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9.231.155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論文主要是針對《孟子》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吸收成效,及運用現代電子傳媒輔助,來提昇學生興趣,增進老師教學實力而設計。 其重點是以右腦系統為重心,探討傳統教學,藉著右腦開發之可能,倍速《孟子》學習成效。藉著圖像提示,可以快速看懂《孟子》所談的思考內容;藉由美讀朗誦,活絡古文組織力,在潛移默化中,用耳朵來學古文,可以記得深且久。 當然也因此,本文並無太過專業的論述,乃是以針對國高中學生學習《孟子》為出發點,提出一些創見,期盼在國文教學上,能盡一己力,將傳統帶到現代,使學習輕鬆些,印象深刻些,記憶常常久久,重點是:將老祖宗的珍貴文化遺產,能紮紮實實地傳揚下去,以中華文化自豪,經典文學不再是擺在架上的老古董。 其中論述不足之處,待日後架設《孟子》右腦系統的學習網站,在理論與教學的實際分享後,必定能多多充實。而文中對現代教育因網路傳播的崛起,產生時空的改變及古典文學閱讀習慣之改變,亦有一番探討。 在第四章中善用科技利器:Google系統,預估將成未來趨勢。因應現代學子較習慣的學習方式(上網找資料)及閱讀型態(圖像化思考)為出發點,探討經典文學再蓬勃發展之可能。 關鍵詞:孟子、右腦、Google、圖像、吸引力法則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論文寫作的主旨乃在探究《孟子》的「譬喻修辭藝術」,並進而分析孟子運用譬喻基本類型及變化類型對文章所造成的藝術特色及其影響,期能管窺《孟子》「譬喻修辭」之堂奧。茲將本論文的提要略述如下:第一章「緒論」,首先揭示本論文之研究動機,鑑於歷來研究《孟子》之論著,大多以義理思想作為評述的要點,本論文期能藉由不同角度以進行研究,次論研究範圍及研究背景,最後論及研究方法,並說明本文之組織架構。第二章「《孟子》譬喻的基本類型」,此章研究的重心在於深究《孟子》一書譬喻修辭的基本類型。因此類文例繁多,故依比喻形式細分為明喻、隱喻、略喻和借喻四類,而各類再依其用喻選材的不同,將之分為人、事和物三類,並深入探析其用喻之旨趣、特色及喻意等。第三章「《孟子》譬喻的變化類型」,此章研究的焦點則在於探究《孟子》一書譬喻修辭的變化類型。依據基本格式的基礎結構上變化衍生而來的各種譬喻變式,將之區分為詳喻、倒喻、博喻、合喻、引喻、較喻、對喻、假設用喻八類,而每一部份再細分為若干小類,論析其運用之情形及背景,並針對其用喻之特色作一番深究。第四章「《孟子》譬喻修辭藝術的效用及影響」,此章研究著重在探析《孟子》一書譬喻修辭之特色及其影響。關於譬喻修辭藝術方面,則分別從「作者心理背景」及「作品的美感效果」兩層面來析論。而譬喻修辭影響所及的部分,乃由作家——「後世文人」、作品——「文學創作題材」及語言——「成語應用的譬喻」三方面分別來論述,以彰顯《孟子》譬喻修辭之藝術性及其價值。第五章「結論」,總結以上各章節之論析結果,整理歸納出本論文《孟子》譬喻基本類型及變化類型研究的成果及其價值。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台灣原住民文學的產生,有時空背景的因素,亦有文學內部發展的因素,對於研究台灣原住民文學而言,釐清文學現象的成因是無從迴避的課題。本論文先就台灣原住民文學之「山海雙雄」——拓拔斯•塔瑪匹瑪和夏曼•藍波安——掘起的時空背景和文學演變的現象進行梳理,再就二人之創作文本詳加探究,希望藉由布農族拓拔斯•塔瑪匹瑪和達悟族夏曼•藍波安書寫山林海洋的經驗,尋繹出原住民山海文學的「形神」,並用以彰顯原住民作家透過這些原住民文學的「質素」,創作出台灣原住民族獨特的「山海文學」。