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8.137.218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論文主要藉由對於文本的仔細分析,歸納出《在我墳上起舞》、《野孩子》二書各自的內容主題、情節鋪陳、角色塑造;並且進一步綜合歸納二書在形式技巧上的異同。 首先歸納分析二書的基本主題及其所關照的內容,其次將就書中的主要人物性格加以分析,探索作者如何有意識地針對青少年讀者,描繪出青少年階段的故事主人翁形象;接著將就形式部分加以分析,《在我墳上起舞》、《野孩子》二書的作者皆有限度地使用後設的形式創作;最後,本文將就兩書的長處,就其發揮激發青少年閱讀的社會功能談起,進而言及青少年小說未來的展望。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一九七六年鄭清文《現代英雄》的問世,為台灣鄉土短篇小說開創了另一個視野。《現代英雄》的題材及創作手法大多來自於對社會轉變中對現代人的觀念衝擊為主,是以寫實的敘事方式,創造出現實社會的種種扞格、變化與堅持。然而這些作品不止是單純敘述社會轉變的故事,且寄託著作者深切的人生觀照及社會認識,隱微地再現了鄭清文身處時代的社會景象。 全文凡七章: 第一章「緒論」先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接著檢討目前研究鄭清文短篇小說的情形,說明其趨勢,以尋找需要研究的地方。 第二章為「鄭清文生平及其文學活動」,將鄭清文的文學軌跡作一紀錄,兩個故鄉的生活背景與工作經驗對其文學發展影響甚巨,所接觸的海明威「冰山理論」也引領著鄭清文的寫作風格。 第三章為「英雄人物之塑創」,從不同時代英雄人物定義來探討《現代英雄》所要表達的現代英雄形象。其形象分為「以人性尊嚴與弔詭命運的對抗」、「堅持人生本位」、「記憶中的英雄」、「異化英雄」、「現代女英雄」五方面。以現代英雄角色形象的主題切入《現代英雄》此一部小說作品,探討英雄們在《現代英雄》中如何呈現他們的特質與背後的文化意識。透過描寫人物的生活與際遇,展開了人物之間的愛恨哀喜,悲樂怨怒關係。 第四章為「英雄回歸之指向」,從英雄人物最後的回歸來探討《現代英雄》中故事人物的終極歸向。其內容分為「自我就贖」、「歸返現實」、「舊鎮母體」、「死亡」四方面。以歸向的主題切入英雄力量最後的歸屬,也相對的可視為其英雄力量的來源。 第五章為「英雄人物的人文視野」,將《現代英雄》中延伸出的關懷主題作一整理。其內容分為「對現實世界的關注」、「生死價值的體現」、「存在主義的文學情調」三方面,試圖分析各類型的英雄動機意識背後的文化思想與倫理價值觀的折影。 第六章為「《現代英雄》之小說藝術」,將《現代英雄》中的小說藝術表現作一整理。其內容分為「人物姓名的擬定和選取」、「寫作手法之探討」兩方面,欲以小說中的藝術呈現更具體的表達原本面目模糊的人物形象。 第七章為「結論」,歸納研究所得,做一綜述。 本論文在《現代英雄》英雄形象研究上,採用的基本架構是屬於文學主題研究方法。《現代英雄》中的故事,是一種徹底反映當代的時代腳步與作者的思想的作品,作者透過此作品寄託對社會種種異象與人心掙扎作一描述,凸顯較為明顯的主題意識,這一點值得我們以人物形象主題的觀點剖析其作品,由此進一步探討《現代英雄》英雄特點與其內涵。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納蘭性德邊塞詞篇章結構研究 【摘要】 以愛情詞、悼亡詞見長的清朝第一詞人-納蘭性德,在邊塞詞的創作上亦頗有特色。本論文嘗試以篇章結構的方法,探析其詞作。納蘭性德的邊塞詞,內容的主旨多集中在相思、思鄉方面,故在情志內涵上,有自然真切、哀感愁苦的特色;從篇(第一層)的結構可知:他擅用情景法和虛實法,使詞作呈現情景相生、虛實相應的美感;而在取材上,常就地取材,如:鴻雁、西風、明月等,再加上黃昏和夢的意象,使其詞作的色調感傷而迷離;他用字淺顯、平白如話,故在氛圍基調上,有清新秀雋、含蓄深蘊的特色。由於納蘭擅用感傷詞(愁、恨),不誇邊功,故其邊塞詞有別於以前的豪放邊塞詞作品。