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255.162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學位論文

本研究「現代詩團體朗誦教學研究與實作」其實是以一般所謂的「詩歌朗誦」為主,不以「詩歌朗誦」為題,是因朗誦的作品皆是以現代詩為主;本論文側重現代詩團體朗誦教學理論的建立與課程設計及實作,最後將教學成果呈現,再重新檢討教學設計是否需要修正。本研究共分成六章: 第一章「緒論」。對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現況的探討、研究架構與方法,詳細陳述。說明筆者想要研究這方面的課題,最終之目的,在使現代詩團體朗誦能徹底落實在教學之上。 第二章「現代詩朗誦教學理論」。先對「現代詩朗誦」作清楚界說,再依序探討「朗誦詩的選擇與創作」,以釐清適合朗誦的詩作該有的特質與原則。最後探討「現代詩團體朗誦教學的意義」,以求教學的價值及可行性。 第三章「現代詩團體朗誦基礎訓練」。此章將現代詩團體朗誦教學步驟,按照基礎訓練的先後,依序分為:練氣發聲、國音訓練、抑揚頓挫訓練三大項,藉由此三項理論的確立及教學方式的說明,使教學步驟得以具體落實。 第四章「現代詩團體朗誦核心訓練」。此章將現代詩團體朗誦教學步驟,按照核心訓練的先後,依序分為:選擇朗誦者與詩稿、理解詩意、帶誦與編誦、朗誦演練與定稿背誦、朗誦表演訓練、舞台效果搭配等六大項,藉由此六項理論的確立及教學方式的說明,使教學步驟得以具體實踐。 第五章「現代詩團體朗誦教學設計與實作」。此章將現代詩團體朗誦教學理論濃縮為五大類,依序設計教學課程:練氣發聲教學設計、國音訓練教學設計、抑揚頓挫教學設計、朗誦技巧教學設計、朗誦表演教學設計、教師指導團體朗誦實作、學生分組團體朗誦實作。各節的課程學習之後還有學生的回饋單,以了解學生對該項教學設計是否吸收與理解。 第六章「結論」。首先對本研究的成果加以說明,敘述「現代詩團體朗誦教學」在教學上有其實施的必要性,及學生接觸整體教學流程後具體的成長與心得,以印證整篇論文的理論正確性。同時說明教學過程所遇的各項困難,及「現代詩團體朗誦教學」為何無法普遍落實的原因。最後,期望以此篇教學實作性的研究,有助中學教師推行「現代詩團體朗誦教學」。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辛稼軒多產而靈變百姿的詞作,蘊含多少在那混亂抑鬱時代下的心聲,而季節變化影響人性情心思至深,因此從天候風物人事不同所引發的反應,可探索一人之真心實情。稼軒身處飄搖零落、如蕭瑟秋季的南宋,一生雖憤鬱困頓,但執著的奮發精神卻如「秋」天特色:凋零卻仍存陽氣,顯現堅強,故以秋切入稼軒詞探析,從其詞作的眾多繁複物事,發現同是秋象,作意不同,各有面貌,見知稼軒之不俗,自中更明白稼軒其人其詞。本論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及研究範疇與取材原則、研究方法與架構並略探前人研究成果,作為研究稼軒詞秋意象情思的依據。 第二章概說意象,研討秋意象的界定與詮釋,簡要說明秋意象的義界。 第三章言稼軒詞寫作背景:論述稼軒的生平遭遇與情意基礎,由稼軒坎坷波折的生命歷程及學識想法,了解稼軒在創作「秋」詞時的意象背景。 第四章歸納稼軒詞秋意象的類型,以詞裡提到直接相關「秋」的物材,包含秋季本身、秋的節日書寫,與秋風、秋水等景象,討論秋時天地間大景物對稼軒的影響。 第五章歸結稼軒詞秋意象,將詞裡提到具有「秋」意的物材,涵括秋季代表性的鳥類、植物等的使用進行探討。 第六章從秋意象看稼軒的性格與生命進境並收束四、五章的分析,將從秋意象中所能觀看之稼軒形貌加以整理探究。 第七章整理稼軒詞秋意象作品所呈現出的秋詞特色。 第八章綜論以上研究結果,總結全文。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王鳳儀身心治療思想研究 摘要 本論文試圖以王鳳儀的「性理療病」為中心,開啟對王鳳儀身心治療思想不同面向的理解。首先,以歷史、經濟、社會、家庭四層面探討王鳳儀家世背景及其所處的時代環境。進一步探究王鳳儀生命歷程,與其罹病悟道的緣起,並簡介王鳳儀女子義學的淑世事業。並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宇宙觀,深入思考「疾病」的意義,進一步探索王鳳儀的病因觀與療病法。 