台灣原住民文學經過二十多年創作、論述、研究,已有相當質量的成果,不可否認地,它在文學論述中與台灣文學有相同的「殖民情境」,也同樣面對「書寫文字」的問題,然而本質上它又擁有異於台灣文學的「土地情感」和「自然生命觀」,這些重要的文化精神,顯現在原住民山海文學中,發展出迥異於漢文化思維下的「山水逸興」、「農村田園」的經驗,突顯出原住民族觀照個體生命,甚至是自然萬物所有生命的智慧;凡此種種,都將成為台灣原住民文學參贊世界性文學建構的優勢條件。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要 本研究旨在以「立意取材」與「謀篇布局」為國中作文教學設計與實作的兩大主軸,並以「意象形成」與「章法結構」為理論基礎,期望能以理論結合實務,以「限制式寫作」題組進行將近一年半的作文教學設計與實作。 本研究以「立意取材」與「謀篇布局」為作文題組設計的方向,總共設計了二十八份作文教學,讓主要對象(筆者從七年級教至九年級的學生)和次要研究對象(筆者指導的國文資優方案的十三位學生)實作了二十八份作文題組,因此研究中也呈現了二十八份寫作成果。 其中也分析了主要對象(筆者從七年級教至九年級的學生)的六次模擬考寫作測驗中的表現,以優秀作品為例,分析出這些作品的內容是否運用了「立意取材」與「謀篇布局」的寫作能力。最後更針對主要對象(筆者從七年級教至九年級的學生發出問卷,以此來了解學生在這一年半的作文教學中學到那些「立意取材」和「謀篇布局」的能力,筆者也從學生的問卷統計表中,了解到孩子較不熟的概念或不熟的寫技巧,以此作為筆者日後作文教學上的改進。 以「意象形成」和「章法結構」為作文教學「立意取材」和「謀篇布局」的基礎知識與設計教學的根據,藉此探討此教學方法是否可開啟學生的文思,有助於學生寫作文章的能力?換言之,本研究藉由「意象形成與章法結構」的認知與運用,使國中學生的作文能經由主旨的確立、材料的選取和結構的運用而適當的表情達意。有關「意象形成和章法結構」作文教學設計和實作,筆者經過一年半的研究和操作,不僅自己有所成長,獲得了以下三項結論: 學生寫作能力有所提升。在這一年半的作文教學和批改學生作文的過程中的,筆者觀察到學生已能了解為文一定要確立中心思想,然後才去構想要用何種材料表達文旨。學生能掌握主旨、取用適當材料後,如何將它們組織起來,就得靠章法的知識,而本篇論文即以今昔法、感覺轉換法、因果法、論敘法、情景法、凡目法等章法來訓練學生對於文章佈局的能力,而在這一年半的實作中,這些邏輯性強的章法確實能提高學生寫作能力,而大部分的學生對於這六個章法的接受度也都很高,因此也能將這六個章法活用於模擬考和段考中,是令人可喜的現象。 學生寫作興趣被激發。以不同以往的的教學方法如:如問答法、討論法、體驗法、遊戲法……等等方式來引導學生依照題組的題目一題一題來練習寫作。又命題的題型活潑多變,有時是填充詞語;有時是改寫原文;有時是設計對話……等或是作文題型的設計,甚至是筆者批改作文的態度和批改後的回饋,都可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作文系統性逐漸確立。筆者研讀「意象形成與章法結構」的理論後,以「讀寫結合」和「限制式寫作」的方法設計作文題組,已使國中學生的作文能經由主旨的確立和擺放位置、材料的運用和結構的安排而有所精進。因筆者透過範文中意象形成和章法結構的分析,也就是「立意取材」和「謀篇佈局」的分析,由讀到寫,由寫作方法教學到寫作引導再到正式寫作,以一連串系統性的作文教學,增加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技巧,經過筆者一年半的研究和操作後,不僅使學生寫作的內容來越豐富,文章的結構也安排的井然有序,而且也使筆者改變以往沒有步驟、沒有目的作文教學,確立了系統化的作文教學。 運用「意象形成」的理論於「立意取材」的寫作能力訓練,可以讓學生更能掌握主旨的安置與材料的選取;運用「章法結構」於「謀篇布局」的寫作能力訓練,可以讓學生學會材料的組織和段落的安排。而根據「限制式寫作」的命題原則,以題組一步步的帶領學生由淺入深,由短而長來寫作,是學生很容易接受的寫作題型。