社會範疇的單尾顯著性為0.031<0.05,得出農業特區的社會範疇明顯高於都市化地區;三、總體表現單尾顯著性為0.012<0.05 得出農業特區的成功老化總分明顯超出都市化地區的結論。 結論,在特定農業區與都市化地區老年人的背景變項除「是否務農」及「居住地」有顯著差異外,其餘皆無明顯差異,而「是否務農」變項,卻顯示沒有務農者的表現較佳,這與都市化地區的老年人大部分不務農的情形沒有兩樣,又由開放性訪談的結果可以發現,老年人很在意的是自由感,而特定農業區的老年人的生活環境為農村生活,地廣人稀,無論在心靈上或是活動空間都有別於都市化地區的老年人,因此在心理感受上及活動上都優於都市地區的老年人。由此可知「居住地」是影響老年人成功老化的主要因素,且在特定農業區的老年人,其成功老化的表現較優的結論。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以「兩岸分偶家庭女性配偶親職經驗」為主題。研究者採用深度訪談的方式來蒐集所需的資料,以桃園縣十二名兩岸分偶家庭的女性配偶,且子女就讀國小階段者為研究對象。先探討因兩岸分偶的家庭型態對其親職經驗的四大面向之影響。再探究當中所面臨了哪些親職挑戰,而其因應之道又為何。 一、 因兩岸分偶的型態,而使子女日常生活照顧情形產生改變,包括:日常生活型態調整的幅度、因分偶而改變家務處理的型態及家中休閒活動的型態。 二、 兩岸分偶家庭母親與子女情感基礎穩固,而父親則以積極的行動來與子女培養情感。 三、 兩岸分偶家庭子女學習活動是由母親一手安排並全程參與孩子在校的活動。而父親則是選擇性的參與,當父親缺席孩子在校活動時,多數孩子心中並無特殊感受。 四、兩岸分偶家庭父母對子女行為規範與管教的情形,包括:父母管教觀念一致, 較少引發管教衝突;在管教面向上,是多方面並重的。 五、兩岸分偶家庭所面臨的親職挑戰為:母職負荷過重而引發過高的親職壓力、 父職角色的日漸疏離、面臨工作與家庭兩難的困境、容易引發教養衝突、對 小孩的身心發展產生負面的影響。 六、兩岸分偶家庭親職挑戰因應之道為:提升共親職的程度、以溝通來化解管教 衝突、以密切的互動來維繫家人的情感、密切關心孩子的心理變化、用心規 劃家庭的未來。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分別對兩岸分偶家庭的父親、母親、孩子及其學校教師、台商企業、政府及後續研究者提出建議。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因應高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人的教育逐漸受到重視,臺灣自2008年起推動樂齡學習資源中心的設置,以提供高齡者一個專屬的學習場所,促進其參與學習。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高齡者參與樂齡學習之社會資本發展,及其社會資本對高齡者學習參與所造成的影響。首先,藉由存在高齡學習者之間的社會網絡、社會規範及社會信任,發現高齡者社會資本的形塑與積累。而後,進行探析其社會資本在高齡者學習參與過程中所發揮的影響。 為深度了解高齡者社會資本的發展與高齡學習參與之間的關係,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法,與22位受訪者進行面對面訪談,藉由訪談分析而從中獲致以下研究發現: 一、高齡者的社會資本發展具有差異性。 二、高齡學習促進高齡者自我價值的提升。 三、社會資本關係著高齡者的學習適應與學習滿意度。 四、社會資本深度影響著高齡者的學習參與。 隨著樂齡學習的持續,高齡者各自發展出不一的社會資本,並在其學習過程中發揮一定效用,促進其學習效果及學習滿意度的提升,從中得以發現社會資本對高齡學習的重要性。