王鳳儀所發明的「性理療病」,即施治者直接感知病人疾病的源頭,透過言語的運用,直指病人的心結與性格中的缺失,只要病人真心相信,願意悔過,打開心結,往往能不藥而癒。以信息醫學的角度來看,負面信息使人產生身心上的疾病。「治療」即是將疾病的信息波反轉,即王鳳儀所說「找好處,認不是」的「撥陰反陽」。。王鳳儀性理療病中那「翻良心」而讓心性撥陰反陽的過程,即是運用心智所產生正面、溫暖、光明的信息波,使得生命信息場改變,並改善身體健康。。 本文透過對王鳳儀「三界」、「五行」、「四大界」學說的深入探析與詮釋,以進一步了解王鳳儀思想所蘊含之治療意義。闡析如何透過「找好處、認不是」此生命自我療癒之鑰,「撥陰反陽」以啟健康之門。如何以「真五行、五行圓轉」此療癒之方,化性治性以療癒吾人生命的缺陷,使人生邁向圓滿之道;如何經由「四大界分清」、「四大界定位」此生命自我定位與自我主宰,以達生命自我超越之道。 筆者認為,王鳳儀經由其歸復自身的生命實踐,開顯了一條落實於生活世界的,生命自我療癒與超越之道。此「道」的實踐之路不在遠處,而在倫常日用中。其所謂三界、五行、四大界思想,實隱含著對吾人生命的終極關懷。此外,筆者透過弗蘭克「意義治療法」與「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的探討,指出「意義治療」與王鳳儀身心治療思想會通的可能。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論文試圖從範文教學中文言教材的部分,討論作文教學之道。論文前半部以教師教學為中心,旨在討論如何從文言文教學中,養成學生的作文基本能力;後半部以學生學習為中心,討論作文訓練中,學生如何具體運用文言文教學的成果。 聽、說、讀、寫是國文教學的培養訓練範疇,讀寫結合的訓練尤為國文教學之要,文言教學的讀寫結合和白話文的讀寫結合一樣,應該被規劃到整個語文教學計畫中。教師從文言範文的讀講流程中,應奠定學生寫作的基礎知識,累積學生的寫作素材。透過內容的深究,學生對文言教材所欲傳達的思想、情意,有更加深入的體會,藉此加強文章審題、立意的能力。透過形式的深究,教師引領學生體會文章作法,如文言教材中有以時間、空間、情思、行動描寫為主線來組織材料的,又有如聯絡照應、一字立骨等寫作技巧,可加強文章謀篇裁章的能力;此外,教師引領學生體會文言措辭技巧,如用詞委婉、凝鍊概括、引經據典、互文避複,可加強文章語文表達能力。所以文言教材從內容、從形式來看,都是教師進行作文訓練時絕佳的示範,都深具白話寫作的參考價值。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本論文凡二十二萬字,研究對象為杜甫連章詩,版本之依據以華正書局所印行的楊倫《杜詩鏡銓》為主,研究方法採作品論輔以作者論對文本進行分析,結合傳統詩學與近代章法學的理論基礎,以「統一律」為主軸,尋求大小義旨,爬梳綱領軌數,條析聯絡照應,釐清篇旨與章旨的交涉關係,將一百三十三題、四百五十五首的杜詩連章進行篇章探析,從中歸納出五大結構類型:重疊、總分、相串、分述與綜合,此五大類型庶幾概括連章詩之種種風貌,解得「分之是一首首獨立的個體,合之又構成一組綿密而完整的有機體」神機湊泊之妙。杜甫連章詩嚴謹的架構、綿密的章法、宏偉的體制、豐贍的情思……,它的藝術價值在文學上獲得極高的讚譽與無可取代的地位。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中唐時期(766-846)不但造成唐詩由盛而沉寂,又由停滯而另掀高潮的轉折變化,並為宋詩開啟新門道,成為中國古典詩歌承先啟後的「關鍵時刻」。身處這時代背景中的詩人們,在古典詩歌歷史中,都扮演了極為吃重的角色。 所謂:「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孟郊(751-814)、賈島(779-843)生長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空背景中,兩人均曾困於科場,有志難伸。面對時代的艱難,現實的殘酷,及世路的險阻,他們同樣性情狷介,窮愁窘迫,卻緊緊擁抱詩歌不放,在詩歌藝術創作中,表現出變革發展的風格。 二人雖因蘇軾稱「郊寒島瘦」同被後世貶褒,又因同為韓愈「險怪派」相唱和。但經深入探討,當能致力於排除共相,彰顯殊相,以求適切探討孟、賈二位詩家獨特的創作風貌,進而得以對唐詩演進歷程獲致較正確認識。