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研究探討的是九年一貫國語文第三階段教科書之研究,主要採用歷史研究法及內容分析法,針對國中九十四學年度審定本國語文教科書,包括南一版、康軒版及翰林版,進行一綱多本的內容分析,並與國立編譯館編輯發行之最後一版國中國文課本(即部編本)互相參照、比較,從中探討各版間所存在的差異,期能將分析結果提供國文教師及相關單位,作為今後教材編寫、選用或教師進行國語文教學時的參考。 經歸納研究結果,得到以下的結論: 壹、在國語文教科書的分析方面:藉由各年級單元主題的分布、文章體裁比例、語文常識的安排、和能力指標、基本能力的對應、重大議題的融入等情形及統計,檢視審定本各版的課程設計是否符合課程綱要的理想,落實九年一貫的精神。主要發現如下: 一、審定本單元主題的規劃符合九年一貫課程統整的精神,主題類別多元化,取材內容生活化,能兼顧鄉土性及世界性,以因應社會價值觀的變遷和多元化的趨勢,進而提昇學生的文化素養,陶冶健全人格 二、審定本課文體裁的比例、語文常識的安排,大致符合課程綱要的規定 三、審定本教科書的內容,大致能掌握九年一貫分段能力指標,以培養學生帶得走的基本能力為主 四、審定本能因應時代趨勢,反映當前社會關注的重大議題 貳、在國語文教科書的比較方面:藉由外延問題及體例內涵兩方面比較國中國文部編本與審定本教科書,發現如下: 一、審定本講授教材的份量明顯低於部編本 二、審定本與部編本課文體裁比例維持一致,所選範文均以白話文居多 三、審定本的編排體例較部編本豐富、多元 四、審定本語文常識的編排及訓練重點較能迎合時代潮流及趨勢,以培養實用的語文能力為主 五、審定本較部編本著重修辭的活用與練習,以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綜合以上所述,發現九年一貫國語文第三階段審定本教科書內容大致都能掌握課程綱要之要求,落實九年一貫的精神,題材多元、開放,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教材內容既有本國文化的薰陶,又有宏觀的國際視野,兼顧思想品德的薰陶和人文精神的培養,期望學生在教材本身的學習過程中,能靈活運用語文能力。整體而言,擺脫傳統思維,以體現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理想,是審定本尤其值得肯定之處。 在教科書開放審定之後,因各版本所選不同,讓教師教學時有更多參酌、選取的材料,所以未來教師必須培養分析教材的能力,以因應教科書取材面向廣泛的趨勢。期望透過本研究對九年一貫國語文第三階段教科書的分析、比較,能提供國文教師及相關單位,作為今後教材編寫、選用或進行國語文教學時的參考。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在本土文化的潮流衝激下,歌仔戲近來成了戲曲界的「顯學」!歷經百年的起伏、滋養,歌仔戲不僅在台灣戲曲發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還流傳至鄰近各國,造成一股歌仔戲風潮,更傳回大陸,促成福建「薌劇」的產生!然而,這一年輕劇種仍未停止成長,仍持續於創新,在各方人士的努力下,歌仔戲不斷呈現新的風貌!生於斯,長於斯,代表著台灣地方特色的歌仔戲有著歷史層面的重要性。它隨著不同政經環境發展,伴著各階段人民成長,其社會功能不容忽視。而此瑰麗的本土活文化在歷經滄桑、風光後再度面對新文化的衝激,該如何再走出新局?從舞台走入校園,我們見到傳統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但也見証了社會潮流的無情,將之永續傳承是眼下最大課題。拙文特以國北師歌仔戲推廣研究社為例,就其發展、成長、興衰及未來作一探討,期能對解決校園戲曲的傳承困境有所助益。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說文解字》是傳統中國文字學的聖典,其中保留的文字材料及解說非常豐富,但是由於《說文解字》去古已有相當的時間,師說傳承未必完全正確,加上《說文解字》經過歷代傳抄翻刻,難免又增加不少錯誤。這些都會造成後世研讀《說文解字》的困難。十九世紀末葉,甲骨文出土,帶動了文字學研究的新契機,其後商周銅器、戰國秦漢文字簡牘相繼出土,更使得文字學研究日新月異。這些新出材料,對我們研讀《說文解字》都有莫大的幫助。