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是以觀音鄉保障村十年的環保抗爭為主軸,包括反轅碩垃圾場在內的抗爭為例子,來探討邊陲地區居民對環境正義的追求。首先藉由文獻研讀及訪談,還原及呈現觀音鄉及保障村,在工業化前後的環境狀況。經由訪談來探討抗爭形成的原因,瞭解整個抗爭的過程及爭議焦點,還有村民與環保團體的運作情形,並探討當時政府對此案的處理態度。 接著再從三方面來探討環境正義:用邊陲理論的觀點來檢視保障村及觀音鄉的狀況。對保障村環境不正義的補償、回饋在抗爭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政府的決策中,是否有以保障村居民的參與程度來考量環境正義,最後檢討保障村抗爭後的地方永續發展狀況。 抗爭過後十年,雖然整個觀音鄉在環境面有改善,但保障村的環境卻有逐漸惡化的趨勢。此外觀音鄉依然面對著具有爭議性的大型工廠遷入的威脅,居民對污染的抵抗意識依然強烈。保障村的抗爭事件結束十年後,重新檢討整個事件,我們得到幾個結論:村民的環境權未得到適當重視與維護,在鄰避設施的設置上,村民的環境權與參與權被忽視,最後在制度設計及法規的修正方面提出建議。為了達到地方永續發展,更提出防風林、沙丘、沙灘作為保障村永續發展的重點指標。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台灣 65 歲以上人口已超過總人口10.6%,屬於高齡化社會,依照經建會推估,西元2017年台灣老年人口比率將成長到14%,進入「高齡社會」,西元2025年更高達 20%,成為「超高齡社會」,台灣人口老化的速度已超乎想像。中高齡者因健康因素與個人背景的不同,居住型態也與過去有很大的差異,面對人口老化,長輩需要健康舒適的居住及友善的環境。本研究主要在探討中高齡者在居住 上所受到各個層面的種種影響,以及分析中高齡者之居住喜好與型態,繼以建構 出中高齡者幸福居住之藍圖。本研究採質化研究的深度訪談法,以行動健康之中高齡者、中高齡者之子女及建築設計師等進行訪談,收集第一手深度性資料,共完成訪談資料23份。本研究結果為:中高齡者在居住特性上分為自我實現型、傳統依賴型、共享天倫型及關照後代型;自我實現型在居住的理想上擁有強烈自我意識,傳統依賴型則依子女的想法來決定居住環境,共享天倫型以三代同堂為最理想居住方式,關照後代型終其一生為家庭奉獻,總以家庭成員需求為首要考量。本研究亦提出具體建議:1.在中高齡者方面,建議鼓勵中高齡者儘早關注老人居住問題,妥善規劃,以真正享受安穩無虞的銀髮人生。2.在建築設計業者方面,建議運用環保節能素材,建造兼顧美觀、實用及安全的老人住宅,以滿足中高齡者居住之需求。3.在政府政策方面建議,應落實積極協助中高齡者完成福利居住政策,讓中高齡者在家中能有尊嚴而且獨立自主地生活。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自從解嚴之後,台灣地區伴隨著政治民主化與社會多元化的腳步,民間社會力勃然興發,非營利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地成立,社會上扮演角色亦發重要。為滿足需求與發展,非營利組織更需藉著營利組織之管理及行銷的觀念並善加運作,並以有效的行銷策略使能充分達成組織的使命,這已成為每個機構思考其生存發展、實務運作時的重要課題。 本文以怡仁愛心基金會為研究個案,首先針對非營利組織、非營利組織行銷及社會行銷等相關文獻與概念進行介紹,並就怡仁愛心基金會歷史沿革、組織架構、行銷策略等方面進行探討,續透過SWOT 分析作為分析組織之工具,瞭解研究對象之優、缺點以及在社會環境中發展機會與潛在威脅,輔以5p行銷組合做為分析依據,最終總結兩階段分析所得資料,建構出研究對象行銷策略,同時提出研究發現與建議,希冀有助於提供非營利組織社會行銷方向與策略之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