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古人云:「唯有飲者留其名」。自古以來的大詩人、大文學家皆愛喝酒,有些人因離鄉在外,思鄉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因而藉酒澆愁;或者因宦途失意、科舉落第而獨自感傷喝悶酒;抑或是「有朋自遠方來」把酒暢談,縱論古今,痛痛快快地喝他三百杯‥‥‥。但有一人,平時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喜歡田園農村生活且愛菊嗜酒,尤其在醉後漫興之作《飲酒詩二十首》樸實無華,所表現的樣貌完全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這人即是晉代大詩人陶淵明。 身處東晉末、劉宋初的偉大田園詩人陶淵明,在歷經短暫的從政生涯後,選擇了回歸自然的田園生活。他用最質樸流暢的語言,寫出切身的歡樂與哀愁,處處透顯頓悟及哲理,卻不失其自然的本色。在晉朝,當時的文壇流行玄言詩,無景無情,枯燥乏味。而由漢代延續下來的詩賦傳統,又過於鋪陳華麗,粉飾雕鏤。但是陶淵明卻以清新素雅的語言,寫出意蘊雋永的篇章,不隨波逐流,有一套自我中心的清新格調。筆者喜歡陶淵明那超塵拔俗,像孤峰清流般的詩句,尤其是他的《飲酒詩二十首》當中所表現的意涵。宋代大作家蘇軾在〈與蘇轍書〉裡曾說︰「陶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這裡,蘇軾便認為陶潛的詩甚至高過了李白、杜甫的創作呢!「酒後吐真情」,陶淵明心裡所牽掛、憤恨不平的是為何事?他是身處於什麼樣的情形下,以至於要藉酒抒情呢?本文即以陶淵明酒後漫興時所寫的《飲酒詩二十首》來探討其中的意境及其中所蘊涵的生命意涵觀點,就飲酒詩與教育的層面,做以下六章節的研析與探討: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概況、研究方法,研究期望。第二章〈陶淵明飲酒詩的醞釀〉,從歷史背景的角度切入,敘說陶淵明生平遭遇及其思想抱負、創作態度,並對其飲酒詩的形成背景加以探討。第三章〈陶淵明飲酒詩的生命意境〉,配合其生平際遇,來探尋飲酒詩的格調及意涵,並結合人生五味(酸甜苦辣鹹),來解析二十首酒詩所反映出的當時心境。第四章〈陶淵明飲酒詩的創作特色〉,從創作的藝術及修辭的表現手法觀點作歸納,將其飲酒詩的主要類型作分項舉例說明,從文學角度去認識飲酒詩的不同風貌。第五章〈飲酒詩的生命意涵〉,把生命教育的理論,抽絲剝繭剖析出其中的生命意義,並從詩中的主要脈絡,從生命內涵的層次去探索其飲酒詩中的精神底蘊及其矛盾情懷,並在附件中設計飲酒詩教案作為教學研究的成果。第六章〈結語〉。 關鍵詞:陶淵明 飲酒詩 生命意涵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嚴歌苓被譽為「今日華文創作最細膩敏銳的小說家」 ,無論在短篇、中篇、長篇小說方面皆有輝煌的成績。她是當代重要的中國作家,也是集軍人、舞蹈員、作家、編劇等不同閱歷於一身的創作人。七歲入學時適逢文革開始,父親蕭馬被冠上「反動作家」之名而被打成黑類,使得嚴歌苓輟學在家讀書。十二歲那年因為學習舞蹈而進入中共解放軍軍隊;二十歲時為了體驗戰爭,到中越自衛反擊戰前線當戰地記者,由於目擊生死一瞬間的人間殘酷,因此開啟了她的寫作之路。 嚴歌苓曾經表示,在她眾多的作品當中,她認為最渾然天成,也是她感觸最深的作品的,是她在赴美前的其中一本長篇小說《雌性的草地》。此部小說是以文革為背景的蒼茫故事,在手法與題材上極具價值。究竟《雌性的草地》使用了哪些手法?其中的主題與訴求又是什麼?因此選定《雌性的草地》作為研究題材,希望能藉由探索這部小說的多重樣貌,了解嚴歌苓作品的意蘊內涵。 本論文共分五章,約十五萬字,茲將各章內容簡介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概況、研究方法與步驟、成書背景。 第二章:《雌性的草地》中的主題意識。包括雌性情操、群體詮釋以及對理想的質疑與崩解,闡述《雌性的草地》時代下的價值與理想面向。 第三章:本章旨在爬梳文本中人物之間的關係,說明《雌性的草地》中的情愛表現。藉由反覆推敲小點兒、沈紅霞、其他牧馬班姑娘們以及革命軍人的情愛故事,來映證荒誕年代情愛的不可磨滅性。 第四章:《雌性的草地》中的敘事藝術。