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嵇康身處魏晉交替的變動時期,不論在思想的開拓、精神的解放,或是文學的創作,都對後世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本文從哲學史、文學史等角度綜合切入,並特別注意政治、社會與觀念發展間的關係研究,進而凸顯他的作品及其思想的地位與貢獻,這正是本文的目的。 本文內容及架構:第一章緒論,包含研究動機、目的、方法及論文架構,並對「名教」、「自然」之意涵作詮釋;第二章探討嵇康的經濟、政治及社會思想背景;第三章則探討嵇康的生平與著作之繫年;第四章則由老莊思想透視其處世態度及其理想政治主張;第五章則以其音樂作品分析其音樂思想及功用;第六章由哲學史角度切入,企圖透過一種理性的思辯為嵇康的神仙、風水、命相、卜宅等事物找到一個合理的基礎;第七章則由文學角度切入,透視其文學作品中所表現的情感。第八章結論,以嵇康生命才情的啟示總結全文。 經由本文的探討,可以發現:嵇康在對司馬政權的抗爭中,不僅提升了個體自由的精神,也樹立了中國傳統知識份子威武不屈的典範。不論在學術發展或士人精神上,他的表現都有著劃時代的意義,更有著不可磨滅的價值。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悲劇人物是指其遭遇令人同情、歎惋,其生平之奮鬥歷程感人心扉,雖遭致不幸,但吾人從中除為之不捨外,更可以激昂吾人之心志,想其人之風範或以此為自我惕厲之對象。而《史記》中的悲劇人物之遭遇亦與此貼切,其突出之處與撰者司馬遷關涉甚深。本論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緒論:敘述本論文的研究動機及研究內容。 第二章司馬遷撰寫《史記》一書的歷程:此部分是以撰者司馬遷個人自小到大的形塑過程,寫其成長環境及父教的影響,並擴及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啟蒙,故此劃時代的著作有其成書的條件,此章偏重於外在因素的敘述。 第三章悲劇的意蘊及類型:此章先從西方的悲劇談起,由亞里斯多德對悲劇的解說,言及後代學者的看法,試圖整理出對悲劇不同的看法;再談中國的悲劇,中國由於環境及歷史演進過程與西方有強烈的不同,以致對悲劇的看法會有歧義,但自清末至今,由於許多學者的投入研究,使中國有無悲劇之議題,逐漸有其共識,但本章主要是講悲劇中的主要原素,即悲劇人物,以其悲劇人物的遭遇,為悲劇作分類。 第四章《史記》悲劇人物形成的因素:主要從司馬遷個人的內在談起,寫其對悲劇人物的取捨標準,並針對《史記》悲劇人物的遭遇,將形成因素分為三大類。 第五章悲劇人物的類別:自古人皆有一死,故不以如何死亡作為分類的依據,而以其身分地位來分類,並藉此看出司馬遷超越同時代的卓越史識,如:生前並未有帝王稱號的項羽,卻被列入〈本紀〉中,可看出司馬遷並未以「成者為王,敗者的寇」的標準看待所有人物,反以其生前對世界的影響為主要的評價;又司馬遷所關照的對象並未純以男性為主角,在他的筆下亦有奇女子,雖著墨不多,但仍具有代表性。此章所論及的對象共21人,其身分地位或有不同,但其角色鮮明卻又令人印象深刻。 第六章結論:本章就前面述及的各章分析結果,深知可知司馬遷是有意識地為這些悲劇人物作傳,故可說這些悲劇人物的悲劇性乃司馬遷本身悲劇意識的反映。而《史記》中的悲劇人物對後世的影響頗多,如戲曲、小說等,其中改編戲曲的《趙氏孤兒》更凸顯出公孫杵臼程嬰兩人的忠及義,使此齣戲不僅在民間擁有廣大的戲迷,更被推廣至歐洲,搬演許久,故在此欲以《史記》中悲劇人物與西方悲劇人物的比較為未來研究的內容之一。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論文摘要 本論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為緒論;共分六小節,論述本論文寫作的緣由、寫作方法以及希望達成的目的。 第二章為林語堂傳略;論述林語堂的生平及成長背景對文學創作的影響。 