本論文希望在這種有利的條件之下,重新審視大徐本《說文解字》,從不同版本的字形比對,加上古文字的參考,希望能對《說文解字》的研究提供一點意見。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論文提要 中國地大物博,黃河、長江自古即為孕育中華文化的兩大搖籃,同時哺育出南北不同的區域文化特質。本論文嘗試藉著比較研究《詩經》三《頌》與《楚辭.九歌》這兩套上古祭祀詩,從歷史、地理與文學的角度上,循著前人的腳步,探索二者的創作因緣,從而理解先民的所思所感;並就其對後代的影響,做一趟文學尋根之旅。全文統分七章: 第一章〈緒論〉。揭示本論文的研究動機、文獻探討、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論文組織架構。 第二章〈名義問題〉。根據前人的見解以及文本內容,探討三《頌》與《九歌》的名義問題,以期對二者的本相有基礎的認識。 第三章〈因緣背景〉。由時代、地理與文學三因素,探討《詩經》三《頌》與《楚辭.九歌》的成因,期望藉此了解同為國家祀典樂章的二套作品何以呈現迥異的風貌。 第四章〈祭祀內涵〉。探討在祭祀的作用、對象與神的形象,以及祭祀儀式、人員、用品等方面,二者呈現的特色如何不同。 第五章〈文本分析〉。著力在篇章本身,探究三《頌》、《九歌》在主題、運材、思想、結構、句式、用韻、遣詞與表現手法上的不同,以明二者的藝術成就。 第六章〈影響〉。分別依詩歌(含樂府、古體、近體)、辭賦、文章(頌、贊、銘、箴、誄文、祭文、哀策文、書信、序、論、記)、詞曲(詞、散曲、戲曲)、小說五類,討論後代文學作品在體製、命意、題材、遣詞、技巧、風格等方面受到三《頌》、《九歌》的影響。 第七章〈結論〉。總述本論文比較研究的成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所謂「詩言志」,詩除了表達出詩人的心聲,也是感情、思想的寄託。「思想」,是一種思維作用或思維歷程。而思維作用或思維歷程,對於一個人一生的言行有決定性或主導的作用。思想是產生行為的原動力,純真的思想,可使行為正確並培養出嶄新的生命力。但思想之於人並非全然不變,一個思想家一生中隨著時間的改變、人生歷練及某些因素,思想也會跟著改變。可由儒入道亦可由道入儒或由釋入儒,甚至儒釋道三家思想兼具,這是極自然的。而不同的思想,若能互相調適,則可相容互補。 《文心雕龍、時序》說:「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繫乎時序」。任何一個時代的思想家、文學家,其思想、創作莫不受到當代時間、空間的影響。有兩百多年歷史的魏晉時期,不斷發生崩潰與重建的疑惑。在思想方面,兩漢儒學已成非主流,相尋而上的是道家玄學的興起、群體意識的崩塌和個人意識的覺醒,文人思想呈現劃時代的自覺與創新。陶淵明、謝靈運身處於這樣一個混亂、權力鬥爭、玄學興盛的時代,連最基本的安身立命也遭到撼動。衣冠士族感傷亂離,興起了生命漂泊、人生如寄之感。道家的道體思想給予人們一種永恆的啟示,老莊之學風靡一時,影響到當時的思想家及文學家。陶、謝在困頓失意中,以老莊思想解其惑、抒其情,將思想流露於作品之中。雖然在兩人作品中蘊含不少道家思想,但陶、謝思想並非只是單一的歸向於那一家、那一派思想,而是儒、釋、道三家相容並蓄。思想的匯合,構成高超的人格;思想之豐富形成陶謝作品不朽。儒、釋、道三家思想並存而不悖,使陶謝在人格與文學創作上綻放光芒。 歷來對於陶、謝其人其詩之研究,至今未嘗消歇,各類相關研究論文,紛出並陳;各抒所見。不論在考據、詮釋、鑑賞各方面都有嶄新的成果。對於陶謝思想的相關論述亦不少,但卻鮮少將陶、謝兩人思想相提並論。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礎下,進一步探討陶、謝所處的時代氛圍對兩人思想所產生之衝擊及影響,進而分析、統合兩人作品中所蘊含的複雜思想內涵。為陶、謝研究提供新的思維及方向。全文計七章: 第一章<緒論>:包含研究動機、研究範圍與方法、研究旨趣。 第二章<陶淵明與謝靈運之時代背景>:概述晉宋時代政治、社會、學術思想。 第三章<陶淵明之生平及其思想>:從陶淵明生平、家世背景去探討陶詩中所呈現出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佛家思想。 