本章根據文本敘述者視角的轉換、後設技手及敘事的錯置與拼貼,來說明平行且又交錯的敘事結構;並點出色彩象徵、語言表現與人物塑型等技巧,以及擬實表意與魔幻寫實等文本虛擬實境的氛圍,以呈現文本的繽紛魅力。 第五章:結論。總結上述各章節的研究,歸納本論文之研究成果。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論文摘要 杜牧、李商隱是晚唐無人可比肩的兩大家,不啻使七律再現光輝,且給唐代詩歌史的最後一頁添上了瑰麗的色彩。 本文從詩歌色彩聯想、詩歌色彩意象以及詩歌設色藝術三方面,研究分析小李杜詩歌色彩。在色彩聯想部分:統計分析小李杜詩歌各色系的使用情況,以及各色系的色彩聯想詞彙,可得知:一、用色偏好使詩歌呈現穠麗風格。二、生活環境和經驗影響色彩聯想。三、色彩聯想詞彙造成不同的詩風。其次,小李杜詩歌各色系意象的呈現,符合色彩心理學的理論。由於色彩的運用可以喚起普遍的聯想,小李杜詩歌具體的色彩意象,使得作品內涵更豐富多元,情感更深刻動人。再者,分析小李杜詩歌設色情況,可發現以下情況:一、設色調和是小李杜詩歌華美原因之一。二、小李杜皆偏好效果強烈的對比設色。 本論文希望藉由文學作品與色彩心理學的整合,研究晚唐代表詩人小李杜詩歌色彩之運用,觀照整個晚唐時代詩歌色彩概況,亦從另一角度了解小李杜之性格、經歷、心境,以及窺探小李杜詩歌的另一種風貌。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 學位論文

摘 要 《左傳》一書歷千載而不衰,不管在經學、史學或文學上都有其重要的地位與價值。在經學上,《左傳》被奉為「十三經」之一,和《公羊傳》、《穀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是儒學的重要典籍。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而經學是儒學的根本。經學,可說是研究儒家經典的訓詁、考證、義理之學,它兩千多年延續發展的歷史,是在各個時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承繼、革新、豐富和發展,創造和因襲、昌盛和衰頹,相互交替,在不同時期表現出不同的形態,各有其特點。而在史學上,《左傳》記載了自魯隱西元年(西元前722年)至魯哀公二十七年(西元前468年),共二百五十五年間諸侯盛衰興亡的歷史,記載了各諸侯國的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方面的重大活動,是一部極其珍貴的歷史典籍。而《左傳》對中國文學的貢獻,是遠甚於「解經」的作用的,它不但是一部具有道德教育價值的經典,更是一部詳載豐富歷史資料的史學巨著,同時它在敘事、寫人方面,更被後世奉為圭臬。《左傳》在人物描寫藝術方面,也相當受到重視,除了對春秋五霸的精湛描寫之外,《左傳》當中有許多出現次數不多的陪襯人物,《左傳》作者也用了相當的心力去呈現。由此可見,《左傳》一書蘊含豐富而多樣的內容,值得後學對其進行各方面之研究。因此,本研究動機之一,即認為《左傳》一書內涵豐富,除現今有關經學、史學、文學等範疇外,應有更多研究層面值得開發。 《左傳》一書中記載了春秋年間諸侯盛衰興亡的歷史,記載了各諸侯國的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方面的重大活動,其間充滿了大大小小的歷史故事。許多故事及其中的精彩言辭流傳演變為今天的成語,而被人們廣泛應用,流傳至今。李大農認為:「成語比一般語匯更能完整的表現出漢民族的文化內涵,這是由成語本身的特性決定的。首先,成語是人們長期沿用,有某種歷史源流的古老詞語,每一條成語從產生到定型,都要經過語言歷史的多次篩選與錘煉,存活下來的成語,就像語言中的活化石,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其次,成語固定的結構形式與組成成分,使成語具有特定的語義內涵,其語法功能上相當於一個定型的詞組甚至短語,比普通的詞語包含的信息量更大。」 成語是一種習見的固定詞組,它言簡意賅,具有很強的表現力。恰到好處地運用成語,能使語言生動形象,表達凝練含蓄,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絕大部分的成語,都是從古代書籍、言語中經過概括提煉形成的。成語中往往保留了一部分古語詞或古漢語語法結構成分。