第三章為林語堂《論語》時期小品文創作歷程;以時代演變對林語堂創作風格的影響為論述重點,並以林語堂在《語絲》半月刊,及創辦的《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半月刊上所發表的文章為切入點,探討林語堂在時代遞嬗中,其文學創作風格的改變及心路歷程。 第四章為林語堂《論語》時期小品文特質;以「幽默」、「性靈」、「閒適」等為探討主軸,深入探究林語堂在《論語》時期所架構的文學理論,及其文學理論對當代文壇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分析林語堂對「娓語筆調」的運用在創作上造成的效果及對後代文壇的影響。 第五章結論;總結論述林語堂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關鍵詞:林語堂、幽默、性靈、閒適、娓語筆調、幽默大師、語絲、論語、人間世、宇宙風。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以下是本論文各章節結構綱要概述: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的動機和目的,研究的範圍與方法,以及各章節架構內容,以便掌握論文整體方向。 第二章,林文月的人生歷程,說明林文月的生平歷程,以深入理解林文月經歷的人生風景,與散文中呈現的情感特質。 第三章,林文月的文學經營與散文創作理念。第一節先論林文月文學創作的過程與成果,包括生活環境、觀點的轉變引起作品風格與內容的變化,有現代散文創作、古典文學論叢、日本文學翻譯與人物傳記寫作四項成果。第二節論其散文創作理念。 第四章,林文月散文的主題內容,作品的主題與內涵正以展現作者的生命氣質。林文月表達自己因人、事、物、景的交融感受,藉揀擇材料,表達生活當中喜怒哀樂的主觀情感,因此將林文月散文依主題為情意書寫、生活書寫、飲食書寫、旅行見聞以及人文評介五類,希望從作品的主題內容,看出她的情感脈絡與生活感發。 第五章,林文月散文的語言藝術,本章旨在討論林氏散文書寫的文字表達技巧,分為二節,首節談林文月散文書寫的方式,第二節談其表現的技巧,以看出林文月散文的語言藝術。 第六章,林文月的散文特質,據以上各章研究,歸納林文月的散文書寫的特質有:平和清淡的記敘風格、饒富知識的評介筆調、真誠多情的抒情風韻、文學與繪畫的通感與變化、書寫內容的重複等五點看出林文月散文的特色。 第七章,結論,分為二節,首節談林文月散文的評價,第二節提出對林文月散文研究的展望。 林文月歷經歲月淘洗,以真誠無偽為初衷,深度思索學思經驗,感性與知性優雅共存,終於綻放美好溫婉的藹藹澄輝。讀者可以看到一股沉潛已久的力量,因為作家持續認真,使散文作品迭有進境,這樣的人性與價值,是文學藝術真正的典範。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飲茶文化自唐興而宋盛,閃耀出相當燦爛的光輝,如此豐富的飲食文化資產當然有繼往開來之必要。近代學者關注到這一特出現象,對宋代茶文化的研究相當多,包括茶學專著、飲茶歷史、茶具發展、茶人茶事、茶道茶德、飲茶方式的流變、飲茶活動所呈現的文化現象……等等,成績十分卓著。然而,近代學者對於宋代茶文化的研究,大多側重在整體歷史層面的流變介紹或概論社會文化層面的思想內蘊。至於茶與文學作品的連結,在一般綜合性茶學著作中,雖有立篇說明,但都是瑣碎論述茶詩、茶詞等相關文學作品,零星而無系統,尚未有專篇針對宋代個別文人之茶文學作品,包括詩、詞、散文等各種體裁,進行深入考察。所以,對宋代個別文人之茶文學作品的研究,正待進一步的開拓,是相當具有研究價值的題材。 蘇軾是宋代文人的代表之一,在宋代文學、藝術方面,無論是詩、詞、散文、書、畫都有其重要地位,豐富學養、卓絕才華與人生境遇的衝激,使其所涉足之領域也無不捲起美麗如雪的浪花,在宋代文化中形成處處勝景。