第四章<謝靈運之生平及其思想>:從謝靈運生平、家世背景,去探討陶詩中所呈現出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佛家思想。 第五章<田園詩宗陶淵明與山水詩祖謝靈運思想與詩風比較>:兩人雖身處於同一個時代,但其性情、寫作題材卻有異。本章主要探討兩家在思想、詩歌藝術及歸隱的異同。 第六章<陶謝詩與思想對後世之影響>:「陶謝」千古並稱,二人形跡各異,詩風懸殊,創作成就也有高下之分,但兩人所創作的田園詩、山水詩卻深刻影響了後世。本章總結兩位作家及其作品、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第七章<結論>:對全文作一個總結,提出心得及看法。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要 教育機會均等是民主社會追求的理想之一,所謂機會均等,不僅是指讓不分貴賤智愚的學生皆獲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更意涵著學校應為不同性向、能力、學習風格的學生,安排因材施教的措施,使每個學生的潛力均能充分發展。孔子並未提出「因材施教」或「多元智能」這些字,但卻充分展現了這些理論的精神;迦納自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論以後,在美國引起教育界的重視,而且有多所學校運用多元智能理論進行課程、教學與評量的改進,結果發現:多元智能理論對提高測驗分數、提昇紀律、增進家長參與、改善對學習障礙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多元智能理論的運用,已形成教育革新的另一出路。本研究透過對孔子的教育理論與多元智能的教育理論做相應研究。提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與多元智能教學的實際應用,對本研究提出相關的例證與示範並探討教師對於多元智能的信念能否顯著地影響學生去創造積極的自我實現的預言。 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 探討孔子因材施教的意義與應用。 二 探討多元智能理論的意義與應用。 三 分析二者理論之異同。 四 探討多元智能實際教學給予教育革新的啟示。 本研究搜集孔子與迦納博士相關教育理論資料,嘗試以當代社會環境與時代思潮,尋求其二位教育理論之異同,並導出一合理解釋。獲得他們的教育理論之相似觀念,再依此形成架構,對他們的教育理論加以分析,提出本文架構。先闡述孔子的教育理論之內涵,舉出孔子為學與誨人、有教無類與孔子的主要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再闡述迦納之多元智能的教育理論,針對多元智能的提出、個別差異與多元智能的主要教育方法(個別式教育)。提出對孔子的教育理論與迦納的多元智能的教育理論為對應研究,首先,探討孔子的教育理論與多元智能的教育理論之相通處,再者,探討孔子的教育理論與多元智能的教育理論之相異處,最後,探討孔子的教育理論與多元智能的教育理論之融通處,分別以孔子的教育理論與多元智能的教育理論之異中求同及同中求異。 本文先從歷史文獻之探討分析著手,搜集孔子與迦納博士相關教育理論資料,嘗試以當代社會環境與時代思潮,尋求其二位教育理論之異同,並導出一合理解釋。獲得他們的教育理論之相似觀念,再依此形成架構,對他們的教育理論加以分析。所以本研究屬一種相互比較法(descriptive method)。但本文未進行影響研究僅進行平行研究,希望透過比較文化的平行研究方法,形成對照找出二者之同,經過比較找出二者之異,把孔子與迦納博士相關教育理論彙整研究,經過解釋分析與綜合,最後加以闡釋,並舉出他們之差異。因此,基本上,這是一種從歸納(inductive)到演繹(deductive)的研究歷程。 最後,將相應研究歸納成結論: 一、多元智能的提出為全人教育帶來啟發 二、迦納多元智能理論的教育主張和孔子的教育方式不謀而合 呼應教育由古代到現代最基本的理念與方法,其實就是「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