不了解這些便容易造成對成語語義的誤用。如有人將「一衣帶水」理解為「一件衣服上帶著水」,與原義大相徑庭。要避免這類誤解誤用,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探本溯源,即對作為成語語源的古代文獻的語言材料進行分析考查。只有正其本而清其源,才能準確地理解與運用成語。因此,本研究動機之二,即是欲將《左傳》作一完整地理解、分析,以期了解《左傳》成語的意涵。 就整體研究現況而言,與《左傳》相關的經學、史學、文學方面之研究,經過學者不斷努力,至今已有相當的成績。今後《左傳》的研究必須朝向新視野、新觀點來尋求突破。秉持此一理念,本文對《左傳》一書中所衍生的成語進行研究。《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瞻而完整的編年史,也是一部優秀的散文典範,為歷代文人所傳誦。在長期的歷史流傳中,逐漸形成了一個蔚為壯觀的《左傳》成語家族。不過可惜的是,在古代經典的成語研究中,多集中在《詩經》、《尚書》、《論語》、《孟子》,有關《左傳》成語研究者較少。因此,本研究動機之三,擬對《左傳》成語的來源、組成方式、內部結構及修辭方法等方面做初步探析。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三:其一,對《左傳》的成書時代背景作一概括的了解,以便於了解《左傳》成語的來源;其二,了解《左傳》成語的整體內容與意涵;其三,分析《左傳》成語的組成方式、內部結構與修辭方法。本文擬就此三點,討論《左傳》成語的來源、組成方式、內部結構及修辭手法,以期對《左傳》一書所衍生的成語作一通盤了解。 本論文之題目既然定題為「《左傳》成語研究」,故研究範圍即以《左傳》一書中的成語為主。本論文的研究資料可略分為專著與論文二大類:專著部份為《左傳》相關之典籍資料,論文部份則博採各大學研究所博碩士專題論文,以及學者專家發表於報章雜誌上的單篇文章。本論文引用《左傳》的文字非常多,關於資料取材版本,以阮元校勘、藝文印書館出版之《十三經注疏—春秋左氏傳》為主,並輔以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竹添光鴻《左傳會箋》,三書互相配合。《十三經注疏》為今日經學研究上較完備的典籍,一方面因其年代較早,另方面因其有注有疏,便於理解。雖有若干舛誤,但仍為今日經學研究之依據。楊伯峻之《春秋左傳注》,運用出土考古資料對《左傳》進行解讀,有其相當成果,注解精要不繁瑣,具有參考性。竹添光鴻的《左傳會箋》,對於經文之箋注較為合理,且時有獨特見解,亦值得參考。 本論文既著眼於「《左傳》成語研究」,故研究方法擬從三方面進行:一則先對《左傳》一書的成書背景作一考察,因為研究一書所蘊含之思想,不能不對其時代背景有所敘述;二則對《左傳》予以圈點、判讀;三則從圈點與判讀中輯錄《左傳》中所出現、衍生的成語。本論文首先分析《左傳》中成語的來源;其次,分析《左傳》中成語的定義及組成方式;然後,分析《左傳》成語的內部結構、修辭方法。 因此,本論文的章節安排,除去「緒論」和「結論」外,共分五章:在第一章,主要在於揭示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及研究方法。其中亦回顧過往學者對於成語的研究成果,同時簡要提及本文的組成。在第二章,以「《左傳》成書與成語應用」為主題,概述《左傳》一書名義及其與《春秋經》的關係,《左傳》之作者問題和內容與撰寫態度,再述《左傳》之價值及成語應用。 而在第三章,則以「《左傳》成語來源與形成」為主題,分別從舊典、諺語、俚語、故事敘寫等各個角度切入,以期了解《左傳》成語之來源與形成。而在第四章,則以「《左傳》成語組成方式」為標題,分別探討《左傳》成語中引用、節縮、增字(詞)、減字(詞)、更易、調序、改意等組成方式。第五章,則以「《左傳》成語內部結構」為主題,根據它們的內部結構,劃分為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偏正結構、並列結構、意義結構、述賓結構等六類,各舉數例分述之。而在第六章,則以「《左傳》成語修辭手法」為主題,分別探討《左傳》成語中摹寫、譬喻、映襯、婉曲、誇飾等修辭手法。第七章總結了本研究的論點與發現,以期更能清楚《左傳》成語的來源與形成、組成方式、內部結構及修辭手法。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