在北宋文壇上,與茶葉結緣的人不可悉數,但是沒有一位能像蘇軾那樣對於種茶、烹茶、品茶均在行,對茶史、茶功效頗有研究,又創作出眾多茶文學作品的人,蘇軾在茶文學作品的表現,必然是宋代茶文化、茶文學研究中所關注的焦點,石韶華《宋代詠茶詩研究》、呂瑞萍《宋代詠茶詞研究》就都將蘇軾提舉為詠茶詩、詠茶詞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就因為蘇軾的相關作品不僅在質、量上有一定的水準與份量,而且作品中蘊含的生命力能和作者緊密結合,透過這些文學作品可以進一步瞭解宋代文人飲茶活動,以及由文人自覺而著意創造的一種「雅化世俗人生」的生活方式。 有鑑於此,興發筆者從事本論文研究之動機,擬以蘇軾之茶文學作品為論文研究對象,以探討蘇軾茶文學的創作背景、蘇軾飲茶的方式與使用的器具、蘇軾對宋代茶政的記述與主張,還有「茶」與蘇軾日常生活、文人活動、審美情趣的關係,蘇軾主觀意識中對「茶」的認識,寄託在茶文學中的情志。俾利讀者瞭解蘇軾的飲茶生活與茶文學內蘊,作為研究宋代茶文化、文人飲茶的窗口,得見飲茶文化之富、之美。 蘇軾與「茶」一生結緣、聯繫既深且密,蘇軾將茶寫入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中,不僅建構了風雅清麗的文學風景,對茶文學締造許多貢獻與深遠影響,而其中許多對茶政、茶道、茶事的記述,在茶文化研究上也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由此,顯現出蘇軾茶文學的不凡價值。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翻開歷史的扉頁,明代不但是中國旅遊文化史上,具有承先啟後的關鍵地位,更是山水文學成就輝煌的時期。尤其嘉靖、萬曆以後,各種主、客觀條件的配合,「旅遊風」更是空前的興盛繁榮,那些熱愛自由,雅好浪漫的晚明文人,不僅熱衷山水旅遊,更積極的投入山水遊記的創作與編選,為晚明小品文學注入豐沛的活力與新鮮的題材,不論是作品數量或作品的藝術表現、美學內涵,均蔚為大觀,在浩瀚流長的中國文學史上,實是不容忽視的、璀璨的一頁! 在遊記小品繁盛的晚明,眾多作家中最受推崇者首推公安派領袖袁宏道。他擺脫名教與宋儒理學對人性的束縛,追求個性的解放與自由,反對前後七子的復古主張,強調獨創,主張純真、直率的表現作者個性,注重性靈的表現,為遊記小品的創作注入勃勃的生機。 本論文第一章首先說明研究之動機以及前人在相關議題的研究成果,藉以定位袁中郎遊記小品的研究價值。其次說明本論文的研究範疇與論文進行的版本依據,最後則是針對本論文的研究方法作一概要性的說明。 第二、三章主要是處理中郎遊記小品的外緣部份。中郎生平凡三仕三隱,家庭的淵源、個人的經歷與當時的政治環境、社會風潮等主、客觀因素,不但對其嗜遊性格之養成有直接的關聯,更提供他創作大量遊記小品的養分。筆者先從中郎個人的家世背景、經歷遊蹤著眼,首先掌握中郎創作遊記小品的時間軌跡與心理歷程,繼而爬梳客觀的大時代環境,釐清晚明旅遊文化興盛之因,並突顯中郎旅遊活動與遊記小品在這股時代風潮中的意義。 針對作品本身,本論文深究的兩個重點,一是藝術表現,二是美學內涵。在第四章探討中郎遊記小品的藝術表現,筆者從「篇幅形式」、「題材內容」、「修辭技法」與「謀篇佈局」四方面切入,透過對其作品的深刻賞析品味,期能扭轉文學史上對中郎遊記小品「隨興而寫,毫無章法」的印象,突顯中郎遊記小品的藝術光華與成就。第五章則以美學的角度,研究中郎遊記小品在「山水審美精神」與「山水審美價值」兩大面向的內涵。中郎遊記小品上承中國山水審美之傳統,將「以我觀物」之精神發揮得更為透顯,在此觀照原則之下,其作品的具體表現為何?由此顯現出怎樣的審美效果?而作為中郎文學理論落實的載體,其遊記小品最主要的審美價值,就在於中郎生命情調的安頓,其表現的面向又為何? 最後一章則總結中郎遊記小品的成就與價值。希望透過本論文系統性的爬梳,能標點出袁中郎遊記小品在中國山水文學長軸上所立足的位置。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